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開發署
承擔美國大部分對外非軍事援助的聯邦政府機構
美國國際開發署(英語: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縮寫:USAID),是承擔美國大部分對外非軍事援助的聯邦政府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作為一個獨立的聯邦機構,依照美國國務院的外交政策,力求為海外那些為過上美好生活而努力、進行著災后重建、以及為求生活於民主自由之國家而奮鬥的人們提供幫助。
其主要承擔著美國大部分對外非軍事性的援助工作,目的在承辦開發貸款,推動技術援助方案,分配軍援及對480公法(Public Law 480)案下所進行的農業剩餘物資的處理。
美國二戰時的著名總統羅斯福有一句經典名言:“輕聲說話,但手裡握著大棒。”他的這句話形象地表達了美國在海外推行外交政策時使用的“胡蘿蔔+大棒”政策:一方面推動金元外交,盡量表露出溫情脈脈,在援助的偽裝下推行價值觀;另一方面則動用武力,推翻仇視美國的外國政敵的統治。動武與援助,就是美國推動外交政策、維護海外霸權的兩大工具,交替使用,屢試不爽。
歷史證明,美國的“胡蘿蔔”政策實際上取得了比武力干涉的“大棒”政策更佳的效果。美對外發動血腥的侵略和武力征服行動,固然能推翻幾個類似薩達姆、卡扎菲之類的仇敵,但戰爭帶來的災難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大打折扣,並催生更多類似“基地”組織的恐怖團體。但美國際開發署展示的是美對外干涉行動的更具欺騙性的一面。它通過到處撒錢在海外宣揚美國價值觀,扶植反對組織,更顯溫情,其對外干涉行動更具效力。
美國國際開發署
1961年,肯尼迪總統簽署了國會通過的對外援助法案,正式成立美國國際開發署,以整合所有外援機構,統一開展工作。隨著時代變遷和美外交重點轉變,美國際開發署的工作重點也不斷調整。上世紀70年代,其重點從原來的提供科技和資本援助轉向提供衛生、教育和人力開發方面;80年代,其重點轉向扶植自由市場方面;90年代,其重點轉向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推廣民主方面;進入21世紀,其工作重點轉移到在伊拉克、阿富汗的戰後重建方面。
如今,美國際開發署年預算佔美年度財政預算的1%,2011財年則高達350多億美元。該署觸角伸到世界各個角落,向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人員。其總體目標一直與肯尼迪時代保持一致:通過在海外援助等行動,在幫助當地民眾提高生活水平、抗擊疾病、擺脫貧困、救災重建、普及教育等工作的同時,配合和支持美政府推廣民主和開拓市場的外交政策目標。
作為一個獨立的聯邦機構,國際開發總署(USAID)按照美國國務院制定的外交政策,力圖“為那些為美好生活而奮鬥、災后重建以及為生活於民主自由之國家的人們提供幫助”。它提供幫助的地區包括南撒哈拉非洲、亞洲和近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可以說是美國對國外的“利益輸送”組織,對美國的外交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
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在67個國家擁有分支機構,與90多個國家擁有合作項目。主要援助領域包括:
·經濟增長、貿易和農業(包括教育、技術和環境)
·衛生,包括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
·民主、緩和衝突和人道主義援助(包括災害救助)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2012年9月18日宣布,應俄羅斯政府要求,美國政府將停止美國國際開發署在俄羅斯的援助活動。按美方說法,俄政府可能認為無需繼續接受這一機構的援助。
2012年9月19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盧卡舍維奇告訴媒體:“美國國際開發署試圖利用援助資金影響俄羅斯政治進程。”按俄羅斯新聞社的說法,美國國際開發署在100多個國家活動,最近20年來在俄羅斯境內活動較頻繁,不僅涉及公共衛生領域和挽救處境危險的青少年,還設立包括監督選舉事務在內的機構。
2019年7月,美國國際開發署向歐洲盟友兜售了一份“反俄計劃”,名為《抵抗克里姆林宮邪惡影響力發展框架》,號稱要幫助歐洲擺脫所謂的俄羅斯干涉和侵犯。俄羅斯外交部對此予以強烈譴責,並指出單從計劃名稱就坐實了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意圖不是打造合作,而是進行意識形態鬥爭和洗腦。
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2014年4月4日報道,以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而聞名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近期受多國指責從事情報工作以及干預受助國內政。
招募年輕人赴古巴“滲透”
美國媒體2014年爆料稱,美國國際開發署及其承包商自2009年10月起以旗下項目為幌子,秘密派遣來自委內瑞拉、哥斯大黎加和秘魯的年輕人前往古巴從事反政府活動,約10名來自拉美國家的年輕人受到招募,最低時薪為5.41美元,約合35元人民幣。
這些年輕人通常偽裝成遊客或以開展民間項目為幌子,入境古巴后四處物色大學生等普通古巴人,把他們“策反”為反政府人士。為掩人耳目,他們在交流中經常對暗號。例如,“我頭疼”的意思是自己可能被古巴政府監控;“你妹妹病了”則意味著要縮短行程。
