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尼利克二世

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

尼利克二世(阿姆哈拉文:ዳግማዊ ምኒልክ;英文:MenelikⅡ ,1844年8月17日—1913年12月12日 ),原名薩勒·馬里亞姆(Sahle Miriam),紹阿國王(1865年—1889年在位),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1889年3月10日—1913年12月12日在位),現代衣索比亞國家的締造者 ,衣索比亞民族英雄。第一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中埃軍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孟尼利克二世原為紹阿公國王子,1856年國破被俘,在阿比西尼亞特沃德羅斯二世的宮廷中長大。1865年逃回紹阿,繼任紹阿國王,勵精圖治。1889年取得阿比西尼亞皇帝位。1895年至1896年領導抗意衛國戰爭,擊敗義大利侵略者,迫使其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承認阿比西尼亞的獨立。後來極力周旋於大國之間,努力維持國家的政治獨立。但他晚年多病,1908年又因中風而全身癱瘓,無力遏制列強在阿比西尼亞的擴張。同時自己也逐漸失去了對權力的控制。1913年12月,孟尼利克二世在宮廷密謀與權力爭奪中去世。

人物生平


少年波折

孟尼利克二世(一譯曼涅里克二世、米尼力克二世、麥納利克二世)原名薩勒·馬里亞姆(Sahle Miriam),1844年8月17日生於紹阿省蓋拉人地區的安哥捷拉,出身於世襲貴族家庭。其父海爾·馬拉科特是該省的統治者,稱紹阿國王。
1856年,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特沃德羅斯二世侵入紹阿,紹阿軍隊慘敗,海爾·馬拉科特在潰逃中患重病而死。為防止紹阿割據勢力東山再起,便派親信貝茲貝擔任紹阿的行政長官,並將12歲的孟尼利克帶到馬格達拉,作為人質囚禁起來。在之後的10年中,他獨自過著清寒的生活,親身感受到戰禍之烈。由於馬格達拉是特沃德羅斯王朝的政治、軍事中心,孟尼利克受到特沃德羅斯二世開創的改革之風熏染,逐漸萌發了建立強大民族國家的理想。

主政紹阿

1865年,21歲的孟尼利克從馬格達拉帶著少數隨從從馬格達拉平頂山的岩石山峰上逃走,到達沃洛省蓋拉人所在的高地,在沃洛省蓋拉族女領袖沃格特夫人那裡避難。此時紹阿分兩派,一派支持他重新上台,而另一派則極力反對。當他到達沃格省和紹阿邊界時,一度被反對派逮捕,並打入監牢,但最終還是成為了紹阿國王。執掌紹阿公國大權以後,他勵精圖治,一方面不斷用武力迫使各中小諸侯就範,另一方面又用通婚的方法,與國內主要貴族集團聯姻,為獲得最高權力奠定社會基礎。
孟尼利克所處的時代,正值非洲歷史上發生重大變遷的時代,歐洲列強對非洲大陸的入侵和瓜分也在加緊進行。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后,非洲之角的戰略地位日益重要。英、法、意、德、俄等國都想侵佔阿比西尼亞,控制紅海入口,實現殖民擴張的野心。1881年蘇丹馬赫迪起義,使英國暫時無暇東顧。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敗北后,也無力爭奪紅海入口。海外沒有殖民領地的義大利便趁虛而入,加緊了在衣索比亞的殖民侵略活動。1879年,義大利政府接管了一家長期在阿薩布灣附近地區活動的義大利私人公司。1880年至1883年,義大利政府無理宣布阿薩布灣及附近地區為義大利領土,1885年它又侵佔了厄利垂亞並開始向內陸擴張和滲透。
1868年4月,特沃德羅斯二世在英國-衣索比亞戰爭中被英國遠征軍擊敗,開槍自殺,阿比西尼亞重陷分裂。東北部地區的貴族領袖約翰尼斯四世在英國支持下打敗各路諸侯,於1872年取得帝位。此時,在紹阿的孟尼利克成為了約翰尼斯的主要對手。約翰尼斯進攻紹阿,孟尼利克則在1878年表示歸順。1883年孟尼利克與提格雷國王的公主泰圖成婚。1886年,他將自己前妻的10歲女兒佐迪圖許配給約翰尼斯的兒子阿利亞·塞拉西公爵。

