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孜縣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下轄縣

拉孜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日喀則市中部,念青唐古拉山最西部。東經87°24′-88°21′、北緯28°47′-29°37′之間。東連薩迦縣,西南接定日縣,西靠昂仁縣,北鄰謝通門縣

縣政府東距日喀則市150公里,經日喀則至拉薩276公里。全縣東西長約69公里,南北寬98公里,總面積4505平方公里。拉孜縣下轄9鄉2鎮(105個自然村),截至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56355人。

2徠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拉孜縣屬於日喀則市。

2016年12月7日,拉孜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019年1月9日,憑藉拉孜堆諧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2019年12月9日,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研究,批准拉孜縣退出貧困縣(區) 。

歷史沿革


拉孜,藏語意為“神山頂,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頂”。
吐蕃王朝建立前後,拉孜為諸部落分據。薩迦地方政權時期在這裡設千戶、百戶。隨後的帕莫竹巴、藏巴第司和噶廈政府等歷屆西藏地方政權均在此設置了拉孜和彭錯林兩個宗,以及柳、西嘎、扎西崗、若作四個溪卡。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起由扎什倫布喇章管理。1959年12月將兩宗四溪合併成立拉孜縣人民政府,隸屬日喀則地區管轄。1968年7月,縣府從拉孜鎮遷至曲下鎮。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拉孜縣屬於日喀則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拉孜縣轄2個鎮、9個鄉(其中半農、半牧鄉四個):拉孜鎮、曲下鎮;查務鄉、芸普鄉、扎西崗鄉、錫欽鄉、扎西宗鄉、熱薩鄉、柳鄉、曲瑪鄉、彭措林鄉。共有105個村(其中純牧業村10個)。全縣共有482個居民居住自然村和20多個游牧落住點。縣人民政府駐曲下鎮。
拉孜縣鄉鎮區劃表
曲下鎮轄9個村:曲下村、吉如村、土林村、德林村、桑珠村、乃莎村、拉曲村、木村、魯如村
拉孜鎮轄13個村:拉孜村、康列村、孜果村、下扎村、措布村、拉果村、齊加村、拉龍村、沙龍村、白列村、奴瑪村、窮嘎村、永澤村
扎西宗鄉轄6個村:扎西林村、雜村、扎西宗村、乃莎村、甲當村、旁古村
曲瑪鄉轄12個村:曲瑪村、貢崗村、歐龍村、藏村、昌達村、昌堅村、斯內達村、堅達村、藏洛村、達布村、措娃村、唐嘎村
彭措林鄉轄8個村:彭措林村、普松村、加嘎村、堅決村、查達村、莎卓村、那嘎村、吉江村
扎西崗鄉轄13個村:扎西崗村、玉托村、恰雄村、乃窮村、頓珠頂村、吉榮村、朵門村、寧日村、蘇村、若作村、響卓村、亞卓村、旁達村
柳鄉轄5個村:孜龍村、協嘎村、春門村、吾木宗村、柳村
熱薩鄉轄11個村:強公村、三麥村、傑村、久娃村、拉榮村、宗巴村、卡西村、折孜村、熱瑪村、查卧村、堆崗村
芒普鄉轄7個村:乃村、普村、達龍村、公窮村、那拉赤村、張木加村、秋古村
錫欽鄉轄12個村:吉普村、崗西村、仁達村、占宗村、多瑪村、絨白村、下魯村、嘎北村、下拉索村、增村、錫欽村、樓村
查務鄉轄9個村:查務村、達爾村、生堅村、明瑪村、吉角村、傑地村、那布西村、加嘎村、申格隆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拉孜縣位於西藏自治區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處於東經87°24′-88°22′,北緯28°47′-29°37′之間,東連薩迦縣,西南接定日縣,西靠昂仁縣,北鄰謝通門縣。拉孜縣歷史悠久,地域開闊,交通便利,是日喀則市西部七縣必經之要塞,國道318線即中尼(中國——尼泊爾)公路貫穿拉孜南部,拉葉(拉孜——新疆葉城)公路即219國道由縣轄查務鄉駐地起始並與318國道相連,向西北可經阿里至新疆葉城,兩條國道在本縣境內總長122公里。縣駐地區下鎮東距日喀則市150公里,經日喀則至拉薩43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則西部大縣之一。

