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台

唐代王勃詩作

《臨高台》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詩。王勃這首詩前半部分講的是站在高台之上看到的長安城宏偉建築和寬闊道路,紫閣丹樓照天耀日,璧房錦殿玲瓏連綿。不僅官闕,外戚的府第同樣恢宏壯大。接著,筆鋒一轉,詳細摹畫長安妓院的奢靡景象及其紈絝子弟、遊俠之人的心態,《臨高台》就是一幅唐代長安的風俗圖券。

作品賞析


這首詩反映出盛世不再、繁華易逝的哲理思想,這種思想在詩人其他作品中很少流露,甚至在整個初唐詩歌中也不多見,因而可以看出這首詩所達到的思想深度是同類詩歌難以企及的。
整首詩似乎都在極力渲染繁華。詩人先寫帝國建築的雄偉華麗,用“瑤軒綺構何崔嵬”“紫閣丹樓紛照耀”“璧房錦殿相玲瓏”等一系列詩句,將帝國的建築描寫得富麗堂皇、錯彩鏤金。寫帝國都市的繁華,也從各個種角度鋪排,“旗亭百隧開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輪翠蓋”“疊榭層楹”同樣是鋪錦列繡、鑲金嵌玉。詩人從多種角度、多種方位反覆渲染帝國建築的高大雄偉,都市的繁華。接著,詩人轉而開始寫生活在都市裡人們的豪華奢侈的生活,極盡鋪陳之能事:“錦衾晝不襞,羅帷夕未空。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樓下雙雙度”。極盡奢華之後,詩人筆鋒一轉,卻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客觀存在:“東園桃李片時春”“柏梁銅雀生黃塵”。“片時”強調青春是短暫的,“生黃塵”說明繁華背後是衰敗。這個結尾揭露了達官貴人醉生夢死、急於享樂的腐朽心理,也否定了他們的這種生活,指出其不可久長的必然結局。這看似詩人不經意間寫出,裡面卻包含著對人世滄桑、歷史興衰沉重而永恆的感嘆和深沉而無限的思索。
詩中描寫了代統治者的青樓狹邪,表現了妓女被玩弄,卑微的生存狀態。詩歌前面集中描寫了青樓的面貌和娼妓的裝飾,娼妓的梳洗打扮只是為了迎合這些達官貴人,缺失了自身獨立自由的人格,揭示了這些統治者荒淫無恥的生活,以及反映了下層妓女卑微的地位和凄涼悲苦的生活。“銀鞍綉轂”顯示了這些統治階級的生活者奢侈,“倡家少婦不須嚬,東園桃李片時春”更是揭示了統治者的醜惡靈魂和妓女的卑微地位。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感慨萬千,最後借“柏梁銅雀”事預示這些荒淫無恥的統治者若不節制、思求改變,必然會像前朝一樣滅亡。詩人用現實主義的筆觸直接揭露,思想內涵上意義深廣。
此詩高出同類詩歌之所在,就是前面的極盡鋪陳之能事只是鋪墊,是渲染氣氛,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生命的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對歷史的思索,因而它是有深度的。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王勃的這首《臨高台》和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都是描寫都城長安的七言歌行。長安是唐代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描寫長安,對於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最有代表性。這是一個重大題材。此詩對長安的繁盛進行了多方面的描寫,反映了自“貞觀之治”到高宗前期“佳氣鬱蔥蔥”的興旺發達氣象,作者分明被時代意識所感召,才唱出這樣豪邁樂觀的調子。與此同時作者也描寫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朽享樂生活,並致以諷刺與否定,實際上就是指出長安繁華中所潛在的危機,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此詩在思想內容上較之《長安古意》《帝京篇》,涉及面尚不夠廣泛,在藝術成就上也稍遜一籌。

創作背景


《臨高台》是樂府《鼓吹曲辭·漢鐃歌》名,見《樂府詩集》卷一六引《古今樂錄》。此詩當作於王勃為沛王府修撰時,大約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前後,所反映的是詩人一次外出登臨高台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作者簡介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男,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聰敏好學,六歲能文,下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秘書監顏師古漢書注》,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府文學。寫作《鬥雞檄》,坐罪免官。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授虢州參軍,私殺官奴,二次被貶。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