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墓

湯和的墓地

湯和墓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東郊曹山,2013年5月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墓園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給明朝開國功臣湯和的。

墓室是依山傍水的大型磚石建築,墓前有眾多石雕群像,石雕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馬、羊、獅、武士,粗獷而又流暢,是蚌埠市著名的風景名勝。

文物介紹


歷史背景

湯和墓全景
湯和墓全景
今天的湯和墓墓園,莊嚴肅穆,松風如濤。作為功臣封王者,湯和的墓葬規制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規格。在墓前神道的最南端,立有一座高為6.35米的神道碑。但令人費解的是,原來刻在石碑上長達數千字的碑文,已被人逐字鑿去。究竟是何年何代何人所為,至今仍無定論。
業界認為是,碑文的作者方孝儒建文帝在位時曾任翰林侍講博士,深得器重。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命他起草登基詔書,他擲筆於地,拒不受命。朱棣用滅九族來威脅他,可他回答說,“雖滅十族,亦不附亂!”結果被殺,除滅九族外,還殺他的學生,以成十族,株連至死者870餘人。《明史》本傳中明確記載:“永樂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因而當年由方孝儒撰寫的碑文也要鑿去……而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所為。當時湯和墓周邊區域均為鳳陽府屬地,李自成起義軍在這裡的破壞活動頻繁,而且湯和墓周圍的明代墓碑也有類似被鑿去碑文的現象。
湯和墓
湯和墓
在長達225米的神道盡頭,坐落著湯和墓享堂。今天人們看到的享堂大殿,是一座三開間木結構歇山式仿宋建築。湯和墓為明代墓葬,為何享堂的建築風格卻來自宋代?原來,在1973年文物工作者對湯和墓進行考古發掘之前,這裡所有的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在多方查詢文獻資料未果的情況下,考古人員從原享堂遺址清理髮掘出了一部分建材殘件。經過反覆論證,專家認為,明代統治時間較短,加之年年征戰,很難形成特有的建築模式。因而明代初期的建築形制和構造特點,仍然沿用宋代風格。享堂之北便是湯和墓墓冢。今天,人們從位於享堂內的墓道口下行,便可進入墓室。

文物簡介

湯和墓神道
湯和墓神道
墓面對龍子河,背負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輝映,墓室是一座依山構築的大型磚石單券式建築物。高3.米,寬3石6米,面積約40平方米。墓南神道,長225米,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馬、羊、獅、武士,雕刻線條流暢粗獷,當代古建築學家認為,此系明初石刻中的精品。現己划入蚌埠市的龍湖公園。

文物結構


湯和史跡陳列
湯和史跡陳列
古墓往南幾步之遙有一大殿,古樸巍峨,宛如一尊崛起的巨石。其佔地面積為98平方米。系三開間木結構歇山式仿宋建築。大殿正中門眉上懸一牌匾,上題“享堂”二字。享堂高6、5米,寬12、2米,深8、4米。享堂內坐北朝南矗一神龕,龕內立一長方形祭祀牌位,黑底白字,上書“明東甌襄武王湯和靈位”。
據考古資料記載,此處正是湯和墓享堂舊址所在地。原享堂始建於1392年——1395年間,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其地表建築原形早已蕩然無存。從1973年至1998年,經考古工作者二十餘年的發掘、調研、論證,享堂舊址和地下珍貴遺存才得以最終定論,從而使其重建工作有了科學依據。

文物現狀


1991年年底,經過整整七個月的緊張施工,湯和墓享堂工程如期竣工。白色馬頭牆、青灰色筒瓦、深褐色木樑、飛檐翹角、色彩淡雅和諧,構成湯和墓享堂的主基調。湯和墓為大型單券式磚石結構,分前後兩室。墓室整體鑿山而建,在前室拱門兩側,還可見裸露的山體大石。

文物價值


湯和墓室
湯和墓室
據專家考證,湯和墓墓室在歷史上至少兩次被盜。1973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發掘該墓時,偌大的磚石墓內被搗碎打爛的陶瓷片隨處可見,雖然清理出上百件精美文物,但都是一些小件。而令考古專家驚喜不已的是,這麼一件大型青花帶蓋瓷罐竟然完好無損,未被盜走實乃不幸中之萬幸。這件“元青花雙獸耳大罐”青花瓷器可謂是國之瑰寶,是研究元明之際青花作品的重要實物資料。

文物保護


為了重現昔日湯和墓享堂風采,紀念這位中國明代最早的抗倭名將,1998年,蚌埠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及市文物管理處在充分調研、勘察、論證、策劃的基礎上,決定重建湯和墓享堂。與此同時,省文物管理局及蚌埠市政府還給予了專項撥款。歷史已經遠去了數百年。這墓園中的古冢松濤,如今已被安徽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蚌埠市的“龍湖八景”之一。

人物介紹


簡介

湯和像
湯和像
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名將。湯和自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並推薦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軍。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后以功授千戶。十四年,在滁州擊敗元軍,升管軍總管。次年,從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縣),渡長江,克太平(今當塗),俘元義兵元帥陳野先。

生平

湯和塑像
湯和塑像
十六年參加集慶之戰。后從徐達攻鎮江(今屬江蘇),升統軍元帥。二十四年,遷平章政事,率師援浙江長興,與諸將擊敗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俘士卒8000人,解圍而還(參見)。
二十七年九月,從徐達克平江(今江蘇蘇州),執張士誠。十月,充征南將軍出兵浙江,迫方國珍乞降,得士卒2.4萬、海船400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軍廖永忠率舟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連敗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陳友定
八月,以偏將軍從徐達西征,自山西渡黃河,入潼關,圍慶陽(今屬陝西),俘斬元將張良臣。三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征漠北,俘北元親王、國公以下8.6萬餘人,迫元將擴廓帖木兒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乘勝平定寧夏,追逐北元軍至察罕腦兒(今內蒙古太僕寺旗東南)而還。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將軍,率水師溯長江進攻四川,在征虜前將軍傅友德部陸路配合下,克重慶,迫夏政權首領明升出降,夏亡。此後,數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屬陝西)等地練兵、築城、備邊,屢敗擾邊的北元兵,迫北元將伯顏帖木兒乞和。
十一年,封信國公,參議軍國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將軍征漠北,獲北元平章別里哥、樞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蠻將軍,平息貴州思州(今岑鞏)、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還師,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自請解職歸里。后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葬於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有關信息


元青花雙獸耳大罐
元青花雙獸耳大罐
註:珍貴的元青花雙獸耳大罐,又稱“僧帽蓋鈕青花罐”(如圖)。高47.5厘米,口徑16.6厘米。1973年在安徽蚌埠市東郊曹山明初大將湯和墓出土,是景德鎮窯元青花瓷中一件難得的大器。青花是一種傳統的釉下彩瓷器,是元代景德鎮制瓷業的重要成就。
這件埋藏地下650餘年完好無損的青花瓷罐,造型渾圓俊秀,紋飾絢麗多姿。侈口直頸,斜肩鼓腹,肩腹交界處置對稱雙獸耳,下為矮圈足。通體繪有花紋六層。蓋子繪蓮瓣和金錢紋各一周,頸繪海浪紋,肩部飾連續的仰蓮瓣紋,瓣紋中填繪雜寶。肩腹交界處繪二方連續花卉纏枝紋,腹部主題紋樣為纏枝牡丹,以六朵盛開的牡丹大花為中心,枝葉纏繞其間,婉轉多姿。下腹繪卷草和仰狀蓮瓣紋。通體紋飾富麗繁密,層次分明。青花色澤濃艷,釉面肥厚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