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高長恭的結果 展開

高長恭

北齊蘭陵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王朝宗室將領,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起家通直郎、儀同三司。治軍躬勤細事,累遷并州刺史,封樂陵縣公。廢帝高殷即位后,以為蘭陵王,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晉陽時,奮力將兵退敵。邙山之戰時,拜中軍將軍,頭戴面具,率領五百騎兵突破北周軍包圍圈,成功解圍金墉城。從此,威名大振,士兵謳歌讚頌,即《蘭陵王入陣曲》。

武平四年(573年),因言“國事即家事”,坐罪鴆死,時年三十三歲,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謚號忠武。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541

出生

541年出生於北齊安陽(今河南安陽)。

0557

被授為通直散騎侍郎

557年,方才起家被授為通直散騎侍郎。

0558

進上儀同三司

558年,封樂城縣開國公,進上儀同三司。

0561

被授州刺史

561年,被授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

0563

金墉解圍

563年,北周大將楊忠與突厥木杆可汗合兵自恆州而下攻北齊,直逼併州,高長恭參與了擊退突厥的作戰,奮力將突厥人擊退。

金墉解圍
0572

被任命為大司馬

572年,八月高長恭被任命為大司馬。

0573

擔任太保

573年,四月十三日擔任太保。

0573-05

去世

573年5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給高長恭,於是就飲鴆而死,年僅三十三,追贈太尉,謚號武。

去世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高長恭出生,是東魏權臣高歡孫子、高澄第四子。生母之地位卑微,早年仕途經歷遠不如其兄弟。
天保八年(557年)方才起家被授為通直散騎侍郎。
天保九年(558年)封樂城縣開國公,進上儀同三司。
天保十年(559年)加授儀同三司,開始出任地方官,以本官行肆州事。高洋死後,高殷即位。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一日高長恭受封蘭陵王。後來累次升遷至并州刺史。在乾明之變后,皇叔孝昭帝高演登基,給予蘭陵王高長恭進一步重用,邑通前一千五百戶,轉中領軍,加開府儀同三司。
大寧元年(561年)被授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
大寧二年(562年)別封巨鹿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進領軍將軍。

金墉解圍

邙山之戰
邙山之戰
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將楊忠與突厥木杆可汗合兵自恆州而下攻北齊,直逼併州,高長恭參與了擊退突厥的作戰,奮力將突厥人擊退。
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高長恭帶領五百名騎兵衝進北周軍隊的包圍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因為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上的人才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逃走,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裡間的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高長恭在此次場戰役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次戰役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同年十二月十五日高長恭被任命為尚書令

歷封郡公

後來,歷任司州、青州、瀛州的地方長官。
武平元年(570年)七月初三日擔任錄尚書事
武平二年(571年)二月二十四日擔任太尉;三月北周齊公宇文憲從龍門渡過黃河,右丞相斛律光退守華谷,宇文憲攻取了斛律光新築的五座城池。高長恭與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聯合進攻蹺谷,率軍抵禦北周的軍隊,進攻柏谷城,攻克后就退兵而回。
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晉國公宇文護派中外府參軍郭榮在姚襄城南、定陽城西修築城池;六月段韶包圍定陽城。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高長恭被任命為大司馬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十三日擔任太保。高長恭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等。

君臣相忌

在邙山之戰後,北齊後主高緯對高長恭說:“這樣衝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而後主高緯因為他說的“家事”,又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便開始猜忌高長恭。
日本嚴島神社的蘭陵王塑像
日本嚴島神社的蘭陵王塑像
定陽之戰時,高長恭代替段韶的職務統率軍隊,但是常常收取賄賂,聚斂財物,他的親信相願問他說:“大王受到朝廷的重託,為什麼要如此貪心呢?”高長恭沒有回答。相願繼續說:“是不是因為邙山之戰大勝,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長恭回答說是。相願說:“朝廷如果忌恨你,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這不是躲避災禍而是招來災禍!”高長恭哭著俯身向相願詢問解決的計策,相願說:“您之前已經立下戰功,這次依然打勝仗,聲望太大,最好假託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國家的政事。”高長恭聽從他的計策,但是沒有辦法成功隱退。等到朝廷對陳朝用兵,高長恭恐怕再次被任命將軍,嘆息說:“我去年臉上長癰,現在為什麼不發出來!”從此有了病也不肯醫治。

