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震

1604年泉州發生的地震

1604年12月29日(明萬曆三十二年十月九日),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泉州地震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鄰區遭受嚴重破壞。

8級地震


概況

1604年12月29日泉州以東海域發生8級地震,是我國東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鄰區遭受嚴重破壞。據史料記載,主震前一天即發生前震,29日夜發生大震,山石海水皆動;泉州城內外樓房店鋪全都傾倒;開元寺東塔頂蓋南部的椽石有兩條毀壞,東南角有8條毀壞;洛陽橋被破壞;多處出現地裂縫;在清源山,裂開的地縫中還湧出砂、水,氣若硫磺。泉州沿海覆舟甚多。莆田城牆崩塌數處,城中高大建築多傾塌,鄉間房屋傾倒無數。田地皆裂,並冒黑砂還帶硫磺臭味,池水亦因地裂而乾涸。漳浦南門外的田陷一穴,寬五丈余,深約二丈,水湧出,中有黑砂泥。南安民居墜壞甚多。同安廬舍多有傾頹者。安溪山川崩裂。福寧大震時聽到如雷的響聲等等。由於地震發生在傍晚,所以閩南沿海大部分地區都有人畜傷亡。福建、江西、浙江3省22個縣(市)記載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此次地震破壞較重,分佈範圍廣,最遠距震中達220公里;有感範圍最遠達1000公里,安徽、江蘇、上海、湖北、湖南、廣東和廣西等省區的124個縣均有記載。
地震影響範圍
地震影響範圍

發震時刻

1604年12月29日10時左右。

震中位置

中國福建省泉州以東近海海域(25.0°N, 119.5° E)

震級

8.0級(一說7.5級)

震源深度

25公里

詳細分析

福建沿海是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的一部分,但地震活動水平不高,大地震不多,僅1445年12月12日在漳州附近發生過一次6級地震和1604年泉州近海的8級地震,6級以下地震的頻度也很低。在歷史長河中,地震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並不嚴重。因此福建沿海很早就成為我國經濟文化發達的區域之一,特別是泉州,早在唐朝時期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通商貿易的重要城市,宋元時代被譽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之一。1604年12月29日(明萬曆三十二年十月初九酉時)夜,泉州古城的人們剛要進入夢鄉,突然傳來一陣陣悶雷似的巨響把人們驚醒,頃刻之間山搖地動,房倒屋塌,整座古城象大海中的小舟顛簸不止,距震中1000多公裡外的廣西遂溪、湖北鍾祥、漢川和上海、蘇州等地的人們都感到了震動,我國東南部10個省市自治區的120多個縣記載了這次地震。
這次地震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和廣泛,泉州府(今晉江地區)至興化府(今莆田地區)受災最重。山崩地裂普遍,涌沙冒水激烈,城樓崩塌厲害,民房倒毀無數,人畜傷亡眾多。明、清有關的府志、縣誌和鄉志等都記載有當時的災情:頃刻間,泉州古城樓鋪雉堞傾圯殆盡,城內外廬舍傾圯,地裂數處,郡城尤甚。建築十分考究的開元寺東西鎮國塔遭到破壞,東塔第一層尖石墜落,第二層和第三層扶欄碎裂,頂蓋檳石從南倒落。歷史上有名的橫跨海灣的梁式石橋——洛陽橋(建於唐朝,宋朝皇祐年間加以修理,全長 834米,共有58個橋墩),大震時受到損傷,強餘震時"橋圯,大石樑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地震還使停泊在海邊的許多船隻沉沒。莆田、南安、同安等地城牆崩塌,城樓、垛堞傾圯,城鄉房屋倒毀無數,平地裂縫,湧出黑沙水。漳浦民房倒塌很多,興教寺金剛像損壞,忠節坊、仙雲坊二坊頂墜落,南城門外田中陷一大穴,湧出黑沙水。福建省一半以上的州縣房屋都有破壞。

史料記載


1.“(萬曆)三十五年正月,泉州地震。八月二十八日颶風壞府儀門、府學欞星門及東嶽神殿、石坊、北門城樓自東北抵西南,雉堞窩鋪傾圮殆盡。洛陽橋樑折”(《府志》卷七十三《祥異》)。
2.“(萬曆)三十五年正月地震,門戶動搖有聲。八月二十八日颶風大作,府儀門、府學欞星門頹。東嶽帝殿壞。北門城樓半圮,城自東北抵西南,雉堞窩鋪傾圮殆盡。洛陽橋樑折。城中石坊驅倒六座”(《縣誌》卷十五《雜誌》)。
單以上述兩段綜合記述來看,似乎1607年只有正月間一次“門戶動搖有聲”的地震,其它各項古建築物的被破壞,則是八月間的颶風所致,與地震無關。但我們再詳細考察現存文物的碑刻及翻閱其他文獻,發現這兩段資料的記述既太簡略,又不完整,容易使人誤解。事實上,1607年八月間發生了一次強地震,颶風、大雨、海潮一起齊來。主要是地震,才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為此,我們就得儘可能地對幾個有關建築物的受損原因與情況,作比較完整的了解。

