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匈和親
西漢政府對匈奴實施的策略
漢匈徠和親是中國古代西漢政府對少數民族勢力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響深遠。漢初的和親是漢王朝向匈奴求和親,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而後期的和親則是匈奴在自身虛弱,懾於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主動向漢王朝臣服和求婚的,此時漢王朝和親的目的是要在其恩威的情況下,使匈奴永遠臣服於漢朝。所以,漢朝對匈奴的和親基本上可以說是處理敵對國家之間的一種政策。西漢時,漢朝統治者曾長期實行“和親”之策以緩和與匈奴族緊張對峙的關係。漢匈和親,實際上可以分為“兄弟”式和親與“臣服”式和親兩種不同的模式。在這兩種模式下,作為漢匈和親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漢朝女性又有著不同的形象與命運。
中國歷史上的和親之舉,最早始於西漢王朝。它是在美人計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西漢初年,劉漢王朝剛剛建立,歷經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數年的楚漢相爭之後,社會經濟受到慘重破壞,人民嗷嗷待哺,國庫已經空虛。而此時北方匈奴軍事力量卻日益強大起來,不斷發兵南下漢境搶掠騷擾。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劉邦親率33萬大軍北擊匈奴,結果反被圍困在白登達7天7夜。劉邦和將士們無計可施,最後陳平施美人計,欲獻美人給匈奴單於,匈奴閼氏怕漢美女與之爭寵,遂勸冒頓單於撤兵,“白登之圍”由是得以解脫。但是,強大的匈奴與虛弱的西漢力量鮮明的對比,使西漢統治者的威脅感並未減輕多少。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婁敬鑒於美人計的效用,便向劉邦提出與匈奴和親的主張。他解釋說:把漢朝公主嫁給匈奴的冒頓單於,並多多陪送嫁妝,匈奴必然慕漢錢財而立漢公主為閼氏。這樣,生子必為太子,接替單於。冒頓單於只要活著,則即為漢女婿;冒頓死,則由外孫為單於。還沒聽說過外孫敢於外公分庭抗禮者。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乃派婁敬為使者與匈奴締結和親,並每年送給匈奴許多絮、繒、酒、米和食物等等。這就是西漢與匈奴的第一次和親。婁敬也因此被劉邦賜姓劉氏。後來的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於冒頓、老上、軍臣遣送公主,並奉送大批財物。
從漢高祖九年至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是屬於西漢和親政策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的和親,意在以漢匈姻親關係和相當數目的財物來換取匈奴停止對漢邊境的掠奪,以便爭取時間休養生息,增強國力。
然而,漢初的和親政策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匈奴的南下入侵併沒有停止。文帝三年(前177年)夏,匈奴入居河南地,侵上郡,殺掠人民。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14萬人入朝那肖關,殺北地都尉,擄掠人民畜產甚多,其前鋒部隊甚至進至雍、甘泉附近,並燒毀回中宮。從公元前166?前162年間,匈奴日驕,每年入侵漢邊境,殺戮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景帝時期,隨著西漢國力的逐步強盛,匈奴經常小規模入侵,但無大規模的南下行動。
漢匈和親
匈奴人所管轄的土地是一片地廣人稀的草原,由於草原的氣候原因,並不適合像漢朝那樣,發展以耕種為主的農業生產。草原的優點就是草多,所以適合發展以游牧為主的畜牧業。
畜牧業主要是放養馬、牛、羊等牲畜,但是牲畜太能吃草了,一片草場無法供給牲畜所需要的草料,吃光后就必須去尋找新的草場。這樣有規律地游牧,一方面保證了牲畜的活力和草料,另一方面也維護了廣闊草原的生態環境。草原上的民族必須得不斷地四處遷徙,游牧民族的“游”字,就是這樣來的。
因此,游牧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匈奴的社會形態、國家治理方式,會和華夏區域的大漢截然不同。
在草原游牧民中,一個大家庭往往由數代有著血緣關係的男性親屬組成,並由輩分高的家庭的年長男性所領導。男性在成年結婚後,一般會向大家長索要一些牲畜,作為自己的財產,也是自己養活家庭的工具。不過他並不會遠離自己的父輩和兄弟們,而是仍然和大家一起生活,放牧牛羊。因為對一個獨立的家庭來說,理想狀況是男人管理畜群,女人管理蒙古包,但是在草原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一個家庭是很難完全自食其力的,需要更多的家庭通力配合。