氣候環境

拉孜縣
拉孜縣
拉孜縣高原奇特多樣的地形,地貌和高空空氣環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日照強烈,氣溫較低,溫差大,雨水集中,乾濕明顯,冬春季少雨雪多大風的氣候特點。五年氣候可分為冬半年、夏半年、冬不太冷、夏不太熱、日變化天、年變化小,春秋季氣溫升降緩慢,雨熱同季,燥旱同季,冬春乾燥且多大風,年平均氣溫為7.0℃。絕對最高氣溫28.2℃,極端最低氣溫-25.1℃。因高原奇異多變,氣候、降雨量極不穩定,1980年降水量最多,達355.1毫米,1982年降水量最少,史有122.9毫米,全年降水百分之九十集中在6月至9月份,年降水天數平均為70天,日最大降水量為36.5毫米,冬春季節乾旱嚴重,極不降雨雪,全年最多風向為南風,多集中在當年十月至次年四月中旬,年平均風速為3.1m/s,最大風速曾達20米/秒,由於年日照時數高,風多風大,降水偏少,氣候極為乾燥,相對溫度只有百分之四十,而空氣溫度僅為百分之十四。
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旱災,霜災、雹災、蟲災、洪澇災等,此外還有地震,泥石流等少見而危害特大的自然災害。旱災為危害性最大的自然災害,每年因雨季到來晚,影響適時播種和莊稼幼苗生長,造成糧油減產,農民減收。冰雹和霜凍對農作物造成嚴重危害,平均每年受雹災和霜災面積約為2.3萬畝,損失糧油300萬斤至500萬斤,對牧業生產威脅最嚴重的是春雪災和凍寒。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4年,拉孜縣全縣土地總面積4382.6平方公里。草場總面積29.95萬公頃,耕地總面積7840公頃(其中,可灌地佔61.6%,保灌地佔38.4%),農村人均耕地2.63畝(0.18公頃),草場總面積449.2方畝。
拉孜縣土地利用分為耕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地及未開墾利用的荒灘地等類型。耕地集中在雅魯藏布江、多雄藏布江、薩迦河、芒嘎河和熱曲河谷的沖積平原和洪沖積傾斜平原,耕地地勢平坦,河水易於被引用、灌溉。拉孜縣土地資源豐厚,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時期,對荒地進行了大面積開墾,除現已開墾種植利用的土地外,其餘土地開發、改良、改造潛力很大,且土地相對集中,地形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質地較好,便於開發利用。全縣“三宜”(宜農、宜林、宜牧)土地面積達6186.67公頃,其中,可開發為農用的荒地達2286.67公頃~4580公頃,可開發為林、牧片地的荒地達1606.67公頃。
拉孜縣土地資源一覽表(單位:公頃)
鄉鎮土地面積耕地面積草地面積保洪面積可洪面積未利用面積
拉孜鎮31118.46980.7326982.25636.99728.581647.72
曲下鎮8420.05718.435998.69540.53623.73525.41
查務鄉22847.73528.1819023.17260.40385.402337.32
芒普鄉43842.89353.9828167.75294.71310.5713985.88
錫欽鄉24655.831095.2321579.61183.09461.12123.95
熱薩鄉37010.53406.3335661.4358.18116.37880.85
柳鄉19715.77744.1817559.5076.49152.02895.09
扎西崗鄉27112.091101.5422421.87811.64865.751342.05
彭措林鄉45013.50481.1331325.05163.77233.9511424.43
扎西宗鄉14174.57597.9011528.84508.39568.201456.43
曲瑪鄉27295.13832.3221595.14595.55674.933018.84
合計301206.557839.95241843.304129.745120.6237637.97

礦產資源

縣境內已知的礦產資源有錫、銘、鐵、金、銅、珠、砂等這些礦產主要分佈於中尼公路沿線和拉孜鎮附近等地,但因礦產諸景,品位均未探明,無法開採。

動物資源

拉孜縣珍稀動物資源有:灰頸鶴、獐子水獺岩羊黃羊黑頸鶴雪雞野鴨野驢、羊鄰、狐狸、天鵝等,尤其是頸鶴極為珍貴,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每年在縣境內棲息繁殖的有300多隻,部分野生動物如獐子,黑頸鶴等具其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價值。

