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縣誌
江西省尋烏縣明清時期的縣誌
《長寧縣誌》是江西省尋烏縣明清時期的縣誌,始修於明萬曆七年,終修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共有十五種刊本,今存十一種。另外有四川長寧縣誌和廣東長寧縣誌。
建縣之前,今尋烏各地分別屬安遠縣之東水鄉、西水鄉和南水鄉,唯有羅塘地區屬會昌縣之南廂。在清除黃鄉葉氏集團多年的割據之後,明萬曆四年,朝廷劃出安遠縣所屬之黃鄉、雙橋、南橋、八付、腰古、項山、勞田、滋溪、石痕、石溪、尋鄔、大墩、水源、三標、桂嶺等十五保設立長寧縣,迄今已有430餘年的歷史。1914年1月,民國政府內務部調整縣名雷同之亂象,只保留四川長寧縣,廣東長寧縣更名新豐縣,江西長寧縣改稱尋鄔縣。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簡寫為尋烏。由於民國時期未修志,所有的尋烏縣舊志都稱作《長寧縣誌》。因羅塘地區在萬曆四年由會昌割補給安遠縣,設立雁門保,至1935年才划給尋烏縣,故《長寧縣誌》不包含羅塘地區人事物。
[萬曆]長寧縣誌
(明)黃源修 羅應霖纂
明萬曆七年己卯(1579)刻本
今佚
根據黃源及曾同亨所撰序文,黃志包括風俗、戶口、賦役、土田、物產、人物、形勢、水利、城池、官署、星土、災祥、祀典、職守等內容。“至於凡例,則立為二編,自建置以至古迹,皆因於地者,屬之輿地;自職官以至藝文,皆成於人者,屬之人物”
這部志書“未閱月而編成”。故康熙十二年知縣井廞認為:“維時立縣甫及三載,所紀者亦惟三載以內之事,其文義大抵草野,不諳典故”。邑人張問行也說:“此志僅紀明萬曆三年至七年事止耳,荒略不全,不足以垂不朽”。可見黃源志匆匆編就,紀事既寡,體例亦不完備。
有萬曆七年己卯刻本,今存世狀況不明。《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稱美國國會圖書館有藏本,但朱世嘉所著之《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誌目錄》中卻未見著錄。《尋烏縣誌》所附《舊志目錄》稱寧波天一閣有藏本,查《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續編》,均未見黃志。故何振作《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因黃志不存而未著錄。
[康熙]長寧縣誌六卷首一卷
(清)井廞修纂
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刻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刻本第五第六卷殘頁,另有不辨年代抄本一部
康熙九年庚戌,長寧知縣井廞感於自萬曆七年黃源纂修縣誌“迄今百年,問邑中人物貢於何時、職官任於何年、官廨遷於何日,土人皆茫無記憶。失今不纂,后將何稽。”,於是“移關(於都、安遠)二縣之志考其源流,旁及寧都信豐石城各志以資博採,借觀府志以為準繩……以政事之暇,分條別類,隨筆紀之。積久,草創成帙。”至康熙十二年,因“恭逢敕命各直省纂修通志之盛典”才付諸刊刻。
筆者所見系井志之抄本,省略了卷首之繪圖,分為天文輿地、營建、食貨、職官、人物、藝文等六卷,設一級子目三十八條,全文共三萬四千餘字。在萬曆縣誌“立為二編”的基礎上,康熙縣誌擴充為六卷,這種六卷本體例一直延續至光緒十六年,期間經過八九次續修與增訂,始終沿襲不替。
井志在卷六設有大事記性質的《紀事》條目,這是一種高明的做法,可惜未被後世邑志所繼承。井志在卷三《食貨志》中詳列本縣收支項目並分析了“分田對支”所帶來的困境,在其他各卷中記錄有清初長寧縣編戶二里、四廂並為二廂、境內土著流寓參半等事項,這些重要史實卻被後世志書所拋棄,但井志的價值因此而凸顯。