於是,有血緣關係的許多家庭組成大家庭,共同放牧大家的畜群,以及協力完成其他事情。許多鄰近的大家庭就構成了一個草原部落,戰爭時這個部落就成為了一支小規模的軍隊。
地廣人稀的草原帝國,其實就是由這樣的一個個以家庭為單位的族群構成的。大大小小的族群不斷地遷徙、放牧,他們認同單於是自己的最高首領,但單於無法直接控制某一個小的族群,他需要通過控制某個大的王,間接控制小的王,把自己的命令一層層傳下去,最後抵達一個具體的族群。而且,由於游牧經濟的特殊性,不論是單於的龍庭,還是大小王的營地或者某個族群的營地,總是在不斷地遷移之中。
因此,冒頓單於為了管理這以遼闊的草原為主體的國土,將匈奴的疆域拆分為東、中、西三個大的部分進行管理。
中央是龍庭,也就是單於庭,由單於自己直轄。東西兩邊分別是左賢王和右賢王管理的區域。單於庭南邊對著漢朝的代郡和雲中郡。左賢王庭是匈奴的東部地方政府,統治區域東接濊貊和朝鮮,南界接漢朝的上谷郡。右賢王庭屬於匈奴的西部地方政府,管轄區域南到漢朝的上郡,西部直抵月氏和氐、羌各部落。
按照匈奴傳統習俗,通常單於以下以左賢王的地位最尊貴。左賢王不一定都能成為單於,他只是單於的第一順位人,也就是說相對於同為單於兄弟或子孫、具有繼承權的右賢王和左右谷蠡王而言,左賢王成為單於的可能性最大。
這種單於居中,左右賢王“兩翼齊飛”的制度可能在冒頓時代之前就在草原上施行了,範圍則可大可小,一直被此後的各個草原政權採用,管轄廣袤的草原和各部落。
匈奴的管理制度它們並不是鐵板一塊,實際上都是鬆散的部落聯合體。“漢匈和親”的失效,表面看上是匈奴單於背信棄義,另一層原因是因為遠離龍庭的草原部落侵犯漢朝邊境的問題,單於管不了。
單於和龍庭都在不斷地遷徙移動,更何況小的草原部落了。匈奴全國人民都在移動,所以,很多時候,單於不清楚某個族群當前具體在哪裡。
漢朝送給匈奴龍庭的那些貢品,基本上由匈奴單於先分配給龍庭內部享用了,最多再分配給握有大權的左賢王庭和右賢王庭一些,再往下的那些小部落,根本分不到一杯羹。
對那些小部落來說,生活本來就比龍庭要艱難很多,也需要華夏的物產來改善生活。他們當然可以通過關市來交易,不過部落較小的時候,本身資源有限,達成交易相對困難。這些部落就只能鋌而走險,拉起一隊人馬沖向南邊搶東西,然後帶著戰利品逃回草原。匈奴方面本來就有很多從漢朝投降過來的叛將、叛兵,他們對漢朝的邊境情況更加了解,也更容易南下劫掠財物。
匈奴單於,根本不清楚下面的小部落幹了什麼事情,即使單於知道有些小部落可能南下劫掠了,游牧帝國的鬆散特性讓他們也不好管束,甚至懶得管束了,反正龍庭定期能收到漢朝的貢品,能夠籠絡住關係最緊密的那批部落首領,維持住大體上的場面就行了。
因此,漢朝的貢品最多只是買到了來自匈奴王庭和主要族群的和平承諾,並不能杜絕邊境上的侵擾行為。
漢武帝時期,經過漢初70餘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獲得了很大發展,史稱當時人民富足,國庫充盈,社會安定。漢武帝加強了中央專制權力,軍事力量也強大起來,已有足夠的力量與匈奴抗衡,於是,漢武帝廢和親政策,而集中力量對匈奴進行軍事打擊,它意味著漢匈關係開始發生新的轉變。
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行王恢建議以詐獻馬邑的辦法,將匈奴主力誘至馬邑包圍殲滅,武帝准許,遂派30萬大軍在馬邑周圍設伏。然而被匈奴識破計謀,圍殲計劃破產。由此,漢匈關係惡化,雙方激戰開始。從元狩四年(前119年)開始,漢軍與匈奴多次交戰,而最關鍵的戰役有三次:
第一次是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率兵由雲中郡出擊,橫掃河套南部直至隴西,趕走匈奴白羊、樓煩王,佔領河套南部地區。漢軍在與匈奴的歷次交戰中第一次取得大勝。
第二次是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等兩次由隴西、北地出擊匈奴各部,深入河西走廊,捕斬匈奴混邪王子、相國、都尉等百餘人,士兵4萬多,大勝。
徠第三次也是決定性的一次大戰是在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10萬精騎及數十萬步兵,輜重隊伍,越沙漠尋殲匈奴主力。匈奴經過幾次沉重打擊,尤其是第三次打擊,更加遠離漢區,以至“漠南無王庭”,西漢建國以來近百年的匈奴邊患問題基本解除了。
經過漢武帝的武力征服,匈奴已不像西漢初期那樣跋扈,為了自保和發展,匈奴主動向漢朝提議和親,使漢匈和親的內容與形式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匈奴經過連年的軍事打擊,人口增殖和畜群藩息皆大受影響,因而希望息戰和平,重建和親,即漢仍像以前那樣向匈奴稱臣納貢,匈奴兵不南犯。漢武帝不反對和親,但他希望的和親則是要匈奴臣屬於漢,遣子入侍為質,與其他藩國一樣待遇,漢匈地位完全顛倒。雙方為此僵持了數十年。
漢宣帝時期,匈奴遭鄰國多次攻擊,“人民死者十三,畜產十五”,屬國解體。又因內部五單於爭立,戰亂不已。呼韓邪單於戰敗窮困,為郅支單於所逼,乃決計歸漢。
