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溪鎮

湖北省陽新縣轄鎮

三溪鎮--陽新歷史悠久的美麗古鎮--鳳凰山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民風淳樸!三溪鎮地處鄂東南,是湖北省陽新縣下轄鎮。因王英、大冶、國和三條河流在此匯合而得名。因而別稱三溪口。三溪東接浮屠,南依龍港,西連咸寧,北瀕大冶。

鎮政府所在地三溪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距今有500多年歷史。全鎮轄19個村,1個居委會,38387人(2017年),國土面積144.71平方千米(2017年)。現有耕地面積3.2萬畝,山場13萬畝,水面2萬畝。

三溪鎮境內交通快捷便利,區位優勢顯著。距黃金水道長江不足90公里,距縣城38公里,離106國道13公里,大廣高速公路和“十二五”規劃擬建的武陽一級公路穿境而過,並設有高速出口,省道沿橫公路自東向西貫穿全境;距離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王英仙島湖5公里,轄區內通村公路實現全覆蓋。鎮內建有客運站有1個,陸路省道6公里,縣道3公里,通村公路110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80公里,硬化率達60%。橋樑45座,其中新修新屋下、八湘、六眼橋等3座大橋。

歷史沿革


1949年屬陽新縣第四區,1956年設三溪區,1975年建公社,1984年恢復區建置,1987年並八湘鄉設三溪鎮到今。
三溪高速路口
三溪高速路口
三溪鎮是一個依山傍水的著名歷史古鎮,自宋以來三溪鎮便為商貿之地,始建明嘉靖年間,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明稱三溪口鎮,清屬安車裡,稱三溪口市。民國24年屬第三區,並為區公所駐地。1952年建立三溪、軍林、官塘、龍泉、遐波、橫山、八湘、車前、丫吉等九個鄉,為第七區所轄;1958年改為三溪、八湘兩個管理區,屬三溪公社;1961年改為三溪、八湘兩個公社,屬三溪區;1975年撤區並社時,八湘併入三溪公社,直屬縣。后改為三溪鎮。現是陽新、大冶與咸寧三縣市交界處主要的文化和商貿中心。改革開放后,全鎮調整合併為19個行政村,121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38387人(2017年)。

地理環境


三溪鎮屬亞熱地帶,地勢大體上西高東低,地勢比較複雜,地形以丘陵為主。北、西、南三面高起,山丘起伏,沖壟廣布,聳立在西部的大窩山海拔479米,為全鎮最高點。中部至東部,地勢低洼,有大小湖泊10多個,其中位於東面的里湖海拔20米,為全鎮最低點。境內共有河溪三條。

位置境域

位於東經114°52`~114°56`,北緯29°47`~29°51`。地處陽新縣西部,東與浮屠鎮相鄰,南與軍墾國營農場接壤,西與王英鎮相連,北與大冶市殷祖鎮毗鄰。人民政府駐三溪口村,電話區號0714,郵政編碼435234,東距陽新縣38千米。

地形地貌

境內為幕阜山向長江沖積平原過渡地帶,地勢大體上西高東低,地形以丘陵為主。為境內最高點位於鎮西大窩山海拔479米,最低點為鎮東里湖海拔20米。

自然災害

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旱澇、霜凍等。最嚴重的一次澇災發生在1998年7月,連續降雨14小時,涉及全鎮18個村,受災面積2100多公頃;雪災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8年1月,波及全鎮10個村,倒塌民房千餘間。

