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全省首個智能製造示範基地
國家級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3年,根據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2015年11月與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兩區合併”,實現整合提升。開發區現狀規劃總面積76.94平方公里,下轄1個街道(東湖街道),託管村(社區)38個,總人口約25萬人。
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以國際醫療健康產業園、航天華東先進技術創新中心、中德感測小鎮、智能能源小鎮、阿里老友會等一批創新平台資源在開發區聚集,120萬方眾創空間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創客”。截至2016年底,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9家,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54家,其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3家,省級企業研究院14家,省級研發中心36家,擁有“國千”人才12名,“省千”人才5名。開發區創業創新“生態圈”的打造已然成型。
在現狀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結合餘杭區、杭州市以及更高層面的產業發展導向趨勢,提出合併后的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戰略新興產業為主導、科技創新為支撐的“5×1”產業體系,突出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產業體現差別化指引政策。
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1”為“網際網路+”產業模式,發揮網際網路對資源配置優化集成作用以及放大和乘數效應,推動五大產業與網際網路的深度融合,不斷提升開發區產業發展水平。
國際創業新區,都市活力新核
依託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以及開發區良好的產業基礎,以創新創業為引領,吸引全球知名品牌入駐,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創業新區。充分發揮杭州北部門戶的區位優勢,打造杭州都市區富有活力的產業核心區。
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一心三核七區,四面山水: “一心”為開發區公共中心, “三核”為科創教育核心、生活居住服務核心和產業服務核心。 “七區”為智能製造產業區、綠色環保產業區、生物醫藥產業區、物流倉儲區和傳統產業提升區等5個產業片區以及南部居住與配套服務區和西部科教與配套服務區等2個居住片區。
位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緊靠配套設施完善的臨平城區,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圓心地帶,距離南京、上海各150 公里,距離徐州、溫州各300公里,是聯結上海的橋頭堡,也是滬蘇與甬台溫互動發展的戰略據點,兩小時內可到達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
交通優勢
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公路】由杭州繞城連接滬杭、杭甬、杭浦、杭金衢、杭新景、杭長、杭寧、申嘉湖杭等8條高速公路,連接全國主要城市; 由秋石快速路餘杭段、石大快速路餘杭段、東湖快速路餘杭段、臨平環線快速路“3路1環”快速路,到達杭州中心區僅20分鐘車程。
【鐵路】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雙鐵”開發區之一,餘杭高鐵站通往上海虹橋站僅需45分鐘,滬杭、宣杭鐵路穿境而過。計劃5年內建成的杭州西站火車站將在臨平山北設立滬杭城際鐵路站點,連接滬杭、杭溫、杭黃,商合杭鐵路,直通南京、合肥等中西部地區。
空間優勢
開發區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目前已開發36平方公里,待開發面積41平方公里,同時擁有總建築面積約13萬方的振興、興旺、紅豐、華融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以及近240萬方的科創產業園。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以及創意產業為代表的200餘家企業入駐國家級孵化器,就業企業人員近千名。
環境優勢
杭州素以“人間天堂”著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餘杭區作為杭州的主要城區之一,是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締造了淵源流長的運河文化;蜚聲中外的徑山禪茶文化使徑山成為“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開發區南鄰現代化都市新城臨平,北襄“江南十大名鎮”之首、浙江省首批小城市試點鎮塘棲,西鄰“十里梅花香雪海”著稱的超山風景區,東隔中國最大皮革之鄉海寧。
1990年12月臨平工業區正式設立
1992年11月改稱臨平經濟開發區
1993年11月成立餘杭經濟開發區,經浙江省政府常務會議確認為省級開發區
1997年7月與下沙經濟區管委會合併,兩區合一
2001年4月成立餘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我首批4家高新園區之一
2002年2月杭州市九次黨代會決定設立臨平工業區
2002年7月臨平工業區與餘杭經濟開發區合併
2003年10月轄區內脫離成立錢江經濟開發區
2004年10月取消臨平工業區稱號,保留餘杭經濟開發區
2006年10月國土資源部重新核準確認四至邊界
2007年12月實施綜合體制機制改革
2012年7月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命名為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4年1月浙江餘杭生物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落戶
2015年11月與錢江經濟開發區合併,命名為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
2016年2月分設東湖街道管理社會事務
2016年9月 首個浙江省智能製造示範基地落戶開發區
杭州餘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鄭穎(試用期一年)
2019年9月,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綠色園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