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韓邪遣子右賢王入漢作“質子”。甘露三年,呼韓邪親自到長安入朝宣帝。宣帝對他優禮相加,儀節高於其他藩國和諸侯王。又從經濟上和軍事上給他以幫助,使呼韓邪部漸漸恢複發展,至元帝初年重返北庭,恢復故土,收集余民,政權開始安定下來。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陳湯等率屯田士兵與西域諸國聯軍攻殺遠逃別康居的郅支單於。呼韓邪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多年的對頭已滅,怕的是漢王朝下一個消滅目標指向自己。思來想去,終於於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入朝長安,提出願與漢室通婚結為親戚。元帝應允,即以宮女、待詔掖庭的王嬙(王昭君)賜予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即以其為“寧胡閼氏”。又上書元帝,願意承擔為漢王朝守邊的任務,建議撤除漢王朝邊塞吏卒,以省減漢民徭役負擔。雖然漢元帝沒有答應呼韓邪的建議,但雙方和平相處,史稱漢朝“邊域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末。
漢匈和親的政策一直貫穿著西漢的統治時期,但到了東漢,日益衰弱的匈奴想再次通過和親,鞏固雙方的關係,被東漢的光武帝劉秀拒絕了,至此,一直在西漢旅行的漢匈和親,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漢初是漢王朝向匈奴求和親,以漢宗室女和大量財物奉獻匈奴單於,意在以暫時的屈辱,換取寶貴的休養生息時間,是一種被動的、迫不得已的措施,即使如此,其後果仍然是阻不住匈奴歷年的南下殺戮搶掠。
後期階段,是匈奴在自身虛弱,懾於漢王朝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的情況下,主動向漢王朝臣服和求婚的。漢王朝已不是以莊重的對等婚姻形式嫁公主於匈奴單於,而是以高傲的姿態賜漢室宮女於匈奴單於。其目的則是要在其恩威的情況下,使匈奴永遠臣服於漢朝。
漢匈和親
通過漢匈和親,漢朝擴展了在西域的影響力,傳播了漢朝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促進了當時的中西交流。而昭君和番,給漢匈雙方都帶來了邊陲和平,生產發展、生活安定,經濟文化交流加強的良好結果。
漢朝對匈奴的和親基本上可以說是處理敵對國家間的一種政策。
西漢的和親關係除了匈奴以外,還有烏孫。而與烏孫的和親可以說是漢王朝處理友好國家間關係的一種政策。烏孫地處西域,距漢地遙遠,在今甘肅河西走廊的祁連山、敦煌一帶,漢文帝時,才來到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一帶從事游牧。起初烏孫曾依附於匈奴,後來逐漸強盛,乃遠離匈奴,保持中立。匈奴擊之,不勝。而烏孫與匈奴的矛盾,便成為西漢與烏孫和好的基礎。在西域諸國中,有的充當匈奴耳目,攻擊或刁難漢使,終於導致兵戎相見。而唯獨烏孫沒有與漢政權發生類似的衝突。烏孫乃西域大國,地廣人眾,兵力強大,國內物產豐富。西漢若與烏孫締結友好關係后,一則可以徹底制服匈奴,二則有利於西漢勢力的向西發展。因此,漢武帝採納張騫“遣公主為夫人,結昆弟”的建議,聯絡烏孫以斷匈奴右臂。後來烏孫主動提出與漢王朝結親,又以千匹馬作聘禮以迎漢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遣宗室女細君妻於烏孫昆莫獵驕靡。她入烏孫時,漢王朝“賜乘輿服御物,為備官屬,宦官待御數百人,贈送甚盛。”後來獵驕靡年老,細君從烏孫俗,改嫁其孫軍順靡。不久細君死,漢武帝又遣公主解憂續配軍須靡。軍須靡死後,解憂又作其堂兄弟翁歸靡之妻。翁歸靡死後,她又作前夫軍須靡與匈奴妻所生的兒子泥靡之妻。
漢匈和親
西漢與烏孫的和親,使烏孫由懼蜀漢而蜀漢逐漸變成叛匈奴而親漢。當匈奴進攻烏孫時,西漢則對匈奴用兵,這就使西漢與烏孫由親戚關係發展成為事實上的軍事聯盟。
漢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西漢與烏孫聯合對匈奴作戰,漢發15萬騎,五將軍分道並出,由東而擊匈奴。烏孫王翁歸靡親率5萬騎由西方直搗匈奴右谷蠡王庭,俘獲匈奴單於叔父、嫂、公主以及各王、千長、騎將以下4萬人,各種牲畜70餘萬頭。匈奴在兩面夾擊下死傷甚重,從此走上衰亡的道路。
和親政策對西漢與烏孫的友好關係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它相當成功地實現了斷匈奴右臂的目的。同時,嫁於烏孫的漢公主所生子女後來多成為烏孫國家的重要軍政人物,在維護和促進與漢朝友好的事業中起著推動作用。而且還把友好的種子撒向西域其他地區。漢王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在促進烏孫與西域一帶的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前200年 | 漢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頓單於。 |