另外,井志抄本不僅有許多的錯別字,其卷四《職官志》之“名宦”條目全文遺漏,卷二《營建志》之寺廟的內容誤植於《職官志》“縣令”條目之中,有些地方因為錯舛太多,乃至詞不成意。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以及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登記的康熙志書信息均作“張問行纂”,這不僅與井廞序言中的“以政事之暇,分條別類,隨筆紀之”的記錄相矛盾,也不符合張問行自己在《長寧縣誌後序》中所言井廞“隨於案牘之餘,手自裁訂,藏之已久……余披覽數過,搜輯精詳,事詞贍核,義例謹嚴,有合十數人之才力而弗克勝任者,而侯一人獨為之”的說詞,故將著者錄為“井廞修纂”。
井廞字素庵,河北文安人,順治十一年甲午科舉人,順治十八年辛丑科進士,康熙七年至十三年任長寧知縣。
又,該志書已由尋烏縣地方志辦公室特約編輯劉承源點注完畢待梓。
[乾隆]長寧縣誌六卷首一卷
(清)沈濤修纂
清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刻本
今佚
乾隆七年壬戌,沈濤任長寧知縣,因“每奉上台採取邑志,見其文不足以觀,漶滅殘缺,輒為愧赧”,“因進邑之紳士而問之,僉曰:‘……余輩有志重修,非侯總其成不可。’余始以不文辭,紳士復固以請。余恐事將就中輟,乃取其已修者總而觀之,見其文不足以存,因為參考前志,網羅舊聞,間輔以吳生之章修而未刻之志,重加葺訂。缺者增之,叢者刪之,俗者易之。書成,呈藩憲中州彭樂君先生,猥蒙許可,遂付開雕。”
沈濤的序言寫於“乾隆歲次戊辰杏月上浣”,即乾隆十三年二月上旬,而下任知縣戴體仁是於“戊辰夏,余奉憲來署茲土”的,則沈濤志的刊行時間應當在乾隆十三年二月至六月之間,而彭家屏寫於“乾隆十三年戊辰蘭秋月”(七月)的序言,是來不及收入的。
咸豐六年《長寧縣誌》卷首《採訪書目》將“三修邑令沈濤志”與“邑令戴體仁志” “邑令郭昞志”同列,光緒二十五年《長寧縣誌·凡例》言“以文則沈刻為優,以事則戴刻較核”,說明其時沈刻本猶存,今其書已佚。
沈濤在井廞所創立的六卷本的基礎上,“分地、政、人、言為綱,中別條目。”從此,四綱六卷體例一直沿用至光緒十六年。
《江西方誌通考》將沈戴二人的交接時間定為乾隆十四年,誤。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將沈濤刻本與戴體仁增校本混為一談,亦誤。
《尋烏縣誌·舊志目錄》謂北京圖書館藏有乾隆十三年沈濤刻本,誤。
何振作的《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雖然認識到了沈濤刻本的存在,但主張“著者項當錄為:(清)沈濤修,張鑒曹起達等纂”卻是不妥的。雖然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之《長寧縣誌纂修姓氏》將張鑒曹起達等人列為“分修”,但這隻表明他們參加了戴體仁志的增訂工作,而不能以此前推,要不然就不會“士民請補修者再三”了。沈濤在序言中雖然說“取其已修者總而觀之”,並參考了吳之章志稿,但在纂修過程中是“沈公手訂”的。同樣的道理,將沈大中列為編纂人,也是缺乏依據。
[乾隆]長寧縣誌六卷首一卷
(清)戴體仁修 程在湄、邱上峰、曹起達、邱世藻等纂
清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刻本
今佚
乾隆十三年夏,沈濤以親老致仕,戴體仁自會昌代署長寧知縣。因“下車之始,士民即以續修為請。彼其時百務匆忙,未暇留心學問,因以不文辭。迨桂秋,諸凡稍就,士民復固請焉,乃不獲辭。”沈濤志油墨未乾,江西布政使彭家屏稱讚“沈君凜然本史傳之意,謹嚴篤實,不為浮誇之詞,於古人立志之意,庶有合焉。”光緒二十五年志書纂者也認為“以文則沈刻為優。”可見是一部不錯的志書,為什麼要重新修纂呢?訓導蕭淡的話讓人摸不著頭腦:“前任沈公以是為急急也,值致老之日,公務棼錯,不無遺憾於欲速。”又說“士民請補修者再三,(戴體仁)不得已俯允輿情。”戴體仁則明確指出“沈君毅然起而修之,應亦進臻醇備,顧又以少存己見,未合輿情”,必須“廣為採擇,詳加考訂。務期允協人心、無傷公道。”
