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博白縣龍潭中學

廣西博白縣龍潭中學

博白縣龍潭中學位於博白縣最南端,東與廣東廉江毗鄰,西與廣西北海市交界,素有博白南大門之稱。龍中是座革命熔爐,是塊育人基地。五十年來,她為新民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和輸送了一代代人才,提高了地方人民的思想文化,為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學校前身


龍潭中學前身是文龍書院,建於1846年,1906年改辦博白第二高等小學堂。1932年秋,有識之士梁璋武在地方父老的支持下,在文龍書院內,創辦了龍潭初級中學。梁任校長,並聘來劉文冠、何耕殘、林為柱等;招收100多名學生,分兩個班;開設語文、數學、英語、公民、動植物、圖、音、體等課程;經費來自沒收博白雙旺匪首龍三十八的部分田租和在龍潭圩亭收鹽捐、豬捐。因報縣立案未獲批准,於1933年冬停辦。

艱苦創業


(1943─1949年)
1940年農曆9月16日,文龍書院舉行秋祭,地方父老在聚會時,商議興學事宜,一致認為龍潭遠離縣城,交通不便,青少年外出求學諸多困難,以致地方人才缺乏,文化落後。於是,決定重辦龍中。1942年春,開始募捐資金,修繕原文龍書院作校舍,招收一班升中補習班,請張聲宜任班主任。1942年冬籌備就緒,正式向博白縣政府呈報立案。經費由縣庫撥發,添置費由地方籌集(將文龍書院田租收入的一部分撥給龍中,還安排龍中收取龍潭圩亭鹽捐,每擔收一碗)。
1943年2月,縣政府任命張聲宜為代理校長,廖國教為教導主任,聘請梁英、張達津、林德輝、馮君、李振興、張其勝為教師;招收初中新生106人,編為第一、第二兩個班,於2月開學上課;5月初奉省令准予立案,5月16日補行成立典禮,定是日為建校紀念日。
1943年2月,陳詠(陳達裕,龍潭地下黨支部書記,公開職業是東嶺小學教師)與從龍潭高小考上龍中的進步學生梁祖澤、鍾善娥(女,1945年12月於雙旺邦傑村犧牲)、鄒優想、張達秀、鄒林、黃汝明,原升中班的優秀學生劉明榮、張強及周復昌等同志組織了“秘密讀書會”(即黨的外圍組織),傳閱進步書刊,傳播進步思想,聯絡進步同學,發展進步勢力。
1943年冬,國民黨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巡視戰區駐紮龍中時,對學生作了“發揚客家精神,堅持抗戰到底”的講話。
1944年1月張聲宜辭職回家,梁澤昌接任校長。梁留任廖國教、梁英等教師,先後聘來羅遠益、羅遠義、陳然祖,黃辛波(中共黨員)、倪雄生(中共黨員)、陳曉穎(中共黨員)、陳隆桂、梁景燧等一批進步教師和職員廖家傑(中共黨員)。陳詠通過梁澤智(梁澤昌胞妹,中共黨員)的關係進入龍中做圖書管理員。時任中共龍潭支部書記。1944年夏秋間,先後發展梁祖澤、張強、鍾善娥、鄒優想等同志入黨。由陳詠組建龍中第一個師生黨支部並任龍中支部書記兼任中共龍潭支部書記。
1944年秋,在黨支部領導下,學生劇團下鄉巡迴宣傳演出,激發人民大眾堅持抗日,堅持進步。成立龍中護校隊,梁祖澤任總指揮,黃辛波負責政治訓練和軍事訓練;在護校隊中又以黨員為核心,組織比較堅強的20多人為秘密游擊小組。
1944年11月17日,日寇入侵龍潭茅坡,140多名師生由武裝起來的護校隊員的護送下緊急疏散到雙旺進行上課,護校隊員繼續軍事訓練。日軍撤退後,師生回校複習考學期試。
1944年12月,中共博白縣委為準備抗日武裝起義,在雙旺由熊福芝同志主持,陳辦的有龍潭中學、沙河中學、東平國民中學的黨員積極分子參加的革命青年骨幹訓練班,學習有關起義的文件和接受發動群眾起義的任務。1945年2月27日,有71名護校隊員,自帶長短槍46枝參加桂東南抗日武裝起義。倪雄生任博白民主抗日自衛隊青年支隊隊長。陳詠任政治指導員兼黨支部書記,黃辛波任第三中隊副隊長。
1945年,調走梁澤昌,調李繼章來任校長。李留任廖國教,請張聲宜任教師。后,廖調鳳中,張聲宜任教導主任。教師有張朝文、黃柳珍(女,中共黨員)、羅南煜、潘蔭彬、陳然祖、張達昭、李繼籌等。李曾主編《鐸聲》周刊,由教師撰稿,交流學術思想。並編印龍中校刊,內有李繼章、張聲宜、羅南煜、曹為鈞等人的文章,朱為珍、賴慧鵬為校刊題了詞。校刊有校史、校訓、校歌、教育方針和師生名錄,是一份有價值的史料。
1945年─1946年,博白反動派在縣內進行清鄉點甲,搞白色恐怖;在學校搞高壓政策,嚴防學生赤化。李繼章奉命嚴禁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先後利用童軍隊長張達炎、李善發明查暗訪學生行動,壓制和監視進步學生。
龍中學生參加抗日武裝起義后,黨和“讀書會”的活動曾一度中斷。1945年下半年,梁祖澤(時任南區地下黨支部副書記)指示在龍中讀書的周復昌重建龍中馬列小組“秘密讀書會”。1946年春,江清(博白縣委委員)布置剛考上初八班的卜功籌協助發展龍中“讀書會”。在同學中公開組織是歷史研究會和時事研究會。主要活動是學習時事,學習歷史知識,宣傳共產黨的思想,散發革命傳單,偵察敵情。“秘密讀書會”會員有周復昌、黃汝明、龐波(龐寶騰)、張達秀、陳運洲、卜功籌、卜功壽、周深謀、鄒穎安、鄧昌榮等人,到1949年3月,“秘密讀書會”會員發展到38人.“秘密讀書會”一建立就在黨的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同反動派進行鬥爭。在黨所領導的學生運動中,廣大師生自動發起捐衣獻葯運動,支援地下鬥爭,粉碎反動派內戰陰謀。如:龍中教師柳玲捐了被、服等衣物。