文化


因王英鎮的王英河、國和蔡賢河、大冶市殷祖鎮的大冶河三條河流在此匯合而得名。

歷史文化

陽新縣三溪鎮
陽新縣三溪鎮
三溪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迹眾多。有“正德王戲鳳”的美麗傳說;有彭德懷舊居,彭德懷屯兵站;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有鄂南名人王伯超陵墓;有“雙王”洞;有佛教聖地“三教山”寺廟。近1華里長的紅軍石板街仍保存著原貌。
三溪鎮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百歲老人數量名列全縣前茅,被譽為“長壽之鄉”。
三溪有光榮的革命歷史。1929年冬,成立了大鳳區蘇維埃政府,在全區普遍開展了土改運動。1930年5月下旬,彭德懷率紅五軍進抵陽新,在三溪口一帶擊潰敵軍郭汝棟部5個團。同年6月,陽新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三溪徐立中召開,成立了縣蘇維埃政,政府機關設在郭家沖,抗日戰爭時期,三溪人民在黨的特別支部和三溪區委領導下,為配合革命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軍,作出了很大貢獻。如今革命遺址有彭德懷舊居、彭德懷屯兵站、縣蘇維埃舊址及保存完好的紅軍石板街。三溪鎮人傑地靈,明嘉靖年間“后七子”領袖吳國倫、清康熙鐵面御史吳甫生、清嘉慶翰林編修潘光藻、民國名人王伯超等歷史名人均誕生於此;在革命戰爭時期,有王平、李國華、彭方福、賀俊珍等革命先輩。
域內民間文藝主要有黃梅戲舞龍、舞獅、打鑼鼓、腰鼓舞等,以三溪口村民間廣場舞文藝演出隊為代表,經常參加各種演出。全鎮文化以集鎮為中心,建有文廣活動中心、圖書室、廉政書屋、文化活動室等場所和18個村級文化娛樂中心。全鎮傳統體育項目有乒乓球、籃球。建有群眾體育活動場地25個,每年不定期舉行各種體育活動競賽。

地域特色

三溪鎮地處鄂東南,鳳凰山腳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民風淳樸,主要為漢族居住地。生產、生活習俗有舞龍、舞獅、划龍船等行為習俗;正月新年親戚間走動“拜年”;婚育習俗有“合八字”(生辰年月日時八個字),結婚“陪嫁”,新郎為“小登科”等;喪事有打喪鼓,鬧夜,請道士“開路,做道場”等;居住習俗,喜依山臨水而居,獨家獨院,多為一層土瓦屋,后改土為磚,多為二、三層小樓房,臨公路而建,向村莊式集聚發展。境內地方發音特點為語氣平淡,普通話與地方話混雜,地方特色語彙十分豐富,域內主要信奉佛教、基督教,解放初期較盛,隨後信眾越來越少,逐漸淡化。
三溪鎮
三溪鎮
域內名特產品主要以甜柿、柑橘、油茶、銀魚為主。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4.7萬,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1萬,城鎮化率23.4%,另有流動人口1.2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4910人,佔53%;女性22090,人佔47%。14歲以下8840人,佔18.8%;15~64歲32285,佔68.7%;65歲以上5875人,佔12.5%。總人口中全部是漢族,佔100%。人口出生率11.6‰,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長率7.2‰。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1.8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2.5千米,總面積14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10平方千米,佔74.8%;水域37平方千米,佔25.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20人。

經濟


2011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到5.3億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
全域農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兼有水產養殖業等,部分村也種植有甜柿、柑桔、油茶、板栗等經濟作物。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1家,成員120人。2011年,全域糧食播種面積117494畝,總產25502噸,每畝單產340公斤;油料播種面積29730畝,總產2794噸;棉、麻等其他經濟作物面積各822畝、1000畝,產量84噸、110噸。生豬出欄47327頭,家禽出籠298462羽。水產養殖面積14584畝,水產品產量3925噸。有林地面積122567畝,採伐木材730立方米、楠(把)竹667萬根,全年農業生產總值1.7億元,農村經濟總收人4.9億元。
鎮內工業以採礦業、加工業為主。全鎮共有規模紅磚廠4家,小型水泥磚廠8家,石灰石開採場4家,大型開採大理石廠、服裝廠各1家;個體工商戶1126戶,從業人員1830人;工業企業門類較多,規模小,主要工業門類有:大理石礦、錳礦、石灰岩等為主。主要產品有大理石、石灰石、頁岩磚等。其中縣級規模企業2個。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2.71億元。
域內已建成水庫8座,總庫容為90000立方米;開挖水庫干、支渠8條,總長15千米,埋設管道350米;共建成電灌(排)站11處,裝機容量600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7000公頃,有效灌溉率達60%。農機總動力463千瓦,固定總值80萬元,擁有拖拉機、收割機、水稻插秧機等各50台(套),實現機耕、機播、機收各5000公頃,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0%。
鎮內金融網點3個;2011年末存款餘額1.1億元,貸款額3000萬元;郵政儲蓄餘額5000萬元。截止2011年底,開通程式控制電話4823部,寬頻用戶1800戶,有移動、聯通手機18600部,有線電視接入1186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100%。
商業網點1126個,營業面積5.8萬平方米,商業零售額1.2億元。
域內有旅館、飲食、理髮、修理、攝影等服務業83家。其中旅館飲食業21家,服務業年營業收入1600萬元。
全鎮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優化投資環境,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優質的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全鎮新興各種民辦投入超過100萬元以上企業15家,其中有投入600萬元的丫吉村中美電子廠,投入800萬元的柏樹村家和電器廠,投入1000萬元的丫吉村建材廠等。近年來吸引了多家外資企業和創業人士前來商談接洽,達成意向性投資項目15個,已落戶並正常生產的招商企業有4家,累計完成招商引資1.2個億,其中武漢凱迪有限公司投入3000萬元實施了荒山開發項目,建成了萬畝生態林;姜福頁岩磚廠先後投入500萬元通過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年產值突破了800萬元,實現了我鎮規模企業零的突破;全國500強企業僑興集團投資7000萬元興辦鍇峰石業有限公司已正常投入生產;在高橋村首期投資800萬元興辦的佰鑫服飾有限公司已投入生產。其中湖北省鍇峰石業有限公司地處三溪鎮丫吉村,總投資7000萬元,主要經營石材加工、銷售、石制傢具、器材銷售並承接園林景觀工程,項目建成後年產加工大理石達10萬立方米。每年礦山開採可實現產值2億元,加工實現產值1.6億元,預計全年上交稅收達2300萬元,實現正常生產後,在當地安排就業人員達50餘人,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綜合社會效益明顯。隨著全鎮與外界交通網路日趨現代化、便捷化,交通輻射能力將涵蓋陽新、大冶、咸寧等周邊城市至少50萬人口以上,區域性人流、物流集散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我鎮將及時順應這一發展趨勢,抓住這一發展機遇,積極引資籌建集貨儲備備、中轉、託運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現代物流中心,引導更多的人從事與物流相關的行業,力爭到2015年,使從事物流業人數增加1000人以上。