對於這種指責,沈濤彷彿也預見到了,他在序文中強調:“文章一道,四海公行,非一人之私見也。學無師傳而妄逞其臆說,雖塗壁題箋尚不可,而況於紀載之大乎?”又說“長寧雖小邑,然而邑志之事,與史傳同法。”並不認為順從輿情廣為採擇是必要的,而且隱隱還有文化的傲慢。
萬曆七年己卯修志,編纂人是吉水儒生羅應霖,邑人劉壽仁只不過擔任校正。康熙十二年癸丑修志,編纂人是知縣井廞自己,邑人張問行是考輯。校正與考輯,都無法左右志書內容的取捨。康熙十二年之前的長寧縣,不但沒有舉人進士,連鄉試副榜也沒一個。然而到了乾隆十三年戊辰,長寧縣已有謝學通、鄺運元兩位副榜,謝文佺、張璆、藍文望、鄺運元、曾應選、王世成六位舉人,還有進士邱上峰。沈濤卻仍然仿舊例自行修纂,被人指責為“少存己見,未合輿情”也就在所難免了。所以問題的本質不在於志書質量的好壞,而在於是否尊重地方勢力。
戴體仁在前志剛剛刊行之際就進行所謂的考訂重刊,表面是順從民意,實際上是利用沈濤的成果為自己樹碑立傳,開創了一個很壞的例子。一年之後的郭昞便依樣畫葫蘆,到後來光緒志書竟然有九種之多,戴體仁乃是始作俑者。
而那些“請補修者再三”的士民到底是誰呢?蕭淡說:“迨黔陽戴老先生以名宿來宰是邑,士民請補修者再三,不得已俯允輿情。乃出其表親伊人程先生,鄉先生則有邱簬村,又有羅曹邱張諸子。”看來參與縣誌重修的邱上峰、曹起達、邱世藻、張鑒等人具有重大嫌疑。
在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名宦》中,邱上峰明知現任官員“應無立傳之例”,仍然將到任才幾個月的戴體仁列為名宦,卻又說不出他有什麼具體的善政,而將素有文名、任內六年建樹良多的沈濤摒棄在外。沈濤《楊公祠記》明明說“丁卯歲,乃卜地於學宮之前,創立公祠……祠成,邑之士民請記於予,爰書以答之。”邱上峰卻言“乾隆戊辰,邑紳士耆艾環請於邑侯戴公”,將建祠的功勞歸於戴體仁。如此明顯地揚戴抑沈,顯然是為了報答戴體仁給了他們重修縣誌的機會。而戴體仁自己在《楊公祠序》中則隻字不涉及建祠的過程,默認了邱上峰他們的篡改行為。
戴體仁自言“戊辰夏,余奉憲來署茲土”,郭昞序言則寫於“乾隆十四年己巳菊月”。那麼,戴體仁署理長寧知縣的時間在乾隆十三年夏到乾隆十四年九月之間。戴體仁在序文中說:“書成,進邑之縉紳衿士而商之:‘是有當乎否?’僉曰:‘有典有則,不易不煩,此真為吾邑徵信矣,且為吾邑增光矣。’爰付之梓人。”蕭淡也說“明府戴公簿書之餘詳加裁定,復為潤色於其間,不閱月而書成付梓矣。”戴體仁的序言寫於“乾隆戊辰一陽月”,也就是乾隆十三年十一月,距離任還有十個月。而咸豐六年《長寧縣誌》卷首之《長寧縣四修縣誌採訪書目》將“三修邑令沈濤志”“邑令戴體仁志”“邑令郭昞志”並列,這說明戴體仁所考訂志書是已經刊行了的,到咸豐年間修志時仍然存在。因為蕭淡說“不閱月而書成付梓矣”,則戴志在沈志的基礎上所作修正幅度應當不是很大。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將戴體仁考訂志與沈濤修志混為一談,《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則將郭昞增訂本與戴體仁考訂本混為一談,均誤。
戴體仁,字心齋,貴州貴陽人。以舉人任江西會昌縣知縣,曾纂修《會昌縣誌》,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十四年代理長寧知縣。
邱上峰,字眉三,號簬村,江西長寧人。雍正二年甲辰科進士,乾隆元年至乾隆三年任直隸清豐縣知縣。著有《簬村文集》《簬村詩集》,今有《清代詩文集彙編》所影印乾隆刻本《邱簬村詩全集》四十四卷行世。
