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2條詞條名為龜山的結果 展開
龜山
陝西省商洛市龜山
龜山,陝西省商洛龜山公園處於商洛市新城區南面,從南大門觀景台到龜山廣場,從龜山廣場到雙乳山,共有7個亭子和兩個花園走廊、約400多個台階相繼建成,72盞路燈已全部安裝到位。一個長約3.5米,高2米的龜雕躺卧在龜山廣場中央,很是吸引眼球,為廣大市民又增添一個休閑觀光的好去處,並且處於商洛市新城區與高速路之間。
龜山綿延東西方向幾公里,需要建設的走廊線路很長,而這條走廊線將成為龜山公園最為重要的風景線。規劃建設好這條長廊對龜山公園很重要,希望商洛市公園建設部門能夠把這條長廊,按照唐城牆的建設風格,打造商洛市 特色的城牆走廊,成為城市靚麗的一條風景線。
龜山,是商州城南一大屏障,北有濤濤丹江流淌,南有楚水、乳水環繞東去,中間夾角形成半島,好似天降神龜橫卧大地,它東伸河中汲水,西卧“文筆山”綿亘秦嶺。牢牢支撐著古老而神奇的商州古城池,與城北金鳳山遙相呼應,崖岸三疊,故名三台。每山顏洗雨,嵐靄烘晴,三級翠浪,青蒼欲滴。憑城南眺,一如石相翡翠屏,參差疊架;一如武皇青玉案,高低錯設。又如雲中宮闕,島上樓台。明·撫治鄒嘉生賦詩云:“三台勝概聳江洲,秀色層分近接樓。每到晴空光欲滴,更逢雨過靚偏浮。壁奎互映塔聯峙,腹背交看水抱流。翠靄一屏凝帝祉,千秋萬代對神州。”古譽為“三台疊翠”,收錄入《商州八景》。
在龜山之陽東側山腳,石壁有洞,洞後壁有水津出,依壁為池受水,水中位設觀音神像。池外架一木板,池水下瀉板底,淙淙有聲,穿閾而出,飛珠濺雪,如銀繩下汲,因名“水月洞”。古時洞外架空懸崖建一樓,供遊人觀光消憩。清·恩貢郡人李挺垣賦詩:“洞里源泉作瀑流,下招乳水載危樓。千層楚岫參差入,十里秦川隱見收。杳靄依鐘敲不破,野煙掠鼎篆還留。人隨勝地分今古,檻外溪光日夜浮。”這般勝景“水月洞天”融入“商州十觀”,古今留傳。
就在這景色秀麗,山水相映,如詩如畫,洞天福地之佳境
——經千萬年孕育的龜山,兩千二百年前發生過一件與秦、漢兩朝三代皇帝有直接關係的人文傳奇故事。它就是被人們譽稱為“商山四皓”的甪里先生周術、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四位系秦始皇時博士官,輔佐朝政,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建有豐功偉績。只因始皇執政後期實行暴政,唯我獨尊,只聽順耳之言,不聞逆耳之聲,聽信李斯饞言,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先焚書,后坑儒,僅在咸陽市郊一次就坑殺了對己獨斷專行有意見的儒生460多人,引起了極大民憤。
在“焚書坑儒”前後,四位博士官看到始皇如此暴虐,統治不會長久,於是先後逃離咸陽,遁入終南商洛深山。為逃避始皇追殺,先期四人分別隱匿於商南雙峰、洛南文顯、四壑、商州秦望四山。就在四老逃后第三年,秦始皇東巡死在路上,李斯、趙高設謀計殺長子扶蘇,立二世胡亥即皇帝位,統治更加暴虐。陳勝起義反秦,烽火風起雲湧,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經武關攻入咸陽,滅了秦王朝。
漢滅秦后,天下安定,四位博士再不恐懼坑儒之禍。經聯繫,同隱於商州城南風景如畫的“三台山”(即龜山),這裡離城較近,也便於生活,就在龜山之陽“水月洞”“借山穴,建茅舍”,安居下來,繼續研討學問,觀天下形勢之動靜,人們譽稱為“商山四皓”。劉邦建西漢初期,久聞四位賢士德高望重,博學多才,便著張良與書“四皓”,請他們進宮輔佐朝政。四皓因劉邦輕士善罵,不願受辱而不至,便寫了一封《復子房書》,交使臣帶回朝廷。(以上兩封書信見載於《康熙續修商志》)四皓雖未應邀出山佐漢,但在給張良的複信中提出主和諧的思想“……禮隆樂和,四海克諧”,“六律及於絲竹,和聲應於金石,…..”希望西漢朝廷構建太平、和諧盛世,不再使人民受戰亂之苦。
高祖晚年,欲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寵姬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為太子,滿朝文武百官勸阻無效。呂后請張良划策,張良說:“這件事是不能用口舌言語來爭取的,但皇上曾有他羅致不到的人,天下共有四位,這四人都年紀很老了,都有‘皇上對人輕蔑侮辱’的不禮貌看法,所以躲避在深山裡,堅決不作漢家的臣子。然而皇上對這四位老人卻十分尊敬,你叫太子寫封親筆信,措辭要謙恭有禮,派出舒適安穩的車輛,再加上能言善道的辯士,去誠心誠意堅請他們,應該會來的。如果請來了,就待為上賓,請他們時常跟著太子去上朝,故意讓皇上看到他們,那麼皇上一定會詫異而詢問是誰,問明白是他們,皇上知道這四位是賢者,那對穩定太子的名位,是一大幫助了”。呂后便照計行事。