洛陽橋

洛陽橋是1607年八月地震時塌斷的並不是1604年冬地震時損壞的。
1.“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樑折入於海,橋北塌南四尺奇”(明姜志禮《重修洛陽橋記》1609年刊石,現立於洛陽橋中亭)。
2.“上(萬曆帝)御極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剝,胥就頹。橋圮尤甚。而橋北石橋塌低於南四尺奇,潮至輒沒,人不能行,淵趾剝落,十僅存三、四耳”(同上)。
3.“萬曆三十五,地大震,橋樑圮,北復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府志》卷十《晉江縣橋渡·洛陽橋》)。
4.“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洛陽橋圮,大梁折入於海,故址漸湮”(《府志》卷三十《名宦·姜志禮傳》)。
5.“萬曆三十五年地大震,橋樑圮,址復低陷。知府姜志禮修,橋南晉江詹君仰憲董其役,橋北惠安李呈春等董其役”(《縣誌》卷二《規制·橋渡·洛陽橋》)。
6.“明萬曆三十五年修橋北,邑人李呈春董其役”(《府志》卷十《惠安縣橋渡·洛陽橋》)。
7.“會(1607年秋)地大震,洛陽橋樑折,太守姜公圖修復之。……南不過一、二橋樑折、扶欄頹耳,可一葺而補也。橋之北甚矣,水道更移,曩者深坎今為平沙,水盛則四溢橫注,穿溪盪浦。風濤復噬嚙之,淵趾剝落,梁塌低於南四尺,潮漲輒沒,人不能行。”(明崇禎十年刊本李光縉《景璧集》卷八《重修萬安橋北記》,泉州市圖書館藏本)。
8.“歲丁未地震,橋大圮,公捐俸挈力修之”(《景璧集》卷八《郡太守姜公生祠田記》)。這些資料確鑿表明洛陽橋是在1607年即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時受破壞的。姜志禮立足的石碑尚存,絕無記錯之理。李光縉是親自經歷這兩次地震的泉州人,《景璧集》又是明刊本,所記情況也絕對可信,所以1607年秋天泉州發生了另一次強地震是沒有疑問的。洛陽橋在這次地震中發生北面橋基下沉四市尺,大石樑折斷好幾根,並有橋墩傾斜,水道更移等現象,破壞很嚴重,是洛陽橋建造以來最大一次的損壞。

青帝宮

泉州第一山青帝宮(即東嶽廟)在1607年秋地震時全部倒塌。
1.“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颶風淫雨交作,青帝宮盡圮,帝像壞”(《景璧集》卷八《重建第一山青帝宮記》)。
2.“萬山第一之峰,舊為青帝行宮。萬曆丁未歲殿宇傾圮。”(《景璧集》卷八《帝君像記並贊》)。
3.“萬曆三十五年秋,地大震,颶風淫雨交作,青帝宮盡圮,帝像壞”(《府志》卷十六《壇廟寺觀》)。
東嶽廟過去是泉州有名的古建築,規模宏大,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后曾重修,竟在1607年秋的強地震中全部倒塌,連神像也壓壞了,破壞十分嚴重。所以史料明確記載1607年秋天,是地震、大風雨同時而來。

清凈寺

清凈寺在1607年秋地震時
1.“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暴風淫雨而樓棟飄搖,傾圮日甚。樓之壞者葺,欹者正,茲者隆起。……役始於萬曆戊申歲(1608年)之六月,竣於己酉歲(1609年)之九月”(明李光縉《重修清凈寺碑記》,1609年九月立石,今清凈寺內)。
2.“萬曆三十七年,地大震,樓頹其角,而寺中房屋佔住者百餘人,污穢破壞。知府姜志禮、知縣李待問捐俸重修”(《縣誌》卷十五《雜誌·寺觀·清凈寺》)。
3.“清凈寺……隆慶間知府萬慶,萬曆間知府姜志禮相繼修”(《府志》卷十六《壇廟寺觀》)。
4.“乃積歲月之頹壞,兼值風雨之飄搖,屋雖未顛,棟其撓下,若及而葺治,猶有靈光,必徒任其丘夷,終然瓦解”(《景璧集》卷八《重修清凈寺募緣疏》)。
泉州清凈寺建於宋代,到明代萬曆年間已將近六百年,歷代均有修葺。關於它在1607年秋強地震中受破壞的情況,《泉州府志》、《晉江縣誌·祥異》編均無記述。而《縣誌》雖另在《寺觀》編提到地震受損之事,時間卻錯為1609年即萬曆三十七年,幸而有李光縉所撰《重修清凈寺碑記》原碑猶在,明確載明是1607年秋地震受損的,可糾正《縣誌》之誤。因為它在隆慶年間(1567~1572年)曾修理過一次,所以經歷1604年和1607年兩次地震,還不致全部倒塌,只是“樓棟飄搖日甚”,房屋傾斜,樓角頹毀,不得不於1608年的夏天開始進行修理。從工程費時一年零三個月來看,其破壞情況還是相當嚴重。

泉州知府衙門

泉州知府衙門的大門和泉州府學的欞星門都在1607年地震中倒塌
1.“(萬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颶風壞府儀門、府學欞星門”(《府志》卷七十三《祥異》)。
2.“(萬曆三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颶風大作,府儀門、府學欞星門頹”(《縣誌》卷十五《雜誌》)。
3.“(萬曆)三十六年(按:1608年)僉事陳治本、知縣李待問修明倫堂戟門、欞星門”(《縣誌》卷四《學校志》)。
4.“(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地震,殿堂兩廡壞,知府姜志禮修”(《府志》卷十三《學校》)。

地震分析


四條資料都表明府學欞星門在萬曆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之間曾修理過一次,而具體時間及具體原因則互有不同,需要進行考證。第一說認為是1607年農曆八月間受颶風破壞的。第二說認為是1609年受地震破壞的。第三說沒有說明原因,只說在1609年修理。查第一說包括洛陽橋、東嶽廟等在《府志》、《縣誌·祥異》編的綜合記載同樣都說是1607年農曆八月間受颶風破壞的,而我們考據碑刻,才知道洛陽橋、東嶽廟實是受1607年秋地震颶風破壞。准此推斷,欞星門實是受1607年秋地震颶風破壞。准此推斷,欞星門也是地震時受颶風所壞的。第二說雖記載是地震所致,時間卻說在1609年的地震。湊巧1609年農曆五月六日泉州還有一次“門戶搖動有聲”的餘震,那麼,到底欞星門是受這次餘震破壞,還是受1607年地震破壞呢?應該查個明白。據“姜志禮,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任”(《府志》卷二十六《文職官》上)和“張應泰……萬曆壬辰三十六年(1608年)以南駕部升知泉州府”(《府志》卷三十《名宦二》)兩則資料來看,姜志禮當泉州知府的任期是1606年至1608年首尾三年。但1609年冬立《重修洛陽橋記》石碑仍以“泉州知府”署銜的姜志禮,文獻記載已於1608年升任廣東副使離泉,一年後因公要去北京,特地經過泉州,並仿照北宋太守蔡襄首建的洛陽橋在離任后一年再過該橋立了一塊著名的《萬安橋記》之例,而立了此碑。如果府學欞星門是在1609年的餘震中倒塌的,姜志禮已離泉州知府之行,便不可能列名修理。所以第二說應是誤記,把萬曆三十五年錯記為三十七年。第三說既知道是1608年修理了欞星門,雖沒有明確說為地震所壞,可以推測應是前一年即1607年秋地震中倒塌的,修欞星門的知縣李待問同樣也列名修理過因1607年地震損壞的清凈寺。
明建清修的欞星門是一座一列五開的建築,1974年遷建在開元寺內,遷建前還很牢固。如果當時沒有強烈的地震,一下子就倒塌是不容易的。