又,主修縣誌是當地知縣的職權,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將邑人邱上峰與長寧知縣並列為主修人,不妥。
[乾隆]長寧縣誌六卷首一卷
(清)郭昞纂修
清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刻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本
乾隆十四年,郭昞接替戴體仁任長寧縣知縣,他繼承了戴體仁的作風重刊縣誌。雖然郭昞說:“予以己巳歲奉命來治斯邑,因樂其志之成而治化之有因也,是為跋。”好像只是重刊,什麼都沒有做。但卷四《秩官》知縣條目下沒有戴體仁卻有郭昞,書末增補的鄺運元《捐贍鄉試路費田序》、李邦華《鍾天斗母像贊》、宋三依《恭頌長寧聖宮》、袁若鴻《登雲蓋崬》、何鳳闕《天香桂嶺》、張鑒《熱水記》等六篇詩文,也應當是郭昞加入的。所以咸豐《長寧縣誌》之《長寧縣四修縣誌採訪書目》才會將“邑令郭昞志”與“三修邑令沈濤志”“邑令戴體仁志”並列。
或許是因為郭昞刊本增刪甚小,或許是無法找到沈濤志戴體仁志與郭昞志加以對比,所有的方誌書目著作如《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江西方誌通考》《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尋烏縣誌·舊志目錄》等都沒有將郭昞志獨立出來。
但現在流行的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其實是郭昞所增訂志書,並非戴體仁原刻,不可混為一談。當然,無論是郭昞增訂本還是戴體仁校訂本,其實都是在沈濤志的基礎上稍加增刪,不應當視為重修或續修。
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四冊,共六卷,分為志地二卷,志政一卷,志人二卷,藝文二卷,設二十三個一級子目,六十個二級子目,共十萬零二百餘字。《江西方誌通考》稱“厘為二十八目”,誤。
郭昞,字爾弢,拔貢,黔陽人。乾隆十四年至十八年任長寧知縣。
又,該志已由劉承源點注,尋烏縣地方志辦公室以內部資料形式刊行。
[乾隆]長寧縣誌
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刻本
台北故宮博物院有藏本 有台灣成文出版公司影印本行世
何振作《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清乾隆三十一年遞增本(是本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有台灣成文影印本行世,其記事止於乾隆三十一年,見卷四秩官第16頁。光緒二十五年《長寧縣誌》凡例云:‘沈志有三本之別,人多不能辨。一為沈公手訂,一為署事戴公體仁所校刊。以文則沈刻為優,以事則戴刻較核。二刻近俱不行,近今通行之本,鄙倍已極,不知何人所改竄,乃私書也。’此本當即所謂之‘私書’)”《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漏錄此志。
[咸豐]長寧縣誌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蘇霈芬楊長傑修 曾撰等纂
清咸豐六年丙辰(1856)掇錦齋刻本
南京圖書館有藏本
有2012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南京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影印本行世
咸豐五年二月,蘇霈芬任長寧知縣,因縣誌“自乾隆戊辰纂修至今百有餘年,板帙無存存……有孝廉曾心泉出其手錄縣誌四冊,蓋半經其生平補輯者,請為倡修。”於是在曾撰志稿的基礎上進行纂修,曾撰自己也參與編纂工作。“功半而蘇明府以瓜代去,楊明府抵任。”咸豐五年十月,蘇霈芬在縣誌完成之前離任,由知縣楊長傑接著纂修,曾撰的序文寫於咸豐六年五月,那麼刊行時間則在此之後。《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言有咸豐五年刻本,誤。
