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宋文壇的三大才子,元嘉(424年 - 573年)是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
鮑照(約414—466)南朝宋東海(治今山東蒼山南)人,字明遠。文辭贍逸,擅古樂府。元嘉中,嘗謁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義慶奇之,擢為王國侍郎,甚受賞識。遷秣陵令。孝武帝以之為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為荊州刺史,引為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也稱“鮑參軍”。明帝初,子頊起兵應晉安王劉子勛之叛,軍敗,他為亂兵所殺。其詩雅麗,不避危仄;又創七言隔句用韻與中間換韻之法,對後世詩歌頗有影響。有《鮑參軍集》。
鮑照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元嘉期間(424—45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聘為國侍郎。孝武帝即位后,為大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轉永嘉(今溫州市)令,後任朐海王劉於頊的前軍參軍、遷軍刑獄參軍,人稱鮑參軍。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鮑照26歲,據史載,曾謁見臨川王劉義慶,毛遂自薦,但沒有得到重視。他不死心,準備獻詩言志。有人勸阻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大怒:“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者,豈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之後,他終得賞識,獲封臨川國侍郎。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浚的侍郎。
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任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出為秣陵令,轉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為前軍參軍,刑獄參軍等職,掌書記之任。孝武帝死後,太始二年(466年),文帝十一子劉彧殺前廢帝劉子業自立,是為明帝。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劉子勛反對劉彧的鬥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鮑照有一妹鮑令暉,也善文學。
顏延之(384年-456年),字延年。琅邪臨沂(山東臨沂)人。顏含曾孫,東晉及南朝宋文學家,在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與同期的文學家謝靈運合稱“顏謝”。
謝靈運(385—433)南朝宋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小名客兒。晉散騎常侍謝玄孫。晉末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少好學,有盛名,初為晉琅邪王大司馬行參軍。義熙中,為劉裕相國從事中郎、太子左衛率。坐輒殺門生免官。宋初復起用。自以未參機要,常懷憤慨。少帝時,因非毀朝政,出為永嘉太守。在郡浪遊山水,不久稱疾去職。移家會稽,營修別業,作《山居賦》並自注。又著《辨宗論》,申道生頓悟之義。元嘉中,召為秘書監,使整理秘閣書,選四部目錄六萬餘卷。尋遷侍中,坐日夜遊宴免官。東還,與族弟惠連及何長瑜、荀雍、羊璿之等以文章賞會,時謂“四友”。嘗率數百人自始寧南山伐木開道,直至臨海。後為臨川內史,以謀叛罪徒廣州,旋被殺。卓有文才,其詩多寫江南風光,創山水詩派。與顏延之齊名,並標“顏謝”。著有《游名山志》及文集,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謝靈運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紹興上虞區),原名謝公義,字靈運。父謝瑍,不慧,其母是王羲之與郗璿的獨女王孟姜的女兒劉氏。祖籍陳郡陽夏,但其祖父謝玄已移籍會稽始寧,並葬於該地。因此,謝靈運平生實未至此地。
謝靈運小時在錢塘道士杜炅的道館中寄養,十五歲回建康,故小名客兒。靈運“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歲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公、謝康樂。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謝靈運已二十歲,出任琅琊大司馬行軍參軍,後任太尉參軍、中書侍郎等職。好營園林,游山水,製作出一種“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後齒”的木屐,後人稱之為“謝公屐”。與族弟謝惠連、東海何長瑜、潁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
406年,謝靈運出仕。義熙二年(407年)改從撫軍將軍、豫州刺史劉毅任記室參軍。義熙八年(413年)劉毅反劉裕,兵敗自殺,謝靈運返京任秘書丞。
義熙十一年(416年)轉中書侍郎。義熙十四年(419年)劉裕在彭城建宋國,謝靈運任宋國黃門侍郎。420年,劉裕代東晉自立,創劉宋,是為宋武帝,謝靈運爵位由公降為侯,任太子左衛率。永初三年(422年)劉裕死,少帝繼位,謝靈運被權臣排擠出京,任永嘉太守,在職一年,即稱病返鄉隱居。
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誅權臣徐羨之等,召謝靈運回朝任秘書監,因不受重用,心有不平,多稱疾不上朝而肆意遨遊。借文帝諷旨令其自解之機,請病假東歸,二次隱居故鄉。因日夜遊宴,謝靈運於元嘉五年(428年)被免職。
元嘉八年(431年)因決湖造田之事,被會稽太守孟顗告發,他上書申辯。文帝知其被誣,未予追究,任其為臨川內史。但他依然荒廢政事,遨遊山水。司徒劉義康譴使收錄,謝靈運興兵拒捕,犯下死罪。文帝愛其才,降死一等,流放廣州。
元嘉十年(433)因罪徙廣州,密謀使人劫救自己,事發,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終年四十九歲。
