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萬緣橋的結果 展開

萬緣橋

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位於大運河與老孟河交匯處的萬緣橋,堪稱常州最原生態的古橋。當你徜徉在古鎮奔牛的老街上,眼望那高高的古橋,你頓時就會感受到一種跨越千年時空的巨大震撼力,你會為常州先民高超的建橋技藝和完美的設計理念而驚嘆。萬緣橋距大運河僅30米,它跨越千年老孟河,橋呈東西向;站在萬緣橋上只見大運河上百舸爭流,老孟河似丁字的一豎,兩條“水龍”在這裡歡聚,氣勢很是壯觀。萬緣橋,我要為你歌唱,千年古鎮因你而靈動,大運河因你而留下永恆的記憶;雖因歲月的沖洗和戰爭的破壞,萬緣橋已現蒼老之態,但今天它仍是古鎮的要道“隘口”,它仍在為常州的子孫“服役”。

萬緣橋介紹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位於大運河與老孟河交匯處的萬緣橋,堪稱常州最原生態的古橋。當你徜徉在古鎮奔牛的老街上,眼望那高高的古橋,你頓時就會感受到一種跨越千年時空的巨大震撼力,你會為常州先民高超的建橋技藝和完美的設計理念而驚嘆。萬緣橋距大運河僅30米,它跨越千年老孟河,橋呈東西向;站在萬緣橋上只見大運河上百舸爭流,老孟河似丁字的一豎,兩條“水龍”在這裡歡聚,氣勢很是壯觀。萬緣橋,我要為你歌唱,千年古鎮因你而靈動,大運河因你而留下永恆的記憶;雖因歲月的沖洗和戰爭的破壞,萬緣橋已現蒼老之態,但今天它仍是古鎮的要道“隘口”,它仍在為常州的子孫“服役”。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據奔牛老街居民世代相傳,它最晚在宋代就有了,只是一千年來它已多次重建,最近的一次是在光緒四年(1878年)。橋的得名源於一個傳說,古代有位書法家見奔牛鎮東街、橫街因老孟河阻隔而殊感不便,書法家決心“化緣”造一座橋。他用為一萬戶人家寫“緣”字而得的錢建了這座橋。勤勞樸實的奔牛人對這座橋寄託了美好的願望,又稱之為“萬年橋”。萬緣橋雄偉高峻,僅橋東西石台階就各有近30級。它還是一座充滿了人性化的橋樑,因橋高坡陡,下雪天人易跌倒,古人在橋的石台階上刻了斜方形的凹槽,在橋頂南北兩側還各特製有長約3米的石靠椅,這就是方便行人歇腳的“美人靠”。這是常州古橋中惟一有靠椅的橋樑。在橋欄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兩個石獅。萬緣橋古樸凝重,文化氣息濃厚,橋拱的南北兩側都鐫有橋聯,但今天我們僅能在橋的南側隱含看到半聯:“雄震雙流看帆指毗陵潮回孟瀆”。在萬緣橋東西兩側斜坡上原來還有財神廟和橋神廟,廟門兩側也各有對聯。在一座古橋上有兩座小廟,這在常州也是僅見,足見萬緣橋體量之大。萬緣橋可謂是常州橋文化的代表作。