曾撰在序文中說:“今所編輯多從戊辰舊本”,說明繼承的是沈濤志書的編纂體例。故光緒二十四年劉丕諴在《續修縣誌跋》中批評說:“咸豐五年乙卯,蘇公澤珊復修,嗣以瓜代期臨,未暇編檢,其中卷頁之顛倒,字句之舛訛,分門之缺漏,難以枚舉。如官署之未載,橋渡之皆遺,則將焉用彼志哉。”
蘇霈芬,字澤珊,原名毓芬,雲南晉寧人。道光五年拔貢。工書,善畫蘭,著有《瞻雲閣詩集》。咸豐五年二月至十一月任長寧知縣。
楊長傑,號俊卿,湖北應山縣人。咸豐二年以優貢中式順天府鄉試舉人,咸豐五年十一月至咸豐八年五月任長寧縣知縣,因平定劉永貞之亂,論功賞戴花翎加知州銜。咸豐十一年十月,楊長傑在貴溪知縣任上因驛站延誤軍報遭交部議處,同年纂修《貴溪縣誌》。
曾撰,字叔琅,號心泉,江西長寧縣人。道光六年歲貢,咸豐元年辛亥恩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參與《贛州府志》纂修。
[咸豐]長寧縣誌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咸豐十一年辛酉(1861)刻本
今有台灣成文出版社影印本行世
查台灣成文出版社之影印本,其卷二《秩官》記錄了咸豐十一年七月到任的知縣龍兆霖,即刊行時間當在此之後。該刻本乃是咸豐六年志書之遞增本,不僅繼承了咸豐六年志書的全部錯誤,而且缺頁甚多,不堪卒讀,尋烏縣地方志辦公室只好放棄原先的點注計劃。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漏錄此志。何振作《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言“是本原刻藏日本國會圖書館”,但查“日本所藏中文古籍資料庫”卻未見著錄。
[光緒]長寧縣誌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沈鎔經黃光祥修 沈鎔經劉德烑劉丕諴等纂
清光緒二年丙子(1876)刊本
江西省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圖書館有藏本
今有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西府縣誌輯》影印本行世。
清光緒二年,“緣省垣各上憲方修通志,屬在郡縣亦宜增修申送而不得辭其責也。……甫經匝月,其功告竣,稿本為沈君手編,而成其事者,同局諸君之力也。”“光緒丙子春月,上憲委催邑志,以備通志之采資。邑侯黃公瑞庭,政簡民和,命余等編校重修。因限期迅速,遂將蘇志原板及沈芸閣明府定稿續輯而補其遺。”則該志是在前知縣沈鎔經手編之未刊稿的基礎上續補而成的,其主要編撰者,先後為沈鎔經劉德烑劉丕諴等人。
《江西方誌通考》雖然引用了善慶的話,卻以為光緒二年志書之新增部分並未刊行,光緒七年善慶修志時才加入,誤。
《江西方誌通考》又稱“光緒二年,知縣沈經熔據咸豐志續修之……沈氏離職,黃光祥接任”,亦誤。沈鎔經任長寧知縣的時間是同治八年十一月至同治十年五月,繼沈鎔經之後的長寧知縣的是陳汝霖,爾後還有唐家桐與魏廷弼,然後才是黃光祥。
沈鎔經,號芸閣,浙江烏程人。同治七年戊辰科進士,同治八年十一月至同治十年五月間任長寧知縣,同治十一年任貴溪知縣,十二年調補上饒知縣,歷任湖北太平府知府、廣東按察使,官終布政使。此人久宦東南,一度為張之洞所倚重,《張文襄公選集》收有張之洞致沈芸閣的書函。
黃志祥,號瑞廷,福建閩縣人,同治四年乙丑科進士,光緒元年四月至光緒三年八月任長寧知縣。
劉德烑,江西長寧縣人,光緒元年恩貢。
劉丕諴,號畏岩,江西長寧縣人,同治七年歲貢(《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尋烏縣誌·舊志目錄》將劉丕諴誤作劉丕誠)。