農業

耕地面積3.1萬畝,人均0.7畝,以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4.9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7.7%。農民人均純收入4260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1萬噸,人均532千克,其中水稻1.5萬噸,玉米0.2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1萬畝,產量1.7萬噸,主要品種有蘿蔔、白菜等,其中蘿蔔1萬噸,白菜0.7萬噸。畜牧業以豬羊等家禽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3萬頭,年末存欄1.1萬頭;羊飼養量0.3萬隻,年末存欄0.3萬隻;家禽年飼養量64萬頭5萬。

工業

全鎮共有規模紅磚廠4家,小型水泥磚廠8家,石灰石開採場4家,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4.8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36.9%。擁有工業企業16家,職工52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2億元,比上年增長4.3%。

商業外貿

商業網點1126個,營業面積5.8萬平方米,商業零售額1.2億元。旅館、飲食、理髮、修理、攝影等服務業83家,服務業年營業收入16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736.4萬元,比上年增加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6.8元,比上半年增加4%,從各主要稅種來看,完成營業稅241.4萬元,增值稅158.6萬元,企業所得稅98.8萬元,個人所得稅2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加4%,3.1%,1.8%,1.3%。2011年貸款額2420萬元,增長率為1.5%;2011年存款額3728萬元,增長率為2.4%。
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億元,同比增長12.0%,其中農業總產值1.7億元,工業總產值0.9億元,建築業總產值0.3億元,交通運輸業總產值0.3億元,服務業總產值0.2億元,打工經濟總收入1.5億元。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億元。
三溪鎮
三溪鎮

社會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8處,各類文化專業戶28戶,各類圖書室30個,藏書19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31人,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教育

湖北省陽新縣三溪鎮中小學校
陽新縣三溪鎮上余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世才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丫吉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中學陽新縣三溪鎮中心小學陽新縣三溪鎮八斗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八湘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軍林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冠塘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雙橋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姜福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木林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林業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柏樹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橫山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田西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白楊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立中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街道小學陽新縣三溪鎮車前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郭家沖村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長河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陳竹林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高橋村完全小學
陽新縣三溪鎮黃沖村小學陽新縣三溪鎮龍泉村小學
2011年末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610人,專任教師45人;小學16所,在校學生3400人,專任教師10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生1890人,專任教師14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800萬元,比上年增長24%。
全鎮中小學16所,其中小學15所,教學點8處,幼兒園2所;中小學教師446人,其中公辦教師298人,聘用教師148人;中小學學生8746人,其中中學生2482人,小學生6264人,在園幼兒8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90%。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100%,初中升學率達8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三溪教育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三溪中學發展較快,2004年被縣評為一級合格學校,2005年被授予“縣常規教學法示範基地”,2007年被評為“黃石綠色學校”,2009年被陽新一中授予“優質生源基地”,今年又被教育局定為“標準化校園”建設示範學校和“校園文化”建設示範校。

