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生態城

廣州9個重要戰略平台之一

海珠生態城萬畝果園濕地一期去年建成迎客后,倍受市民好評。記者昨日從廣州市建委獲悉,佔地52平方公里的海珠生態城的濕地二期、安置區建設項目、有軌電車試驗段、環島路建設、琶洲會展四期、四大館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廣州塔綜合配套工程、水博苑、水環境治理等10大項目陸續動工興建。

生態城簡介


從2012年1月起,市規劃部門圍繞省、市領導關於“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城市示範區和建設花城綠城水城的樣板區”的指示,開展生態城規劃編製工作。2012年9月完成概念規劃階段工作,2013年3月初正式開展控規階段編製工作。目前,已徵求了市各職能部門意見,召開了專家評審會,即將進行規劃公示並提請規委會審查,5月底完成全部控規編製工作。
據了解,2012年12月啟動的十大重點項目是海珠生態城規劃建設的示範性項目,涉及市政基礎設施、水環境提升工程、文化科技、民生基礎、古村古港歷史傳承等類型。目前,各項目正按計劃推進。

為新型城市化打造“樣板”


新型城市化是什麼?海珠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姚奕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讓住在城裡的人,早上睡覺能被鳥叫醒,晚上還能數星星。”廣州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提出,要把海珠生態城打造成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城市示範區和建設花城水城綠城的樣板區。今年,海珠生態城的“核心區”萬畝果園即將通過整體征地建成濕地公園;5年內,作為廣州新型城市化樣板之作的海珠生態城將初具雛形。
海珠生態城藍圖繪就
“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海珠生態城的基本框架!”在今年2月召開的廣州市委十屆二次全會上,與會者們注意到一個新亮點——海珠生態城。在這次會議的報告中,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描述未來“海珠生態城”的藍圖——圍繞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城市示範區和建設花城水城綠城的樣板區,借鑒世界生態城市的先進理念,整合海珠區現有的萬畝果園、海珠湖、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琶洲地區、黃埔古村等功能區,規劃建設集會展商務、總部經濟、園林景觀、文化創意、宜居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海珠生態城。
在規劃圖紙上,海珠生態城主要是廣州大道以東的海珠區板塊,面積佔到海珠區的一半左右。在現在的廣州,或許沒有哪一個板塊像海珠生態城一樣擁有如此優越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空間優勢。
在這裡,園、林、湖、涌、江、城融為一體,萬畝果園、海珠湖、穿城而過的珠江和大小河涌為“美麗城鄉”提供了天然的註釋;在這裡,以琶洲展館為載體的會展經濟形成了高端服務業強大的凝聚核;在這裡,許多工業廠房搖身一變成為創意產業園,騰出了136萬平方米發展用地,原來沉重的包袱正逐步轉化為後發優勢。
有規劃專家指出,海珠生態城將是繼中新知識城、南沙新城之後,廣州在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上傾力打造的又一重點戰略區域,將成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時尚創意完美融合的重大展示平台。
“六個一”帶出生態城
建設“海珠生態城”的戰略思路可以用“六個一”來概括:一館帶動一島,一塔帶動一軸,一湖帶動一園,一村帶動一體,一廠帶動一片,一路帶動一環。
用琶洲展館帶動整個海珠島服務業、總部經濟的發展;用廣州塔“點亮”廣州新中軸線南段;用海珠湖帶動整個萬畝果園的升級保護;黃埔村小洲村等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T.I.T、太古倉等舊廠改造的成功範例,連片帶動提升產業、改善周邊環境;通過建設環島路,帶動環島交通、景觀、功能大提升。
