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1條詞條名為楊文的結果 展開

楊文

明朝抗倭名將

楊文,字筠江,生於明嘉靖年間,浙江台州府杜橋大汾后洋人。明朝抗倭名將。

自幼家境貧寒,其成長的年代正值倭寇屢屢侵犯台州,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之時。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舉進犯台州。嘉靖三十四(1555)年,抗倭名將譚綸出任台州知府,徵招鄉兵整頓軍備以抗倭寇,楊文遂應招入伍,轉戰台州各地,每戰奮勇殺敵,破南灣(今溫嶺青嶼)之寇,解除太平縣城之困。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隨譚綸赴廣東剿滅“山寇”。次年正月,隨譚綸入閩,參加平海衛仙游等3次大戰,倭患平息,升台州衛指揮使。

萬曆二十年(1590)二月,寧夏致仕副總兵哱拜與子哱承恩反叛,殺巡撫與副使,與韃靼勾結。六月,提督李如松奉旨統率各省援軍進剿。九月,海門衛參將楊文率浙軍至,與總兵李如松等,水陸夾攻襲破南關,楊文擒哱承恩,哱拜自縊,寧夏平。史稱寧夏之役與播州之役、朝鮮之役,為明萬曆時三大役。楊文升湖、松、登、萊等處副將,鎮守山東、江南、薊北等地,積功至遼陽總兵,世襲台州衛指揮,誥贈昭勇將軍,封左都督,右柱國,榮祿大夫。晚年告職歸里,居鄉尚義好施,築河閘,蓄水救禾,造福鄉閭。

人物生平


英勇善戰

楊文小販出身,與劉恩至、張鈇等“世官”的身份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嘉靖年間倭寇屢犯台州,他應台州知府譚綸之募,加入團練,參與抗倭。後來,戚繼光來台抗倭,楊文成為他的一員大將。楊文英勇善戰,每戰先登,追擊倭寇不遺餘力。有一次,他對登陸台州的倭寇窮追不捨,從臨海追到仙居,又追到寧海,打得倭寇落花流水。他有勇有謀,參軍不久便因戰功當上了“戚家軍”的一個頭領。

東南抗倭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三月,倭寇由松門澶湖登岸,流劫臨海、黃岩、太平(今溫嶺)、仙居、寧海、天台等境,太平縣城多次被圍攻,典史蔡宗戰死。五月,一股流劫天台的倭寇又流竄到溫嶺松門,用竹編盾牌裹牛皮擁逼松門衛城,架雲梯攻城。楊文受台州知府譚綸之命,率兵在太平南灣擊殺倭寇,倭寇潰敗。嘉靖四十年(1561)四月,楊文隨戚繼光出兵寧海、長沙(今溫嶺東南長沙),並獨自率領一路戚家軍迅速逼近倭寇巢穴,發起突襲。在此戰中,他首次使用戚繼光創造的鴛鴦陣,戰力威猛,倭寇“只檣不返,而賊部中之梟雄悉絕”。這一年四五月,台州抗倭取得九戰九捷,楊文立下了汗馬功勞。
由於表現出色,他深得譚綸和戚繼光器重。以才勇奉調廣東剿寇張漣、陳小六等,“直入賊巢,分屯血戰”,“馘賊首惡,挫彼選鋒”,打得敵人膽落魄飛。因有功,再次調往福建剿倭,功績尤著。
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俞大猷和時任廣東總兵劉顯圍剿福建許家村(今莆田東南)的倭寇,但倭寇據險死守,相持兩月不下。時任把總的楊文隨戚繼光南下馳援,並擔任戚軍右翼主將,與左翼、中軍協同,僅用四五個小時就蕩平倭寇,取得平海衛大捷,生擒真倭2200餘名,解救百姓3000餘人。五月,楊文率兵至福清蒜驛嶺設伏,斬獲真倭78級,救回被擄百姓2000餘人。十月,倭寇27000人,分乘數百艘船隻,陸續在福建福寧、興化漳州泉州等地登陸。十一月,倭寇萬餘人進犯仙游,將兵力單薄的仙游城層層包圍。戚繼光選派600名精兵,由楊文率領,進屯石馬,不時對倭寇進行騷擾性襲擊,使倭寇不能四處剽劫,也不能專心攻城,從而使仙游得以“終保無虞”。之後,他與李超、陳其可等部奉命進攻西巢,大破倭寇,解仙游之圍;接著,又分兵圍剿殘倭,全面平息福建境內倭患。

戍守薊鎮

此後,楊文追隨譚綸、戚繼光戍守薊遼隆慶二年(1568),他統領3005名山東班軍在古北口防守。三年(1569)十二月,在薊鎮負責修建8座敵台,成功將台州府城牆建築工藝運用到北方明長城的敵台修建上,造得敵台“規制壯麗,迥異尋常”。譚綸多次上表讚譽,稱楊文是勝任率領萬人的“知兵之將”,並申請將因事降職的楊文改“署都指揮僉事職銜”。四年(1570)六月,楊文負責到浙江金華、台州等地招募3000名軍士,帶到薊鎮並負責訓練。不久,他由領班都司署都指揮僉事升為密雲左營游擊將軍,後任薊鎮中路南兵營副總兵。萬曆三年(1575)因功授台州衛指揮,兼福建都司僉事署都指揮僉事,升海門衛(今椒江)參將。第二年,任薊鎮副總兵協守薊州東路。萬曆十九年(1591)出任寧紹參將,但實際仍管薊鎮東路南兵事務,為戚繼光在北方成功抵禦胡虜發揮重要作用。