醫療衛生

域內有鎮級衛生院1個,職工76人,能開展中、西醫、婦產、口腔科、B超、放射等業務。下設15個衛生室,24個醫療點、醫務人員46人,從業鄉村醫生25人。擁有床位130張。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45320人,參合率95.2%。全鎮人口出生率11.1%,計生率達99.08%,出生人口男女性別比114:100,比去年下降0.7個百分點,死亡136人,死亡率3.14‰。鎮內常見傳染性疾病有肝炎、結核、紅眼病、腮腺炎等,鎮中心衛生院專設防疫機構,村鎮結合形成防疫網路,對0-7歲兒童實行定期預防,常年開展食品衛生檢查和愛衛活動,傳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2011年末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3個,門診部(所)20個;有床位14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29.8張;固定資產總值51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88名,其中執業醫師10人,執業助理醫師23人,註冊護士65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5.4萬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2170人,參保率97%。

體育

2011年末有學校體育場18個,65%的村有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廣播電視1998年9月建成三溪鎮有線電視台,后改稱三溪鎮廣播電視站,現有有線電視接入11860戶,電視入戶率達70%。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9戶,人數208人,支出48.4萬元,比上年增長2%,月人均190元,比上年增長3%;醫療救助5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40人次,共支出56.8萬元,比上年增長3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03戶,人數3146人,支出270.6萬元,比上年增長2%,月人均72元,比上年增長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29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9.1萬元,比上年增長2%。社會福利費62萬元,比上年增長1.7%;敬老院1家,床位12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86人。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有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4.3萬元,108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8萬人,參保率95.2%。

村鎮建設

新中國建立以來,三溪鎮集鎮建設和經濟發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一條老街道已發展到了總長達6公里的新、老主街道,小街巷道近70餘條。全鎮現有中心集鎮兩處,分佈於三溪河兩邊;小型村級集鎮3個,分佈於橫山、八湘、姜福等地。
三溪街中心集鎮是三溪鎮政府所在地,集鎮面積2平方公里,總人口1.1人,其中非農人口2793人,常住人口4615人,流動人口5500人,城鎮化率10%;幾年來,集鎮面積在原有的基礎上翻了一番,形成了現有的三溪大道、三溪新街、老街、咸陽路、電站路、三王路、鳳凰路、竹林堤路、河邊路、鎮德巷等26條主要街巷。街道兩旁高樓林立,商店密集。縣農行、國稅、地稅、信合、土地、醫院等現代化新型建築鑲嵌在車水馬龍的繁華大街上。
近幾年來,三溪鎮集鎮建設更是日新月異。三溪鎮先後融資5000多萬元,開發高橋新區和丫吉新村兩個居民小區。“十一五”期間,對集鎮進行了總體規劃,按照三溪鎮總體規劃,把丫吉龜山(三溪一橋至二橋段)作為三溪新街建設開發區,使龜山新區與三溪老街聯為一體,基本形成“一河兩街”發展框架。規劃內容為:沿三溪街和三溪新街自東而西,依河而建平行延伸,電站街橫穿兩街而過,站立鳳凰山頂俯瞰呈“工”字形。目前集鎮新街已全部實施綠化、美化、亮化、潔化“四化”工程。主要對集鎮新街兩邊進行改造,即鋪設6米寬大理石人行道、修建標準化下水道、建設綠化帶和安裝路燈。街道兩邊建設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模式、統一風格、統一管理。
集鎮道路長度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8公里,人行道5000米,總面積8萬平方米;下水道9000米;綠化帶4500米;1980年,建立了陽新縣三溪鎮自來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110千米,日供水140年供水,供水4500戶,供水率65%;液化氣代管站1個;園林綠化2處,面積達1200平方米;安裝街道照明路燈280盞;配置垃圾桶300個,垃圾池10個,垃圾處理廠2個。
新農村建設點面結合,亮點紛呈。自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三溪鎮黨委政府高起點謀划,選定姜福村作為新農村建設試點,以村莊整治為重點,逐漸將其打造成了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幾年來,該村創新管理模式,利用“一股三共”模式興辦公益事業,全面開展村莊整治,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了下姜福、下新屋、南山堍和荊林莊上下組5個自然灣的村莊整治工作,通過“四清四改”,使這幾個組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一改原來的“臟、亂、差”現象,建成一個現代化的生態農莊;同時修建小型水庫11座,建水泥路12.1公里,安裝自來水2.6萬米;建設一個村級殘疾人康復中心和1個標準化校園。在整治點還置辦了公共健身設施,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2011年末有郵政局1處業務總量170萬元,報紙、雜誌累計發行1.6萬份。電信企業1家,電話交換機台量5萬門,固定電話用戶4823戶;行動電話用戶1.9萬戶,網際網路用戶0.3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80萬元。
鎮區市政建設
公共交通1988年建成三溪鎮客運站,日發送客運汽車32班次,日均容量1300餘人次。。
給排水2002年建成三溪自來水廠,日供水1400噸,供水4500戶;鎮區鋪有下水管道0.9千米。
供電1986年三溪鎮變電站建成,1988年建成水力發電站。
園林綠化2011年末鎮駐地有花壇45個,綠化面積6500平方米。