[光緒]長寧縣誌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善慶修 陳立超纂
光緒七年辛巳(1881)刻本
存佚情況不明
光緒七年,知縣善慶因“戊寅春余奉命來蒞茲土,下車詢及縣誌,即屬僅見……今歲冬,特屬原輯廩生陳立超,將舊板之漶漫者與末曾鏤板之新編重行釐定。非以雲修,亦修之未久,原無事於修。第即數年來祀典禮樂之振興,秩官貢舉之繼增,壇廟公廨之建修,倉庫谷石之積儲,所當按年以紀者逐次補入。其他垂諸掌故有待訪求者不敢漫續,一循其舊。編成付諸梓人以開雕,於是全板獲睹。”該志屬於光緒二年縣誌之增訂本。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言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處有藏本,經詢查卻系光緒十六年增訂本。《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則未註明收藏單位。
陳立超,江西長寧縣人,事迹不明,曾任光緒二年續修縣誌編輯,《續修姓氏》注為“保舉即選訓導、優廩生”。
[光緒]長寧縣誌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修纂人不明
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刻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本 有台灣成文出版公司影印本行世
該志沒有修志人員名單,後來的志書也未提及修纂人,估計邑人中有權勢者利用光緒七年藏板進行遞修刊行,並非官修志。鍾材權在光緒二十四年冬所撰《續修縣誌跋》云:“因思吾邑志自光緒十五年續修后,十餘年來人物繼起,頗不乏人,誠恐日久或滋散佚,因與合邑士紳商謀為繼續之舉。”鍾材權所言“十五年續修”實為光緒十六年,其秩官之巡檢記錄了光緒十六年八月到任的葛芝齡(見電子書第300頁)。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之數字方誌將其標為光緒十五年,誤。台灣成文出版公司影印本之版本信息登記為光緒七年重訂本,亦誤。
卷首含星野等三目,卷一志地含沿革等二十六目,卷二志人含秩官等共三十五目,卷三志政含祀典等十目,卷四志言含奏疏等九目,卷末含軼事等三目,全志共八十六個條目,與咸豐志書完全一致。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江西方誌通考》《尋烏縣誌·舊志目錄》,均漏錄此志。
[光緒]長寧縣誌十六卷首一卷
(清)金福保修 鍾材權等纂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刻本
上海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有藏本
另有2011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及台灣成文出版公司之影印本行世
光緒二十四年,知縣金福保因“邑志修成后,概為官紳購去,迄無存者”,由鍾材權“撿查舊志,搜求劉穆士大史遺稿,互相考證,刪其繁,補其略,附以繼起,其間稍可損益,皆取則於劉大史遺稿,不敢妄贊一詞,庶不負實事求是之意耳”“今惟於沈戴二刻互取其長,並為訂訛補闕,以期信今傳后。其不載於二刻者,必別有可據,始酌存之,否則不敢漫錄。”
該志採用的是劉德熙志稿體例,打破了長寧縣誌自康熙十二年以來二百多年的四綱六卷本定式,將篇幅擴充至十六卷。
《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漏錄該志。
金福保,字小香,浙江人,蔭生,光緒二十四年至光緒二十六年任長寧知縣。