乾隆南巡到奔牛


奔牛是我國著名古鎮,它的得名,據宋《咸淳毗陵志》引《輿地誌》記載:“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到曲阿(今丹陽),入柵斷其道,牛因驟奔,故名。”這說明“奔牛”這一地名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奔牛鎮是水路要衝,為漕運樞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000多年前就建有堰閘,稱為奔牛堰、奔牛閘。因人們懷念金牛,於是在鎮西運河南筑台紀念,故奔牛鎮又有別號“金牛”、“金牛台”、“金牛里”、蘇東坡陸遊等歷朝名人都有詠嘆奔牛的詩和文章。
北宋元祐年間(1086-1094),蘇東坡過常州赴杭州任職時,見奔牛閘已廢,六月無水,他的詩中曾有“東來六月井無水,卧看古堰橫奔牛”的名句。南宋詩人陸遊曾撰《奔牛閘記》,發出了“蘇常熟,天下足”的感嘆。惜陸遊所撰碑文已在1958年開浚大運河時被毀。
奔牛鎮在宋朝就是武進縣四大重鎮(奔牛、萬歲、青城、橫林)之一。明末清初,奔牛仍是武進縣三大重鎮(奔牛、阜通、橫林)之一。奔牛鎮歷史悠久,文化積澱非常深厚,曾有許多歷史遺跡。今天奔牛老街仍保留有青磚黛瓦吊腳樓,古井古橋木牌門,是典型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與皇太后南巡時曾在奔牛葉家碼頭上岸,駐蹕(即皇帝的車駕行列駐紮地)在奔牛葉家村營盤。當時營盤在奔牛葉家莊東,即今陳巷村委葉家村附近,營盤左繞德勝河,右環孟瀆(老孟河),大運河在其前;營盤佔地約25畝,計東西長60丈,南北寬25丈。乾隆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他自稱是“十全老人”,乾隆在奔牛葉家村營盤曾令武士習射。習射是滿洲八旗子弟的基本功,這次比試,武士們的基本功還相當不錯,竟十有九中。乾隆在奔牛很高興,他親筆題詩一首:“艤棹河濱早,抨弦弓手調。振聲皆有度,連中豈須驕。問俗來南國,詰戎重本朝。從行諸將士,慎爾勉勒勞。”奔牛士紳曾將乾隆手書勒石立於三里庵中,惜今碑已不存。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奔牛是常州的西部重鎮,常州古民風在這裡有許多傳承。奔牛鎮原有“五瀆”和“八景”之說,“五瀆”是指奔牛境內有五條古老的河流,另外還有“能仁古剎”、“陳氏書樓”、“高陵喬木”、“秀水紫竹”、“星月池”、“洗心池”和“張公釣魚台”等八景,現大多已不存。奔牛還曾有季子廟和金牛台。元末明初,大教育家謝應芳曾有詩記之:“清明雨晴花正開,折花送客金牛台,……台後群山依大江,齊梁故里迷榛棘。”可見早在600多年前就有“齊梁故里”的說法。原奔牛中學東圍牆外有“伯牙瀆”,這“伯牙瀆”南枕運河,北入長江,河面寬闊,但清光緒《武進陽湖志余》說:“此瀆在清光緒年間就已經湮塞,魚也絕跡,伯牙橋也僅有一塊石板置於瀆上。”這裡傳說曾是春秋時俞伯牙“高山流水覓知音”故事的發生地。奔牛是樵夫鍾子期的故鄉,今天仍有鍾家村。值得慶幸的是,在今天的奔牛公園內重建了一座伯牙橋,並重塑了俞伯牙、鍾子期談琴論道的銅雕,看了真令人倍感親切。
古代常州有端午節白雲溪“龍舟競渡”的習俗,古鎮奔牛因緊鄰運河,得天時地利之助,一千多年來也一直有划龍船比賽,且代代相沿。奔牛龍舟長二丈余,人們在船上搭彩樓,龍首龍尾旌旗招展,水手們穿號衣列船沿兩側奮力划槳,船上金鼓齊鳴,兩岸掌聲雷動為之助興。在這一天,奔牛鎮還必演《白蛇傳》。奔牛元宵燈會更是聞名江南,連上海人都要趕到奔牛來觀看。奔牛真是常州的一處文化寶地。

