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申國的結果 展開

申國

東申國

《左傳·哀公十七年》追溯了楚文王“實徠縣申息”的功業。

楚國的附庸國


息國的滅亡至晚在公元前680年。申國被併入楚國后,成為楚國北方重要的縣。城濮之戰中,楚國令尹子玉並未帥楚國全部主力出征,而是以申息兩縣的兵力為主。因此子玉戰敗,楚成王有言:“你若回國,申息兩縣的父老怎麼辦?”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同意以申和呂兩地部分土地作為子重的賞田。而當時楚國申縣的長官巫臣勸諫,說申和呂是楚國北方邊境重要的軍事重地和兵源地,如果以申呂為賞田而不是楚王直轄,那麼就喪失了這兩地的軍事功能,晉國和鄭國就必然突破邊境而攻擊到楚國的腹地漢江流域。
公元前585年(魯成公六年),晉國討伐蔡國,楚國以申息的兵力救蔡。晉國將領認為,此戰勝利則僅僅是擊敗楚國的兩縣而已,失敗更為恥辱,因此主動撤退。顧頡剛指出,以申息兩縣的兵力即足以和霸主之國晉國的軍隊周旋,可見申息兩縣的富庶。
公元前529年,楚靈王死,楚平王立。當年楚靈王滅蔡國后,靈王將許國、胡國、沈國、道國、房國和申國遷徙至楚國境內,楚平王即位后,使陳國和蔡國復國,而這些被遷徙的小國,也都復國。申國正在復國之列。
楚國利用“申之師”修建楚長城
楚國利用“申之師”修建楚長城
楚文王滅南申侯之後,曾將南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強行遷往東面的信陽地區安置,成為強楚的附庸,成為當時楚國抗禦巴國的前鋒防線,春秋時期史稱其為“信陽之申”,亦稱“東申國”。

申息之師


楚長城研究專家艾廷和認為,楚長城修建同樣主要依靠了軍隊,這支軍隊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申之師”。在滅申之後,楚文王對申國貴族採用了招撫政策,任用申國被俘的很有名望的貴族代表彭仲爽(今南陽人)為令尹,幫助管理原申國地盤,並在原申國組建強大的精銳部隊“申之師”,由自己直接領導,幫助楚國攻城拔寨。
被司馬遷譽為“天下第一清官”的孫叔敖(今信陽淮濱縣人)為楚相時,於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師”在邲地(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大勝晉兵,威震天下,助楚莊王得以稱霸中原。
春秋左氏傳》關於左司馬眅統帥“申息之師”的記載:四年春,蔡昭侯將如吳,諸大夫恐其又遷也,承,公孫翩逐而射之,入於家人而卒。以兩矢門之。眾莫敢進。文之鍇后至,曰:“如牆而進,多而殺二人。”鍇執弓而先,翩射之,中肘。鍇遂殺之。故逐公孫辰,而殺公孫姓、公孫盱。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謀北方。左司馬眅、申公壽余、葉公諸梁致蔡於負函,致方城之外於繒關,曰:“吳將氵斥江入郢,將奔命焉。”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單浮余圍蠻氏,蠻氏潰。蠻子赤奔晉陰地。司馬起豐、析與狄戎,以臨上雒。左師軍於菟和,右師軍於倉野,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願也。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士蔑請諸趙孟。趙孟曰:“晉國未寧,安能惡於楚,必速與之。”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將裂田以與蠻子而城之,且將為之卜。蠻子聽卜,遂執之,與其五大夫,以畀楚師於三戶。司馬致邑,立宗焉,以誘其遺民,而盡俘以歸。

考古發掘


1957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在信陽楚王城西南一里許的山坡上,發掘了一座震驚中外的戰國大墓。墓中出圭的250餘件彩繪木漆器,體現了戰國時代民間畫師的高超技藝。他們用石黃、赭紅、深紅和銀灰色構成了各種各樣富麗堂皇的圖案。山鹿、蒼龍、獵犬、犀牛、青蛙、爬蟲,較之敦煌壁畫中的動物圖案更為逼真。巫神的主冠在似歐洲古希臘人的裝束。寫實的風俗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年楚王在狩獵、宴飲、伎樂、歌舞和征戰的歷史畫卷。
墓中發現的毛筆,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筆的說法。墓中陪葬的兩個木俑沒倒,證明了信陽地區兩千多年來沒有五級以上的地震。出土編鐘錄製《東方紅》樂曲,隨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邀游太空,把中國的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更被世人傳為佳話。
該墓的墓主人就是《左傳》中記載的楚國左司馬眅(今信陽人) ,因統帥“申、息之師”有功,當上了楚國的左司馬。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發生了一次楚滅戎蠻子赤的大戰役。左司馬眅戰功顯赫,在信陽楚王城左司馬眅墓中出土新鑄的編鐘上銘記了這件事。他統率數十萬“申、息之師”,大本營就在信陽楚王城,而他死後就埋在楚王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