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博物館
1964年創立的綜合性博物館
大慶博物館,前身為大慶展覽館,於1964年組建,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是集古環境、古動物和古人類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展館建築面積為1870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12000平方米,館藏化石10餘萬件,物種達43種。
大慶博物館基本陳列主要有《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和《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大慶博物館館藏有狼化石和鬣狗化石等,有猛獁象、松花江猛獁象化石骨架。填補了中國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系統收藏的空白。
2017年5月,大慶博物館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1964年,大慶展覽館組建,是大慶博物館的前身。
1991年,大慶展覽館館內陳列的鐵人王進喜事迹,整體遷入原鐵人紀念館。
1998年,大慶展覽館更名為大慶博物館。
2005年7月,大慶博物館新館破土動工。
2008年6月,大慶博物館新館自然部分陳列,面向社會免費開放。
2011年11月,大慶博物館二期布展,面向社會全面開放。
大慶博物館
大慶市博物館共分為三層,一樓分為A、B、C廳,A廳是公共大廳,B廳是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陳列,C廳是臨時展廳;二樓只有D廳,是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三樓是E廳和F廳,E廳是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陳列,F廳是科技報告廳。
大慶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有三個:“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陳列”、“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陳列”。
《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主要展示大慶自然生態的演變過程和資源的豐富性。《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重點展示第四紀哺乳動物進化、中國國內外對第四紀的發現研究、大慶博物館對第四紀化石的收藏保護、第四紀與人類的關係、裝架互動演示等內容。《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集中表現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獨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展區: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
大慶博物館《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展區屬自然歷史類陳列。主要展示大慶自然生態的演變過程和資源的豐富性。展廳呈不規則的扁U形。展線長達米。其展示內容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劃分為“走進第四紀”、“探索古大湖”、“解析古環境”、“追尋古動物”四個單元。
• 走進第四紀
“走進第四紀”,綜合運用文字說明、圖表展示、機械沙盤、景觀復原、湖底景觀等展示手段,並配以三種形式的多媒體展示,集聲光電於一體。
• 探索古大湖
“探索古大湖”,運用平實的語言,由簡入難、環環相扣,將大慶湖泊濕地的成因和狀況與第四紀地質地貌有機結合,直觀、科學地講述水下生態,遠古時期的地質地貌的形成及演變過程。通過分別闡明鑽孔岩芯的獲取及分析、沉積速率和古地磁測試,從而使人們直觀地了解到科學家們關於古大湖的具體範圍、演化變遷及形成年代等結論的推斷過程。人們還可以在小劇場內,觀看環幕電影“探秘古大湖”。同時設置四個沙盤動態演示第四紀松遼古大湖形成、變遷和消亡的過程。“第四紀大事記”是面積達104平方米的復原的第四紀地層牆,同時展出的還有博物館採集的40米長的第四紀岩芯柱,並運用了滑動電視。當顯示屏移動到第四紀發展史上發生重要事件的年份位置時,屏幕上會立即顯示詳盡的圖文介紹,向觀眾講述第四紀長達258萬年間的大事記。
• 解析古環境
“解析古環境”,從解析什麼是化石,化石的形成過程入手,利用展板、模型、復原景觀及大量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展現了東北第四紀草原環境、森林環境、湖泊濕地環境的面貌。
• 追尋古動物
“追尋古動物”,伴隨著悠遠的樂曲聲,人們可以欣賞大象、角馬、斑馬成群遷徙的多媒體畫面,它們穿越河流,踏過平原,披著霞光,迎著暮靄。一幅幅在晚更新世滅絕的動物圖片展現人們面前,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大角鹿等等。還有龐大的猛獁象和大角鹿的復原模型佇立在第一展區的出口處。
第二展區: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
大慶博物館《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展區屬自然歷史類陳列。陳列形式以分類敘述、進化比對、發現研究、收藏保護為線索,展示了大量珍貴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揭示了東北第四紀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繁衍生息的歷程。展區分為“神奇的長毛巨獸”、“豐富的動物種群”、“繁盛的草原大軍”、“不懈的探索研究”四個單元。大慶博物館已經成功地收藏了43個屬種,填補了中國該動物群化石系統收藏的空白,具有極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以及展示價值。
• 神奇的長毛巨獸