前192年 | 漢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於。 |
前176年 | 漢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頓單於。 |
前174年 | 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於。 |
前162年 | 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單於。 |
前160年 | 漢文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於。 |
前156年 | 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於。 |
前155年 | 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於。 |
前152年 | 漢景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於。 |
前140年 | 漢武帝宗女嫁匈奴軍臣單於。 |
前108年 | 漢武帝宗女細君公主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 |
前103年 | 漢武帝宗女解憂公主嫁烏孫王岑陬、翁歸靡。 |
前64年 | 漢宣帝宗女相夫公主許嫁烏孫王儲元貴靡,烏孫內亂泥靡登基漢朝單方面取消了婚約。 |
前33年 | 漢元帝宮女王昭君嫁匈奴呼韓邪單於。 |
縱觀整個西漢時期,漢匈和親的公主多達數十人,但是最有名的應該就是昭君、烏孫公主和解憂公主。
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於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天子,並向漢元帝自請為婿。元帝遂選宮女賜予他 。王昭君原本是漢室宮女,一直沒有機會在宮中嶄露頭角,漢匈和親時,宮中女子多加避諱,而王昭君想到在宮中一樣終老,不如出使匈奴,於是主動請纓,正愁無人和親的漢朝皇帝大喜過望,不僅封王昭君為公主,還陪贈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送親隊伍蜿蜒不絕,聲勢壯觀。昭君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這就是古代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
解憂公主(前120年—前49年),西漢下嫁西域烏孫國的公主。她是漢高帝之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七國之亂”發動者之一劉戊的孫女。漢宣帝時,以匈奴發兵侵襲烏孫,與翁歸靡同時同時書請漢出兵救援。本始三年(前71年),漢軍大敗匈奴,解救烏孫。元康二年(前64,一說神爵二年,前60年),翁歸靡死,軍須靡與匈奴夫人所生子泥靡嗣位,她又嫁之。生一子,名鴟靡。以泥靡暴虐無道,失眾心,她於甘露元年(前53年)謀與漢使魏和意擊殺之,未果,為泥靡子細沈瘦困於赤谷城(位於伊塞克湖西南伊什提克),被西域都護鄭吉等救出,始免於難。晚年以烏孫政局動蕩,年老思鄉,請歸漢地,宣帝憫其難,甘露三年(前51年)與孫男女3人被迎歸漢。詔賜田宅、奴婢,兩年後病卒。
漢匈和親的公主還有一位比較出名的,就是解憂公主,解憂公主最著名的事迹就是,嫁了幾次,第一次是堂兄,第二次是堂弟,第三次是繼子,這是因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婚俗,兒子有權繼承父親的妃子,父死子娶,兄死弟娶,在西域再平常不過,和中原地區的漢族文化大不相同,而且漢匈和親的漢朝公主們生下的子嗣,多成為了當朝的權勢人物,為西漢和少數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烏孫公主劉細君(?―前101年),西漢宗室,漢武帝劉徹侄子罪臣江都王劉建之女。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使者出使烏孫國,烏孫王獵驕靡願與大漢通婚。
烏孫公主
漢武帝欽命劉細君為公主,和親烏孫,為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秦琵琶”。
獵驕靡死後,劉細君隨從烏孫國風俗,嫁於獵驕靡之孫軍須靡,為右夫人,生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劉細君去世。
《昭君出塞》《解憂公主》《王昭君》《和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