奪取帝位

1889年,約翰尼斯在出兵抵禦馬赫迪武裝入侵的梅特馬戰役中陣亡,孟尼利克憑藉其女的聯姻關係,於3月10日加冕為“萬王之王”,宣布自己為阿比西尼亞的皇帝。
孟尼利克身高六英尺,臉色深黑,牙齒潔白,臉上還有幾顆麻子。他待人彬彬有禮,其風度給許多在他的宮廷里受過款待的外國使節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在這些使節的協助下,孟尼利克不斷進口武器,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孟尼利克清楚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阿比西尼亞的貪慾,深知只有充分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乘隙自強,才能抵禦外侵,免予亡國。他巧妙地利用了他們的矛盾,從義大利獲得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並積極向外擴展。在繼承皇位后,孟尼利克繼續利用義大利的力量來加強自己的實力。他擴充了軍隊,平定了各地封建諸侯的叛亂。從而結束了阿比西尼亞長期以來混亂和分裂割據局面,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阿意戰爭

主詞條:意埃烏西阿利條約、第一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
孟尼利克是一個虔誠的東正教徒,曾一度把義大利政府看成是上帝派來的仁慈朋友。為了消除殘留的封建勢力,他也希望藉助於外力來增強軍隊裝備。因此,在1889年5月2日,孟尼利克就同義大利政府簽訂了《烏西阿利條約》,要求義大利向阿比西尼亞提供武器彈藥,承認孟尼利克為阿比西尼亞皇帝;孟尼利克則承認義大利在阿比西尼亞北部平原地區的主權。
條約的阿姆哈拉文本第17款載明,阿比西尼亞皇帝在與其他歐洲國家交往時,可以通過義大利政府給予協助。可是在義大利文本上卻把“可以”一詞換成“必須”。正是按照這種“曲解”,義大利公開宣布阿比西尼亞為它的“永久保護國”。不僅如此,他們還開始佔領條約上所規定的邊界線以外的阿比西尼亞領土。1890年2月,義大利政府公布經過篡改的拉丁文本的條約全文,並聲稱阿比西尼亞已接受義大利的“保護”,厄利垂亞是義大利的殖民地。
孟尼利克對義大利的殖民野心缺乏思想準備,在這種赤裸裸的強盜行徑面前甚為驚訝。他立即寫信給義大利國王,信中說:“由於兩國的友好關係,所以我在簽約時說過,請義大利君主受理我國在歐洲的事務。但是,我從未簽訂條約來限制自己必須這樣做。”1890年2月,他又致書歐洲各國,表示:“衣索比亞(阿比西尼亞的拉丁文名)不需要任何國家的幫助,她只祈求於上帝。”孟尼利克維護主權的正當立場,受到義大利當局蠻橫的指責和恫嚇。這時,他已看到西方國家對阿比西尼亞所抱的卑鄙企圖。
1891年4月10日,孟尼利克發表《致歐洲列強書》,向英、法、德、意、俄等國闡明了阿比西尼亞的國界,表達了自己維護民族獨立的決心。信中寫道:“在十四個世紀的時間中,衣索比亞一直是異教徒海洋中的基督教孤島。如果遠方的列強前來瓜分非洲,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隨後,他下令中斷與阿意關於邊界問題的談判。1893年,孟尼利克正式宣布將在《烏西阿利條約》簽訂5年之際(即1894年5月2日),予以廢除。
歐洲列強對阿比西尼亞的通告很快做出反應。英國同義大利簽訂了兩個條約,劃分了在東非的勢力範圍,實際上承認了義大利對東非沿岸的佔領和對阿比西尼亞的“保護權”;法國為了佔領蘇丹南部地區,對阿比西尼亞表示支持。
