翰林院編修

類似於現在的實習生

翰林徠院編修主要是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實際上,其重要作用在於培養人才,類似於現在的實習生。

簡介


(圖)翰林院編修--光緒年間
(圖)翰林院編修--光緒年間
翰林院:相當於中央黨校+中科院、社科院。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書機構,各個皇朝的翰林院的組織機構和作用大同小異。而翰林本身,也和現代的秘書一樣,他的作用和權力,因領導對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別。

組織機構


學士一人(正五品);
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各二人(從五品);
侍徠讀、侍講各二人(正六品);
五經博士九人(正八品,世襲);
典籍二人(從八品);侍書二人(正九品);待詔六人(從九品);孔目一人(未入品流);
史官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庶吉士等皆無定員。

主要職責


翰林院
翰林院
翰林院的日常活動,既是履行其處理政事的職能,同時更具有鍛煉能力、增長見識的意義。譬如,以皇帝名義頒發的各種誥敕本應閣臣起草,但實際上一般性文件多由翰林代筆,這項工作有助於翰林官適應政務、加深閱歷、加強對國家事務的熟悉;對明代歷朝實錄的編寫一般由閣臣領銜,翰林負責實際編修,這項工作加強了翰林官對前朝政典故事的深入了解;而在經筵侍講中,翰林官又因此而不斷熟悉朝廷儀制和國家要政;同時由於經筵講讀而形成的亦君臣亦師生的關係,成為翰林官在院期間或日後為官主政時啟沃君心、對皇帝施加影響的重要條件。此外,翰林官有著更多的親炙鴻儒、接近權要的機會,又能飽覽史料邸報,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便於對政局時事獲得具體而深入的了解。這些都使翰林學士不斷積累政治學識和經驗,為日後準備較好的政治素養。

職掌官員


明朝翰林學士只設一人,是翰林院的首長。他的職權主要是作為皇帝的顧問,負責起草皇帝詔書,管理史冊、文翰、考議制度、詳正文書等。大凡編修實錄、玉牒、史志、六曹章奏,皆可奉皇帝之命而統承之。
侍讀、侍講(學士)掌講讀經史。
五經博士,初置無人,分掌專經講義。這個職務,後來用來專門安排聖賢先儒的後裔,世襲,不管翰林院具體的事。

主要特點


翰林院遠非普通的文職機構。作為國家重要的育才、儲才之所,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書中,對明代翰林院的儲才功能頗為讚許,認為明代進士進入翰林院期間,一面讀書修學,一面獲得許多政治知識,靜待政府的大用,翰林院成為一個儲才養望之所,明代的許多大學問家、大政治家都是翰林出身,他們並不是只懂八股文章,其他方面也多有優長,而且多負有清望,是朝廷著意培植的人才。

代表人物


高拱(公元1512年-1578年)明嘉靖,隆慶時大臣。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選庶吉士,逾年授翰林院編修。三十一年八月為裕王(即穆宗朱載垕)侍講,侍裕邸九年。累遷侍講學士,拜太常寺卿,掌國子監祭酒,四十一年擢禮部左侍郎。尋改吏部兼學士,掌詹事府事,進禮部尚書,召入直廬,撰齋詞。
四十五年以徐階薦,拜文淵閣大學士。拱驟貴,頗與階意左。穆宗即位后,以帝舊臣,數與首鋪徐階相抗。科道官藉此相互攻訐,時議論拱者無虛日,拱不自安,乞歸。隆慶三年(1569)冬,召還授大學士兼掌吏部事,頗得寵信,盡改舊時階之所為。
次年,俺答汗之孫把汗那吉來降,拱與張居正力排眾議,使封貢得以成功,因進少師兼太子太師﹑尚書﹑大學士,後進柱國﹑中極殿大學士。他通曉政務,負經世之才,初持清操,后其門生﹑親串頗以賄聞,致召物議,帝終眷之不衰。時拱居首輔,性直而傲,輕視百僚,同官殷士儋等頗不能堪,高拱並不以此為然。隆慶六年春,帝病危,召拱﹑居正﹑高儀三人受顧命。明神宗朱翊鈞即位后,拱以主幼,欲收司禮監之權,還之於內閣。與張居正謀,但居正與中官馮保相結,在太后前訐拱專恣,致被罷官。萬曆六年卒於家。七年,贈復原官,予半祭葬。三十年,廷議以拱在閣有俺答封貢之功,詔贈太師,謚文襄。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子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推舉為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1907年赴德留學。
蔡元培
蔡元培
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5年在法國與李石曾吳玉章等倡辦留法勤工儉學會。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被迫辭職。1927年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后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32年與宋慶齡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40年3月在香港病逝。

參考資料


九游網 http://www.9tour.cn/info/62/44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