1947年春,博白縣縣長羅中天巡視到龍潭,在大會上公開宣布將龍中、沙中、鳳中改為私立,把節約下的教育經費,一部分用於建設博中,一部分用來“巢匪”。羅中天的講話激怒了龍中廣大師生。“讀書會”立即發動和組織進步學生,以“龍中文學研究會”的名義,在龍潭圩張貼反對將龍中改為私立的專刊,並與博中進步學生聯繫,在《博白日報》發表《絕不讓博白教育開倒車》及《再論不能讓博白教育開倒車》等文章,反對將龍中改為私立,力促各方父老和社會輿論支持反對羅中天。數月後,羅中天調離博白,龍中又恢復公辦。
1947年冬,李繼章宣布解散“文學研究會”。“文學研究會”解散后,部分成員於1948年春加入“讀書會”。
1949年3月,陳科普、朱光瑟與地下黨設在龍潭聯絡處的負責人龐永祚取得聯繫。先後開過“群鷹座談會”和“石馬座談會”,共有38人參加。座談會由陳科普主持,在會上主要發言者有劉觀曉、周宗源;主要內容是講解放戰爭形勢,動員同學以散發傳單、損贈衣物、參加革命隊伍等各種形式支持革命。
1949年5月,龍中校警李阿鏡拾獲一份革命傳單上送李繼章,李即與偽龍潭區區長劉樹昌密謀,出動偽警搜查學校,當場抓走“讀書會”骨幹分子周宗源、陳科普、朱光瑟、龐寶經四人。事發后,學治會負責人宣承安(“讀書會”會員)和一些“讀書會”會員商議,擬以學治會名義,組織全校學生遊行示威,抗議非法捕人,要求無條件放人。鄒應春聞訊,即向地下黨組織彙報請示。黨指示不宜遊行示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由黨設法通過各族鄉親父老出面擔保放人。結果被捕四人全部獲釋,“讀書會”也不致暴露。
1949年9月,充當反動鷹犬的李善發,借打彈子之機,打擊支持進步學生活動的潘蔭彬、陳然祖兩位老師。“讀書會”成員聞訊后,馬上組織男女同學圍攻痛打李善發夫婦。反動當局無可奈何,只好宣布調查處理,敷衍了事。李自知理虧,逃出龍潭張家祠居住。
1949年12月1日,龍潭解放了。不久,龍中校務委員會成立,張聲宜任主任委員,李福全等任委員。從此,龍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穩步發展


(1950─1965年)
1950年2月,林時接管龍中並任校長。當時龍中主要校舍有老文龍、新文龍,具有5班學生用的課桌椅、架床和教師的辦公桌、椅、床。主要圖書有《萬有文庫》、《中學生文庫》,還有些動植物標本和掛圖,有近100畝水田、坡地和山嶺,(北接校舍,南至石馬井,東抵大嶺,西到亞龍子周圍),這片土地原是文書院所有。土改時,土改工作隊把亞龍子(原是佃農)耕作的土地、山林和坐落亞龍子的大塘及烏鴉塘耕作的土地交由興華鄉分配。
教師主要有:潘蔭彬、陳然祖、范今富、李福全、盧其文、黃逑賢、陳謨材、張達西、霍鳳琴、張九庚等人,后調來馮寶虎、龐華山、劉景槐、馮朝輔等老師。請張聲宜回來任副校長,任盧其文為教導主任(一年後,盧其文與黃逑賢對調職務)。招收第14班,加上原有的第10、11、12、13班,(解放前共招13班,畢業9班,未畢業的有4個班共128人)共5班,180多人。
如何改造舊龍中,創建新龍中?林時校長主張學習解放區的優
良教育傳統,培養師生熱愛勞動的觀點。並劃定6畝坡地、8畝水田作勞動基地分給師生種菜種雜糧,讓師生在勞動中,學會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培養勞動人民感情,收穫勞動果實,改善生活。這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第一個有著深遠影響的舉措。
解放伊始,土匪暴亂,不甘心失敗的敵人,收集國民黨的殘渣餘孽和地方惡勢力結成匪幫,把“攻佔龍潭,血洗龍中”的標語貼到龍中圍牆。部分學生不敢返校,新招的第14班學額也不足。面對這一現實,林校長一面派教師分赴龍潭、虎嶺、大山、雙旺、松山等鄉村發動學生返校,一面做好保衛龍中的準備,請政府拔髮槍支彈藥(領來台槍兩支、七九步槍兩支、駁殼槍一支、手榴彈一批),雇傭有作戰經驗的林宗榮、黃金彪守衛學校,還與公館駐軍聯繫,請在必要時趕來支援。
3月,面對部分學生日吃四兩米粥,三斤紅薯,二條蘿蔔乾及無鞋穿的苦況,學校倡儀組織“愛生委員會”,向教師募集財、物、米(當時教師工資不發貨幣,每月發300多斤米)用來幫助困難的學生,面對教師的愛,學生則以尊敬教師和艱苦奮鬥的行為報答教師。從此,確立了新型的師生關係,創立了尊師愛生的好風氣好傳統。
師生拆毀文昌神台、神像、各族牌位和魁星樓,還到興華、東岸拆除沙坡廟、阿波廟,把材料運回建校。
4月,師生共同努力在膳堂旁邊挖掘龍中第一口水井,井水可供200多人飲用,解決了當時師生的用水困難。