義大利軟硬兼施,首先企圖以200萬發子彈為贈禮,誘使孟尼利克默認這一條約;隨後,義大利首相弗郎西斯科·克里斯皮指示駐厄利垂亞總督奧萊斯特·巴拉蒂里(Oreste Baratieri)要準備用順從義大利的阿比西尼亞貴族取代他。克里斯皮說:“從現在起,就要鼓勵那些覬覦王位者來反對他”,只要他“不存在了,這個帝國就會分裂成南北兩半,……最後都會置於義大利的崇高保護之下。”如果這樣做不能成功,那麼,就採用“拿破崙一世的方法征服這個非洲古國”。1894年7月,在收買利誘及內部顛覆都沒有奏效的情況下,義大利不宣而戰。半年時間內,意軍侵佔了阿克蘇姆、阿迪烏格里以及提格雷省首府馬卡累。巴拉蒂里自我吹噓說,如果他得到更多的信任,再多兩營兵和幾門炮,不用多久他就能把孟尼利克裝在一個籠子裡帶到羅馬來。
在戰雲密布時,孟尼利克並沒有倉促行動,而是加緊籌集兵力,購置軍火。直到1895年9月,他才正式頒布了《告人民詔書》:“敵人從海外入侵,他們侵擾了我們的國境,妄圖消滅我們的信仰,破壞我們的祖國。為了愛惜我們最近幾世紀遭受如此深重苦難的國家,我忍受著一切,同他們進行了長期談判。但是敵人卻像鼴鼠一樣,得寸進尺,……危及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我已忍無可忍!我要採取行動捍衛國家,抗擊敵人。……大家都快跟我來參加戰鬥,保衛祖國,人人出力!”詔書發布,廣大貧苦農牧民踴躍投軍,開明的封建諸侯也紛紛表示站在孟尼利克一邊。幾天內,阿比西尼亞就籌足了購買軍火的200萬銀元。兩個月中,孟尼利克手下已有了一支配備10萬支來福槍、400門加農炮的大軍。
1895年12月7日,馬康南公爵率2萬阿軍在阿拉吉之戰首次打敗托塞利少校所率的2500名意軍。意軍北撤,留1000人駐守馬卡累城堡,多次擊退阿軍進攻。1896年1月,孟尼利克親臨督戰,迫使意軍投降撤離。在取得初步勝利后,孟尼利克提出和談,遭到意當局的拒絕。
1896年2月底,義大利投入17000兵力,火炮56門,分三路進攻阿杜瓦(Aduwa)。孟尼利克調集了10萬兵力(一說12萬),搶佔了有利地形,做好了迎戰準備。3月1日,雙方在阿杜瓦進行決戰,阿軍依靠優勢、正確戰略和高昂士氣,運用正面進攻和側翼包圍相結合的戰術,一舉擊潰了意軍。此戰,意軍損失6000餘人,1400餘人受傷,約3000人被俘,所有火炮均被阿方繳獲;阿軍7000餘人死亡,上萬人受傷。阿杜瓦戰役后,義大利侵略者已無力繼續進行侵略戰爭,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意軍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引起一片嘩然。克里斯皮內閣隨即倒台,英國議會也出現了要求修改對阿比西尼亞政策的呼聲。西方殖民者無法想象“這樣巨大的災難會降臨到一個文明的歐洲國家的軍隊頭上”。10月,義大利政府被迫與孟尼利克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義大利終於放棄了把阿比西尼亞變為它的保護國的要求,承認“衣索比亞作為一個主權國家享有絕對的獨立”,保證不將厄利垂亞轉讓他國,並賠款1000萬里拉
阿杜瓦戰役是近代史上非洲軍隊第一次戰勝歐洲殖民主義侵略軍的一次重要的戰爭。此戰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孟尼利克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國際聲譽。自此,英、意、法、俄等國都相繼與它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
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期間,阿比西尼亞人民又以“阿杜瓦精神”鼓舞士氣。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戰役,每年的3月1日,衣索比亞全國都要舉行紀念活動。