冤屈遭鴆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對他的王妃滎陽鄭氏(蘭陵王妃)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於是就飲鴆而死,年僅三十三,追贈太尉,謚號武。

主要成就


高長恭在軍事上的成就在於他參與了北齊後期與北周的歷次大戰,並數次擊退北周進攻。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將楊忠聯合突厥自恆州而下攻打北齊,突入晉陽(今山西太原),晉陽為北齊北方軍事重鎮,高長恭親自參與了擊退北周和突厥軍隊的作戰,奮力將北周大將楊忠擊退。次年十二月,邙山之戰時,北周攻打洛陽,武成帝高湛派蘭陵王高長恭與并州刺史段韶、大將軍斛律光前往洛陽救援,高長恭帶領五百名騎兵衝進北周軍隊的包圍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逃走,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裡間的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根據《北齊書》的記載,這次戰役后,高長恭開始聲名遠揚,士兵們為此作曲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家族成員


關係姓名備註
祖父高歡神武帝
祖母婁昭君武明皇后
父親高澄文襄帝
大哥高孝瑜河南康獻王
二哥高孝珩廣寧王
三哥高孝琬河間王
五弟高延宗安德王
六弟高紹信漁陽王
姐妹樂安公主——-
妻子蘭陵王妃鄭氏——-

軼事典故


愛護部下

起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列舉高長恭的貪贓之事,導致他被免除官職。討伐定陽的時候,高長恭為帥,陽士深在軍中擔心災禍到來。高長恭聽說此事說:“我本來就沒有報復意思。”於是找了個小小的過失,僅對陽士深處以杖二十的薄懲使他安心。

齊王賜妃

高長恭功高蓋主,胡太后怕他奪了自己兒子的帝位,就以皇帝的名義,將一個叫張香香的妃子賜給他,目的是刺殺他。張香香天姿國色,使盡百般手段,高長恭卻格守君臣之禮,不為所動。半年過去,她不僅沒有刺殺高長恭,反而被他忠心報國的行動所感動,講出了胡太后的陰謀。胡太后大怒,要招回張香香加以殺害。高長恭卻在這一過程中愛上了這位美麗善良的女子,真的收她為妾了。

收子義俠

義俠趙五本是洛陽胡太守的殺手,幾次奉命暗殺高長恭未逞。一次,他到京城給胡太守的堂兄胡國舅送信,得知他們暗中勾結敵將陷害高長恭的真情和陰謀殺害蘭陵王的計劃,便暗中潛往伏地。當伏兵衝出,他飛刀殺死用弓箭瞄準高長恭的射手,從空中抽走奉旨官懷中的鎮國寶劍,殺敗伏兵,將鎮國寶劍交還高長恭。高長恭敬佩他深明大義,不計前嫌,收為義子。

民間傳說

關於高長恭的民間傳說,一是關於蘭陵王英勇善戰,機智勝敵的,如《洛陽救主》《智殺賊將》《巧退周兵》《夜渡漳水》《蘭陵王為什麼戴鬼臉》等;二是關於他勸農桑、關心民間疾苦、體恤士卒的,如《蘭陵王開荒》《夜訪馬夫庄》《修水田》《祭龍王》《分紅棗》《扣軍響》等;三是關於他勤奮好學的,如《添燈油》《拜魏收》《搶書》《挑戰馬》等;四是關於他的品格和胸懷的,如《斬親侄》《收義子》《放刺客》《讓龍位》《燒賬本》《蘭陵王之死》等;五是關於他的婚戀和生活,如《齊王賜妃》《張香香救主》《葬妻》等。

史書記載


《北齊書·卷十一·列傳第三》
《北史·卷五十二·列傳第四十》

後世紀念


蘭陵王墓

蘭陵王墓位於今磁縣城南5公里處,墓冢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當地村民在修公路時取土時,挖出了《蘭陵王高肅碑》。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黃鉞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實記載了蘭陵王高肅的生平經歷和立碑年份。字跡雖然駁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勁、古樸,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為北碑第一品。1988年,蘭陵王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北史》:文襄諸子,咸有風骨。雖文雅之道,有謝(蕭)何、(陳)平。然武藝英姿,多堪禦侮。縱咸陽賜劍(白起),殲覆有徵。若使蘭陵獲全,未可量也。而終見誅翦,以至土崩,可為太息者矣。