5月4日晚,學校舉行“五四”文藝晚會。晚會期間,區公所突然派人通知,大股土匪已集結在離龍潭圩20多華里的虎嶺鄉河面面前前壩村,情況危急。學校立即召開骨幹教師會議,認真分析形勢,商量對策,決定誓死保衛龍中。立即成立護校隊指揮部,選派好指戰員,聯絡員,分發好槍支彈藥,分頭把守四大城樓,嚴陣以待午夜時分,李繼英股匪放哨到老文龍後背嶺,並在雙巴嶺用機槍掃射區公所,遭到區中隊的機槍有力還擊后倉皇潰退。與此同時,解放軍460團也圍殲了面前壩的土匪。
5月間,成立龍中新民民主主義青年團(1958年改為共產主義青年團),曹善安同學為第一任團支書,程昌武為副支書。曹參軍后,由程任團支書。1951年李玉林接任團支書。
11月,師生上街下鄉進行抗美援朝的宣傳活動,鼓動人民積極參加支援抗美援朝的活動。
12月,學生熱烈響應祖國號召,踴躍參軍參干。龐正堯、龐寶經、鍾德彰、周烈謀、周叢彪、林德娟等參軍;宣復來、詹德明、沈維瓊、李天明、周愛昌、廖家鴻、張達鈿。沈維洲、沈維強、張達義、鄭賢才、鄒穎華、盧道來等同志參加縣委工作隊。
1951年1月,學校組織師生到松山、雙旺、久福、大壩、青山、那毫、白樹、茅坡、虎塘等地演出反封建反帝內容的歌劇、街頭劇和獨幕話劇。
事務主任盧品佳、體育教師林為柱籌劃和開闢體育場地、自製山羊、跳箱鞍馬吊環爬竿、單雙杠等教具,豐富了體育內容。成立並培訓了當時在縣有一流水平的籃球隊、體操隊和田徑隊,培育了一批體育人才。
5月,教師踴躍參加愛國捐獻,支援抗美援朝。
7月,執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改春季招生為秋季招生。實行校長責任制,分設教導處和總務處。
9月,縣總工會指定張達西、陳謨材、王祥松(中心校教師)籌建龍潭教育工會,張、陳、王三人於10月被批准為工會會員,正式成立龍中基委會,張達西任基委會主任,開始吸收工會會員。工會基委會主任,后改為工會主席。10月,龍中土改宣傳隊到龍潭、松山、大垌、那卜、沙陂進行宣傳,深受群眾歡迎。
1952年2月,林時校長到建中鄉參加縣土改工作。4月,張達西到富石鄉、九龍鄉參加土改工作。6月,黃逑賢率領部分師生參加蕉林鄉、東岸鄉土改工作。
8月,教師集中容縣進行思想改造學習,學習黨的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的政策,批判剝削階級的思想和“親美”、“崇美”、“恐美”思想,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強調人民教師必須樹立無產階級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學習結束后,張聲宜副校長調到博白中學任教師,林校長到武漢學習蘇聯教育,1953年4月調到容縣中學工作。
9月,又有一批學生參軍、參干。參軍的有:曹善發、周善忠、張達琦、謝允奎、鄒穎輝、李玉林等;參乾的有:周業昌、龐繼增、龐寶瑛、龐美境、朱捷等。
10月,張達西任龍中副校長,主管全面工作。張繼承前任辦學思想,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組織學習毛主席的哲學著作,學習蘇聯凱洛夫、普希金的教育學;引進蘇聯的教育理論和教學經驗:實施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教學序,分科成立教研組,強調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編寫教案,期初訂計劃,期終寫總結,提倡互相聽課,舉辦觀察課,推廣五段教學法,實行五段記分法,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強調貫徹教學的目的性、直觀性、科學性、量力性、鞏固性諸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952年,在亞龍子村東邊用泥磚、木板等材料建成一座樓棚式大便處,改善了學校的衛生環境;在老文龍西北面建成一座磚木結構的瓦面平房,有四個教室,八間教師住房。學校圖書館、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均設在這裡。同年,縣撥來一批實驗儀器和實驗藥品。
1953年1月,未參加容縣思想改造學習的教師到南寧參加思想改造學習。
2月,武漢通信學校來校招收周善德、吳啟超、張達璃、張達
麗、張達川入伍。
4月,毛主席發出“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的偉大號召。從此,龍中堅持不懈地開展“創三好”活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7月,根據上級指示,龍潭初中學生到合浦縣報考高中。
上級抽調潘蔭彬、余瑞澄兩位教師到高等學校工作,調盧奇文、陳謨材支援沙中。在這之前先後調走陳然祖、馮寶虎、馮朝輔、龐華山等教師。因此,教師奇缺。為解決師資困難,學校從中心校和學校幹事中抽調和選撥馮學昌、李毓萁、張九庚、陳明文等擔任教師。縣也先後調來了李德權、陳洛夫、徐積彌、雷光偉、黃家茂、李毓東、劉陶仁等教師.