萬緣橋上圓圓影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萬緣橋[常州市新北區奔牛鎮]
奔牛古鎮物阜民豐,名人輩出,人物傳奇更是震古鑠今。“君知否?鄉里風流掌故,金牛曾有神女,紅妝一代關興廢,曾入梅村樂府。”這是清末進士、江南大儒錢名山《摸魚兒》中的詞句,真切記錄了奔牛鎮上“神女”陳圓圓“攸關興廢”的掌故。
“萬緣橋上圓圓影,伯牙橋畔覓知音”。我們走在高聳的萬緣橋上,似乎看到了當年陳圓圓梳著羊角辮,一手搖著撥浪鼓,一手提著竹籃,臉上貼著花黃,一蹦一跳隨著姨夫陳貨郎的貨擔走動的身影;她的嘴裡還哼哼唧唧地唱著剛學會的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的曲段。陳圓圓是常州人茶餘飯後議論的熱點人物,也是被國人議論最多的女人。陳圓圓既是一位才女,又是名動江南的“秦淮八艷”之一的歌伎(請注意,歌伎不等同於妓女,《現代漢語辭典》註明:歌伎是古代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秦淮八艷”大都知書達禮、秀外慧中,有較好的中國文化基礎,更有錚錚硬骨,如李香君、柳如是、顧橫波等人,以超常的氣節和操守為中國文化史留下了令人敬佩的一頁。中國歷史上的漢奸和叛徒形象多數是五尺鬚眉,絕少有纖弱女子,極少出現女漢奸和女叛徒。如何評價陳圓圓這位常州老鄉,令歷史學家都感到棘手。陳圓圓是一位不幸的女人,在以男人為中心的封建
社會卻被視為禍水,男人們治國無能,卻把亡國的責任推向了女人,這是中國曆來的怪圈。
陳圓圓(1623-1695)本姓邢,名沅,字畹芬,小字圓圓,據傳是明末武進奔牛鎮人,出生在一個當時叫三畝地的村莊里。邢沅生父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境十分貧寒,邢沅幾歲時母親就病故;因家中孩子多,其父就將其送給姨母撫養,因姨夫姓陳,每天挑著貨郎擔走村串戶叫賣,人稱陳貨郎,邢沅於是改姓陳。那陳貨郎是個音樂愛好者,不僅喜歡聽人唱歌,還不時把歌唱者請到家中演唱。陳圓圓從小就是在音樂的環境中耳濡目染而培養出了對音樂舞蹈的濃厚興趣。由於陳圓圓聰慧靈巧,悟性極高,姨父為了培養她,還送她到私塾讀書,經過數年學習,陳圓圓打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姨母又請人教她戲曲歌舞、琴棋書畫、絲弦竹管和常誦戲文。陳圓圓竟樣樣粗通,十三四歲已長得亭亭玉立,又唱得一口好崑曲,15歲時被蘇州滸墅關鄉紳周玉莎崑曲班子選中。迫於生計,她也曾流落蘇州浣花里為歌伎。這時陳圓圓已能唱全本《西廂》,飾演《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等角色,她的才藝名噪江南,說是歌伎,更確切說她是一位名演員。但在封建時代,婦女受壓迫最深,沒有獨立的人格,紅顏往往薄命,可憐陳圓圓成了眾多權貴爭奪的“獵物”。陳圓圓所處的明王朝氣數已定,剛愎自用的崇禎帝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和關外滿清軍隊咄咄逼人氣勢的雙重打擊下,已惶惶不可終日。1643年,陳圓圓作為“禮品”被田貴妃之父田弘遇以1萬兩白銀(有說20萬兩)買下,獻給崇禎帝。心力交瘁的崇禎帝已無心女色,當時朝中官員多結交手握重兵的武將以求自保,擁有數十萬精兵的吳三桂便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鐵獅子衚衕車馬雲集,國丈田弘遇將陳圓圓獻給了吳三桂。陳圓圓精彩絕倫的表演和傾國傾城的面容早已名動京華,於是“英雄配美女”一時傳為“佳話”。當年吳三桂與陳圓圓舉行婚禮的鐵獅子衚衕洞房今仍保存著。
1644年是明清易代的年份,這一年紫禁城的龍椅上換了三位皇帝:崇禎、李自成和順治。而直接促成這一段歷史的人物是吳三桂。清代詩人吳偉業曾寫《圓圓曲》諷刺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李自成大軍進京后,陳圓圓被農民軍大將劉宗敏得到並獻給李自成,李自成因聽慣高亢激越的秦腔而聽不慣崑曲,蹙著眉說:“何貌甚佳,而音殊不可耐也。”仍將陳圓圓還給了劉宗敏。已準備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在回京的路上得此消息后氣血賁張,他咬牙切齒地說:“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於是他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助他復仇,再圖明朝“復興”。
明清之際的吳三桂是一個反覆無常、見利忘義的小人,他借清軍之力攻入北京。闖王李自成敗退出北京后,吳三桂緊追劉宗敏不放,陳圓圓對劉宗敏說:“你快放了我,吳三桂必不追也。”吳三桂在得到陳圓圓后充當了清朝滅亡明朝殘餘的急先鋒,他一直打到雲南並把桂王永曆帝逼到了緬甸。為了表示對清朝的忠心,他又到緬甸活捉了永曆帝並將其父子殘忍地絞死在昆明。吳三桂的殘忍和斬盡殺絕的虎狼行為連清廷都感到驚訝,雲南人背地裡都說他是滅絕人性的魔王。當了平西王的吳三桂手握重兵割據一方並製造了“三藩之亂”。這是陳圓圓最不願意看到的一幕,這也是陳圓圓與吳三桂分裂的關鍵。清康熙帝決定削藩,吳三桂又打出了為永曆帝報仇的旗號,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但5個月後暴病而亡。吳三桂出爾反爾的分裂舉動遭到全國人民的唾棄。1681年清軍攻入昆明,吳三桂被戮屍並全家遭斬。此時陳圓圓早已出家,不在抄斬之列,免了血光之災。其實,陳圓圓在進入昆明后就漸漸疏遠了吳三桂,因身經亂世,她早就看破紅塵,遁入空門,改法名為寂靜,字玉庵,成了女道士。清兵入昆明時,陳圓圓投蓮池而死。又有傳說,陳圓圓早就在昆明商山金蟬寺削髮為尼,她心如止水,日夜與青燈古佛為伴,手持黃卷念誦經文,陳圓圓在吳三桂死後被其子逼迫自殺而死。陳圓圓著有《舞餘詞》、《畹芬集》。據蘇州吳趨《姑蘇野史》載:陳圓圓墓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鄉馬家寨,碑文記有陳圓圓自昆明至貴州省岑鞏縣平西庵為尼之事,據記載陳圓圓活了72歲,陳圓圓的後代至今仍住在村中。2010年7月,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等單位的歷史學家前往黔東南州岑鞏縣,對當地流傳的陳圓圓墓進行考察,認定吳三桂的後人聚居在馬家寨,300年的家族秘史代有傳人,而被稱為“陳老太婆”的墳墓,則是當地人對陳圓圓的尊稱。
陳圓圓作為一介紅妝,既沒有映照千古的功勛,也難以承擔歷史的重大責難,陳圓圓作為“亂世佳人”,一生顛沛流離。那腐朽透頂的明王朝早就該滅亡了,那李自成也坐不了江山,那關外滿清已經崛起,清朝代替明朝是必然趨勢,是吳三桂這個民族敗類在歷史的轉折關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今天,我們在奔牛公園可以看到一尊立於水中雕刻得非常傳神逼真的陳圓圓石雕像,一個活潑、純靜、美貌、可愛的少女陳圓圓形象與園內的水光山色渾為一體,激起多少人遐想的漣漪,令人久久不願離去。