歷代評價

高延宗:“四兄非大丈夫,何不乘勝徑入?使延宗當此勢,關西色得復存?”
段安節: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帝有膽勇,善斗戰,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后乃百戰百勝。
崔令欽: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若婦人。
葉廷珪:北齊蘭陵王體身白哲而美風姿,乃著假面以對敵,數立奇功。
蔡東藩:“長恭一死,親王中又少一勇將了。自折手臂,亡在日前。”
毛澤東:“南北朝蘭陵王是高歡的孫子,叫高孝瓘,也是年輕人,很能打仗,很勇敢。”
孔令德:憑弔當年名將,肝膽照河山,戍紫津玄塞,荒原野禱,邙山突圍,西境禦敵,定陽擒賊。怎奈無辜於天反遭鴆,一代柱國遺憾恨。追憶昔日王勛,英風貫日月,為文韜武略,帥威臣廉,功高弗傲,富貴不淫,債契何討,但有大德行地而稱頌,千載蘭陵享春秋。
李文珊:“(蘭陵王)“戰功卓著,深受將士和民眾擁戴”,“與一代名將的英名同彪史冊。”
馬忠理:“(蘭陵王為)北齊皇族眾王子中的佼佼者,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大將。”
劉學銚:“貌美而武藝高強,作戰則勇冠三軍。”
胡勝源:“(蘭陵王為)北齊晚期最傑出的將領。”
王怡辰:蘭陵王“軍功卓著”,對北齊後主而言是“極可怕的人物”。
梅毅:“蘭陵王雖勇猛絕倫,智力超常,但由於不是嫡子正統,所以後世記載相對較少,但很多野史根據‘免胄示之面’一句,演繹出蘭陵王因長相俊美、惟恐在戰場上無法威懾敵軍的說法,則頗有想當然的成分,雖然北齊皇族高家是鮮卑化的漢人,不乏各民族通婚,從而出現英俊混血兒的可能性,但史書對於蘭陵王生母並無記載,以一句孤證推斷並不嚴謹。”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由於唐末五代直到宋初野戰文化的流行,“軍隊間的短兵相接,幾成為解決糾紛的共通方式”。因此這一時期湧現了大量精於陣前武鬥的斗將,如王彥章、周德威、李嗣源等,而傳統意義上帳中籌劃、指揮部署的智將、儒將卻稍顯暗淡。在這樣的戰略文化轉型之中,精於技擊的斗將自然成為時代的寵兒,隨著《三國演義》、《楊家府演義》等通俗小說中對於格鬥型武將的塑造,形成了民眾視野中的約定俗成的武將形象。而蘭陵王的英勇入陣、拼殺破敵也迎合了這一對於武將的界定趨勢。

戲劇形象

日本《蘭陵王入陣曲》代面表演
日本《蘭陵王入陣曲》代面表演
在邙山之戰時,北齊武士們持假面歌舞慶祝勝利,誕生了廣為流傳的《蘭陵王入陣曲》。后該曲定格為著假面指揮擊刺的男子獨舞。曲調悲壯渾厚,氣勢不凡,古樸悠揚,描寫了當時的壯烈場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誕生后,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期,被正式列入宮廷舞曲。中唐時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為“非正聲”,下詔禁演。后漸漸褪去武曲本色,演變為“軟舞”。南宋時期又演變為樂府曲牌名,稱之《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里說“至末段,聲猶激越”,還有“遺聲”可尋。而大石調演唱的《蘭陵王慢》則分前後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說法,已經“殊非舊曲”了。以後,該曲在中國漸漸失傳。
幸運的是,唐時傳入日本的《蘭陵王入陣曲》保留了幾份真實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的賽馬節會、七月七日的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等慶祝勝利時,都要反覆演奏此曲。直到現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仍作為第一個獨舞表演節目。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的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著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秘傳”制度,使得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後,還能欣賞到原汁原味、壯懷激烈的蘭陵舞曲。
日本雅樂《蘭陵王入陣曲》
日本雅樂《蘭陵王入陣曲》
在官方形象的宣傳上,與段韶、斛律光的名將地位得到來自唐、宋兩朝朝廷官方的認可不同,高長恭並未獲得這種配享入祀的待遇,其形象宣傳主要依靠《蘭陵入陣曲》為載體而進行。雖然高長恭本人一直受到打壓,最終遭到鴆殺,但是從其死後受到追贈太尉、謚號忠武來看,其死亡並不是被當成犯上作亂的逆臣而被執行。

影視形象

時間劇名扮演者
2013年《蘭陵王》馮紹峰
2014年蘭陵王妃陳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