這年在北校門西邊建造一幢泥磚結構的“工”字形(兩頭是學生宿舍,緊接是教室,教室中間是教師住房),裝有天花板的瓦面平房,勉強可供兩班師生使用。
1954年2月,繼續學習蘇聯的教育制度和教學方法,積極推行勞衛制預備級體育鍛煉;強調課堂教學的計劃性,反對放羊式;提倡啟髮式,反對填鴨式。3月各科教學活動頻繁,聽課由校內到校外。9月,張達西副校長和部分教師到博中參觀,聽行政介紹,聽公開課,學習博中的教改經驗。
地理科開闢地理園地,設置風向標、百頁箱、量雨器、溫濕度計,實行天天輪人觀測記錄,指導和培養學生測報天氣知識和興趣,使理論知識和實際相結合。生物科組織課外“米丘林”小組,進行月光花嫁接紅薯的高產試驗,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思想。
9月,縣委為了加強對龍中的領導,派共產黨員黃國祥任龍中校長並參加龍潭區委,加強了學校的領導力量。
這年在現老大樓北面東側,建成一幢泥磚結構的“工”字式平
房,兩頭是學生宿舍,緊接教室,中間為過路廳,兩旁各有一間教師住室。(這幢房在85年籌建新教學大樓時已拆除。)
1955年1月,全體教職工集中容縣參加肅反工作,重點批鬥梁為棟,還批鬥了廖國教。
2月,蘇方菘任專職人事幹事兼團委書記。龍中從此設置人事幹事,加強了黨對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共青團的領導。(歷屆人事幹事任期:蘇方松1955─1958年,林國液1959─1962年,張達良1963─1966年。)
建立民主生活制度(行政領導每月一次,教師每期一次)。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促進了部分教師的思想改造。各班建立讀報制度,加強時事政策的學習。
教職員工寫自傳,審干工作開始。
12月,根據上級布置,在校內進行肅反廣播宣傳。劉陶仁上吊自殺。
1956年7月,縣批准招收兩個高中班,招生範圍包括沙河、東平、松山、龍潭、那卜五個區。學校改名為“博白縣第二中學”。
8月,調來蘇日清,劉運沂、黎雁陽三位高中教師。1957─1958年又先後調來謝元徽、陳家民、劉卓雲、黃漢海、闕之祿等一批高初中骨幹教師。
下半年,黃國祥校長親自帶領師生開鑿第二口水井。高一、二班學生奮戰三個晝夜,新井竣工,井水清澈,出水量大,可供近千人飲用。
10月,學校完成教職員工的工資定級工作。
11月,學校組織學習中共八大文件。
建成老教學樓東北角一幢泥磚結構蘇式“工”字形平房,可供兩班師生使用,現已拆建燈光球場。
年底,新中國成立後龍中第一屆黨支部成立黃國祥任支部書記。
1957年5月,學校組織學習《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和整風反右文件。
8月,全體教職工集中容縣參加“反右派鬥爭”,重點批鬥張達西。
博白縣政府要求撤消龍中高中部,合併到博中辦。師生不同意合併,並積極向上反映,取得縣委同意。11月縣政府副縣長張平到校聽取並採納了師生意見,後撤消合併文件。
10月,黃國祥校長到北京行政學院學習。周貽德任代理校長。
1958年2月全體教工集中容縣參加整風學習,進行打擂台競賽。回校后,立即開展教育大革命,大辦豬場,大辦農場,開荒擴種至長須陂、紅坎,約有500畝。
3月,李毓東、張達西被定為“右派分子”,前者被開除公職,後者受到“撤職、降薪、留用”處分。
全國開展除“四害”活動,全校停課三天,師生站在山頭上用燃放鞭炮、吶喊等方式以驅趕麻雀。
9月,王祥勵由博中以副教導主任職務調來龍中工作。11月被吸收為中共黨員。
9、10月間,師生學習“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大躍進期間,全校師生參加過砍木燒炭鍊鋼鐵,“移禾密植”搞高產試驗,看電影“放衛星”(即通宵達旦看電影),到紅旗場植樹造林,開鑿西牛水庫渠道等活動。
同年在近烏鴉塘處建成泥磚結構平房一幢,可供兩班學生使用。
這年,巨龍公社書記卜功壽主持,把學校南面至石馬井的水田划給興華大隊,把原屬興華大隊的坐落在龍中北校門外現龍中路東面至興華大隊部一帶的山坡和現龍中大操場(原是坡地)兌換給龍中。
這年審干工作結束。
1959年春,師生參加虎頭水庫工程勞動。
上期,拆除原學生食堂,用廢舊材料及新砍部分桉樹作行條,建成龍中大禮堂。當時縣只撥款1000元。
3月,成功地演出歌劇《劉胡蘭》。
7月,高一、二班畢業,龍中學生首次參加高考。高考成績佔全區70間高完中的第46名。
1960年2月,王祥勵任副校長,黃漢海任副教導主任,與周貽德、盧品佳等組成新的領導班子。新班子建立后,著手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把培養教風、學風、紀風放在首位;重視發揮教研組、班主任、工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組織的作用,通過組織每周政治業務學習、教師的教學實踐、以老帶新、鼓勵教師函授、進修等各種途徑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對學生進行端正學習學習態度,提高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的教育,做到全校一盤棋,目標一致,步調統一,齊心協力,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這年高考名列廣西第38位。5月,王祥勵副校長被評為自治區教育先進工作者,並出席自治區文教戰線先進代表大會。
縣共青團工作會議在龍中召開。接著,團廣西區委領導同志到校指導工作。
年初,縣撥款10000元,玉林地區行署專員鄒優寧以龍潭是老區的名義撥來65000元,合共75000元,籌建龍中教學大樓。后又追加4000元。請博中何廷章老師設計和繪製大樓圖紙。開學后動工興建大樓,由盧品佳主任組織施工,挖土、運料、築牆等任務主要由學生負責,只用少數工人作技術指導。師生還到博白那林砍伐木料,自砍自運,歷盡艱辛。在興建大樓期間,鄒優寧專員同夫人鍾崇英女士曾多次到校視察。工程歷時一年多,1961年竣工使用。教學大樓全部用石灰、黃泥、河沙三合土夯築,簡樸而雄偉壯觀,主樓三層,東西兩側兩層,9個教室,4間大宿舍,23間教師住房和辦公室,是當時縣內學校工程最大的唯一一幢大樓。