勵精圖治

孟尼利克在維護民族獨立的同時,還進一步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的發展。他執政期間,曾多次用兵力圖削弱封建分裂勢力。1889年至1895年,他先後鎮壓了累卡、伏拉莫、錫達莫等地的封建諸侯叛亂。抗意戰爭告捷后,孟尼利克又多次派兵沉重打擊了馬季、貝尼、戈蒂爾地區的分裂勢力。從1872到1896年,孟尼利克把帝國的版圖擴大了一倍以上。1886年,將都城南遷至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的亞的斯亞貝巴
孟尼利克重視發展經濟,他對新式工業頗感興趣,特別對某些古老帝國在這方面的進步感到振奮。據說他曾關切地詢問某些外國旅行家,“中國的工業建設取得什麼進展?他們製造大炮嗎?”孟尼利克改革稅收制度,嚴禁販賣奴隸,鑄造本國貨幣,印行郵票,還派遣了第一批赴歐留學生。制定了國內新的財政和郵政制度,吸收外資修建公路、鐵路,敷設電報、電話系統。在他的大力倡導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比西尼亞開始敷設電報線,修築了吉布地至紹阿山區的鐵路。建立銀行、旅館、醫院和學校。與此同時,他還仿效西方各國的政體形式,著手組織政府各部,開辦了現代衛生教育事業。
孟尼利克的這些改革措施,雖然是在不觸動封建社會基礎之上的改革,但畢竟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後世不少封建貴族的改革派往往以他的政策為先河,按照各自所處的不同歷史環境,提出了進一步的改革方案,客觀上為阿比西尼亞本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有利的條件。
但是,就個人來說,孟尼利克在其有生之年並未實現富國強兵的夙願。他雖然在軍事上成功地抗擊了義大利的侵略,可是由於他始終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的立場上,優柔寡斷,所以各項政治經濟措施都極為無力,廣大人民繼續過著食不果腹的貧苦生活。
國家的貧弱,使孟尼利克不可能始終維護阿比西尼亞的獨立。1906年7月,英、法、意三國政府在孟尼利克事先毫無所知的情況下,締結了三國協定。協定雖虛偽地承認阿比西尼亞獨立,卻又規定:“一旦衣索比亞國內發生對抗和內亂”,三國有權採取行動保護本國公民。這項協定還確認了英、法、意各自在非洲之角的勢力範圍:尼羅河流域和塔納湖區為英國控制;從吉布地到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沿線地區為法國控制;厄利垂亞、索馬利亞、亞的斯亞貝巴以西為義大利的勢力範圍。幾個月後,孟尼利克才接到協定簽訂的通知。這時,他深感國力不支,只好用一種自欺的態度,在12月10日的複信中寫道:“我已收到了三強國達成的協定。我感謝它們的通知,感謝它們保存和維護我國政府獨立的願望。但是有一點必須得到理解,即這個協定不得在任何方面限制我們認為應享有的主權。”這封複信實際上承認了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要求,對孟尼利克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抱憾離世