運營“古巴推特”企圖顛覆古巴政權
美國國際開發署旗下的另一秘密項目“古巴推特”也飽受質疑。2010年至2012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在古巴創建和運營一個類似“推特”的社交媒體網路,表面上通過向用戶推送文字信息並為用戶之間的交流提供平台,暗地裡卻企圖利用這一網路顛覆古巴政權。
7萬名選舉觀察員活躍在中東
美國國際開發署
即使在敘利亞,雖然去年以來美一直對巴沙爾政府實行嚴厲制裁以迫其下台,但另一方面,美一直在通過聯合國向敘提供援助。截至今年9月,美已向敘提供超過1億美元的人道援助,以幫助那些因戰亂而面臨飢荒或流離失所的平民。隨著一包包印著“美國人民捐贈”溫情字樣的救濟物資的到來,貧困國家的人們自然就在內心形成對美國的感激之情。必要的時候,這些人會憤而走上街頭與政府對抗,為所謂的自由民主而奮鬥。
美國是中東“阿拉伯變局”運動的幕後黑手之一。
美國國際開發署在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等國家積極開展活動,以傳播所謂的民主和人權價值觀。該署為了幫助突尼西亞和埃及舉行民主選舉,投入巨資培訓了7萬多名選舉觀察員,並為大約200多萬人提供選民培訓課程。
2011年2月,在埃及首都開羅發生大規模要求軍方交權的示威活動后,埃及軍事當局以干涉埃及內政為名逮捕了43名外國非政府組織活動分子和援助工人,包括19名美國人,其中包括美交通部長拉胡德的兒子。他為美國非政府組織國際共和研究所工作,該組織與國際開發署擁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此舉引起美國政府的強烈反彈。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發表聲明,敦促埃及放人,並威脅美將停止向埃及提供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最後,埃及當局被迫就範。
廣施於人,卻己所不欲
美國軍艦抵達喬治亞運送援助物資
1996年美國大選期間,一度有媒體炒作污衊中國政府資助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傳言,美國會還就此展開正式調查。2003年,又有傳言說瑞典和加拿大資金流向政治行動組織MoveOn.org,試圖阻止布希總統競選連任。結果,該網站迫於壓力,宣布禁止接受任何外國資助。
這兩個例子就充分揭露了美國對外政策的兩面性,美國可以明目張膽地在海外到處使錢,收買政治代理人,推銷美國價值觀,扶植親美政權,卻不允許任何外國資金涉足美國政治。
美國《基督教箴言報》2月13日刊登文章指出,美國在其他國家幫助建立所謂的反獨裁聯盟,訓練選舉監督員,借口是“非民主國家”需要它們,但“這無法否認如下事實:這些外國組織正在干涉他國的選舉進程,而這個做法甚至在美國國內都是不能接受的”。
都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頗具諷刺意義的是,美國在海外到處揮動“胡蘿蔔”,從事資助和煽動海外反政府活動,乾的卻是“己所不欲,偏施於人”的勾當。普京正是識破了美國的伎倆,才決計拔掉美國的“胡蘿蔔”,以杜絕隱患。
干涉委內瑞拉內政
2019年1月,時任委內瑞拉議會主席瓜伊多自封“臨時總統”,得到美國支持,在委內瑞拉掀起大規模反政府抗議示威,國內正值混亂時期。
2019年2月23日,載有美國所謂“重要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卡車計劃從哥倫比亞進入委內瑞拉,在邊界遭到縱火燒毀。美國指責是委內瑞拉政府所為,但隨後美國《紐約時報》的報道證實,縱火是委內瑞拉反對派所為。馬杜羅當天指責美國試圖利用“人道主義援助”作為入侵委內瑞拉的手段和宣傳噱頭。
而據《今日俄羅斯》報道,“美國國際開發署“於”2021年4月16日在其官網發布了一份2019年1月至4月在委內瑞拉活動的回顧報告。
報告中寫到:美國政府的重要外交政策目標就是支持瓜伊多成為合法的委內瑞拉過渡政府總統,並對馬杜羅加大施壓逼他下台。而美國國際開發署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把物資提供給支持瓜伊多的委內瑞拉人民。2019年1月和2月,美國政府將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給委內瑞拉人的援助物資,認定為加強對瓜伊多過渡政府支持和施壓馬杜羅的“關鍵工具”。然而對於報告中這些赤裸裸干涉委內瑞拉內政的關鍵內容,西方主流媒體幾乎全部“噤聲”,視而不見。
報告還提到:就在2019年2月之後,美國國務院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開始與美國國際開發署密切接觸。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匿名官員也承認,美國國際開發署確實按照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國務院的外交指導方針行動,也就是說,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行動背後少不了來自美國軍方和情報機構的指揮。
針對玻利維亞的政治目的
2013年,時任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也宣布將美國國際開發署驅逐出境,指責其活動含有政治目的,陰謀反對玻利維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