鍾才權,江西長寧縣人。光緒十八年歲貢生,候選訓導。
又,主修縣誌是當地知縣的職權,《光緒二十五年己亥續修姓氏》將邑人梅奇萼與長寧縣知縣並列為主修人,不妥。
[光緒]長寧縣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徐清來修 劉鳳翥纂
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活字本
日本東洋文庫圖書館有藏本
徐清來修志沒有序跋,故無法知其始末。
徐清來,字穆如,浙江永嘉人。光緒元年舉人,曾任龍南知縣,光緒二十七年八月至十一月代理長寧知縣。
又,主修縣誌是當地知縣的職權,《光緒二十七年辛丑續修姓氏》將邑人梅奇萼與長寧縣知縣並列為主修人,不妥。
[光緒]長寧縣誌十六卷首一卷
(清)徐清來修 劉鳳翥纂
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刊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藏本
該志書卷首刊有《光緒三十三年丁未續修姓氏》人員名錄,但其記事最遲只到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到任的知縣豐和為止。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之數字方誌將其標為“清光緒三十三年王衍曾修”,誤。該志當為光緒三十三年所刊二十七年徐清來之志。
卷首為序凡例繪圖,卷一志星野,卷二志輿地,卷三卷四志山川,卷五卷六志建置,卷七志學校,卷八志田賦,卷九志兵防,卷十志職官,卷十一志選舉,卷十二卷十三志人物,卷十四卷十五志藝文,卷十六雜誌。全書近二十萬字,共設一級條目十二個,二級條目六十七個。該刊本有缺頁和頁碼錯亂情況,在卷十五藝文志部分尤為嚴重。
《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漏錄該志
該書與光緒二十七年修光緒二十七年刊本有何異同,有待考證。尋烏縣地方志辦公室特約編輯凌天明、劉承源點注完畢待梓。
[光緒]長寧縣誌十六卷首一卷
(清)王衍曾程祖蔚修 古有輝等纂
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刊本
王衍曾修志沒有序跋,無法知事之始末。
該志系尋烏鄉賢邱凌雲先生於1948年自北京琉璃廠富晉書局購得,書皮上蓋有日寇“檢閱訖”之圖章。后被尋烏圖書館借閱。1962年,尋烏縣政府委託廣東省興寧縣印刷廠按原貌複製了一百部。今原書不知下落,複製本亦寥寥無幾。
因為國家圖書館將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本登記為光緒三十三年王衍曾修志,不少人將三十三年修三十三年刊本與之混淆。《江西方誌通考》就將兩者混為一談,而《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則漏錄該志。《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言北京圖書館、江西圖書館等處有藏本,未見。
王衍曾,安徽宿松人。光緒二十三年丁酉科舉人,光緒三十二年四月初八日到任署理長寧縣事。後任省長公署秘書。
程祖蔚,江蘇武進人,舉人。光緒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到任署理
又,主修縣誌是當地知縣的職權,《光緒三十三年丁未續修姓氏》將邑人古廷松與長寧縣知縣並列為主修人,不妥。