孟尼利克晚年多病,每當病痛發作時總喜歡吃幾頁《聖經》,稱這樣就能使自己恢復健康。1908年,身染重病的孟尼利克因中風全身癱瘓,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從1909年起實際上已不理國政。
在1909年至1913年間阿比西尼亞發生了尖銳的政治鬥爭,形成了三個派別:一派是以泰圖皇後為中心的世俗大封建主和僧侶中的保守派人物。他們主張維持純屬形式上的國家統一,堅決反對任何必要的改革。第二派是青年阿比西尼亞人,他們代表封建地主集團中參加商業活動的一部分較進步的人士;依附他們的有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和青年知識分子。第三派是伊斯蘭教地區中對孟尼利克委派的地方統洽者和總督不滿的封建分子和商業資產階級,其首領拉斯米海爾(Ras Mikael)是沃洛省的總督,又是孟尼利克的女婿。
這場鬥爭一開始是在保守派與拉斯米海爾及其子里吉·雅蘇(孟尼利克的外孫)的擁護者之間展開的。泰圖皇后沒能生育,孟尼利克又不願承認他與蓋拉族前妻所生的女孩佐迪圖(即後來的佐迪圖女皇),遂指定里吉·雅蘇為繼承人,命老部下拉斯塔桑馬將軍擔任攝政王。這位攝政王雖與泰圖一派有來往,但對青年衣索比亞人的社會改革計劃卻表示明顯的同情。這時國家實際上的領導人是泰圖皇后。1910年發生了有利於拉斯米海爾派的宮廷政變。次年拉斯塔桑馬中毒身亡,拉斯米海爾派同意成立攝政會議。
1913年12月12日,阿比西尼亞皇室正式宣布孟尼利克病逝的消息,里吉·雅蘇登基,即雅蘇五世(Iyasu V)。

為政舉措


政治

1885年,孟尼利克開始在衣索比亞高原中部營建新都,並於次年將都城南遷於此。泰圖皇後為它起名“新鮮的花朵”,這就是亞的斯亞貝巴城名的來歷。
在他統治時期,各省和各區的統治者通常是由孟尼利克自首都委派的。至於舊的世襲者,凡是完全承認孟尼利克的權威的,有時被允許留在原地,有時可能失去自己的領地,或被調往他地。但是,由中央委派地方統治者,並未給管理制度本身帶來重大的變化。新的統治者仍然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可以指揮軍隊,徵收各種捐稅以飽私囊。
在孟尼利克執政時期,阿比西尼亞仿效西方各國的政體形式,首次組織政府各部。
孟尼利克為了穩固統治,在翦除分裂勢力的同時,用賜封的辦法來籠絡皇親貴戚。據統計,阿意戰爭后,用這種手段分給貴族、將領、僧侶的土地佔總耕地面積的65%。廣大人民繼續過著食不果腹的貧苦生活。

軍事

孟尼利克在維護民族獨立的同時,還進一步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國家統一。他執政期間,曾多次用兵削弱封建分裂勢力。1889年至1895年,他先後鎮壓了累卡、伏拉莫、錫達莫、奧加登等地的封建諸侯叛亂。抗意戰爭告捷后,孟尼利克又多次派兵沉重打擊了奧加登、咖法、提米拉、奧薩地區及其它地區的分裂勢力。
從1872年到1896年,孟尼利克把帝國的版圖擴大了一倍以上,奠定了當代衣索比亞的版圖。

經濟

工業
1903年的阿比西尼亞硬幣(1Gersh),印有孟尼利克二世的頭像(2張)
孟尼利克重視發展經濟,對新式工業頗感興趣。國內外貿易也得到發展。他獲得了使用馬薩瓦港自由輸出阿比西尼亞貨物的權利。
孟尼利克企圖改變任意徵收捐稅的局面,因此於1906年頒布了一項法令,規定了每省的稅收總額。又鑄造本國貨幣,印行郵票,阿比西尼亞開始架設電報線,修築了吉布地至紹阿山區的鐵路。
農業
孟尼利克在吞併的地區廣泛採用了歷代阿比西尼亞皇帝採用的蓋巴爾(廣義指賦稅)制。蓋巴爾制的要點是:分佈在新地方的駐防軍與全部行政機關應由當地農民供養。歸屬這一或那一官吏或軍官的農民蓋貝爾人數的多寡,則視官級的高低而定。
孟尼利克統治時期,在阿比西尼亞國內,包括中部和北部地區在內,地主土地佔有制已趨鞏固。

