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康坊

平康坊

平康坊為長安外郭城坊里之一,萬年縣領,位於今西安城南和平門外至建西街建東街,東濠村與標新街之間。

位置


長安城坊市規劃整齊,制度嚴密。以貫通南北的朱雀大街為中軸,分東西兩區。平康坊位於東區第三街(自北向南)第五坊,東鄰東市,北與崇仁坊隔春明大道相鄰,南鄰宣陽坊,都是“要鬧坊曲”。而尚書省官署位於皇城東,於是附近諸坊就成為舉子、選人和外省駐京官吏和各地進京人員的聚集地。當時地方各方鎮駐京辦事處叫做進奏院,崇仁坊內有進奏院二十五個,而平康坊內就有十五個。

長安城紅燈區


平康坊和崇仁坊夾道南北,考生和選人每年少則數千,多至數萬人,雲集京城赴選應舉,上述兩坊“因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因此平康坊成為諸妓聚居坊曲自可想見。據《開元天寶遺事》卷二載:“長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於此。……時人謂此坊為風流藪澤。”所以說平康坊是中國第一個紅燈區。

名人軼事


唐人孟郊的《登科后》云:“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寫的是一朝金榜題名,青雲直上。這位老兄真是雅人,中了進士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騎上快馬去賞花。若有人問這位老兄賞的是牡丹花還是牽牛花,估計會遭他翻白眼了。因為唐進士中舉之後的第一件事就去跑到平康坊,幹什麼去?去妓院找漂亮妹妹。這平康坊就是長安城特意開闢的紅燈區。因為平康坊地處城北,又稱為“北里”。
晚唐僖宗時有一位垂垂老矣的官員孫棨在中和四年(884年)寫了一本《北里志》,記錄的是黃巢攻入長安之前的平康坊歌妓的生活,用於緬懷永不再來的好時光。他在序上說,舉子們在考試之前,總是喜歡到教坊遊盪。教坊的女子“多能談吐,頗有知書言語者”,她們“分別品流,衡尺人物,應對非次,良不可及”。他當年因為公事,久寓京華,時亦偷游其中,看著平康坊繁華鼎盛,常常想起物極則反,總是懷疑這樣的繁華還能持續多久。其後黃巢播亂天下,僖宗逃到四川,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長安城頓成人間地獄。而天下稍微安定,但自己卻老了,回想以前的往事,只能寫上一點是一點了。(原序較長,還有很多典故,此處為意譯)正是孫棨隨隨便便寫下了這本書,我們現在才能在紙面上追慕唐長安城的繁華,特別是了解娼妓這一行業在唐朝的興盛發達。
平康坊諸妓隸籍教坊,從小受到比較嚴格的歌舞、詩詞、樂器等訓練,供奉和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喜好吟詩弄文的皇室官僚貴族士大夫,經常要應召供奉和侍宴,她們的文化素養和品位也比較高。因此赴京趕考的舉子在溫柔鄉中一旦找到知音,便會萌生出真摯的愛情,我們比較熟悉的唐傳奇《李娃傳》,描寫的就是一位進京赴考的舉子,與平康坊名妓李娃演繹出的曠世艷情。而《霍小玉傳》中的李益是新科進士尚未得官,屬於留京待選,也寓居在妓女霍小玉家中。

主要建築


長安志》載其範圍南北長三百五十步(約合514.5米),東西寬六百五十步(約合955.5米)。考古實測南北長500米,東西寬1022米,面積511000平方米。四面各開一坊門,中有十字大街。南門之東,有菩提寺。十字街之北,有陽化寺、萬安觀、嘉猷觀。坊中多達官顯貴第宅。西北隅,有隋太師申國公李穆宅。西南隅,有國子祭酒韋澄宅、太宗第十九女蘭陵長公主宅、太子右庶子銀青光祿大夫國子祭酒孔穎達宅。西門之南,有尚書左僕射褚遂良宅。南門之西,有刑部尚書王志愔宅、戶部尚書崔泰之宅、侍中裴光庭宅、左羽林大將臧懷亮宅。東南隅,有尚書左僕射李靖宅、天寶時右相李林甫宅等。坊內設有同州、華州、河中、河陽襄州徐州魏州、涇原、靈武、夏州、昭義、浙西、浙東、容州等地駐京進奏院。此坊入北門東回有三曲,稱南曲(前曲)、中曲、北曲(循坊牆一曲),為妓女聚居之處。《北里志》載,“舉止風流,好尚甚雅”的顏令賓,“頗善諧謔”的王蘇蘇,“素為三曲之尤”的楚兒,善令章巧談諧的鄭舉舉,及先為妓女,后老為鴇母的楊妙兒、王團兒等,皆長安名妓,均居住在此三曲。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長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於此,兼每年新進士,以紅牋名紙游謁其中。”故時人稱此處為“風流藪澤”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