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維德
中國機械學教育家
1916年11月24日 生於廣東省廣州市。
1935—1939年 中山大學工學院機械系學習。
1939—1940年 任中山大學實習工廠助理。
1940—1946年 任第二十一兵工廠安寧分廠工具車間主管技術員。
1946—1954年 任雲南大學機械系助教,1947年任講師,1949年任副教授。
1954年— 任昆明工學院機械系副教授,1958年任教授,歷任該校教務長、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1957—1990年 歷任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第三屆名譽理事。
早期經歷
1916年11月24日屈維德出生於廣州一個商人家庭。其祖父、父親是廣東省順德縣人,1919年相繼去世。他由母親靠房租收入撫養成人,自幼勤奮好學。1935年,他以優異成績在南海中學高中畢業,並考入中山大學。
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冬,日軍進犯廣東,屈維德隨中山大學內遷到雲南澄江縣,在艱苦的環境中繼續學習。1939年在澄江中山大學畢業后,留校在實習工廠當助理。1940年暑假,中山大學遷回廣東坪石,他沒有隨校回粵,而留在雲南,到第二十一兵工廠安寧分廠工作。該廠原向德國訂購了製造迫擊炮和炮彈的成套設備,其中部分備經由越南、緬甸運到了昆明,因而在雲南省安寧縣設立了此分廠。他剛到安寧分廠工作時,工廠正在建設之中,於是他參加籌建工具車間。車間建成后,他當了車間主管技術員(即車間主任)。
自製設備應對技術封鎖
隨著時局的發展,日德同盟宣布后,德國扣留了中國訂購的關鍵設備,拒不發運。安寧分廠訂購的自動車床用的左旋刀具也被扣留。當時,對外交通線也被日軍封鎖了,一些急需的工具無法購到,條件十分困難。為了支援抗日前線,屈維德經常到昆明中央機器廠去參觀學習,回來后與工具車間的工人們一起,以很快的速度把部分制炮設備改裝成為製造工具的設備,及時製造出自動機床所需的各種緊缺刀具。例如,小直徑(φ1.5mm)左旋麻花鑽,當時昆明地區、重慶地區各廠都不能製造。他便自己動手研製,除研究了溝槽截面的曲線外,還發現加工鑽溝的銑刀直徑會影響小直徑麻花鑽的溝槽截面,因此又設計了配用的小直徑銑刀;又如內圓磨削的小砂輪十分緊缺,他就和工人們一起,在雲南易門縣火石溝找到磨料代用品,自製成小砂輪。
致力機械振動的研究
當時,第二十一兵工廠的主要產品是迫擊炮彈,試射時每百發中總有五六發達不到規定射程,主要原因是炮彈射出后,在飛行過程中尾翼脫落了。屈維德認真分析后,認為尾翼脫落的根本原因是振動、衝擊和材料熱處理不當。從此他搜集有關振動、衝擊的資料,帶著問題研究,奠定了日後研究機械振動的基礎。還有一件事情也與振動有關,當時保衛昆明的高射炮是蘇聯製造的,在多次發射后,高射炮的有些控制元件常被震裂,對此他提出了加固辦法,在把製成的新配件換上以後,就未再發生震裂現象。從此以後,屈維德不斷加深自己的數學、力學知識,結合生產實際中遇到的問題,致力於機械振動的研究,逐步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立足於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風格和特點。
離開兵工廠,從事教育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后,屈維德離開兵工廠,到雲南大學從事教學工作。他先後在機械系講授畫法幾何、機械原理、工具學和工具機等課程,並在礦冶系講授材料力學及實驗。當時的雲南大學校長是以提拔後起之秀著稱的熊慶來先生。熊校長注意到屈維德教學嚴謹、認真負責、注重理論聯繫實際,並有豐富的工具製造經驗,1949年,把他破格提升為副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屈維德繼續在雲南大學任教。1954年院系調整時,他調到昆明工學院,在機械系承擔教學和科研工作,並擔任機械系主任。1958年,屈維德赴蘇聯考察,接著晉陞為教授。他先後擔任過昆明工學院副教務長、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屈維德所執教的昆明工學院機械系,從教師到學生,在他帶動下,都逐步地養成了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好作風。他所領導的機械振動科研小組,從1958年起,就與昆明地區的機械工廠合作,針對生產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科學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並在1958年雲南省和全國召開的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上,榮獲“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根據他們的科研成果,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機械加工中的振動問題》一書。