“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幸福海珠”這四個關鍵詞,指明了海珠區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海珠這個美麗的島區將迎來更華麗的轉身:依託琶洲國際商務會展區,將進一步提升總部聚集功能,將打造國際一流高端服務業聚集區;加強琶洲、敦和、大幹圍等科技園區建設,建成“智慧城區”;發展和保護好“廣州綠心”萬畝果園,將海珠打造成廣州的“中心花園”;擦亮海珠文化名片,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去年,琶洲被確定為廣州未來十年城市建設發展的重心,琶洲地區成為海珠區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強大動力。今後,琶洲的目標是成為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門戶,打造國際展都。根據規劃,琶洲地區將容納6家五星級酒店、30多座超過22層的寫字樓。目前,琶洲地區多個總部項目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設計方案國際招標,相繼動工興建。海珠區將積極爭取市的支持,加快籌備成立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管委會。
據了解,今年“海珠生態城”將重點完成總體規劃編製工作,並抓緊推進南洲北路東延線、環島路等重點路網建設,力爭在5年內建成海珠生態城的基本框架。
城區建設迎來“蝶變”
過去5年,是海珠區城區面貌大變樣的5年。海珠區從一個廠房、城中村林立的老城區,搖身一變成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新中心區。未來5年,海珠生態城將建成基本框架,必然將帶來城區環境的大升級,一系列城市建設亮點正在浮出水面。
黃埔村、小洲村,通過升級改造成為“海珠名片”。近年來海珠區對“廣東第一村”黃埔古村實施選擇性保護開發和抽疏整治,改造后的黃埔古村成為城中村綜合整治模式的典範,古建築得到修繕保護,市政設施得到升級改造,旅遊經濟得到開發,集體經濟實力和全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小洲村,經過綜合整治后,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藝術名家聚集在這裡居住或開設工作室,形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村”。村內各種工作室達60多家,已成為藝術家的伊甸園
目前,海珠區正在加快黃埔古村二期綠化景觀升級改造、南城河綜合整治等工作,做好黃埔村內商業、旅遊配套設施布點,引導特色餐飲和商貿企業進駐,打造嶺南文化聚集地、展示地、體驗地。
42.2公里的環島路也將是未來“海珠生態城”的最大亮點之一,它猶如一條珍珠項鏈,將海珠區的江岸線連成一體,打造珠江后航道黃金岸線。未來,環島路將成為一條集交通、景觀、休閑、觀光功能於一體的標誌性道路。通過環島游線路開發、爭取舉辦環島馬拉松或自行車等賽事,將成為廣州新名片。
據了解,目前環島路已建成16公里;在建路段12.2公里,力爭2012年完成建設;未建路段為14公里。今年,將在推進環島路沙渡路至石崗路段建設,沿線計劃增設遊艇俱樂部、水上巴士碼頭等港口設施,以及親水平台、水幕、雕塑等廣場節點。
?核心
“廣州綠心”承載 新型城市化理念
萬畝果園濕地保護建設是“重頭戲”
“海珠生態城”建設的核心是萬畝果園濕地保護建設。這片河涌縱橫、小橋流水、百果飄香的“廣州綠心”,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設中顯得彌足珍貴。今年3月16日,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批准了萬畝果園“只征不轉”的特殊政策。而海珠區也不負眾望,僅用短短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10762畝土地的征地簽約工作。
據了解,圍繞海珠生態城的建設和萬畝果園整體保護,今年海珠區要完成萬畝果園濕地一期800畝示範區、14公里綠道和石榴崗河涌升級改造工程,把萬畝果園建設成為“突出傳承廣府文化,強化嶺南水鄉特色,凸顯果林濕地生態環境”的生態城核心區、樣板區,使一年四季都能船走濕地、通江達海、看魚觀鳥、摘果 賞花。
為什麼萬畝果園的保護建設對於海珠生態城、對於廣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海珠區委書記姚奕生有一番生動的比喻:“新型城市化,我理解就是讓市民既享受城市現代生活的便利,又能享受鄉村那種親近自然的生活。讓市民早上睡覺能被鳥叫醒,晚上還能數星星。”他指出,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讓老百姓“魚和熊掌兼得”。
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廣州市委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部署,要求海珠區今後要把生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保護生態上。今年,海珠生態城建設的“重頭戲”,是做好萬畝果園一期工程。海珠區決心要把萬畝果園打造成為“全國最美麗的濕地公園之一”,讓萬畝果園一年四季有更多時間佳果飄香,能看到更多鮮花,讓越來越多市民早上被鳥叫醒,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出門就能看到小橋流水。

