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雲鶚
曾雲鶚
曾雲鶚,教授。1915年10月17日 出生於湖南省武岡市。分析化學家。
曾雲鶚
1939-1942年 蘭田師範學院任助教。
1942-1953年 湖南大學任助教、講師(1945年起)、副教授(1950年起)和代理系主任(1951年起)。
1953-1957年 蘇聯莫斯科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副博士學位。1957年至今武漢大學工作,1978年晉陞為教授,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1962-1984年 第一、二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組成員。
1980-1991年 中國稀土學會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兼分析檢驗委員會主任。
曾雲鶚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早在1965年10月,他擔任中國科學代表團團長,出席在民主德國舉行的第二屆國際純物質討論會;1983年出席在美國舉行的第十六屆國際稀土研究會;1960 年他還應邀隨張勃川副校長出席羅馬尼亞雅西大學百周年校慶會、德國洪堡大學150周年校慶及有關學術會議,與世界各國科學家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專於稀土元素分析。長期致力於分析化學教學和科研工作。
由於研究方向多,協助指導的人也多,這樣不僅培養了一批博士,也鍛鍊出一批優秀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除培養了許多本科畢業生外,他還培養了碩士研究生25人,博士研究生25人,出站博士后3人,訪問學者9人,現在還有在讀博士生2人。
曾雲鶚深知國內研究條件差,儀器設備不如發達國家,但是他的研究生蔡汝秀得知William研究無機離子交換劑,發現鎢酸鋯對稀土的吸附隨pH增大而減小,而鈾的吸附則隨pH增加而增加,1960年他們用纖維素粉作載體在pH3.0時從熱溶液中沉積鎢酸鋯交換劑,用鹽酸—氯化銨作淋洗劑,從1克鈾化合物中分離出0.2微克稀土元素,萃取分離後用長光程比色皿在浦氏光度計上測量,得到滿意的結果。這件事增強了他們科學研究的信心。
注射裝置曾雲鶚、蔡汝秀和博士生陳丹華用蘋果Ⅲ型計算機、國產蠕動泵、微型電機和721分光光度計研製成兩種類型的自動化流動注射裝置。第一類適用於單組分的測定;第二類裝置主要用於多組分同時測定,進行了鈰的價態分析,分析速度為120個試樣/小時。曾雲鶚、張悟銘、江祖成及研究生郁乃祥用國產WPG100型一米光柵攝譜儀Gp3.5-D1型高頻等離子體發生器及氣動霧化器,以不去溶方式進樣,直接測定純度為99.995%氧化釔中14個稀土雜質元素,除譜、鈰外,測定下限均為0.3~3μg/g。
曾雲鶚、江祖成和博士生黃敏全部用國產部件,包括等離子體光源、單色儀、石墨爐及函數記錄儀,組裝成石墨爐—等離子體光譜儀,用0.3%聚四氟乙烯懸浮液作為氟化劑,從而避免了難熔性碳化物的生成,通過氟化蒸發消除了記憶效應,比沒有氟化劑存在時檢出限改善了38~148倍。認為傳輸過程信號損失是分析物的過冷沉積和在載氣中擴散造成的稀釋效應所致。曾雲鶚、鄧延焯和博士生閆宏濤設計研製出高靈敏液體光聲感測器,證明在~1.0mJ/脈衝激光能量下,可檢測出溶液中10-8cm-1弱吸收,靈敏度比Peter Tam(Rew.Mod.Phy 53,517(1981);58,381(1986)高1~2個數量級。
在激光誘導熒光光譜中,曾雲鶚、陳觀銓和博士生胡繼明、李建軍提出了稀土配合物熒光發射中能量傳遞模型,推導出稀土配合物的熒光強度公式,闡明了熒光強度與第一配體和第二配體濃度及激光能量的關係,並用計算機進行擬合,提出了協同離子的加入,使配體變為有序排列,能量從協同離子配合物(基質)向發光離子(激活劑)傳遞。他們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時間分辨技術——窗口技術,可以大幅度地抑制長壽命熒光信號,而短壽命熒光信號的收集效率仍然很高。
曾雲鶚、鄧延焯、卓仁禧和博士生劉風華、劉峰利用高分子溶解性特徵發展了新的異相酶免疫分析方法,使其具有部分均相免疫分析的優點,這是高分子與分析化學結合的一種形式,值得推廣。曾雲鶚已是87歲高齡,猶然念念不忘三個支柱,即重點學科、專業實驗室和分析科學學報雜誌,衷心希望多出成果,支持國家建設,早日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學科、實驗室和雜誌。
代表論著: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2 武漢大學化學系等編著。稀土元素分析化學上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1987年第二次印刷
3 林智信,曾雲鶚。重稀土與偶氮氯膦Ⅲβ型反應動力學研究及機理探討。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2,3(2):243
4 曾雲鶚,張悟銘,江祖成,郁乃樣。感耦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測高純氧化釔中痕量稀土元素。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82,9:37;Spectrochimica Acta,1983,38B
6 李建軍,陳觀銓,曾雲鶚。協同發光在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中的應用。科學通報,1990,35(21):1678
1983年以來,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3項(1983年的83-12-037,1985年的89-06-028,1989年的89-12-019),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8724801,9025204,95162),三等獎2項(9061005,95423),共計5項。湖北省人民政府一等獎(820006)、湖北省教委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891005)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從1991 年以來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