植物資源

主要有藏青楊、藏紅柳、沙刺銀白楊、榆樹、柏樹、剌柴等。果木樹極少,據統計,全縣有蘋果樹300餘棵,桃樹1000餘棵,核桃樹10棵。此外,還有少許的紅景天,雪蓮花等藥材滋補佳品。

水資源

拉孜縣屬雅魯藏布江流域。該江由縣境內西南向江北斜貫於拉孜縣北部長達114公里,因而形成了其兩側眾多支流的拉孜縣河流分佈,全縣有大小河道155條,總長約4580公里,其中較大的河有芒嘎河、熱薩河、薩迦河、雅魯藏布江和多雄藏布江等五條江河。境內有大小湖泊九處,其中以拉軌山娘頂湖面積最大,水域面積2平方公里。全縣有雪山面積13平方公里。全縣江、河年總徑流量約97.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總量約20萬千瓦。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拉孜縣轄2個鎮、9個鄉。總人口45895人。男女比例為1:1.01,城鎮與鄉村人口比例為1:7.92。
各鄉鎮人口:曲下鎮5166人、拉孜鎮5416人、查務鄉3393人、芒普鄉3104人、扎西崗鄉6153人、錫欽鄉5717人、扎西宗鄉2604人、熱薩鄉3304人、柳鄉3362人、曲瑪鄉4155人、彭措林鄉3521人。
截至2011年,總人口52616人,其中城鎮為2520人、農牧民人口為50096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56355人。

民族

拉孜縣基本上是一個單一民族——藏族的聚居地,在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均為進藏,援藏幹部職工及其家庭子女,藏漢人口比例為1:0.0015。

經濟


綜述

拉孜縣歷來是西藏后藏地區的糧倉之一,自1980年農牧業生產穩定發展的,是西藏自治區十個重點商品糧基礎縣之一,“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綜合開發的十八個縣之一,是西藏自治區西部農業與牧業生產的結合部。
“十二五”時期,縣級生產總值達到11.66億元,年均增長22.6%;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218元,年均增長19.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444萬元,年均增長13.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260元,年均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完成19.3億元,年均增長21.8%的目標。
2014年,日喀則市財政收入達81365萬元,同比增長10.71%。
第一產業
農業
拉孜縣
拉孜縣
拉孜縣糧油畝產從1951年的68公斤增加到1989年的187公斤,1989年,全縣糧油總產達到1.98萬噸,其中油料作物總產0.13萬噸,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800噸,糧油總產比1952年增長3.67倍,人均產量525公斤;到2000年,全縣糧油總產達到8219萬斤,拉孜縣糧食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麥,豌豆,油料作物是油菜籽、蔬菜主要是蘿蔔、土豆、白菜、西紅柿、黃瓜等。到2010年拉孜縣共有蔬菜大棚560座,年產西瓜43.59萬斤,年產蔬菜58.5萬斤。
牧業
拉孜縣
拉孜縣
拉孜縣到1989年全縣牲畜存欄達28.52萬頭(只、匹),比1952年增加近一倍,全年出欄牲畜總頭數達5.63達萬頭(只),肉類總產量達948.75噸,其中提供商品肉100噸,酥油72噸,山綿羊至產量78噸,山羊絨,牛絨15.4噸,山綿羊皮,牛皮7.3噸,全縣人均佔有牲畜7.6頭(只)。本縣畜禽種類主要有氂牛、黃牛、犏牛、馬、驢、騾、羊、雞等。林業生產方面在解放前為零,解放后特別是自1980年後發展較快,到1989年底,全縣有林地面積1萬多畝,其中當年零星種植1687萬株,年木材採伐量30立方米。經濟林木樹種主要是藏青楊,藏紅柳、沙棘樹,銀白楊,榆樹,剌柴等,果木樹種有蘋果樹,桃樹,核桃樹等。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農牧區的建築業,運輸業、商業和服務業較1980年以前有長足發展,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不斷轉移,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常年或季節性勞務輸出的勞力已佔當時勞力總數的15%左右,副業總收入達300多萬元。198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344.36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99%,全縣農牧民人均收入354.96元。