“四大館”規劃選址方案


一、文化設施“四大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嶺南文化大觀園))建設的重大意義
海珠生態城
海珠生態城
廣州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需要建設世界一流的文化精品集聚區。文化設施“四大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嶺南文化大觀園))建設,是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的迫切需要。是落實省委胡春華書記對廣州提出建設新嶺南文化中心要求的重大部署,是推進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的重要任務,文化設施“四大館”的建設,體現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對提升廣州市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至關重要。對我市打造世界一流的文化精品集聚區、弘揚歷史悠久的嶺南文化,努力將廣州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具有重要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強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要作用。
二、工作過程
2012年8月,市委、市政府部署開展文化設施“四大館”選址工作,提出 在南中軸線上要重點規劃建設好文化設施‘四大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技館和廣州文化館);市規劃局先後共完成五輪方案,形成四個選址方案供選擇。
2013年2月22日、 3月29日先後兩次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的討論和審議。何鏡堂黎顯衡黃淼章鄧炳權周劍雲劉曉明趙健孫一民冼劍雄等專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同時,市規劃局先後共五次向市委、市政府彙報。經過多輪成果的討論和研究,2013年4月19日,市政府會議充分聽取了麥英豪、程存浩、陳永鏗、羅一平方土、陳偉安、郭俊、朱才毅、方家忠、惠德毅等專家的建議,會議議定:同意廣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科學館選址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南段地塊,廣州美術館位於廣州科學館北側。廣州文化館選址於海珠湖東北部,與嶺南文化大觀園結合布置。
海珠生態城
海珠生態城
2013年5月7日,市“四套班子”在市委召開會議聽取“四館一園”選址、規劃情況彙報,原則同意市規劃局彙報的選址方案,方案深化后立即啟動下一步工作。
本次規劃選址工作充分體現“政府主導、專家意見、人大政協參與、安置先行、實施可控、規劃合理”的特點,將建設為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高地以及中外遊客、廣大市民的遊覽勝地。
三、方案介紹
廣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科學館選址城市新中軸線廣州塔以南地塊:廣州美術館和廣州科學館位於中軸線東側,廣州博物館新館位於中軸線西側;廣州文化館選址於海珠湖東北部。(簡稱“3+1”選址)
(一)目前國際知名城市的文化設施主要分為兩種布局方式,一是散落式布局,如倫敦雅典羅馬等;二是以城市軸線為主線集聚的布局,如華盛頓堪培拉、北京等。“3+1”的選址方案,能使廣州市的文化設施,在原本已有的分散式布局中,又增加了集中式的大型文化綜合體,形成大分散、大集聚的城市文化設施分佈。兼顧了均衡服務和集中遊覽兩種方式的文化普及需求。
海珠生態城
海珠生態城
(二)國際國內上雖然已建成有眾多優秀的文化集聚的布局案例,但像廣州塔周邊,將眾多文化設施選址於天然江河周邊,打造景觀區位如此得天獨厚的文化集聚區,當屬世界罕有。
(三)廣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廣州科學館建成后,結合現在廣州塔南廣場將形成“嶺南廣場”(暫定名),周邊有廣州塔、廣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廣州科學館、領事館區、廣州電視台、廣州日報、赤崗塔等,與珠江對岸的花城廣場四大文化建築,以及海心沙星海音樂廳廣東美術館等,形成文化設施集聚。眾文化設施圍繞在廣州塔的聚集圈內,形成“眾星捧月”的文化聚集布局,打造世界規模最大的文化綜合體和一流的文化精品集聚區。從廣州塔上北眺南望皆形成景觀焦點,在近期實現新城市中軸線南延,以此實現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的打造。
(四)“3+1”中的“3”,即廣州塔以南地塊的選址,交通條件極為優越。周邊城市道路均為30米以上的城市幹道,選址範圍內現有軌道交通3號線(赤崗塔站)、8號線(客村站),未來還規劃了軌道交通12號線、19號線的交匯站赤崗北站。發達的軌道交通對於市民及遊客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海珠生態城
海珠生態城
(五) “3+1”中的“1”,廣州文化館(嶺南文化大觀園)單獨選址於海珠湖周邊,結合海珠湖打造風景優美的嶺南大觀園。該選址位於中軸線南端的重要節點,為中軸線南延建設提供了契機。
下一步市規劃局將會同有關單位開展設計方案國際競賽,力爭將文化設施“四大館”項目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經得起時代檢驗的文化精品。
廣州發展軸線
廣州發展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