泉州城

泉州城從東北向西南的雉堞幾乎都倒塌了。街上巨大的石牌坊也部分倒塌
1.“(萬曆三十五年)壞……石坊……北門城樓自東北抵西南,雉堞傾圮殆盡”(《府志》卷七十三《祥異》)。
2.“(萬曆三十五年)城中石坊驅倒六座,……北門城樓半圮,城自東北抵西南,雉堞窩鋪傾圮殆盡”(《縣誌》卷十五《雜誌》)。
3.“上御極之三十五年丁未,地大震,城垣坊剝,胥就頹”(姜志禮《重修洛陽橋記》碑)。
4.“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其他雉堞壇遺,以次繕治”(《府志》卷三十《姜志禮傳》)。
5.“萬曆三十二年地震,樓鋪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禮復繕治之。城舊有用磚處,至此盡易以石”(《府志》卷十一《城池》)。
6.“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樓鋪雉堞傾圮殆盡,副使姚尚德、太守姜志禮請帑金修復,委生員詹仰憲千戶張振宗董其役,旬日告成。城舊有用磚處,至此盡易以石”(《縣誌》卷二《規制志·城池》)。六
明代萬曆年間的泉州城是一座周圍約30里,城牆高2.6丈,城基寬2.4丈,有7個城門,城門上都有門樓,還有140個窩鋪,多用花崗石砌築的宏偉城池。這樣牢固的建築物,在一次地震中竟然“樓鋪雉堞多圮”,地震強烈可想而知。還有泉州的石牌坊,從前櫛比鱗立,非常壯觀,都用大塊的花崗石榫接而成,在地震中竟然也“驅倒六座”。城垣與石坊的損壞程度,確屬嚴重。然而,城坊的破壞是1604年地震或1607年地震所致,上述資料各執一說,誰是誰非,應加以辨定。我們認為是1607年秋大地震造成的。其理由之一,在文獻與碑刻記述不同時,文獻可能有印刷錯字,也可能抄錄錯誤,碑刻則由當時的當事人所立,不致錯誤,應以姜志禮《重修洛陽橋記》碑“丁未(1607)地大震,城垣坊剝,胥就頹”之句為主據。理由之二,如果是1604年地震,那時姜志禮尚未任泉州知府。城垣破損是國防大事,泉州在嘉靖年間又屢受倭寇侵擾,教訓猶新,不可能城牆破損被擱數年後再修,應該立即搶修,以策安全。所以把城牆記為1604年地震破壞,1606姜志禮上任后才修理,難以成立。理由之三,查1607年地震后所有修繕工程,姜志禮都委詹仰憲主持,看來詹是當時的總工程師。城牆也是詹仰憲經辦修繕的,並且於短時間內即“旬日造成”,而經費是“請帑金”,即由國家批准撥款。這些更可以證明明王朝對修城的重視,不可能倒塌而任其荒廢了兩年後再修。所以城垣石坊都是1607年秋天地震時破壞的。

開元寺

開元寺及其附屬建築也受1607年地震的影響
開元寺東塔(即鎮國塔)在1604年大地震中受損情況已見前述。未見開元寺在1607年大地震中受損的記載,原因在於1606年曾經及時加固一次。據詹仰庇《開元寺修東塔記》說:“萬曆甲辰(1604年)地大震……度材鳩工,葺釁飭壞,計易榱石百有二,捐銀一百九十兩有餘。經始於萬曆丙午(1606年)正月,告成於八月”。
紫雲大殿是開元寺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唐代,明洪武永樂年間(1368~1424年)曾重建。大地震前有兩次重修,一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檀樾率寺眾同修”(《開元寺志·建置》);另一次在萬曆二十八年,據泉州文管會收藏的當年農曆八月刻石的黃鳳翔《重修開元寺記》石碑稱:“年所歷,日就頹毀,檀樾裔孫憲付同安黃君斥資鳩眾,稍稍修葺之。而紫雲大殿工巨費繁,力寄群緣,勢難獨任也。……凡八閱月而工告竣。”可見在1604年及1607年兩次強地震前的十年左右,紫雲大殿已經兩次重修了,其中一次還是工巨費繁的大型修建。修建后應該比較牢固的,但是,到了1637年即崇禎十年丁丑,忽然又全部重建,《開元寺志·建置》說:“崇禎丁丑,大參曾公櫻、總兵鄭公芝龍重建,殿柱悉易以石,壯麗視昔有加矣。”紫雲大殿中現存鄭芝龍在重建時所鑄紀年鐵香爐,證明此次重建確有其事。為什麼在一次工巨費繁的大修理之後僅隔三十年,就需要全部重建?除了它的損壞程度加速外,別無解釋。這三十年中紫雲大殿並無火災、水災、兵災的情況發生,而資料上又無直接記載因地震突然倒塌。我們認為,紫雲大殿在新修后遇到1604年和1607年泉州兩次強地震而加速其損壞程度,以致相隔不久就非重建不可,這個推測如可成立,那麼,1607年強地震對開元寺建築物的損壞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1607年泉州地震的旁及地區,由於我們所處局部,因而還沒有弄得太清楚。為此,除《泉州府志》、《晉江縣誌》的記錄外,我們還初步翻閱了《永春縣誌》、《德化縣誌》、《仙游縣誌》的《祥異》編(明代永春、德化屬泉州府;清代泉州府只領晉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等五縣,所以乾隆《泉州府志》只記這五縣的事)既無1607年的資料,也無1604年的資料。但從建築物來看,下列三條資料可能與地震有關,我們不敢斷定,姑提供參考:
1.安溪龍津橋“萬曆三十五年知縣王賢卿仍造於龍津故處,后圮於水”(《泉州府志》卷十《橋渡·安溪縣》)。按安溪雖為多地震區,但橋樑多跨騎狹谷,時受山洪衝垮。可是,這次1607年改造的龍津橋,從時間來說與泉州地震同時期,卻無明確記戴其“圮於水”是地震之故,或許是淫雨山洪所壞也未可知。
2.同安便安橋“萬曆三十五年通判陳欽福修,復圮,邑人陳廷佐重修”(《泉州府志》卷十《橋渡·同安縣》)。從時間來說,便安橋正是1607年修的,但未知是地震前或地震后。
3.永春縣學宮的尊經閣,“經始於丁未十一月十日,明-年秋七月告成”(《永春縣誌》卷七·《顏廷榘尊經閣記》)。永春尊經閣的興建正是在1607年秋泉州強地震之後的。
從上述等八個方面的資料進行判斷,1607年泉州發生強地震的時間在秋天的農曆八月二十八日即公曆10月18日,泉州的大型建築物因此幾乎受損壞。