社會

在社會方面,孟尼利克繼特沃德羅斯二世之後採取了若干措施,以限制奴隸制。1889年,他發布命令,禁止把任何人變為奴隸,但戰俘不在其內,而且限制戰俘服勞役的期限為七年。但未能根除奴隸制度,封建主在剝削依附農民的同時繼續使用奴隸勞動。
此外,阿比西尼亞在孟尼利克統治時期還派遣了第一批赴歐留學生;開辦了醫院,創立了第一所國立學校。

外交

與義大利
孟尼利克即位之初,於1889年5月2日同義大利簽訂了《烏西阿利條約》,以承認義大利在阿比西尼亞北部平原地區的主權,來換取支持。但在獲悉義大利企圖將阿比西尼亞作為“永久保護國”的野心后,又宣布將在1894年5月2日廢除該約。
第一次埃意戰爭后,戰敗的義大利在1896年10月與孟尼利克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承認阿比西尼亞的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此後又與歐洲列強建立外交關係。
1906年7月,英、法、意擅自締結三國協定,劃定各自在阿比西尼亞的勢力範圍。孟尼利克雖提出抗議,但未能改變。
與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為了遏制英、法、意在北非的勢力擴張,在1896年在國內募捐,透過俄羅斯紅十字會派出醫療隊替阿比西尼亞士兵進行醫療救護。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父親海爾·馬拉科特自稱紹阿國王,被特沃德羅斯二世擊敗后病死於潰逃途中。
妻子泰圖孟尼利克的皇后,提格雷國王之女。
女兒Woizero Shoaregga雅蘇五世之母;佐迪圖,孟尼利克與蓋拉族前妻所生(一稱私生女),阿比西尼亞皇帝(即佐迪圖女皇,1916年-1930年在位)。

後世紀念


廣場
孟尼利克二世廣場位於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市中心。衣索比亞政府為了紀念孟尼利克抵抗義大利侵略者的功績,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廣場。廣場上紀念性的建築物有兩座,一座是孟尼利克二世跨著駿馬、手持長矛的雕像,廣場附近還屹立著衣索比亞愛國主教彼得羅斯的雕像。
宮殿
孟尼利克宮是衣索比亞前皇室居住地,位於亞的斯亞貝巴。1889年,孟尼利克二民在亞的斯亞貝巴建都后,修建了這座官殿。宮殿為木石結構,紅色,周邊圍以高大石牆,居高臨下,十分威嚴。宮殿的東部是按照傳統的“吐庫爾”形式建築的吉達內·梅里特教堂。教堂內的牆壁上畫著皇室家族的肖像,以及孟尼利克二世執政期間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場面。1974年海爾·塞拉西一世被廢黜后,被監禁於此宮的地下室中。
陵墓
亞的斯亞貝巴孟尼利克宮以東的一座小山上,有1911年建成的孟尼利克二世陵墓,整個陵墓區由灰石建成,陵墓的大圓頂上裝飾著一個金質皇冠;陵墓四周各有一個小圓頂,每個角由兩隻石雕獅子守衛。陵墓本身又是一個教堂,在第二墓室(大廳)有4張畫,畫著孟尼利克二世加冕、示巴女王看望所羅門等情景。從第二個大廳沿梯下去,除埋葬孟尼利克二世和其他女皇及親王的墳墓外,還有若干歷史文物。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非洲史》:“聰明機智、精力充沛而又非常謹慎的國務活動家”。
《世界歷史·近代亞非拉部分》:“一位遠見卓識的愛國君主”。

歷代評價

中國學者秦曉鷹:孟尼利克是阿比西尼亞封建統治階級中的傑出代表。在他執政期間,阿比西尼亞的領土得到了擴大和統一,國內的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不過,他之所以得到世人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領導阿比西尼亞人民抗禦了義大利的侵略,在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的狂潮中,曾一度維護了本國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