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約祉

《三滴血》作者

李約祉(1879~1969)名博,字約祉,別號金粟逸農。陝西蒲城人。清末曾攻讀於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及北京京師大學堂,對中國古典文學造詣頗深。早年參加同盟會,在組織聯絡革命黨人、動員在京同鄉支持進步學生抗議“蒲案”製造者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人物生平


李約祉發源於陝西蒲城的李氏家族,這一家族恰好以六代相傳的“知識分子”。清朝末年,一個叫李智盛的農民,偏居陝西省蒲城縣距城50里的一個小村莊富源村。李智盛雖無學問,但卻重視孩子讀書。他農忙種田,農閑時推著手推車販賣水瓮,以此供養兩個兒子念書。
長子李仲特(1858~1937),20歲考中秀才,研習《演演算法統宗》、《梅氏叢書》,后自學幾何、代數和微積分等西學,成為數學家。
次子李桐軒(1860~1932),18歲亦中秀才,后成為戲劇學家。創辦戲劇教育團體陝西易俗社,醉心於戲曲改良。魯迅曾為易俗社題字贈匾“古調獨彈”。李桐軒更像是一個活動家,他修訂蒲城縣誌,推陳出新,被視為“悖逆”;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晚年見國民黨政府日益腐敗,對南京政府失去信心,遂昄依佛教。因李仲特無子女,所以,李家今日的子子孫孫都是李桐軒的後人。
李桐軒有三子一女,長子李約祉1879~1969)、次子李儀祉(1882~1938)、三子李知祉(1887~不詳),均有大建樹。
李從京師大學堂畢業返陝,曾先後在陝西省立女子模範小學及女子中學任過校長,又在教育廳任督察主任等職。從教幾十年,對陝西教育貢獻有績。后被選為蒲城縣參議會議長,曾與王卓如赴省為民請命,減征田賦
光緒三十年(1904)于右任因所寫《半哭半笑樓詩草》流露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陝西巡撫密令三原知縣緝拿。李在友人處得知消息,即與程博九密商,出重資雇專差趕赴開封送信給於右任,於才得免受牢獄之苦。為此,于右任特作七律四首贈李,以抒感激之情。
1947年胡宗南進犯陝甘寧邊區屢遭失敗之後,企圖把敗因歸罪於農民不合作,他當胡面直言反駁。友人勸他躲避一下胡的暗算,他義憤地說:“我已年近古稀,能活幾天,不怕什麼!”泰然守居武廟街寓所(現西一路小學)。
李繼承父親李桐軒志,曾擔任陝西易俗社社長、評議長、教務主任、編輯主任等職。1921年率易俗社甲班學生組成分社赴漢口演出,歷時一年半之久。當覺察外省人對秦腔不易聽懂,他就編印《易俗社第一次報告書》,又採取印發張貼《戲報》、編印《說明書》、出版所編演的劇本等諸多方法擴大宣傳,收到預期效果,使秦腔這一古老?劇種與?新興的易俗社蜚聲武漢三鎮長江兩岸。他還主動向外省學習觀摩,曾得南通伶工社歐陽予倩及楚、漢劇名家的指點,使陝西易俗社與秦腔的聲譽遠播於外省。
他學博智廣,雖沉穩寡言,但所編寫的戲曲卻饒有風趣,既有幽默的丑戲《算卦騙人》《千字鞭》《假斯文》;又有反霸拯弱的《庚娘傳》;亦有諫君幽忠的《優孟衣冠》;更有針砭鬧分裂,導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韓寶英》(亦名《石達開》)。這些劇至今傳演不衰,教意昭然。他還寫完了其父未寫完的《刀客王改名軼事》一文(載入《蒲城縣誌》和《陝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一輯)。
新中國成立之後,年逾古稀的李約祉被選為陝西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多次提出益國利民的建議;不顧年高體弱,伏案撰寫回憶錄。“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被遣送蒲城原籍,憂憤成疾,1969年12月5日逝世。