兩次強震


兩次地震對比
為了考證這次強震的震級與烈度之強,並同1604年那次大地震區別開來,我們特不厭其煩將能夠搜集到的資料,分別全部開列於下:
比較表
1604年即明萬曆三十二年
1607年即明萬曆三十五年
主震時間
“十一月初九日夜連震十餘次”(《府志》)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重修洛陽橋記》碑、“八月二十八日颶風大作”(《縣誌》)
前震
“十一月初八日泉州地震(《府志》)
“正月泉州地震”(《府志》)
震向
“自東北向西南”(《縣誌》)
“城自東北抵西南,雉堞窩鋪傾圮殆盡”(《縣誌》)

相關記錄


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的沿海地區,歷史上曾遭受過泉州海外8.0級地震的強烈影響,是我國東南沿海城市中遭受較大潛在地震威脅的城市之一。90年代以來,泉州市經濟得到高速增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潛在地震對泉州地區的威脅也在急劇增大。
泉州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上,歷史上(公元1640年)發生過8.1級大震,長樂——詔安地震活動斷裂帶貫穿我市沿海各縣市。北西向活動斷層與長——詔帶在泉州地區交匯。同時,地震發生的頻度、強度很高的台灣省與我市僅一水之隔,台灣的強震經常影響到我市。1994年以來,東南沿海地震帶的強震活動十分活躍,1994年9月16日在台灣海峽發生7.3級地震,1995年2月25日在晉江市金井以南海域發生5.3級地震,1999年8月5日在惠安海域又發生4.8級地震。

附近強震


福建省歷史地震活動在時間分佈上顯示不均勻性,即存在著平靜 活躍的強弱起伏交替的韻律現象。具體地說,福建省歷史地震活動在時間分佈上存在著明顯的兩個地震活動期,即1445年至1691年為一個地震活動期,另一個地震活動期自1791年起到於今。現階段福建地震活動仍處在活動期內。在上述兩個地震活動期之間有一個近100年(1692 1790年)的平靜期,期間沒有發生大於4.75級地震,因此兩個活動期相對獨立是明顯的。福建省歷史地震活動在時間分佈上也可以分為明顯的兩個周期,即1350-1691年為第一周期,1692年至現今為第二周期。在每個周期里分為4個應變變化階段,即應變積累階段、應變加速釋放階段、應變大釋放階段和應變剩餘釋放階段。現階段福建地震活動正處於第二周期的應變剩餘釋放階段。
泉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長樂——詔安活動地震帶上,歷史上(公元1604年)曾在泉州灣外發生八級大震,從構造背景上看,存在發生6級左右中強地震的可能。近年來東南沿海地震活動有所增強。因此進一步加強我市的防震減災工作,增強我市防震減災綜合防禦能力,努力實現國務院1994年提出的用十年時間實現中大城市達到抗禦6級左右地震的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泉州市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震帶,是全國地震重點防禦監視區之一。是國家規定必須按七度抗震設防的城市,具有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歷史上曾多次發生中強以上破壞性地震。近年來閩台地震活動頻繁,尤其是1999年9月21日的台灣7.6級大地震及一系列強餘震后,福建省沿海地區的地震形勢值得重視。根據幾年來我省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意見,因為這一地區仍存在發生中強以上地震的背景,所以防震減災工作任務繁重。
增強房屋抗震性能,是抗禦地震災害行之有效的辦法。到了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儘管地震猛烈,災情嚴重,仍有許多寺、廟、塔等古建築經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驗,留存的泉州著名的開元寺就是基本完好地保留下來的古建築之一,開元寺建於唐朝垂拱二年(686年), 屋架採用斗拱結構,猶如樑柱之間加斜撐,號稱"飛天樂伎",既保證了結構的整體性,又增添了建築物的美觀,帶有閩南藝術特色,今存開元寺為清代重修。此外,閩南留存的大量明代民房建築,不僅頂住了1604年大地震的搖撼,經過三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亦未受到損毀,這些建築物具有整體性好、連接牢、重心低等特點,牆壁一般都用磚、石交錯砌築,牆壁中的木柱或石柱均與屋樑緊密相加斜撐,十分穩定牢固。大地震后,舊城凡用磚的地方,盡改用石砌。至此,泉州城垣全為石砌,成為石頭城。也造就了惠安獨特的石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風俗民情各異,各地都有成功的建築經驗,全國統一的抗震規範不可能全部包羅進去。因此因地制宜,充分運用當地留傳的寶貴經驗,可以更有效、更經濟地使建築達到抗震要求,更經濟地使建築達到抗震要求,以減輕未來大地震可能帶來的損失。

