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全書
周子全書
"《周子全書》之序,曰:“先君子為予言曰
《周子全書》(又名《周濂溪先生全集》),前有張伯行作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
《周子全書》
是書共十三卷。卷一“太極圖”、“太極圖說”、“朱子圖解”、“朱子太極圖說解(附辯_)”,
卷二“諸儒太極論辯”,卷三“語類附見”,卷四“諸儒太極發明”,卷五“通書一”、“語類附見”、卷六“通書二”、“語類附見”,卷七“諸儒通書論序”,卷八“遺文並詩(諸儒記詩跋附錄)”,卷九“遺事(朱張語錄附見)”、“諸賢贈送唱酬附錄”、“諸賢懷仰紀述附錄”,卷十“年譜(序本傳墓誌銘事狀附錄)”,卷十一“諸記序銘附錄”,卷十二“諸記並祭祝諸文附錄”,卷十三“歷代褒典”。是書所列《周子太極圖》為經朱熹改造之圖(與明初曾端《太極圖說述解》所列之圖完全相同)。其三層圖式之“水”、“火”分別交叉同二層圖式相連,是將二層圖“陽動”一邊視作“離”,“陰靜’’一邊視作‘‘坎’’,有體現《通書》“水陰根陽,火陽根陰”說之意。(周敦頤《太極圖》原圖,分而為五,合而為一。五層圖式本各自獨立,為說明“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而畫第二層圖式。既曰“兩儀立”,則是以天地為兩儀,非以坎離二卦為“兩儀”。且其原圖本是“動陽”與“靜陰”,而“陽動”、“陰靜”則為朱熹所改。以黑白塊替代卦爻符號始於南宋朱熹和洪邁,故朱熹《答袁樞》曰“此亦非佔法”。周子時尚無有以黑白塊替代卦爻原本符號之舉。)
自朱熹、張栻等人表彰《周子太極圖》之後,則產生了不少專論《周子太極圖》的易學著作。就朱彝尊《經義考》所載,南宋時有宋中《太極演說》(己佚)、鄭起《太極無極說》(存目)、謝升賢《太極說》(己佚)、程若庸《太極圖說》(已佚)、戴亨《太極圖說》(已佚)、胡希是《太極圖說》(己佚),元代有郝經《太極演》(今佚)、劉因《太極圖後記》(見《四庫全書》中之《靜修集》)、朱本《太極圖解》(已佚)、陳樵《太極圖解》(已佚)、呂洙《太極圖說》(己佚)、劉霖《太極圖解》(己佚),明代有程存《太極圖說》、朱謐《太極圖解》(朱彝尊注“未見”)、周是修《廣演太極圖》(巳佚)、張宇初《太極圖釋》(見《四庫全書》中之《峴泉集》)、曹端《太極圖說述解》、張元禎《太極圖說要》(朱彝尊注“未見”)、戴琥《太極圖說》(朱彝尊注“未見”)、周山《太極圖解》(已佚)、蔡清《太極圖解》、李廉《太極圖纂要》(朱彝尊注:“未見”)、左輔《太極後圖說》、許浩《太極圖說》、王承裕《太極動靜圖說》(朱彝尊注:“未見”)、舒芬《太極釋義》、俞昆《太極圖解》(朱彝尊注:“未見”)、程霆《太極圖說》(未彝註:“未見”)、何維柏《太極圖解》(朱彝尊注:“未見“)、孔學周《太極辨疑》、沈亨《太極圖解》(已佚)、龐嵩《太極圖說》(朱彝尊注:“未見”)、談縉《太極圖說》(朱彝尊注:“未見”)、周原誠《太極圖論》(已佚)、詹景鳳《太極圖說》。又《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儒家類存目》載元孫自強《太極辨》三卷、明羅鶚《太極圖分解》一卷。這些論說《太極圖》的專著多數己經佚失,存者亦不過專論《周子太極圖》之淵源或予以述解,而皆不如張伯行《周子全書》集周敦頤事迹、著作及後人(特別是朱熹)述解與褒典之大成。是書可謂研究周敦頤其人其學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究易圖學必備於案邊之書。
從是書中我們可以得到朱熹有關《周子太極圖》淵源與解說等方面的大部分資料,又其中潘興嗣《濂溪先生墓誌銘》、度正《濂溪先生年譜》及張栻等人之“祠記”,亦是研究周敦頤學術思想的重要文字。很多問題(如太極圖非周子作、源於壽涯說等)都可以從中得到答案。
自朱熹改造《太極圖》之後,元、明、清三代之學者,大都宗之以為說,而周子《太極圖》的原貌就幾乎沒有人去考辨了。我們以朱震《漢上易傳卦圖》所列《太極圖》比較之,其原圖二層圖式下方是“動陽”二字,則上方就必定是“靜陰”二字,這就與《通書》“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靜,靜餓無動,物也”之說相符。就朱震所列之圖考之,其圖已不是周子原圖。到了朱熹時,為達到為其理學服務的目的,就對劉牧、邵雍、周敦頤之易圖進行了改造。著是我們研究宋代易圖時必須明確的問題。
http://www.confucius2000.com/zhouyi/50qddytzb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