3月,根據龍潭區委指示,龍中附設小學速師一班,學生30多人,由李繼源任班主任,本校部分教師兼任功課。5月,縣委副書記梁慶軒到校聽高三班黃漢海的語文課,聽課後同師生座談,並指示“語文課要多講語文知識。”暑期,賓業雄、朱汝林等老師帶領部分同學參加博白第一座水電站(綠珠江)建設。1961年1月周貽德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7月,龍中高考、中考成績突出:高考佔全區120多間高完中的第13名,化學成績僅次於玉高,排全區第二名,文科古文排地區第二名,文理科作文排地區第三名;中考佔地區70間中學的第二名。10月,由玉林地區教育局主持召開的、有區教育廳領導、各地市教育局長、各重點中學校長和玉林地區高初中領導參加的化學教學現場會在龍中召開。蘇日清老師主講高中化學研究課,廖家炎老師主講初中化學研究課。主講化學的還有玉林高中李伯銘、石南高中陳興旗老師。會上蘇老師介紹了“識、熟、用”的教學經驗,王祥勵副校長在教風、學風方面介紹了“如何辦學”的經驗。教風要求:“真、嚴、細、實”(認真教學,嚴格要求,精雕細刻,刻苦踏實)。與會者對龍中的辦學經驗和化學教學經驗作了高度的評價。1962年1月,參加縣運動會,高中男藍、男排均獲第一名。參加縣學術競賽作文比賽,卜國懷獲第二名,廖家強獲第三名。獲總分全縣第一名。這年高考取得較好成績,周瓊昌、盧品勝考取武漢大學,中考名列全地區第三名。組織師生學習毛主席“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指示,對師生進行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教育。1963年2月,教師學習和貫徹《全日制中學工作暫行條例》。3月,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發表,全校開展“學雷鋒,做好事,創三好”的活動,促進了學風、紀風的建設。這年高考有13人考取大專院校。1964年4月,龍中男子排球隊代表玉林地區到百色參加廣西青少年男子排球比賽,黃漢海任領隊,林為忠任教練。榮獲第三名。師生開展學習王傑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把學習王傑與學雷鋒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學校的教風、學風、紀風的建設。各科舉行公開課、觀摩課;交流教學經驗和班主任經驗;指導學生總結和交流學習經驗,推廣學生的優良學習方法;嚴格執行課程表、進度表、作息時間表;認真抓好後勤工作。工人林日詐等改建爐灶,增加蒸飯量,保證了師生800多人的熱水、開水免費供應。7月,有30人被錄取上大專院校。其中周善豐考取北京大學。中考名列全縣第一。冬,參加縣舉行的初中運動會和學科競賽,初中籃球隊獲全縣第一名;陳中獲初中作文競賽第一名,朱其一獲高中作文競賽第一名。1965年7月,高考成績特別突出,高12、13班,除個別政審不合格者外,全部考上大學。考上重點大學的有科技大學的張興強、北京政法大學的林為輝、北京大學的林寶貴、北京外國語學院的張九桓和劉敬俊,華南理工學院的盤芝明和林寶劍,武漢大學的盧道全。中考成績也很好,除個別同學外都考上高中或中專。這年空軍體檢合格的有李彪、劉貴勝、李肇南等三位同學。10月,自治區在南寧召開高考指導經驗交流會,我校代表應邀參加,並在會上作了經驗介紹,得到與會者的好評。公館中學、山口中學博白縣中學等兄弟學校來校取經。四、“十年”磨難(1966─1976年)1966年3月,師生掀起學習毛澤東著作高潮。6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全校掀起“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縣委派工作組進校;行政領導靠邊站。全校停課鬧革命。7月,停止高考、中考。8月,全校教工集中玉林參加文化大革命學習。王祥勵、鄭慶意被斗,闕之祿被出專欄批判。9月,周貽德、王祥勵、黃漢海、張達西、黃逑賢、蘇日清、晏忠、鄭慶意、闕之祿、謝元徽、李毓萁、張仲齡、霍風琴、梁鑫、廖家炎等教師分別被以“走資派”、“叛徒”、“大地主”、“大右派”、“國民黨要員”、“反動學術權威”、“富農頭”等罪名強迫勞動,喪失人身自由。紅衛兵破“四舊”,摧毀文龍書院的畫棟雕梁,查抄“黑幫”的家,部分教師被抄走證件、照片、圖章、器飾和書籍。部分紅衛兵代表到北京。10月,部分教工和大部分學生參加“大串聯”。1967年2月─3月“複課鬧革命”,師生陸續回校。4月,師生分裂成兩派:“龍中革聯”和“井岡山兵團”。11月,博白武鬥開始后,龍潭中學的兩派各占校舍為據,但沒有發生武鬥。1968年春夏季,龍中幹事張達琛被龍潭民兵無辜槍殺。6月,龍潭革委會糾察隊、民兵數百人荷槍實彈圍攻龍中,師生被驅趕到學生食堂軟禁達八個小時之久。糾察隊和民兵查抄師生宿舍、教室,受損嚴重。7月,龍中師生十多人被糾察隊押解到張祠審問。8月,全縣中學教工集中學習貫徹中央《七·三布告》,王克鈺老師被批鬥。工宣隊、貧宣隊進駐龍中。王克鈺被迫害上吊自殺,四名學生被開除。高14、15、16班,初54、55、56、57、58、59班學生畢業離校。9月,龍潭中學革委會成立,張武進任革委會第一副主任,鄒良榮、李德法(學生)任副主任。恢復高、初中招生,高中招三個班,初中招四個班。掀起斗、批、改高潮,教職工16人被游斗或大小會批鬥,有的被打傷。10月,師生支援社隊秋收冬種一個月。教師劉卓雲被批鬥,受迫害上吊自殺。1969年1月高17班、初60、61、62、63班畢業離校,高中招三個班。秋季,各公社辦高中,在龍中讀書的外籍學生回原籍就讀。改完中為高中,初中由各大隊辦。學制縮短為兩年,砍掉史、地、圖、音四科。冬季,開展學軍活動,每人自製木槍一支進行軍事訓練。“武裝”步行到“三堡嶂”軍訓。組織部分班級師生到茅坡參加搶建水輪泵站;到南坡參加修建磨刀石水庫。1970年7月,“文革”后首屆高中生畢業。8月,張武進調離龍中,江朝有、藍立中先後調任龍中革委副主任。批“智育第一”,宣傳黃帥造反精神。1971年5月,組織師生挖平老教學樓北面山頭,上山打柴燒石灰,籌建灰砂球場四個。74年下期全部完工使用。7月,實行開門辦學。9月,“工宣隊”領導開展“一打三反”運動。11月,師生聽傳達關於林彪叛國事件的文件。1972年,江朝有、藍立中先後調離龍中,朱汝垣任龍中革委會主任,葉振章任副主任。9月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在龍中舉行,龍中代表隊獲團體總分第二名。10月,擬訂學校學習和生活紀律制度。1973年,掀起學“朝農”、“屯昌”經驗,在離校8公里的羊耳夾辦龍中分校,設兩個班。主要任務是開荒種植。每周從校本部輪流兩個班的師生到分校,邊上課,邊勞動。此外,學校還與附近生產隊實行校隊掛鉤。龍中被樹為縣中學學農標兵。參加縣中學化學比賽獲第一名。龍潭圩鎮和興華大隊借用烏鴉塘教室辦初中班,75年暑期交回。1974年葉振章調往合浦,朱為堅任校革委會副主任。3月,師生聽“馬振扶”事件傳達。開始反“回潮”,接著進行“批林批孔”、舉辦教工“儒法鬥爭史”學習班。9月,傳達中共中央1974年23號文件,組織學習毛主席軍事著作,批判林彪資產階級軍事路線。1975年,部分班級師生繼續到羊耳夾分校上課。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全校師生搭茅棚露天住宿,露天上課。8月,朱汝垣調離龍中,羅國傑任龍中革委會主任。抓好教師的教風和學生的學風,恢復和發揚龍中的優良校風。