地震趨勢


一六〇四年南日島海外八級地震的計算及對福建震情趨勢判斷的意義
莆田十中鄭文通
17世紀中國發生十一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8級以上地震5次。南日島海外地震發生於1604年12月29日(明萬曆三十二年),震級8.0級,震中位於福建省南部的南日島海外(119.5E,25.0N),受其影響,莆田和泉州為最。莆田鄉間房屋傾倒無數,池水因地裂而涸。泉州城內外廬舍傾倒,山石海水皆動,復舟甚多。同安地有開裂丈許者,流水溢出。漳浦田中陷穴數丈,涌沙泥水。安溪山崩裂。這次地震波及浙江省,江西省,江蘇省,廣東省許多縣,市,甚至廣西桂林,安徽銅陵,湖南零陵,上海等地。比之廣東南澳7級地震的範圍要大得多了。這是福建省第一個大地震,也是中國東南部迄今為止唯-的8級大地震.1445年漳州發生過一次6.5級地震,其後的159年間,直到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發生之前,福建全省只發生過五次5-6級地震。這樣的地震活動背景很難令人產生會發生8級大震的印象.1600年南澳7級地震離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只有4年的時間。二個地震同在台灣海峽西岸,而且震中相距不很遠。那麼南澳7級地震會對南日島8級地震起催生作用嗎 這二個地震是否有著共同的淵源 其淵源又是怎樣的呢 地震是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的,它應該是閩粵兩省大地構造活動孕育出來的.
南澳地震發生於1600年9月29日(明萬曆28年),震級7級,震中位於廣東省東部汕潮地區的南澳島(117.2E,23.5N),烈度九。南澳縣城垣,衙署,民舍傾倒殆盡,壓死人無數。震感範圍大:廣東佛山,江西寧崗,民陽,福建福州皆有感。是夜連震三,四次,第二天又震,這是廣東省的第一個7級地震.1067年汕潮地區曾發生過一次6.8級地震,至1600年已有533年。如果7級地震的孕育與6.8級地震有關,期間的進程又是如何的呢

地震案例

在此,將我省的7個震例(即1445年的6.3級到1604年的8級)和廣東汕潮地區的2個震例(1067年的6.8級地震和1600年的7級地震)按時間順序排列,組成研究對象的系列,見表一。其震中分布圖和M-T圖如圖一,圖二所示.(圖表略)
從圖一可見,地震幾乎分佈在福建東南沿海一帶及廣東汕潮地區,沿北東方向來回遷移.A線是主破裂線,有過7級和8級兩個大破裂.B線通過6.8級,6.5級和4.8級三個破裂,A線和B線趨向於平行。從岩石破裂力學的觀點看,8級大破裂是具有足夠條件的.
由圖二可見,平靜期在縮短,在平均頻度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圖上,在離主破裂時刻不到T/3的時候,頻度作較大的抬升,在T/10前後頻度抬升緩慢而從T/100的時候起卻驟然上升了。可以認為"頻度高,大震到"了.
因為在圖二上有三個待計算的震級:7級,8級和7.5級,所以將它們分開來一一進行討論.
對廣東南澳7級地震的計算
取平靜期系列為:1-2 2-3 6-7
378年 71年 22年
按正比時間公式算,得T正比=(71╳22)/378=4(年)
計算得,南澳7級地震的發震年份為,上一次地震1596年10月惠安4.8級地震的年份加上平靜期,即:
T正比=1596+4=1600(年),與實際發震時間相同。即這組平靜期是正比式的.
對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的計算
問題是南澳7級地震已經發生,要求從7級到8級的時間。第7號地震是惠安的4.8級地震,它相對於第6號福州連江的5.8級和8號南澳的7級來說是個小地震,故可將6號地震到8號地震之間的時間看作平靜期(相對的),故得到平靜期系列為:
1-2 2-3 6-8
378年 71年 26年
計算得,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年份為,上一次南澳7級的發震年份加第四平靜期T正比=1600+5=1605(年),與實際發震時間延遲1年.
干擾係數α=(4-5)/5=-20%
對廣東瓊山,文昌7.5級地震的計算
7.5級地震發生在1605年,即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發生后的次年,可看作餘震。在M-T圖上緊貼著8級地震,其前的格局一點也不變。故仍取平靜期系列為
378年 71年 26年
按正比時間公式算,得T正比=(71╳26)/378=5(年
計算得瓊山,文昌7.5級的發震年份為,上一次南澳7級地震年份加上第四平靜期:T正比=1600+5=1605(年),與實際發震時間相同.
干擾係數α=0
即以上系列對瓊山,文昌7.5級地震來說是正比式的.
福建省原來的地震雖然少且小,但配合廣東的6.8級和7.0級地震,卻也滿足震級6-7-8的要求;在時間上也出現:平靜-密集-發震的態勢。從岩石破裂的觀點看,條件也是成熟的。總之,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的發生是閩粵兩省大地構造活動的結果