據三國·嵇康著《高士傳》載:“漢高后使張良詣南山迎四皓之處,因名高車山(即龜山)。高車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也。”清·王廷伊著《康熙續修商志》、王如玖著《直隸商州總志》、羅文思著《續修商志》均載:“高車山,高后使張良以駟馬高車迎四皓於此,故名。山上有四皓碑及祠,皆漢惠帝所立。”民國二十九年陳步雲所編《舊讀修商縣誌稿》卷十九又載:“古迹——張良迎四皓處——丹江南岸高車嶺。”
又據南朝·任昉著《文章緣起》載:“說諾云:無懷氏,太山刻石記功,此碑之始。惠帝四皓碑,為與臣下立碑之……。”
據上述諸多史載:漢高后使張良以駟馬高車迎四皓於此,故名高車山,亦名高車嶺,即龜山也,確信無疑。
當四皓接到太子劉盈親筆信后,仔細分析了朝廷的形勢,認為劉邦違背禮制,廢長立幼,乃是歷來大忌,將會引起動亂,殃及的將是黎民百姓。而太子盈恭敬下士,仁孝愛民,我們要去助太子一臂之力。於是隨張良進宮,輔佐太子。
漢王十二年,有一天,宮中舉行宴會,擺出酒席,太子侍候在皇上身邊。四位老人跟著太子,年齡都在八十以上,鬍鬚眉毛都白了。那一身打扮,又是與眾不同,惹人注意。皇帝覺得很奇怪,問道:“哪四人是誰?”四人一起向前回答,各人報上了自己的名姓,說是:東園公唐秉、甪里先生周術、綺里季吳實、夏黃公崔廣。皇上很吃驚,說:“我找了諸位好幾年,諸位一直在逃避我,現在諸位為什麼跟我的兒子來往呢?”四人一起回答道:“陛下眺不起人,又會罵人,臣等不願受你的辱罵,所以嚇得只好躲起來。可是我們聽說太子為人,既仁慈又孝順,謙恭下士,天下人無不伸長了脖子,等待機會,願意替太子犧牲性命,所以臣等來投奔他。”皇上說:“麻煩諸位,有始有終,好好地照應太子吧!”四人舉酒向皇上祝賀致意。敬禮完畢就退了出去,皇上眼睛一直看著四人離去,一邊招呼戚夫人指著四人說:“我想換他,可是那四人輔助他,羽翼已經長成了,恐怕動不得了,呂皇后真是你未來的主子了!”由於四皓出面,扭轉了朝廷乾坤,劉邦打消了廢立之意。唐代詩人唐彥謙評價這件事,他曾賦詩《四老廟》:“西漢儲宮定不傾,可能園綺勝良平。舉朝公將無全策,借請閑人羽翼成。”還有唐·司空圖也在詠《四翁吟》:“四翁識勢保安閑,須為生靈暫出山。一種老人能算度,磻溪心跡愧商顏。”
高祖駕崩后,劉盈順利繼任了西漢第二位皇帝——漢惠帝。惠帝感恩為四皓封為“三公”,四皓看到漢朝江山已經穩定,便謝絕封賞,仍回歸高車山,繼續過著清貧的隱逸生活。惠帝在高車山為四皓建祠,並用泰山石立碑於隱所。清·鄭板橋曾賦詩《四皓》:“雲掩商於萬仞山,漢庭一到即回還。靈芝不是凡夫采,荷得乾坤養得閑。”(四皓在此住了一段時間后,東遊商洛鎮、商鞅封邑和龍駒寨等地后,發現商鎮對面南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又移居於此。這是后話,不再詳敘)。
兩千二百年來,“四皓”避秦、安漢,涉及到秦、漢兩朝三代皇帝直接關係的重要歷史典故,見載於百餘部歷史典籍、方誌和其他史料。他們不貪官祿,拒腐倡廉,憂國憂民,主張和諧,只講奉獻,不圖回報,有功不居,功成身退的高風亮節精神,影響著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乃至外國人。四皓這種精神,與當今反腐倡廉,構建和諧社會主旋律完全吻合。令人思考的是,他們原本都不是商洛人,卻在扶漢定儲之後不回原籍江南,而回歸商顏,並且將家人遷來商洛定居,繁衍生息。他們又終老商山,墓葬隱地,商洛有什麼魅力吸引著他們。在兩千餘年的時空中,歷代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商拜訪、祭祀、撰文立碑、修廟建祠、賦詩繪畫,頌揚他們的功德,這又是為什麼?他們給商洛帶來了什麼?對當代與未來商洛的文化繁榮、發展旅遊、經濟建設有何借鑒作用,如何借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我曾在全國20多個省、市數百個旅遊點上觀察到,人家將當地歷史文化遺產,甚至傳說與自然生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導遊繪聲繪色生動講解,使遊人聽得入勝。人家借古人發財的經驗,我們有古人何償不借,況且這個重大歷史文化遺產重點就在龜山風景區。
目前,正在打造“秦嶺最美是商洛”重要文化品牌,而“四皓文化”則是商洛諸多歷史文化遺產中一支璀璨的奇葩,正待旭日東升,枯木逢春。今逢盛世,在開發建設“龜山風景區”時機,何不將秀美的生態資源與厚重的文化遺產,相互結合,同時開發,靈秀互補,萬紫千紅。當今,商洛一些對四皓精神的探索者,已形成了幾部研究“四皓文化”的專著。但這僅僅是個開始,如何將定態變成動態,深度開發利用,使“四皓文化”發揚光大,古為今用,服務於商洛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促進商洛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