如前所述,自建縣至清末的三百餘年間,長寧縣誌共有萬曆七年黃源志、康熙十二年井廞志、乾隆十三年沈濤志、乾隆十三年戴體仁志、乾隆十四年郭昞志、乾隆三十一年私刊志、咸豐六年蘇霈芬楊長傑志、咸豐十一年私刊志、光緒二年沈鎔經黃光祥志、光緒七年善慶志、光緒十六年私刊志、光緒二十五年金福保志、光緒二十七年徐清來志、光緒三十三年私刊志、光緒三十三年王衍曾程祖蔚志等十五種刊本。其中除萬曆七年黃源志、乾隆十三年沈濤志、乾隆十三年戴體仁志三種不知下落,光緒二年沈鎔經黃光祥志一種藏佚存疑外,尚有十一種刊本行世。此外,邑人吳之章、邱上峰、鄺上芬、劉德熙、曾撰、陳立璿等人也曾經纂修或抄錄志稿,為官修邑志所採用。比如沈濤志就是以吳之章志稿為基礎的,戴體仁志則是在沈志的基礎上加入邱上峰志稿的內容,蘇霈芬志其實就是曾撰志稿,而劉德熙志稿為金福保志所採用。雖然長寧縣誌刊本繁雜,大體上可分為萬曆黃源志、康熙井廞志、乾隆沈濤志、咸豐蘇霈芬志、光緒沈鎔經黃光祥志、光緒金福保志等六修,其他刊本則是在此基礎上遞增的。
另據《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尋烏縣誌·舊志目錄》言,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圖書館藏有清同治三年《贛州府長寧縣採訪總冊》稿本一部。江西省圖書館、尋烏縣檔案館藏有民國二十六年(1937)《尋烏縣鄉土志》抄本一部。
見嘉靖十五年《贛州府志》卷五之《廂里》
見《長寧縣誌·曾同亨序》
見《長寧縣誌·黃源序》
見《長寧縣誌·黃源序》
見《長寧縣誌·黃源序》
見《長寧縣誌·井廞序》
見康熙十二年《長寧縣誌·藝文志》所錄張問行《長寧縣誌後序》
《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主編,1985年中華書局出版。
《國會圖書館藏中國方誌目錄》:朱世嘉著,1989年中華書局出版。
《尋烏縣誌》:尋烏縣誌編纂委員會著,1996年新華出版社出版。
《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1981-1982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
《天一閣藏明代方誌選刊續編》:1990年12月上海書店影印。
《江西舊方誌存書書目訂補》:何振作著,刊於《江西圖書館學刊》第36卷第4期。
見《長寧縣誌·井廞序》
又,乾隆十四年《長寧縣誌·凡例》云:“康熙九年,知縣井廞重修”
見《長寧縣誌·井廞序》
見《長寧縣誌·井廞序》
見《長寧縣誌·沈濤序》
見《長寧縣誌·沈濤序》
見《長寧縣誌·戴體仁序》
《江西方誌通考》:黎傳紀、易平著,1998年黃山書社出版。
見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卷六《藝文志》所錄蕭淡《長寧縣誌序》
見光緒二十五年《長寧縣誌·凡例》
見《長寧縣誌·戴體仁序》
見《長寧縣誌·彭家屏序》
見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長寧縣誌·凡例》
同前注
見《長寧縣誌·戴體仁序》
見《長寧縣誌·沈濤序》
見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卷四《名宦》“戴體仁”條
見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卷六《藝文志》所錄沈濤《楊公祠記》
見乾隆十四年重刻本《長寧縣誌》卷六《藝文志》所錄邱上峰《楊公祠記》
見《長寧縣誌·戴體仁序》
見《長寧縣誌·戴體仁序》
見《長寧縣誌·郭昞序》
見《長寧縣誌·蘇霈芬序》
見《長寧縣誌·曾撰序》
見《長寧縣誌·黃光祥序》
見《長寧縣誌》之劉丕誠《續修長寧縣誌跋》
見《長寧縣誌》之善慶《重刻長寧縣誌序》
見《長寧縣誌》所錄之善慶《重刻長寧縣誌序》
見光緒二十五年《長寧縣誌》之鐘材權《續修長寧縣誌跋》
見光緒二十五年《長寧縣誌·凡例》
見光緒二十七年修三十三年刊本《長寧縣誌》卷十《職官志·知縣》,電子書第2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