相關結論

一,"小震鬧,大震到"是邢台地震的經驗總結,又經過海城地震的檢驗。但很多大震的發生卻不是這樣。唐山地震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是各個震源體構造不盡相同的緣故。因此"小震鬧,大震到"不是一條普遍的規律。如果我們的眼光不是局限在一次大震上,而是縱觀一地震區在長時間內所發生的一系列地震,將可發現,在地震的歷史系列上,地震之間的平靜期有縮短的趨勢,而且遵循著准正比公式,因此可概括為:"頻度高,大震到"作為普遍的定性的規律。當然,既先有"頻度高"的趨勢,後有"小震鬧"的臨震表現作出預報就更有把握了.
二,從有關地震史料看,這次地震有明顯前震,主震和餘震,為主震型序列.
1,前震活動特點:在南日島海外8級地震前三年多,在主震區及鄰區發生多數較小地震,越臨近主震,小震頻度越高,強度越大,並有向主震區移動的趨勢。震前,地震能量釋放逐漸增強.
2,餘震活動特點:主震區附近的餘震活動很頻繁,持續時間較長,特別是強餘震,持續時間達五年左右,並且都發生在長樂-詔安活動斷裂附近。隨著時間的推移,餘震活動頻度降低,強度趨弱,並有向主震區外遷移的趨勢,這就是所謂主震后應力場的調整.
三,從M-T圖分析可知,本帶今後幾十年內可能沒有大於7級以上的地震。但研究地震活動趨勢是一項複雜的課題,還須採用其他方法進行綜合分析.

地震探討


莆田地震台宋超,陳清水
摘 要
本文根據二十多年的地震資料,對閩台地區地震複發周期進行測定,結果顯示,福建地區地震頻度,強度與台灣地區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本文還針對閩台地區地震活動的特徵及其他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主題詞:閩台地區 地震 複發周期
一,引言
一些地震預報專家對地震的複發周期的測定已經有了許多的研究。有的是從地震活動性角度進行研究,有的則從地質學的角度進行研究,或者兩種有機地結合起來研究。本文根據文獻[1]的精神和方法,對閩台地區地震複發周期進行測定,對閩台地區地震活動性特徵進行趨勢分析.
二,公式原理
Tm=m10bm-a為地震複發周期公式,它是從古登堡的震級――頻度公系式lgN=a-bm推導過來。以上式可以看出,複發周期既為震級的函數,又是a和b的函數。我們知道b值表示大小地震比例關係,b值與介質均勻程度或應力狀態有關,a值是與地震頻度有關,a值表示震級為零的地震頻度的對數值.
在地震預報中,經常未用b值或地震頻度預報地震,已取得了一定效果,在使用了複發周期且有機地將二者結合起來,則是更有效的地震預報指標.
對資料要求:採用多年的地震資料,求得該地震帶(區)上最強的地震複發周期。在具體計算時,樣本儘可能多取一些較小的地震。使用範圍地區通常與孕震區相應的地震帶,地區不可過大.
三,地震測定
1,福建地區地震的複發周期
福建地區(本文只限於福建省內及部份附近沿海區域)地震複發周期。本文採用了1982年至2003年9月30日地震資料[注1].取ML≥1.5級地震1590個,(用最小二乘積求得b=0.84,a=4.30),求得累計地震頻度和震級的公餘式為:lgN=4.30-0.84M,故可將相應的複發周期公式寫TM=21.75X100.84m-4.30,於是可以計算出各級地震的複發周期以下表.
表1 福建地區地震複發周期
震級Ms
8
7
6
5
4.7
4.0
複發周期TM(年)
5670
8.4
112
16.8
9.1
2.3
歷史上1604年福建泉州海外發生7.5級大震,許多地區遭受嚴重破壞,也是我國著名的大震。我國有三千多年的地震歷史,但7.5級地震在福建地區只記載過1604年一次,這與表1計算基本一致.
如果我們認為1604年大震已將本地區積累的地震能量釋放完畢。根據表1,今後且不要說7.5級大震,就是7級地震在百年內發生的可能也是很小的.
在地震區域劃分中,經常要考慮預測百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地震。為此我們令TM=100,並將公式改為M=(logT/M+a)/b,代入福建數據M=21.75,a=4.30,b=0.84,求得M=(log100/21.75+4.30)/0.84=5.9級,即福建地區百年內可能預測發生5.9級左右地震。實際上上世紀以來福建地區發生的最大地震是1906年3月的金門近海6.1級地震,這與計算結果基本相符.
2,台灣地區地震複發周期
台灣地區(本文只限於台灣內陸及其附近沿海區域)地震複發周期:採用時間與內陸時間一致, ML≥3.7級地震1802個,求得b=0.756,a=5.797,得到累計地震頻度與震級的公式為logN=5.797-0.756M,故可將複發周期公式寫成:
TM=21.75X100.756M-5.707,於是可以計算出各級地震複發周期如表2:
表二 台灣地區地震複發周期
震級M
8
7
6.5
6.0
5.0
複發周期TM(年)
39
6.7
2.7
1.1
0.15
1920年台灣地區花蓮近海8.0級巨震,到1972年的台東8級地震序列,這與表2計算的周期大致吻合;而7級大震的複發周期6.7年,這與文獻[2]所提出的結論基本一致.台灣地震出現高潮一期年份有1966年,1972年,1978年,1990年,1994年,1996年,1999年,2002年,基本上與表2的7級複發周期相對應.6.0級以上地震幾乎每年都有發生,這又證實了表2所測定6.0級複發周期為1.1年的基本準確性.
四,閩台地區地震討論
綜上所述:
1,福建地區今後發生中強地震還需要一時間段的能量積累。我們密切注視福建內陸5級以上地震。根據震害統計,我國東部地區,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發生一個5.0級以上地震,可直接造成七千多萬元經濟損失;其損失程度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十多倍,預測好內陸5級以上地震,無疑是對防震減災的一大貢獻.
2,根據表1,表2比較可得知,福建地區地震頻度低,大震複發周期長。台灣地區地震活動不僅比福建地區頻度高,而且強度大的特點,一直是我國地震活動水平最為突出的地區.
這是因為:從地震構造方面,台灣地區地處在全球最主要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此外台灣的東部地區的花蓮斷裂谷,台東斷裂,東部海中大斷裂,谷坡陡峭,反映出沿台東斷層垂直差異運動十分強烈。從板塊構造來說,它是個板塊構造結合部位。由於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菲律賓板塊在這裡相互撞擊,上下擠壓的結果,導致其運動率加速,應變積累加速,從而造成台灣地區地震頻繁發生.
3,台灣8級地震複發周期的理論值與實際8級地震周期有一定誤差,存在的問題有待於今後工作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注1]1604年12月29日泉州8級
[注2]本文使用資料:1982年-1998年福建省地震局精定地震目錄,1999年至2003年9月為福建省地震局數字台網地震目錄.
參考文獻
[1]劉正榮,地震的複發周期,地震研究,13.2.1990.
[2]張尚識,彭美鳳,閩台地震地震條帶與地震空區的討論,地震監測與預報方法清理成果彙編,測震分冊,1989.