交通


境內有大廣南高速、317省道兩條公路交匯,東距武九鐵路36千米,北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248千米。

自然資源


三溪鎮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境內有錳、煤、石灰石、方解石、水晶石、大理石、塊石、河沙等礦藏資源。其中立中高峰錳礦石儲量達120萬噸,品種高達40個。竹、木、畜禽、水產品等資源也很豐富,優質農產品供不應求。全鎮13萬畝山場全部披上了綠裝,近萬畝養殖水面,蟹肥魚壯。
三溪鎮
三溪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龍泉、上余、柏樹、冠塘、軍林、姜福、高橋、藏河、丫吉、橫山、立中、八湘、竹林、黃沖、三溪口15個村民委會,三溪口1個居民委員會。
三溪口街道姜福村高橋村
丫吉村橫山村八湘村
田西村世林村木林村
黃沖村竹林村上余村
柏樹村龍泉村冠塘村
軍林村藏河村立中村

旅遊


轄區內風景靚麗,環境舒適宜人,境內名勝古迹眾多。

景點

古剎晚鐘
看翠竹古木,聽暮鼓晨鐘,蒼涼情懷,油然而生。“三教古剎”三溪佛教聖地,始建於宋朝中葉,寺廟方圓數十里,秀峰翠竹,林木參天,曆數百年香火不衰,每逢初一十五,進香還願者絡繹不絕,相傳有願必求,有求必應。
龍泉飛瀑
“龍游四海甲天下,泉出五湖濟乾坤”。三教山那神秘谷中,一泓清泉濺珠噴玉,飛瀉而下,形成數十米高的“龍泉飛瀑”。這是三溪河的三源頭之一。“為有龍泉聖水在,不盡溪河滾滾來”更有“龍泉聖水生飲可去百病”的美談。
藏河洞天
洞從雲中出,水自天上來。曠然洞口,古藤漫垂,玉泉飛逝;進得洞中,鍾乳廊回,儀態萬千,開闊處可容納百十來人聽濤、納涼、歌舞。三溪河南岸之藏河洞天,此水出自海拔六百米的藏河村地下暗河,而洞深目前仍無人可測。
黃沖老宅
廊柱台榭,具龍獅麒麟之威儀,檐坊碑匾,盡異草名花之秀逸。八湘黃沖老宅建於乾隆年間,一進三重,大小廂房三十餘間,石基130多個,內飾堂設全部由金屬打磨。其貴秀之氣,堪稱明清豪宅之經典。
農苑風光田廣山黛河池綠,農苑處處是風光。走進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姜福農家小區,那翠檐琉瓦,那朱門馨院,或承傳統之貴秀,或具歐式之典雅,一幢幢,一排排,宛如宮堂別墅。更有那綠塘清溪、田園山色,農苑風光如夢如畫。
英烈豐碑
昭昭日月,豐碑高聳。龍王沖紅軍紀念碑,為紀念1930年9名紅軍戰士英勇就義而建。還有那烈士墓冢,蘇維埃老屋,共同講述著悲壯的往事,已成為湘鄂贛邊區一處經典的紅色旅遊勝地。
佰超墓冢
“臭名不死山色生,傲骨長埋土亦香”。王佰超先生為“鄂東南名人”,更是聞名遐邇的文化人,這是他生前自選墓地時的自撰幕聯。佰超墓冢,北倚鳳凰山,南眺三溪河。為緬懷這位憂國憂民而又生不逢時的仁人志士,後人在其墳前修築牌樓,其樓畫棟飛檐,巍峨壯觀,更有文人墨客留韻其上,已成為陽新境內一處十分珍貴的文化景觀。
三溪鎮
三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