第二產業

拉徠孜縣到1989年底,全縣共有企業2個,即糧油加工一個和械修造一個,職工人數達35人,全縣工業產值為12.3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產值的1%,主要產品為糕點、青油、麵粉等,特別是拉孜青油享譽后藏地區。民族手工業較為發達,主要從事藏腰刀加工,卡墊加工,氆氌,藏鞋等生產,原料自行採購,產品自由交換銷售,尤其是拉孜腰刀,曾在1971年初選為廣交會商品,先後榮獲自治區、日喀則地區優質產品獎行銷國內外,被作為地方名牌特產贈送貴賓遊人。

第三產業

2011年,拉孜縣勞務輸出8685人(次),其中男性佔多數,為6515人(次),女性2170人(次)。總收入1059.5萬元,純收入995.2萬元,人均現金收入1219.9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截至2014年,拉孜縣共有15所學校(幼兒園)、10所農村學前兩年雙語幼兒園,包括高中1所、初中1所、縣級完小1所、鄉鎮中心小學11所、縣級幼兒園1所,全縣在校學生8376人(其中小學4967人,初中3329人,高中80人)。管理在編在崗教師595人、退休教師22人。小學升學率達到100%,初中升學率達到86.7%,拉孜籍學生入考大學率為18.6%。

科技

拉孜縣到2010年年底相繼建立了11個鄉鎮獸防站,共有技術開發和服務機構數14家,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員數約128人,科技特派員53人。在2009年拉孜縣科技局被西藏科協評為“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2011年被評為全國科普系統先進集體。
拉孜縣農牧民科技特派員從2006年3人發展到53名,共開展科技培訓10期,培訓群眾3500人次,發放科普宣傳資料2100餘份,科技圖書3540冊,播放反邪教警示教育和科技專題片5場,科普宣傳受益總人數達8萬餘人次。

衛生

截至2010年底,拉孜縣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4個,其中:縣級醫院1個,縣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縣級婦保站1個,鄉(鎮)衛生院11個,其中中心鄉衛生院3個,普通鄉衛生院8個。全縣擁有病床82張,平均每千人擁有1.9張。全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6名,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12人。其中縣級醫院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9名,其中正式幹部33人,鄉(鎮)級衛生院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8名(其中正式12人),村級衛生員69名。全縣衛生技術人員中少數民族155人,占衛技人員總數的99.6%,大專以上學歷18人,佔11.5%,中專學歷28人,佔17.9%,無學歷人員110人,佔70.5%,中級職稱3人,佔1.9%,初級職稱16人,佔10.2%,無職稱137人,佔87.8%。截止2010年底全縣參加合作醫療人員達49168人,佔全縣人口的99%以上。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拉孜縣所轄11個鄉鎮,總人口52616人,城鎮為2520人,農牧民人口為50096人。共為21家機關事業單位安置各類公益性崗位人員78人,2011年上半年,通過招聘公益性崗位,已解決80名城鎮失業人員、“3545”人員、零就業家庭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難題。
2015年12月14日、為確我鎮養老保險資金兌現工作有力有序,拉孜縣曲下鎮高度重視下,安排鎮民生辦公室工作人員為組長和紀檢幹事為監督員的工作小組,深入轄區9個行政村兌現養老保險資金。

地方特產


拉孜藏刀加工業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獨特傳統工藝,鋼質優良造型簡潔,堅韌實用既可作生活用具,又可以防身及裝飾之用。拉孜藏刀刀鋒鋒利圖案雕刻細膩,配有刀鞘。刀鞘由白銀黃銅有色金屬製作,雕刻龍鳳虎獅和錦華等圖案,工藝十分複雜,共17道工序。在舊西藏鐵匠藝人地位低下,鑄造工藝難以有效傳承,掌握拉孜藏刀鑄造技藝的藝人極少,僅剩4戶29人。拉孜藏刀生產以小作坊生產為主,年產銷藏刀260把,因需求量大而產量極小,往往需要提前預定。