助平寧夏

萬曆二十年(1592)二月,寧夏哱拜發動叛亂,其子哱承恩,前鋒劉東暘、許朝佔領城堡,擁兵自重。官軍久攻寧夏鎮(今寧夏銀川)不下。五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撫常居敬以寧紹參將楊文“身經血戰,勇冠一時”,主動派其率領1000名浙兵,自備糧餉前往寧夏助戰。九月初三,楊文率浙兵馳援,偕苗兵、蒼浪兵、西寧王兵等六路軍夾攻敵軍。十六日,率先登城;十七日,生擒馳馬走南關的哱承恩。凱旋后,朝廷升其為湖松、登萊等處副將。萬曆二十一年(1593)任首任登州衛副將,終官薊鎮副總兵。

告老還鄉

楊文居鄉,尚義好施,“嘗築河閘蓄水救禾,功德及人甚多”。萬曆二十三年(1595)告老還鄉后,遷居台州府城東大街,此地因稱“楊園”,其巷因名為“楊巷”,后諧音為“羊巷”。楊文死後,朝廷誥贈昭勇將軍,封左都督、右柱國、榮祿大夫。

人物成就


大苟稷寨

台州歷來匪患嚴重,百姓苦不堪言,在眾多匪寇中屬盤踞在今上盤鎮附近之“苟稷寨”的一股海寇最為猖獗,每每駕舟上岸四處劫掠。“苟稷寨”為四面懸海的孤島,易守難攻,官兵屢次進剿皆無功而返,放任其逍遙而束手無策。這時小販出身的楊文自告奮勇,向官軍獻火攻之計。是年春天,楊文扮作一賣貨郎,挑雜貨至“苟稷寨”,邊叫賣邊摸排寨內地形,並沿著寨子暗中灑下苟稷草(音譯,為一種藤草植物,似爬山虎。)的種子,之後“苟稷寨”的寨牆和門房之上便長滿了苟稷草,而匪寇們卻絲毫沒有意識到他們即將大難臨頭。待金秋苟稷草枯黃之時,楊文便領著官軍放火攻寨,苟稷草遇火后四處蔓延,寨子沒入一片火海之中,楊文遂帶官軍攻入寨中,將這股頑寇一舉殲滅。后朝廷賞識楊文的膽識與韜略,留其在軍中任職,屢屢獲得升遷,死後賜石人石馬於其墓園,以誥忠烈。

平叛寧夏

嘉靖三十八(1559)年,楊文隨譚綸、戚繼光攻入柵浦倭寇老巢,滅桃渚倭寇,之後回兵松門,每戰皆捷。其後領兵解圍太平城,大破倭寇於南灣(今溫嶺塘下鎮),擒斬倭寇無數,為台州抗倭大捷立下汗馬功勞。待台州倭寇平息之後,楊文以才勇卓著而奉調廣東、福建等處剿倭,積功提授台州衛指揮使,海門衛參將。萬曆二十年(1592年)三月,寧夏副總兵致仕韃靼人孛拜勾結蒙古殘餘勢力擁兵叛亂,各路官軍應調進剿,楊文遂領台州官兵長途跋涉至寧夏,協助陝西總兵李松如水陸並進突攻南關,生擒孛拜之子孛承恩,孛拜見大勢已去合家自焚而死,至此一場致民族分裂的戰事終告平息,楊文因平叛寧夏之功升任湖州、松州、登州等處副將,鎮守江南、山東、薊北等地,積功至遼陽總兵,世襲台州衛指揮使。

人物評價


楊文每次與倭寇對陣,均衝殺在前,深得譚綸的賞識與提攜。后戚繼光調任海門衛參將,與譚綸同守台州,楊文便追隨兩位抗倭英雄征戰沙場,屢建奇功。

人物軼事


楊文出身小販,又久在疆場效力,讀書可能不多,但在將軍兼詩人戚繼光的帶領和培養下,也難免耳濡目染,具有一定的文學修養。相傳,他在縣城東北白雲山麓錢園故址營造別業,常與秦鳴雷、何寬、金立敬、王宗沐等臨海俊彥於林下稱觴聚會。在錢園別業的一次聚會中,狀元秦鳴雷於席上以楊梅戲之曰:“楊梅,楊梅,孔子顏回,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不曾想,楊文應聲道:“梅楊,梅楊,韓信張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其風致如此,讓人稱嘆。

家族成員


楊文之孫楊應鼎以武科任至台金嚴參將,楊應升襲職台州衛指揮僉事。

史籍記載


《戚少保年譜耆編》
《譚襄敏奏議》
《台州府志》
《臨海縣誌》
《四鎮三關志》

後世紀念


楊文死後厚葬於府城西鄉楊庵(今臨海市括蒼鎮楊安村)鳳凰山西麓,墓前立昭勇坊、墓道碑,其墓石雕尚存石獅、石鼓、石人、石馬、石虎、石羊、紋龍望柱、墓道坊,並祭碑一塊。現在,杜橋大汾后洋村還保存著“明誥贈昭勇將……淑人羅氏墓道”坊額、墓道石生像和無字石碑等與楊文有關的遺跡和文物。

影視形象


2015年電視劇《抗倭英雄戚繼光》:金珈飾演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