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和墓
湯和的墓地
湯和墓位於安徽省蚌埠市東郊曹山,2013年5月6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墓園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給明朝開國功臣湯和的。
墓室是依山傍水的大型磚石建築,墓前有眾多石雕群像,石雕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馬、羊、獅、武士,粗獷而又流暢,是蚌埠市著名的風景名勝。
湯和墓全景
業界認為是,碑文的作者方孝儒在建文帝在位時曾任翰林侍講博士,深得器重。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命他起草登基詔書,他擲筆於地,拒不受命。朱棣用滅九族來威脅他,可他回答說,“雖滅十族,亦不附亂!”結果被殺,除滅九族外,還殺他的學生,以成十族,株連至死者870餘人。《明史》本傳中明確記載:“永樂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因而當年由方孝儒撰寫的碑文也要鑿去……而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所為。當時湯和墓周邊區域均為鳳陽府屬地,李自成起義軍在這裡的破壞活動頻繁,而且湯和墓周圍的明代墓碑也有類似被鑿去碑文的現象。
湯和墓
湯和墓神道
湯和史跡陳列
據考古資料記載,此處正是湯和墓享堂舊址所在地。原享堂始建於1392年——1395年間,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其地表建築原形早已蕩然無存。從1973年至1998年,經考古工作者二十餘年的發掘、調研、論證,享堂舊址和地下珍貴遺存才得以最終定論,從而使其重建工作有了科學依據。
1991年年底,經過整整七個月的緊張施工,湯和墓享堂工程如期竣工。白色馬頭牆、青灰色筒瓦、深褐色木樑、飛檐翹角、色彩淡雅和諧,構成湯和墓享堂的主基調。湯和墓為大型單券式磚石結構,分前後兩室。墓室整體鑿山而建,在前室拱門兩側,還可見裸露的山體大石。
湯和墓室
為了重現昔日湯和墓享堂風采,紀念這位中國明代最早的抗倭名將,1998年,蚌埠市人民政府、安徽省文物事業管理局及市文物管理處在充分調研、勘察、論證、策劃的基礎上,決定重建湯和墓享堂。與此同時,省文物管理局及蚌埠市政府還給予了專項撥款。歷史已經遠去了數百年。這墓園中的古冢松濤,如今已被安徽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蚌埠市的“龍湖八景”之一。
湯和像
二十七年九月,從徐達克平江(今江蘇蘇州),執張士誠。十月,充征南將軍出兵浙江,迫方國珍乞降,得士卒2.4萬、海船400餘艘。浙東悉定,遂與副將軍廖永忠率舟師自明州(今浙江寧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連敗元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陳友定。
八月,以偏將軍從徐達西征,自山西渡黃河,入潼關,圍慶陽(今屬陝西),俘斬元將張良臣。三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征漠北,俘北元親王、國公以下8.6萬餘人,迫元將擴廓帖木兒奔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乘勝平定寧夏,追逐北元軍至察罕腦兒(今內蒙古太僕寺旗東南)而還。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將軍,率水師溯長江進攻四川,在征虜前將軍傅友德部陸路配合下,克重慶,迫夏政權首領明升出降,夏亡。此後,數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屬陝西)等地練兵、築城、備邊,屢敗擾邊的北元兵,迫北元將伯顏帖木兒乞和。
十一年,封信國公,參議軍國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將軍征漠北,獲北元平章別里哥、樞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蠻將軍,平息貴州思州(今岑鞏)、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還師,得悉朱元璋欲解諸將兵權,自請解職歸里。后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葬於今蚌埠東郊曹山,名湯和墓。
元青花雙獸耳大罐
這件埋藏地下650餘年完好無損的青花瓷罐,造型渾圓俊秀,紋飾絢麗多姿。侈口直頸,斜肩鼓腹,肩腹交界處置對稱雙獸耳,下為矮圈足。通體繪有花紋六層。蓋子繪蓮瓣和金錢紋各一周,頸繪海浪紋,肩部飾連續的仰蓮瓣紋,瓣紋中填繪雜寶。肩腹交界處繪二方連續花卉纏枝紋,腹部主題紋樣為纏枝牡丹,以六朵盛開的牡丹大花為中心,枝葉纏繞其間,婉轉多姿。下腹繪卷草和仰狀蓮瓣紋。通體紋飾富麗繁密,層次分明。青花色澤濃艷,釉面肥厚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