人物事件


范紫東先生喜歡寫序,他為其劇作寫了大量的序,這似乎成了他寫作生涯中一大特點。十多年前,我曾為《中國近代文學家研究資料叢書》編寫過一本《范紫東研究資料》,其中收錄了他寫的資料共30篇。除去他為專著《樂學通論》《關西方言鉤沉》自序外,其他全部是為自編的秦腔劇本寫的序。這些序文,或說明編劇意圖,或敘述故事背景,或徵引史料來源,或論述戲劇觀念……對於了解作者思想、劇本的內容和藝術,莫不有很大啟示和幫助。其中不少序文立意新穎,見解不凡,語言精粹,感情盎然,讀來確是一篇篇美妙散文。
那代表作《三滴血》,范先生何以沒有寫序呢?我也曾有這樣的疑惑。在編書的過程中,經過分析比較,似可看出他寫序的兩種情況,或曰兩個特點。一是早期劇本寫序較少。范先生一生編劇68個,《三滴血》是他的第12個劇本,此前僅有兩個劇本有序;從第15個劇本《呂四娘》之後,寫序明顯增多。二是本戲寫序多,折戲寫序少;本戲中歷史題材寫序多,一般故事戲寫序少。他的28個劇本有序,其中本戲24個,折戲4個;歷史題材戲23個,故事戲5個。如反映近代歷史的《關中書院》《頤和園》《秋雨秋風》等五部大戲,本本都寫有序。這樣看來,《三滴血》因為是范先生早期寫的劇本,雖是本戲,但屬一般故事戲,而非歷史題材的戲所以劇本沒有序文,也似乎能夠理解了。
儘管如此,但我也嘗為《三滴血》無序而深感遺憾,總覺得像這樣一部影響久遠的大戲,范先生本人能說點什麼才好。後來我在易俗社的資料室中,檢得《三滴血》一個手抄本,前面竟發現有李約祉先生寫的序,確實給了我一個大驚喜。我將此序與范先生的其他序文,一併編入《范紫東研究資料》,總算彌補了心中一大遺憾。由於該書印數有限,多在戲曲界圈內流傳,可能社會上見到的人不多。
李約祉的序寫於1936年。他親眼看到該劇從1918年編成之後,“流傳陝甘寧青各省,迄今近二十年,表演不輟,深入民間,已成茶前飯後之佳話”,感到決“非偶然也”,於是樂意為老朋友沒有寫序的劇本寫了這篇序。
李約祉的序,明確地說明了范先生編寫《三滴血》的由來和意圖。范先生曾經研究過法律政要,讀過明清時代官吏斷案時經常參考的案例集成《洗冤錄》,對其中記載的諸如陳業滴血的故事,認為“有不可盡信者”。他本打算對此書進行“修正”,但一方面由於“缺乏參考書籍”,另一方面正在教書“無閑暇時間”,因而這個想法就沒有實現。後來他根據生活經驗,把這類滴血認親的故事編成戲劇;其目的就是讓那些從事司法的人,“知所警惕,而明此書之不可盡信,以為冤濫者請命也”。
這篇序對《三滴血》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也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劇中寫縣令之顢頇,剛愎自用,詼諧盡致”,是一個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讚揚滴血認親的故事安排,“其離合悲歡,曲盡其妙,如情如理,自然天籟;正如水到渠成,絕不見斧鑿之痕。”特別值得提及的是,對這個戲“能警人復足以動人,是文學亦是科學”的評價。就是說,這個戲既是文藝作品,取得了能夠動人心弦的藝術效果;然而宣揚的又是科學,反對滴血認親之類封建迷信,還能起到警示世人的社會作用。
李約祉與范紫東同是同盟會成員,同是易俗社創始人,同是易俗社的編劇。李約祉深知范紫東,因此,他為《三滴血》寫的序,填補了范紫東沒有寫序的遺憾,就顯得彌加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