抓好課堂教學,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恢復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秩序。9月,毛澤東主席逝世,師生參加公社組織的弔唁活動及追悼大會。10月,參加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的慶祝活動。11月,學習毛主席關於批判“四人幫”的指示,批判“四人幫”的反動謬論,清除“四人幫”的流毒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批判“讀書無用論”和“遲歸(務農)不如早歸(不讀書)”的錯誤思想。團總支部組織成立“龍中文藝宣傳隊”,成功地演出歌劇《園丁之歌》。先後到胡椒場、西牛水庫、白沙、久福等地進行宣傳演出。五、繼往開來(1977─1993年)1977年下期,撤消羊耳夾分校。11月,恢復高考制度,組織“文革”后歷屆畢業生上高考複習輔導課,準備參加“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重視雙基教學,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對學生進行“補缺、補漏”工程建設。12月,組織學生參加高考。有85人被錄取上大學,錄取人數居全縣首位。程春雷、蔡錦青、趙傑分別考上重點大學。1978年初,撤消“龍潭中學革命委員會”,恢復“博白縣龍潭中學”。3月,任張達良為龍潭中學副校長。開始批判“兩個估計”,逐步平反冤假錯案,調動教師積極性。團委會組織團員青年學雷鋒,爭當新長征突擊手和向團十大獻禮活動。7月,張達西恢復工作回校上課,擔任高二級重點班語文課和班主任,兼任語文基組長。8月,羅國傑調離龍中,龐軍任龍中副校長。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認真抓好科室辦公,落實老師崗位責任制。科組、教師之間開展“愛護學生,教好功課,以身作則,努力工作,團結協作,共同提高”的競賽活動。整頓紀風、學風,對學生的學習、紀律作出明確規定,學習風氣空前濃厚。10月,全面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召開新老師座談會,公社黨委書記葉高志同志到會作了講話。這年高考有70人考上大學。其中被錄取上重點大學的有周英武(北京航天大學)、張本(湖北財經學院)、鄭華生(北京師範大學)。1979年春,黨支部、行政組織學習和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四項基本原則”;開展學雷鋒,創三好活動;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進行法制和紀律教育。4月,縣撥款10000元,學校自籌7000元開始建第一幢教師宿舍(11間平房),1980年10月完工使用。添置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儀器,設實驗教師一人。8月,張威任龍中第一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11月,玉林地區化學現場會議再度在龍中召開,蘇日清、廖家炎、張九旭三位老師上研究課,地區教育局領導對龍中化學教學經驗給予高度評價。黨支部繼續組織師生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澄清思想認識,撥亂反正,把師生思想統一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來。這年高考有43人被錄取上大學,其中重點大學1人。團委書記謝廷良被評為1979年度縣“優秀團干”。1980年上期,認真總結過去工作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落實班主任工作職責;加強科組建設,強調嚴格按照教學常規,備好課、上好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對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作業、考試及學術競賽等提出具體要求。8月,恢復招收初中2個班,招收龍潭校區初考高分學生。並抽調部分初中教師任課。10月,團縣委工作經驗交流會在龍潭召開,會上謝廷良代表龍中團委作經驗介紹。到會代表還觀看了校團委組織的“科學晚會”。龍中團委被評為先進團委。團委書記謝廷良被評為縣“優秀團幹部”。1981年2月學習貫徹“中央關於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學習毛主席《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反對自由主義》、《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等文章。以加強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月,開展“愛生活動周”,聽取學生意見,密切師生關係。組織教師學習《教育學》。建立和健全學生考勤制度、好人好事表揚制度,學生請假制度、教職工請假制度、校務會議制度。4月,試辦學生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5月,總結學雷鋒經驗,開展“五美”教育。8月,張威副校長調離龍中。9月,在校學生增至1160人。為提高領導班子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領導班子加強了政治和業務學習,重點學習《瓦-阿-蘇霍姆林斯基談校長工作經驗》。並要求抓教學的主要領導平均每周聽課2節以上。定每周星期一晚組織教職工進行政治學習。對學生進行五個方面的教育:①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教育;③共產主義道德教育;④勞動教育;⑤紀律教育。1982年1月,第一屆職代會召開,中心議題是討論通過學校規章制度。2月,師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學習貫徹教育部正式頒布的《中學生守則》。3月,縣教局撥款1萬元,學校自籌5千元建第二幢教工宿舍10間平房。7月,龐軍調離龍中,李奕富任副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主管龍中全面工作。8月,張達良赴北京參加全國勤工儉學工作會議。高考有40人錄取上大中專,其中王運強、周貽文分別考上重點大學。