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漢族
秦嶺淮河以南漢族群體
南方漢族是指中國南方(秦嶺淮河以南)的漢族群體。
南方漢族來源於漢族源頭西南古羌人,北方漢族同源,和經過不斷分化、融合、遷移形成。秦漢之前曾有許多不同的稱呼,如南蠻,東夷,西戎,百越,百濮,荊蠻等,但並不是嚴謹的民族劃分。南北方漢族的交流在史前時代就廣泛存在,尤其是在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盛唐時期爆發的安史之亂、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時期的三次大規模民族融合為盛,大批北方貴族為逃避戰亂南遷,同時南方平民北遷填補戰後北方的人口,融合遷移之後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漢族。
長達25年的唐末民變也造成了北方漢族人口大規模南遷。
2004年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由文波、李輝領導的科研組通過對國內17個不同省區的871個抽檢者的血樣進行基因分析,比較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的Y染色體(父系)和線粒體DNA(母系)的相同率,得出結論:今天的南方漢族是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共同繁衍的後代。
生物遺傳基因由染色體和線粒體攜帶。人的細胞核內共有二十三對染色體,其中Y染色體比較特殊,它只能由父親傳給兒子(傳子不傳女),並且在遺傳過程中不會出現重組,因此能穩定地記錄父系方面的遺傳信息。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有辦法知道宋朝趙匡胤的Y染色體特徵,今天科學家通過測定某地區某一個男子(不一定姓趙)的血樣,發現他的Y染色體與趙匡胤完全相同,就可以斷定他是趙匡胤的後裔。
除Y染色體外,在人體細胞的細胞質中還含有線粒體DNA(mtDNA),線粒體DNA也很特別,它只能由母親傳給孩子,因此通過分析線粒體DNA基因可以重建母系血緣方面的聯繫。
史前北方漢族與南方漢族儘管有小規模的基因交流,但由於地緣分隔缺少大規模血緣上的聯繫,雙方的Y染色體與線粒體DNA存在差異。今天的南北漢族是雙方的混血後代,它的Y染色體、線粒體DNA與北方漢族具有共同點,與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也具有共同點。科學家通過基因分析,計算南、北漢族在Y染色體與線粒體DNA上的“相同率”(以百分數表示,為了書寫方便,一般以小數表示),可以以此來判斷南方漢族是更接近北方漢族的後裔,還是更接近南方少數民族的後裔。
下圖為復旦大學以北方各省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平均數據為例,對南方各省的血樣測定比較結果。
旦大學對南方各省血樣的實際測定結果
第一組(湖北、安徽、江蘇為代表)
Y染色體的相同率很高(平均90.5%相等),線粒體DNA的相同率也很高(平均78.5%),與北方人群差異無幾。從基因角度看,江蘇人、上海人、安徽人應歸屬北方漢族。
第二組(福建為代表)
Y染色體的相同率較高(平均80%),說明基本是北方人群男性的後代。線粒體DNA的相同率很低(平均22.4%),說明基本是南方漢族和少數民族女性的後代。綜合兩點,福建、雲南等省區的居民基本是北方男性與南方女性婚配的後代。同時表明,遷徙到福建等地的北方人群中很少有女性移民,以及當地人群男性較少傳下後代。
第三組(湖南、江西、浙江為代表)
情況比較平均,這組Y染色體的相同率高於50%(平均74%),說明南方本土人群男性相對較多地傳下了後代。線粒體DNA的數值達到50%(平均48.8%)。說明該地區北方女性的數量與南方本土女性的數量基本相等。說明北方民族與當地民族均衡婚配,均勻融合。
綜合以上三組數據,總的表明在南方漢族形成的過程中,融入南方漢族中的南方本土女性多於男性,而也有不少南方本土男性融入了北方漢族。
二○○四年九月十六日,英國《自然》雜誌以《遺傳學證據支持漢文化的人口擴張模式》為題,報道了文波、李輝等人的研究成果。該報道稱:漢文化的擴散的確伴隨著大規模人口遷徙,但這場由北向南的人口遷徙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漢族男性。
附上:東亞人基因分佈頻率
註:其中H7-H10是漢人基因標記
東亞人基因分佈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