積極參加人民政權和科研學術團體
1956年,屈維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昆明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入黨的知名人士之一。他還積極參加人民政權和科研學術團體的工作,曾任雲南省第五、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第三屆名譽理事;雲南省力學學會第一、第二屆理事長,第三屆名譽理事長;雲南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錶學會昆明分會第一屆理事長;中國聲學學會昆明分會理事長等職。
首倡衝擊式消振器的研究
1954年,屈維德到昆明工學院機械系任教后,就組織青年教師和畢業班學生成立了機械振動科研小組,與昆明地區有關的機械廠密切合作。當時工廠生產中存在一些有關振動的問題,如鉸孔不光,以及細長件的高速切削、鏜桿的振動問題等,這些都屬於金屬切削過程中的自激振動問題。自激振動的理論很複雜,到目前還沒有徹底解決。他所領導的小組一方面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另一方面也進行理論上的探討。最後,他寫成《衝擊消振原理》一文,首次提出衝擊消振問題計算的理論基礎。文中設計的旋轉件用的環狀衝擊式消振器,具有徑向間隙和切向間隙,可同時消除橫向振動和扭轉振動,由此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最近,此衝擊式消振器還在雲南機床廠主軸設計中被採用。
1958年,屈維德到蘇聯考察時,去莫斯科機床工具學院拜訪了H.C.阿切爾康(Aчеркан)教授,並與其討論了屈維德的《衝擊消振原理》論文。阿切爾康教授指出該論文有兩個特點:(1)環狀衝擊式消振器前人未提出過;(2)衝擊塊的形狀對恢復係數的影響的概念是新穎的。他建議突出這兩個特點寫成短文。屈維德改寫后的論文刊登在蘇聯《機床與工具》雜誌上。在哈爾科夫,他又到多科性工學院拜訪了И.M巴巴科夫(Бабаков)教授和Л.И.史堅伏里夫(Щтейнвольф)副教授。在討論了屈維德所寫的論文後,史堅伏里夫執筆寫了評述,認為此論文對工程實際有著重要意義。
目前,衝擊消振原理以及衝擊式消振器的研究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時至今日,旋轉件用的環狀衝擊式消振器仍為許多設計者所採用。
精心培養機械學專門人才
從1946年開始,屈維德在機械學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地工作了40多個春秋。他自己平時十分珍惜時間,分秒必爭地勤奮工作和學習。他習慣於早睡早起,晚上睡覺一般不超過10點,早上3—4點就起床,不但自學了幾門外語,而且認真地閱讀了許多中外書籍,讀後還寫了註解和標記。對於書中闡述的各種公式或理論,他都記得很清楚,並能很快地告訴你它們的來源出處。
在教學上,他不僅教給學生理論知識,更教給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他在授課期間,從不遲到早退,更不缺課,課前總是認真備課,課堂講解條理清晰,在黑板上寫字作圖也極為工整,給學生作出了榜樣。他嚴於律己,又嚴格要求學生,經常向學生強調:作一個工程技術人員,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是第一位的,馬馬虎虎是要出大問題的。在為研究生選題時,他既強調課題的先進性,又強調課題的實用性,因此保證了碩士論文的質量,同時也培養了碩士研究生獨立進行科研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刀。