9月,黨支部組織師生學習黨的十二大文件精神,加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識。在學生中加強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核心的理想、道德、紀律教育。加強教學管理,繼續學習和推廣廉江語文教學經驗以及東平初中語文教改經驗,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倒滿堂灌。學習廣雅中學認真落實“雙基”,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綜合解題能力經驗。建立教師學習室,配置教師每人一塊小黑板供教師上課使用。冬,縣教局撥款1萬元,開鑿一口69.70米深水井,83年開始使用。從根本上解決了師生飲用水問題。1983年3─4月,學習《中學生最優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不斷改進學習方法;舉行“文明禮貌”月總結表彰大會。在武漢大學工作的校友盧道全回校對學生作學術報告,勉勵學生努力學習,學好本領,掌握技能,報效祖國。縣教局撥款2萬元,學校自籌1萬元建平頂教學樓一幢。(90年改為教工套間宿舍)8月,教工集中縣城參加“文革處遺”學習,成立“處遺”領導小組。李奕富調離龍中,張達西任校長,周琛謀任黨支書。高考有36人考上大中專,其中梁岸、李登峰、吳志東分別考上重點大學。9月,組織教師學習《關於進一步提高普通中學教學質量的幾點意見》、《關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的十項規定》。推廣初中李繼成老師“培養和提高學習幾何證題能力”的經驗;公社教育組組織初中老師在我校舉行語文、英語觀摩課。張達西校長深入教學第一線,聽了全部老師的課,並將聽課情況向全體老師通報,充分肯定了教學過程的成功驗驗,指出存在問題。取得縣體育衛生合格證書。團委會主辦出版《龍中青年》小報。新建33間學生浴室,基本解決學生排隊洗澡的困難。12月,平反了在“文革”中被打成“三反分子”、“歷史反革命”、“叛徒”的教職工,對受迫害致死的教職工給予昭雪。學校團委會被評為先進團委會。初中學生盧道永獲縣教學競賽甲等獎。1984夏,拆除老教學樓磚木結構樓板,全部換上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板,用費超萬元。8月,張達良調離龍中。9月張達西退休。張九耀、王祥啟任副校長。組織教師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示。部分教師家屬農轉非。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學生“自覺、自治、自理”的“三自”能力。參加縣田徑運動會獲初中組第三名;高中學生周勇獲縣化學競賽甲等獎。1985年5月16日,舉行建校42周年慶祝大會,校友龐波(龐寶騰)、余金權等分別講了話,校友周復昌(廣西農學院副教授)作學術報告。黨支部吸收王祥啟等五人入黨。第二屆職代會召開,通過“十項規章制度”以及崗位責任制。黨支部組織師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課堂教學,學習推廣劉業倫、李國秀的教學經驗。貫徹落實體育衛生工作的兩個《暫行條例》,堅持“兩課”、“兩操”、“一活動”制度。8月,李時德從合浦調回任副校長,後任校長。周琛謀調離龍中。張九耀任黨支部書記。9月,教職工歡度第一屆教師節。縣教局、公社黨委、政府領導來校慰問教職工。10月,繼續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努力改善教師生活,調動教師積極性。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各科組每月出版一期牆報,擴大學生知識視野,開闢第二課堂。高中95班學生詹明榮獲自治區化學比賽第一試區甲等獎、全區三等獎。學校行政、教導處從人力、物力、財力方面大力支持教師參加電大、函大等業餘進修。12月,舉行第十一屆學校田徑運動會。張九耀、林為衍被評為縣優秀黨員;龐繼達同志被評為地區教育戰線勞動模範;張九耀、王祥啟、龐繼達等老師被評為縣先進教育工作者;語文科獲縣先進科組乙等獎。博白縣政協主席黃國祥陪同校友廣東省政協主席梁威林、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溫戈到校指導工作。1986年3月,召開教代會,討論學校工作計劃及各項規章制度。3月,張達良調任龍中副校長。10月,新教學大樓動工興建。1987年11月交付使用。新建教學大樓共四層十九間教室,八間間房,總面積2326.6平方米。總投資28萬元。其中上級撥款10萬元,國營白平農場捐資4萬元,松旺、雙旺、大壩、沙陂等鄉鎮捐資共1.1萬元。這年,獲得自治區頒發的體育合格證書,獲得縣“職工之家合格證”。王祥啟、李繼斌老師獲玉林地區“五講四美為人師表”積極分子獎;顏玉洲老師獲自治區工會工作先進個人獎;羅昌明、梁春蘭老師被評為縣“五好家庭”。1987年,李時德調離龍中,張九耀任校長。1月,教工聽傳達中央1987年1號文件精神,師生開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學習活動。2月,全體黨員聽傳達中央2、3、4號文件精神。建立和試行教學工作的“量化”管理制度,計量評定學生操行。繼續實施和完善《學校十項暫行規定(試行草案)》、《龍中十項制度》、《龍中十項紀律》、《工作定額獎勵制度》、《清潔衛生檢查制度》。9月,成立45周年校慶籌委會。10月,榮獲縣教育成果一等獎;化學科被評為縣先進科組。11月,校友張九桓(出使泰國大使館一等秘書)回校向師生作報告。12月,成立校辦工廠領導班子,委任廠長、副廠長。教師職稱評議結束。學校工會榮獲縣“優秀教工之家獎”,工會主席顏玉洲獲縣“優秀職工之友”獎;張達良、張九耀被評為縣“優秀黨員”。學校榮獲教育成果一等獎;學校文藝宣傳隊參加縣中學生文藝調演獲組織獎,優秀節目獎;團委會被評為地區先進團委,化學科被評為先進科組。學生宣宏獲縣化學競賽高中組甲等獎,李書仕、周勇青獲高二級化學競賽甲等獎。1988年5月舉行龍潭中學建校四十五周年慶祝大會。前來參加慶祝活動的有博白縣委書記闕之寶、縣長張九先、副縣長余金權、政協主席沈維洲等領導同志。參加校慶活動的各地校友代表共300多人。慶祝大會由張達良同志主持,校長張九耀作《龍潭中學簡況》報告。校慶期間收到各單位、校友及社會賢達捐款14000多元。南寧校友贈電影機一部、柳州校友贈彩電一部,桂林、廣東、玉林及其他各地校友贈送物品一批。校慶前夕,梁威林同志為龍潭中學題寫校名。9月─12月,黨支部繼續組織師生學習中共十三大文件精神,深入進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開展教育思想討論,強調教師嚴格按教學常規教學,著眼於教學質量的提高。