“神奇的長毛巨獸”,運用圖板、化石、模型、圖像介紹長鼻類的起源與演化、猛獁象的分類與演化、還有大慶地區猛獁象化石的發現。在猛獁象群中,昂首領先的兩具真猛獁象王者之風盡現,原來它們兩位就是大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中一具於2002年出土於黑龍江省的賓縣,站立時高3.35米、長6.5米,同一個體的化石完整率達85%以上,這架罕見珍貴的真猛獁象骨架化石被大慶博物館徵集后,在館內古生物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努力下裝架成功,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報道。另一具真猛獁象骨架化石於2009年在黑龍江省的青崗發現出土,站立時高4.35米、長7.5米,同一個體的化石完整率達90%以上,是中國發現個體最大、最完整的真猛獁象化石骨架。旁邊還放置了可以觸摸的化石,以饗觀者。
• 豐富的動物種群
• 繁盛的草原大軍
“繁盛的草原大軍”,是第四紀古動物陳列通道,由50具牛群化石骨架組成的氣勢龐大的“沸騰牛群”,每一頭牛的形狀和神態都各有不同。旁邊展牆上陳列的105個野牛頭骨化石組成的牛頭牆卻是安靜祥和、趣味十足,與狂奔的野牛群動靜相襯。該展區還有“冰瀑影院”、多媒體互動操作台。
• 不懈的探索研究
“不懈的探索研究”,介紹了大慶博物館自2002年與中國科學院等專家成立課題研究組以來,在東北第四紀的探索研究過程中不尋常的發展歷程,以及為未來的科研所做出的精心準備。
第三展區: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
大慶博物館《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展區屬社會歷史類陳列。該展區是大慶地區古代歷史文化的縮影,承托著歷史文化的傳播以及教育的職能。其設計要點是以時間為序列,採用場景復原(微縮景觀)、多媒體、沙盤、雕塑、圖版等展示手段,將歷史實物和文字說明融會貫通,突出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使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大慶地區人類歷史的時代風範,具有知識性、系統性、順序性的特點。
該展區時間脈絡清晰,通過大慶遠古人類、燦爛的青銅文化、遼金元時期民族融合、驛站文化四個專題,讓人們通過時間隧道,穿越歷史長河,去感受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獨特性和重要性。
該展區內文物藏品的陳列疏密有致,突出大慶地區細石器藏品數量大、品質優的特色。
猛獁象
第二展區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繁盛的草原大軍”這一單元,有由50具牛群化石骨架組成的氣勢龐大的“沸騰牛群”,旁邊展牆上也陳列的105個野牛頭骨化石組成的牛頭牆。
館藏文物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三屆“大慶之冬”藝術節北京名人名家書畫展在大慶博物館舉行,為期一個多月。
2013年5月1日到5月30日,為宣傳和弘揚本土書畫藝術,豐富廣大市民及外地遊客在“五一”勞動節期間的文化娛樂生活,由大慶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黑龍江省老藝術家協會大慶分會、大慶文化傳播藝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百湖之春——張志林教授中國畫作品展”在大慶博物館臨舉行。
201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大慶博物館按照《黑龍江省文化廳關於開展2013年度“5·18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的通知》要求,圍繞“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這一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宣傳展示活動。
• 滑動電視
大慶博物館第一展區東北第四紀自然環境探索古大湖,有面積達104平方米的復原的第四紀地層牆,同時展出的還有博物館採集的40米長的第四紀岩芯柱,並運用了新穎的滑動電視。滑動電視就是可以沿著軌道移動的顯示屏。當顯示屏移動到第四紀發展史上發生重要事件的年份位置時,屏幕上會立即顯示詳盡的圖文介紹,向人們講述第四紀長達258萬年間的大事記。
截至2020年5月,藏品數量55,041(件套),珍貴文物1,602(件套)。
2012年5月18日,大慶博物館因“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獲得黑龍江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第一名。
2013年5月18日,大慶博物館因“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獲得201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2014年12月,大慶博物館被評為第六批黑龍江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5年,大慶博物館被評為2015—2019年度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4月,根據大慶市人民政府官網可知,大慶博物館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2017年5月,大慶博物館晉級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大慶博物館被命名為“黑龍江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2018年9月,大慶博物館獲得了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發的國家級服務標準化示範單位牌匾。
2020年5月13日,入選國家文物局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
乘坐公交車去大慶博物館參觀的市民,可乘大慶公交35路、50路、805路到大慶歌劇院站下車;也可乘大慶公交225路到市人民醫院站下車,再步行10多分鐘,前往大慶博物館。
大慶博物館
大慶博物館每周二閉館,其它時間正常開館,每天開館時間:9:00,閉館時間:16:30,中午不休息,節假日正常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