防震方法


吳炎年
學習考察現存的古建築物,它們都經歷過歷史滄桑中的天災人禍留下的創傷。一般來說,能防震減災的古建築物都是文物保護單位,都有其準確的創建時間及其歷史,只要認真調查了解都比較容易得到。這是確定它們有否經受1604年八級大地震的關鍵,若確定它是防震減災古建后,就要到現場考察,訪問調查了解,查找其歷史資料等等。多年來學習考察歸納如下:
一,古房屋
1,先看地面有否凹陷或重新修補,尤其柱磯處有無變化,要每個柱磯都查遍,如果都是平坦的清一色古地面,又無修補痕迹,是抗震的.
2,后看屋頂,古房屋一般都是平屋,並有天井,很容易看到屋頂,如果屋頂平坦,瓦片一色,無漏雨等,這是地面平坦牢固而形成的.
3,屋頂簡單輕便。如大宗伯第屋頂就較簡單,只一橫平平屋頂脊,沒有翹脊等裝飾.
4,牆體輕,因古建房屋,多用柱子支承屋頂牆體只作為堵空分間用,沒有受力,所以"大宗伯第"內牆只用"穿扇"或板堵,是用干茅草桿與枋木條編成,外面抹上稻草泥漿后,用白灰漿蓋面,這樣的牆壁只有7~10公分厚,不佔空間,使房間寬敞;若用"板堵"只厚3~5公分,既輕又牢。外牆用雜土搗成,外麵包磚,以防雨防盜,內面抹灰,使屋內光亮美觀。牆體輕需看內牆.
5,房屋重心低下:查看屋體有否上輕下牢,這是房屋穩定不被震壞的主要因素.
6,建築物左右對稱,輕重平衡,沒有女兒牆,少設懸臂,懸臂應越短越好,橫樑跨度越短越牢,大宗伯第大廳的橫樑跨度6米太大就縮短成3米多,兩邊對稱地加兩支縱梁,前後各立兩柱承載著,跨度從6米減為3米多.
7,整體性強否。柱子上端,用梁枋斗各鑿孔做榫穿插聯接成整體,大大加強了房屋整體性,各榫頭都留有餘地,房屋搖動不會脫落。仍聯成一體.
二,古水利工程
1,例如木蘭陂首先選址適宜,選溪流不太急,海潮不太凶處,這是李宏建成千年木蘭陂的關鍵.
2,陂體高度得當,太高水雖蓄多,但壓力大,過低了滿足不了用水要求,陂高8米,並配以啟閉靈活的閘板,洪水期開閘板,減水壓,固陂體,枯水期關閘板,增蓄水,滿足用水.
3,整體性強,不僅陂底連成一體,陂墩用將軍柱4支緊靠並排豎插陂底下,周圍用石塊包砌至墩頂,使墩與底連成一體,墩頂用橋面把各墩連成一體,各鑿內大邊小的凹孔,穿入元寶石柄,並向石縫中注鐵水固定。同時,怕洪水從陂頂兩岸決出以致溪流改道,在陂兩岸用石砌一長154米,一長292米的導流堤又稱護陂堤,說明從陂頭起:高岸154米,低岸292米以內,洪水是無孔可鑽了,只得乖乖流向陂頭,流出木蘭陂.
4,選料考究,為了在軟基上建成千年不毀的陂,首先是陂體不會被洪水沖走,決定用幾萬塊2噸以上巨石鋪底,這麼多巨石,在北宋時沒有載重貨車和公路,也沒起重機,幾萬塊巨石如何運來,如何鋪設,真不可思議。陂外的阻潮石50╳50╳600公分的整塊巨石,陂長132米每級需264塊,共五級需1320塊,每塊1.5立方米,花崗岩比重1:2.7,即4.05噸重。考慮那時可能是沿海採石,用海運至陂頭的.
5,施工精細,一絲不苟,木蘭陂為堰閘式滾水壩,是為適應木蘭溪流洪枯流量相差極大這一特點而精心設計的,澇啟旱閉閘門29孔(原32孔后堵三孔)每孔寬2米多,高1米,墩寬1米多,共115米寬,開在壩身總長132米的當中.
6,為了使整個結構整體性強,採用優質粘結材料。如陂頂橋面與閘墩連結處的兩頭大中間小元寶石榫與石孔間的石縫,澆注鐵水,使千年不壞;陂底巨石間石縫和閘墩,壩身,擋潮石等分別用糯米飯,黃泥漿,石灰,糖漿,高嶺土等混合的各種粘結材料,是長久不變質的.