靈運頗信佛教,生得一副美須,死前布施,捐出自己的鬍鬚,裝飾南海祗洹寺的維摩詰菩薩佛像。唐時,唐中宗之女安樂公主將維摩詰菩薩佛像之須,剪取一半,以備鬥草之用。又恐他人所得,因剪棄其餘。今遂絕。
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鮑照比作“鳳與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詩歌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長於樂府詩,最有名的有雜言樂府《擬行路難》18首,五言樂府《代出薊北門行》、《代白頭吟》等。這些詩作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自己沉淪下寮的憤懣和不平。藝術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剛健清新,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當時歌功頌德的廟堂詩以及遊山玩水、談玄理、慕神仙的時代風尚迥然不同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
虞炎《鮑照集序》
鮑照字明遠,本上黨人,家世貧賤,少有文思。宋臨川王愛其才,以為國侍郎。王死,始興王浚又引為侍郎。孝武初除海虞令,遷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一本雲,時上多忌,以文自高,趨侍左右,深達風旨,以此賦述,不復盡其才思。)出為秣陵令,又轉永嘉令。大明五年,除前軍行參軍,侍臨海王鎮荊州,掌知內命,尋遷前軍刑獄參軍事。宋明帝初,江外拒命,及義嘉敗,荊土震擾。江陵人宋景因亂掠城,為景所殺,時年五十餘。身既遇難,篇章無遺,流遷人間者,往往見在。儲皇博採群言,游好文藝,片辭只韻,罔不收集。照所賦述,雖乏精典,而有超麗,爰命陪趨,備加研訪,年代稍遠,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儻能半焉。
宋參軍鮑照。其源出於二張,善制形狀寫物之詞,得景陽之諔詭,含茂先之靡嫚。骨節強於謝混,驅邁疾於顏延。總四家而擅美,跨兩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然貴尚巧似,不避危仄,頗傷清雅之調。故言險俗者,多以附照。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
次則發聲驚挺,操調險急,雕藻淫艷,傾炫心魂,亦猶五色之有紅紫,八音之有鄭衛,斯鮑照之遺烈也。
沈德潛《古詩源》
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
杜甫《春日憶李白》
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讚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
《許彥周詩話》
明遠《行路難》壯麗豪放,詩中不可比擬。
王夫之
一以天才天韻,吹宕而成,獨唱千秋,更無和音。
陸時雍《詩鏡總論》
鮑照材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人世之所未有。當其得意時,直前揮霍,目無堅壁矣。駿馬輕貂,雕弓短劍,秋風落日,馳騁平岡,可以想此君意氣所在。
鮑照創作以詩為主,今存204首。《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少部分詩描寫了邊塞戰爭和征戍生活,為唐代邊塞詩的萌芽。
鮑照的作品在我國詩歌發展史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面,尤其是樂府詩。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他的駢文亦佳。
藝術風格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對後世李白、岑參、高適、杜甫有較大影響。藝術形式上,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存80餘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雜言等多種形式。五言詩講究駢儷,圓穩流利,內容豐富,感情飽滿。七言詩變逐句用韻為隔句押韻,並可自由換韻,拓廣了七言詩的創作道路。他的樂府詩突破了傳統樂府格律而極富創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語言容量大,節奏變化多,辭藻華美流暢,抒情淋漓盡致,並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潛曰:“明遠樂府,如五丁鑿山,開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詩源》卷十一)。《蕪城賦》借廣陵在漢代的繁榮和今時的荒涼來抒發懷古之幽情,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屬於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抒情議論融合,文氣跌宕,辭藻絢麗,兼有駢散之長。
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註釋,始於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註,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讚美了家鄉的山水。今人丁福林、叢玲玲於2012年4月1號出版了《鮑照集校注》。
代表劉宋時代最高詩歌水平的是鮑照,他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出身庶族,家境貧寒。他的一生,自然也在與士族制度進行抗爭,在悲劇與鬱悶中徘徊。他沒有像左思,在抗爭之後心灰意冷,走向歸隱,加入陶淵明的行列。而是毫不掩飾其對功名富貴的強烈追求。他才華橫溢,當然認為自己理應得到自己所想的一切,“燕然未勒胡雛在,不信我無萬古名”。二十多歲,把自己寫好的詩獻給臨川王劉義慶,有人勸阻他,他勃然大怒:“千年以來湮沒無聞的英雄異士,難道能夠數的清么?大丈夫怎麼能因為身份卑賤,而將自己的抱負和才能掩藏,不去辨別好壞,終日碌碌無為,與庸才相處呢?”為了求的自身價值的體現,即便化作一隻飛蛾,撲火而死,也比那些藏首藏尾的老莊學者們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