風景名勝


芒普旅遊區
區內不僅有名具建築特色的佛教廟宇,而且有墓格林溫泉,還有供人們小息的山間林長,草坪坎。特別是芒普鄉秋古溫泉,泉水清澈,溫度適宜,療效很好,九世班禪生前曾在該泉沐浴半月余。
芒普溫泉地處喜馬拉雅山北坡,坐落於拉孜縣芒普鄉西南8公里的秋古村,距拉孜縣城約30公里,海拔4100米,從半山腰的石縫中滲湧出五個小泉,流入兩個各約20平方米的人工水池。溫泉水的清澈程度隨礦物質的性質而經常改變,有時清澈見底,有時呈乳白色。據傳對胃、膽、關節炎、眼疾、高血壓、骨折、坐骨神經痛、皮膚病、膿瘡等疾病療效較佳。
拉孜木扎山石窟
位於拉孜鎮拉孜村以西,是西藏現存較少的古代文化遺存之一。
昌木欽墓地
昌木欽古墓群系吐蕃王朝時期藏王墓葬群,位於拉孜縣曲瑪鄉昌木欽鄉附近,海拔4000米左右,藏王墓葬群共有130多座,大、中型墓葬封土為梯形,亦有塔形及長條形殉葬坑,墓地最大墓處封土邊長78米,高達17米。現存墓堆為土成的台式平頂墓,墓堆切面可以看到明顯的夯土層,每層高約15至20米,原為方形平頂,由於經過長期雨水的沖刷,已形成了圓形平頂,墓地豎有藏文墓碑和一對石獅,石獅雕刻粗擴古樸突為藝術珍品。
錫欽溫泉
錫欽溫泉位於拉孜縣城以東10公里處,距日喀則市133公里。距318國道約0.5公里,海拔4010米,屬天然性地下泉水,是日喀則地區“三大”有名的溫泉之一。錫欽溫泉水質好,清澈見底,無異味,熱能適中。泉水含有氯以及其他多種化學元素,對各種皮膚病、風濕性關節炎、神經衰弱、胃病、外傷引起的腰腿痛和脫髮等疾病有較好療效,而且能夠調整血壓,對腦血管所致的癱瘓也有康復作用。
查木欽古墓群
查木欽墓群地處雅魯藏布江北岸,海拔4100米。共有封土墓135座,殉葬坑28座,由一條沖溝分為A、B兩區,A區居西,共101墓,殉葬坑、房屋遺跡、石獅、石碑等遺跡多處,墓依坡地地形分佈,大墓居於高處,小墓居於周側較低處,分佈面積64.6萬平方米。B區居東,共有封土墓34座,另有少量殉葬坑、建築遺跡,分佈面積近27萬平方米。兩區墓葬依封土形狀可分六類,其中梯形封土墓98座,其寬邊朝向坡下,封土最大者面積達4140平方米,最小者僅19平方米;“凸”字形封土墓15座,均在A區,封土面積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封土後部(坡上端)凸出呈多層狀;方形封土墓3座,皆在A區,封土面積皆80平方米以下;長方形封土9座,多位於A區,封土面積亦多在80平方米以下;圓形封土7座,封土面積小於50平方米;塔形封土墓3座,平面呈方形共分五級收分,每級相接處砌石,頂部略呈丘狀。殉葬坑A區26條,B區2條,均分佈在“凸”字形封土墓及梯形封土墓的前面坡地低端,地面有塊石砌建的條形石牆,石牆長度與封土前邊長度相同,條數1~3條,石牆寬1米,間距2.3~2.5米,其中M6前殉葬坑上有三座石堆。房屋遺跡共2座,編號F1、F2。F1高出墓群約100米,外有石砌牆基、夯土牆體的圍牆,佔地面積600平方米,房屋遺跡兩組,東南側一組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其內隔成3間,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西北一組為長方形、方形的兩間,每間面積約30平方米。F2位於B區坡地高處,現僅存牆體一段及石台基一處,牆體殘長7米,殘高2.5米,厚0.7米;台基東西長25米,南北長15米。石獅1對,分別鑲嵌於梯形封土堆寬邊(前端)的東、西兩角,長方形基座,系整塊岩石雕成,呈半蹲狀,高0.95米,身長1.5米,方頭大眼,寬背弓腰,後腿和尾部未細雕;風格古樸渾厚。石碑1通,砂岩質,長方體,碑首略呈三角形,整塊條石修成。碑通高2.1米,寬0.46米,厚0.2米,碑身四面皆刻藏文,碑陽32橫行,碑陰28橫行,西側面32橫行,東側面25橫行,均陰刻,部分文字漫漶不識,其內容主要述及藏王赤祖德贊(798~838在位)修建佛殿等事。碑側有圓形石柱礎一個,直徑41厘米,高15厘米。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交通


國道219線貫穿東西,連接著日喀則市,眾多的縣道、鄉道,交通便利。緊鄰拉日鐵路日喀則站,交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