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津
傷津
傷津,病證名。即津液損傷。
傷津
津液屬類,源。二、輸布致,互補充互轉化。細析,津液,津量,質清稀,流強,布散、皮膚、肌肉孔竅,滲血脈,滋潤;液量,稠厚,流,滲灌節、臟腑、腦髓組織,濡養。,傷津脫液津液損傷病,。
. 傷津津液傷
傷津,是指津液受傷,其實質是津液缺乏。傷津是津液病變的兩個方面之一。導致津液受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攝入不足,生化乏源。津液源於飲食水谷,賴脾胃納化輸布,小腸分清別泌。若飲食失調,食少飲乏,則生津乏源;或勞倦內傷,脾胃虛弱,陽氣不振,寒自內生,以致脾失健運,胃納不化,健運生成不足。二是津液的消耗太多,導致津液虧乏。如溫熱病過程中,熱邪熾盛,消灼津液;或熱邪內盛,蒸迫津液,汗多傷津;或氣血陽弱,衛外不固,常自汗出,即《靈樞·決氣》說的“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或陰虛內熱,陰不斂陽,津液內寒耗外泄;或因小便頻數,或吐瀉無度,以致津液耗傷太甚等。
津液耗傷,臟津失潤,內燥因生。津液屬陰,為人體陰液之最多者,內溉臟腑,外濡肌膚皮毛。因此,津液虧損,臟腑組織和官竅失於濡潤和滋養。常見的津傷症有肺津傷、胃津傷、大腸津虧,其甚者還能發展為陰虛或血燥。
肺津傷。肺津不足,清肅宣降失司,表現為口鼻、唇、舌、咽喉乾燥,聲嘶或失音,甚或膚燥便干,胸滿氣逆,乾咳無痰,苔干而燥。
大腸津虧。大腸主液,司傳導糟粕,排泄大便。大腸津液耗傷,腸道失於滋潤,傳導失常,腑氣不暢,症見大便燥結,堅硬難出,咽乾燥等。
津傷氣脫。津液與氣關係密切,氣能生津、布津、攝津。津能化氣、載氣。津液耗傷,氣隨其脫,形成津傷氣脫的病理變化。如吐瀉之後,津液受傷,體疲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即屬此症。
2. 脫液是津液耗傷之甚者
液為人體精華,生於水谷,潤骨而充腦髓。《靈樞·決氣》說:“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可知液是人體陰精中具有特殊功能的那一部分,如注於骨,補益腦髓,則與腎中精氣相類。腎之精,藏於腎,主骨生髓充腦。腎中精氣有先天后天之分,後天之精源於水谷,化於脾胃,故有“無後天先天不長”之說。
脫液,《內經》稱為“液脫”。如《靈樞·決氣》說:“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諸症皆液失充養、滋潤所致。細析之,腎主骨生髓,髓充於腦,而開竅於耳。液脫之後,骨屬屈伸不利,腦髓消,脛酸,耳數鳴,皆與臨床所見腎精耗傷之候相似。這些病理變化常見於慢性病的過程之中,特別是老年病中的老年腦病、骨病常見此類癥狀。臨床上一般按腎精虧虛治療。因此,脫液是指具有潤骨生髓充腦榮耳作用的那一部分津液受傷,其實質是相當於腎精虧損的一類病證。
總之,傷津與脫液雖同屬津液損傷的病變,但津傷更為常見,不論外感熱病或內傷雜病,以及治療失誤,都可導致津傷,主要是津液中質地清稀、布散於肌表、孔竅的部分受傷。脫液是津液潤骨充腦生髓榮耳的部分損傷,較之傷津少見,通常出現在慢性病、老年病的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