屈維德勤奮工作和學習的精神,以及他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教學態度,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這40多年的教學期間,屈維德培養和造就了大批機械學專門人才。他先後指導培養了10餘名機械學碩士研究生,形成了昆明工學院機械振動科研梯隊。現在,他的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有許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成績,有些並已成為學術帶頭人。
在機械學科研領域中勤奮耕耘
1960年,屈維德在教學中發現,50年代幾本流行的俄文機床教材中,關於機床主軸撓度的計算公式不盡相同。他運用材料力學的基本理論分析后,辨別出正確的與不正確的公式,同時還提出了把多級主軸的剛度計算簡化為兩級主軸的剛度計算方法。
屈維德還針對金屬切削加工中的顫振問題,重點研究非線性振動理論。非線性振動理論的數學解困難較大,涉及大量的數學運算,而當時只有手搖計算器。國際上蘇聯學者研究較多的是攝動法等近似理論和A.M.李雅普諾夫(Ляпунов)的穩定理論。攝動法不適用於強非線性振動系統,而穩定理論不能定量計算振動量的大小。因此,屈維德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主要研究了在相平面上用積分曲線定量求解各種非線性振動系統,特別是強非線性振動系統。為此,1965年曾批准他帶兩名研究生專攻機械振動問題,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這兩名研究生實際並沒作什麼課題就結業了。
“文化大革命”后,他與機械系幾位教師一起,深入工礦企業,解決那裡的振動和雜訊難題。例如,參加雲南以禮河電站攻關項目,解決水輪機葉片振落問題;去雲南一平浪鹽礦,解決大型離心機機座的振動問題;又曾多次參加國防單位關於隔振及減振問題的討論等。為此,以屈維德為首的昆明工學院機械系振動研究室於1977年及1979年分別榮獲國家冶金部科技先進集體獎及雲南省科技先進集體獎。
屈維德兼任多種社會工作,雖然會議很多,他還堅持抽空擠時間搞科研。他在這段時間內的主要成果有:
應用視圖分析投影變換,對空間機構的運動進行研究,推導出精確的公式,計算了構件的形狀、傾角、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
組織本院及外單位的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主編了《機械工程手冊·機械振動》篇和編寫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有關機械振動的條目;
繼續進行強非線性振動系統的相軌跡及波形圖方面的研究;
在風機雜訊控制方面,他進行了進排氣口的迷宮式消聲器的研究。在對多種吸聲材料進行試驗比較后,發現絲綿的吸聲性能較好,其主要原因是絲綿具有非圓的截面形狀。因而設想若能在工藝上採取措施,使玻璃纖維等廉價材料也能具有非圓的截面形狀,吸聲效果一定會大大增加;
1980年他寫的《多膜同時與依次受迫振動》和《機床再生雜訊及其控制的基本途徑》兩篇論文獲昆明市科協1980—1983年度三等優秀學術論文獎。
還有些課題,他有設想或只開了個頭,以後就由其他教師或研究生去完成。對此他一再堅持不署他的名字,如署名也只放在主要完成人的後面,表現了他虛懷若谷、不爭名爭利、甘為他人當墊腳石的學術道德風尚。因此,他作為機械學學術帶頭人能夠團結一班人,形成老中青三結合的學術梯隊,在各種層次上完成了許多課題,寫出了不少高質量的論文。
1 屈維德.衝擊消振原理.機械加工中的振動問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2 屈維德.Bибргасителъ ударного действия.Cтанки и ИнcтруMент.Maщгиз,1959(2).
3 屈維德.關於機床主軸撓度計算公式問題.機械工程學報,1960(1).
4 屈維德.視圖分析計算.機床,1984(2).
5 屈維德.Algebraic equations of limit cycles.Proceedings of CJVJC,1984.
6 屈維德.視圖分析計算在機床結構設計方面的應用.機床,1985(3).
8 屈維德.視圖分析計算在空間連桿機構分析與綜合方面的應用.昆明工學院學報,1986(4).
9 屈維德.迷宮型吸聲箱.環境保護,1987(3).
10 屈維德.對稱於相平面原點的極限環的代數方程.昆明工學院學報,1991(2).
11. 屈維德. 機械振動手冊 北京 : 機械工業出版社 年份:1992.8 頁數和開本: 1冊 ; 26cm
12. 屈維德. 機械工程手冊 第21篇
昆明工學院 即就是 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