回顧滄桑


中山中學 傅碧紅
2003年5月21日晚在阿爾及利亞北部發生里氏6·2級地震和其後的數次餘震造成2274人死亡,1萬餘人受傷,財產損失50億美元。聽到這個消息不禁令人扼腕嘆息。在全球每年發生的約500萬次地震中,實際上能夠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大地震年均僅為10次左右,但人類卻為此付出了十分慘重的代價。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里,數以千計的破壞性地震更是襲擊了世界上眾多的國家和地區,造成了大約150萬人的死亡和難以計數的巨大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

大地震的發生,往往在幾秒至十幾秒的瞬間即可釋放出極具破壞力的巨大能量。從致災的速度來講,地震的危害無疑位居洪澇,乾旱,颶風,風暴潮等各種突發性自然災害的首位。由於成災速度極快,地震發生時常使人猝不及防,這是地震導致嚴重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在二十世紀發生的災難性地震中,死亡人數達1萬人以上的地震有28次,其中死亡5萬人以上的地震7次,10萬人以上的地震4次,20萬人以上的地震2次.1902年8月發生在我國新疆阿圖什的8級地震,是二十世紀第一個死亡人數逾萬人的特大地震.1920年12月海原8.5級地震和1976年7月唐山7.8級地震,其死亡人數分別高達23.4萬和24.2萬,這兩次地震均發生在我國大陸內部,是二十世紀里死亡人數最多的特大地震。至於過去百年內死亡人數達數百至數千的地震則更是不勝枚舉。在經濟損失方面,地震的危害同樣令人觸目驚心。例如, 1976年我國唐山大地震,使超過百萬人口的工業大城市毀於一旦,經濟損失逾100億元人民幣; 1995年1月日本阪神7.2級地震和1999年8月土耳其伊茲米特7.8級地震,其經濟損失分別達960億美元和200億美元,創地震歷史上經濟損失之最.

人員傷亡

地震災害的嚴重程度及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的大小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如地震的震級,發生地點,發生時刻(白天還是夜間),震源深度,地震類型,地表或斷層的破裂規模,城市對地震的設防情況,建(構)築物的建築質量,場地條件,抗震能力,地震誘發的次生災害的種類與規模,以及地震預報的水平和人類防災減災意識的高低等等。一般情況下,地震的震級越大,其危害性也越大。但除此以外還存在兩種例外情況。其一是有些地震即使震級很大,但由於發生在遠離城市的海域或人煙稀少的山區,它們也不一定就會造成大的災難。例如,1951年和1997年我國的西藏當雄8級地震及瑪尼7.5級地震等震例,均屬於此類"大地震,小災難"的情況。其二是有些地震雖然震級較小,但由於發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下面,加之震源淺或場地條件差,或因城市不設防,建築物抗震性能差等因素的影響,常可造成很大的災難。這種"小地震大災難"的實例在二十世紀特別是後半葉較多。例如, 1979年我國溧陽6級地震,死亡42人,傷3千餘人,損失2億元人民幣;1993年9月印度6.2級地震,死亡3萬人;1999年哥倫比亞亞美尼亞市5.7級地震,傷亡6.7千人;孟加拉南部4.2級地震,傷亡200餘人;希臘雅典5.9級地震,死亡88人,傷24人。這些地震有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們幾乎都發生在城市或在其附近,因此造成了嚴重的災害。事實上,在上個世紀的百年中,越來越多的地震,包括許多7級以上的大地震,都直接發生在了城市下面。這些直下型地震使世界上許多城市,如美國舊金山,洛杉磯,中國海原,唐山,日本東京,阪神,土耳其阿達納,伊茲米特,哈薩克阿拉木圖,瓜地馬拉南埃昆特拉,墨西哥城,亞美尼亞斯皮塔克等,均遭到了極其慘重的破壞,其造成的社會影響之大,危害之烈,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之巨令世人震驚,為全世界所關注.城市地震災害已成為嚴重影響和制約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一直把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作為防震,抗震與減災工作重點的原因所在.
地震帶來的慘重損失,有時並不都是由地震造成的直接災害,即地面強烈震動和地表破裂變形引起建築物工程設施的破壞所造成的,地震所誘發的次生災害如火災,洪水,海嘯,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的損失往往也很嚴重,有時甚至會超過直接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例如, 1960年5月21日~6月22日智利發生了二十世紀震級最大的震群型地震,該大地震群由7次7級以上地震組成,其中8級以上地震二次,最大震級8.5級。接連發生的大地震在瑞尼湖區引發了大型滑坡,滑坡體填入湖盆使湖水上漲外溢,淹沒了瓦爾的維亞城,造成全城100萬人無家可歸。與此同時,這次地震還引起了巨大的海嘯,智利沿海建築物大部分被海浪捲走,破壞房屋16萬棟。此外,海浪還以每小時600公里 ~700公里的速度掃過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沖走,2萬多畝良田被淹沒,15萬人無家可歸.1933年8月我國疊溪7.5級地震也造成了巨大的洪水災害,這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水災。地震時造成山體崩塌堵塞了岷江,45天後堵體潰決,江水咆哮而下,沖毀房舍無數,淹沒人員2萬多,沖毀良田5萬多畝。這些震例告誡我們,在做好對地震直接災害防禦的同時,還應特別重視對可能誘發的次生災害源進行有效的防治,這一點對於地震時極易引起火災的城市尤其重要.
地震損失的大小與建築物是否採取合理的抗震設計和抗震措施以及建設質量的優劣密切相關。二十世紀正反兩方面的地震實例都說明結構抗震是減輕地震損失的有效途徑。在我國,類似的震例有許多。例如,河北邢台地區和山西大同陽高地區分別在1966年和1989年發生6.8級和6.1級強烈地震,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房屋破壞,但震后恢復重建時兩地都採用了合理的抗震設防標準,結果在1981年和1996年兩地分別再次發生5.8級破壞性地震時,震區房屋經受住了考驗,損失極小。再如,雲南東川市是建國后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建設時因考慮了抗震設計和措施,結果在1966年2月遭受強烈地震時,損失也很小。最近在日本,土耳其及我國台灣等地發生的一系列大地震還表明,凡是按新抗震規範或較合理的抗震規範設計的建築物受損壞程度就低,凡按舊規範或未嚴格按合理規範設計的建築物受破壞程度就高;但與此同時,原認為一些能抗大震的現代化構築物如鐵路,公路高架橋等,在地震中也不同程度受到了破壞,這些情況綜合顯示,人類在結構抗震方面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發展。此外,土耳其伊茲米特等大地震還暴露出建築物質量低劣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嚴重問題,這是建築承包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監督不力,甚至玩忽職守釀造的人類悲劇,對此在工程建設上應特別引以為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