張九旭、庄啟俊老師獲縣教改先進教師獎,張九旭撰寫教學論文《對高中化學實驗的改進和分析》獲縣一等獎。1989年3月,成立由校長為組長,副校長、教導主任、團委書記、工會主席、科組長、政治教師、班主任為成員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師生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德育教學大綱》。制訂德育工作計劃和實施細則。4月,開展新教師“彙報課”活動。5月,舉行“五四”運動七十周年紀念活動。同月,報教育局批准成立政教處。6月,梁朝京老師撰寫的論文《談談求異思維的培養》在湖北大學中學語文》發表。8月,張九耀、王祥啟調離龍中。廖興廉任副校長,張達良任黨支部書記。廖興廉副校長被評為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團委書記龐繼達被評為“全國青年思想教育先進工作者”,張九旭、黃世興被評為地區先進教育工作者。11月,梁朝京老師撰寫的論文《如何確定朗讀中的停頓與重音》在江西師大《讀寫月報》發表。1990年8月,廖興廉任校長,顏玉洲任副校長。學校把德育工作擺在首位,制訂德育量化管理細則,狠抓學風、紀風。開展“一五”普法教育,被評為“一五”普法先進單位。10月,第四屆教代會召開。12月,高中116班鍾輝同學參加全國數學比賽榮獲國家級丙等獎。學校榮獲縣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語文、英語、政治、地理、歷史、數學、化學、生物等科組獲縣教育教學成果獎,其中語文、英語獲一等獎。黃宗豪老師的教學論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獲縣一等獎,周保謀老師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化學輔導員。建好北面圍牆和北校門,動工興建高級教師住宅樓,破土擴建大運動場。8月,文科複習班高考成績顯著,錄取率為50%。12月,高中116班梁輝龍同學參加廣西化學奧林匹克賽榮獲一等獎。1991年3月─5月,梁朝京老師撰寫的論文《語段導讀三則》、《思維流向例釋(一)》、《立論思維的拓展》先後在《語文教學論壇》、《中學文科》發表。1992年8月,廖興廉調離龍中,顏玉洲任校長,周聯謀任副校長。學校黨支部和行政注重加強領導班子的團結和建設,分別召開教代會、團代會、學代會,加強群眾組織建設,調動師生員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發揮當家作主的作用。同時把教學工作擺在主要地位,重點抓“三考”(即高考、中考、會考),加強校風建設,制定校訓:“承先啟後,任重道遠”;校風:“尊師愛生,團結進取”;教風:“管教管導,為人師表”;學風:“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制訂了《教職工工作補貼原則》、《教職工獎懲原則》,以及《財會管理制度的補充規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9月,開始籌備建校五十周年慶祝活動。成立校慶籌委會,並決定將九三年五月十六日的慶祝大會提前到五月一日召開。縣分管教育的余金權副縣長對五十周年校慶活動作了重要提示。10月至12月,張達良支書、周聯謀副校長等先後到南寧、桂林、柳州、玉林、北海、博白等地,聯繫各地校友,徵求舉辦五十周年校慶活動的意見。為搞好校慶活動各地校友會、校友紛紛出謀獻策。12月,張平老縣長、林時老校長專程到校指示要認真編寫好《龍潭中學校史》。龍中第一幢三房兩廳的教師高級住宅樓竣工,並交付使用。24戶教師喜住新樓。這年高考數學、化學、政治、語文、物理、歷史等學科獲縣教學成果獎。梁朝京老師主編的《高中語文語段導讀》、《文言文自讀津梁》分別在遼寧出版社和瀋陽白山出版社出版。劉美存老師編著的《寫議論文材料精編與運用》在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93年1月,安裝使用無塔供水器。3月,向各地校友發出校慶請柬。4月,陸續收到各地校友寄回的“校友簡況”及禮物。召開校慶動員大會,請張達西老校長作動員報告。會後,師生總動員,狠抓紀風、學風,做好工作迎接校慶。燈光球場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400M半圈式跑道的運動場工程基本完成。龍潭鎮黨委、政府組織鎮初中師生、糖廠幹部職工及本校全體師生修好學校至龍潭街校道。學校領導努力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把學校勤工儉學推向市場,開發勤工儉學項目。5月1日上午,建校五十周年慶祝大會在內操場隆重舉行。參加慶祝大會的有來自全國各地校友、師生共1000多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各級領導、各地校友代表和嘉賓有:廣東的溫戈、龐震、鄒穎文、周華昌,南寧的溫科英、劉明榮、周復昌、卜國球、陳達理、張興強、陳名晉、戴宗華、李玉林,柳州的雷光龍、張重友、劉章光、陳強棠,桂林的龍有玉、李險峰,四川的顏玉澄,玉林的范豪光、沈維球,博白的黃道偉、余金權、朱明、沈強、沈維洲、凌世耀、李書成、林國液、林時、廖家強、張九耀、龐軍、張達西、張達良、顏玉洲等、在主席台就座的還有校友烈士的遺屬黃幼波、黃烈棣。參加慶祝大會的還有學校服務範圍的松旺、雙旺、沙陂、大壩、龍潭等五個鄉鎮的黨委書記。大會由張達良支書主持,顏玉洲校長代表學校作工作彙報。縣委書記黃道偉代表縣黨委政府作了重要講話。各地校友代表:溫戈、龐震、劉明榮、林時、顏玉澄、范豪光、龍有玉等同志先後在大會作了發言。下午,部分校友在接待室舉行座談會,對辦好龍中、辦好教育,振興博白經濟出謀獻策。慶祝大會收到各單位、社會各界人士、校友贊助現金14.5萬多元(含本校教職工捐款),贈物價值約5萬多元。其中,南寧校友捐款20209元,桂林校友捐款1628元,柳州校友捐款230元、贈電腦印表機一部價值17000多元,梧州校友捐款2310元,玉林校友捐款8497.88元,北海校友捐款1050元,合浦校友捐款1630元,博白校友捐款17008元;羅世營、陳科鳳校友夫婦贈中英文印表機一台,價值2萬多元。還有鏡屏、書畫一大批。龍潭中學創辦至今已50年了,到1993年5月,共招收初中91個班,初中複習班2個班;高中133個班,高中複習班32個班。總共招生一萬多人。畢業學生分佈全國各地,有的還擔任著重要的領導職務。莘莘學子在社會各條戰線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作出重大貢獻。
校園照片
校園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