萬緣橋頭鏖戰急


萬緣橋還是一座有著反侵略光榮傳統的英雄橋,73年前在橋上經歷的那場抗擊日寇、保衛祖國的戰鬥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1937年11月29日,日寇佔領常州后就開始燒殺搶掠,接著又西進,準備攻打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同日日軍先頭部隊沿著滬寧鐵路和大運河進犯奔牛,但在萬緣橋和金牛橋,日軍遇到我國民革命軍19路軍廣西部隊的英勇阻擊。為了保衛國土,我廣西部隊以東街公路橋堍和老孟河為陣地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決戰。老百姓也加入了戰鬥,他們把茶館的桌椅堆積在萬緣橋上作為路障。我官兵打退了日軍的多次進攻,後來官兵又放火焚燒了橋上的桌椅以阻日軍,大火燒了一天一夜,日軍只得退兵。後來日軍從後麵包圍我官兵,我軍腹背受敵,雙方血戰至30日凌晨3時。我抗日部隊終因寡不敵眾,全連官兵彈盡援絕而壯烈殉國。奔牛百姓為紀念這些抗日勇士,他們把官兵的遺體集中埋葬,並建立了“抗日無名烈士紀念塔”。后在文革中被毀。現在萬緣橋北約300米金牛橋邊,樹起了一塊刻於1996年的石碑,記載了這段悲壯的史實。
朋友,作為一個常州人,你應該到萬緣橋上走一走,看一看,它會給你許多感悟。難怪2009年10月“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無錫峰會”剛結束,朱光亞等古建、文物和水利專家就風塵僕僕來到常州考察,當他們看到萬緣橋后都交口稱讚。萬緣橋不愧是運河傑作,其氣勢勝過周庄、同里等江南古鎮上的任何一座橋,常州人都應該去“朝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