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祐
高祐
高祐(?~499年),本名高禧,字子集,小名次奴,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北魏時期大臣,安南將軍高讜之子,司空高允堂弟。
廣涉經史,豁達豪放。初為中書學生,遷中書博士,拜中書侍郎。招順邵郡群賊有功,封建康縣子。孝文帝即位后,任秘書監,監修國史。遷給事中,出任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封東光侯,拜光祿大夫。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去世,謚號為靈。
人物關係
高祐,本名高禧,因與咸陽王元禧同名,故孝文帝元宏賜名高祐。祖父高展是十六國時期後燕官員,官至黃門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平定中山郡后,高展遷居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最終死在三都大官的職務上。高祐的父親高讜,跟隨太武帝拓跋燾消滅大夏皇帝赫連昌,因功授任游擊將軍,賜封爵位為南皮子。高讜與崔浩共參著作,升任中書侍郎。后歷任給事中、冀青二州中正、假散騎常侍、平東將軍,進封蓚縣侯,曾奉命出使高麗。高讜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安南將軍、冀州刺史、假滄水公,謚號為康。高祐的兄長高祚,繼承其父爵位,擔任東青州刺史。
高祐
高祐廣泛涉獵經史,喜好文學雜說,性格豁達豪放,不拘小節。初為中書學生,後轉任中書博士、侍郎。高祐后因招順邵郡群賊之功,賜封爵位為建康子。
孝文帝元宏在位時期,任命高祐為秘書令。後來高祐與李彪等人啟奏孝文帝說:“為臣聽說典謨作,讓人的話語言論得以光著;載籍作,做的事情便能昭揚。這樣《尚書》成為記言之體,《春秋》便是錄事之作。查閱以前所流傳的志傳,都是論言記事的實錄。夏、商以前,其文字不備。從周代以後,典章備舉。史官之作,文質不同;立書意旨,隨著不同的時代都有差異。至於《左傳》,記言記事,兩致並書,可以稱得上是存留史家本意,而不是完整的史書之體。到司馬遷、班固時,他們兩人都是博有才識之人,敘錄今古,備在章法,雖然不能說面面俱到,但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前代史書中的優秀之作。至於東漢、曹魏、晉朝的史書都可忽略放過。只有我們聖朝創製上古,開帝基於長發,自始均以後,到漢成帝,這其間世數久遠,所以史書未能傳記。為臣等疏劣陋粗,忝居史職,披覽《國記》,私有撰史之意。愚見以為自從王業開始,眾事草創,皇始年間以來,光被中土,我們應依參司馬遷、班固大致的體制,讓事實分類相從,紀傳區別,表志分開,像這樣修述史書,各類事實都可包括在內。伏惟陛下先天開物,洪宣帝命,太皇太后淳曜乾坤二儀,惠和王度,聲教之所漸漸和洽,風澤之所深加,固然已經義振前王。加上太和元年以來,年代雖未有三十年,然而嘉符禎瑞,備加完善於往日;洪功茂德,事更精粹於前世。會稽藏玉牒之章,泰山想石記之列。而秘府史家記述勛功,卻述美未盡。將讓皇風大美,或有缺而不載;功臣善績,或遺而不傳。從著作郎以下,臣請啟其中才識俱嘉者,參與撰造國書,如果能夠得到人才,史書三年就可修成。然後大明之德功,光於帝篇;聖后之勛業,顯於皇策。轉命忠貞之倫,納言司直之士,都會備具載籍了。”孝文帝接受他們的意見。
後來有一次,孝文帝從容問高祐說:“近來水旱不調,五穀不熟,有什麼辦法可以防止災害而獲得五穀豐登呢?”高祐回答說:“過去堯、湯之運,也不能去除運數中的九年旱災,陛下您道同前政,對付眼前的小旱又有什麼辦法呢?只有選拔賢才佐治政事,不干擾百姓順時耕作,這樣的話就災消豐至。”孝文帝又問他防止奸盜的方法,高祐說:“過去宋均樹德,害人之獸都不到他的治域來;卓茂善於教化,蝗蟲都不入其境。盜賊是人,如果我們訓教有方,哪有不容易停息的呢。我以為讓宰守們做到貞正良端,那奸盜就會止息。”高祐又上疏說:“現在的選舉,不管其人治理見識的優劣,專門追究人年齡勞績的多少,這不是人盡其才的做法。我們應該停止專究薄藝,放棄那種無功之勞,惟才是舉,那就會使官吏們風氣端正。又有功勞的大臣,雖說其年勤可以著錄,但才非撫人,則可以加之以罰賞,不應委之以方伯之任。這就是所謂王者可以給人以財而表示親近,而不可私自許諾別人官職以示關係好。”孝文帝都很推許。加任給事中,冀州大中正,其餘官職照舊。當時李彪專統著作之事,高祐為令,不時地關懷寫作而已。
高祐后出任持節、輔國將軍、西兗州刺史、假東光侯,鎮守滑台。高祐以郡國雖有太學,縣黨也應有學校,於是在縣立講學,黨立小學。又命令一家之中,自立一碓,五家一起,共造一口井,以便給行人提供食飲,不讓婦人舂米打水。又建立起禁止奸賊的辦法,令五五相保,如發生盜事則五五連坐,這種方法一開始做起來雖然看起來煩瑣,後來卻使治安大為好轉,寇盜行為也都停止。
高祐后擔任宋王劉昶師傅。因高祐過去參與律令制定的功勞,朝廷賜帛五百匹、粟五百石、馬一匹。劉昶以其官舊年老,雅相看重,妓女妾婢,也沒少給他。拜授光祿大夫,師傅官職如故。劉昶死後,朝廷征拜他為宗正卿,而高祐留戀彭城,久不赴任。於是尚書僕射李沖彈劾高祐徘徊怠慢於淮、徐之間,無事拖延朝廷之命,免官三年,以贖其罪。孝文帝下詔免除高祐宗正卿之職,復其官光祿大夫。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高祐去世。太常卿議定謚號為煬,孝文帝下詔說:“不遵上命曰‘靈’,可謚為靈。”
《魏書·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有記載。
祖父:高展,三都大官。
父親:高讜,中書侍郎、蓚縣侯,贈冀州刺史、滄水公。
哥哥:高祚,東青州刺史、蓚縣侯。
弟弟:高欽,秘書中散。
高和璧,中書博士。
高顥,高和璧之子,襲爵建康縣子,中散大夫、征虜將軍。
高雅,高顥之弟,司徒府錄事參軍、定州長史。
高諒,高雅之弟,驍騎將軍、徐州行台。
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末年,兗州東郡官吏獲得一隻異獸,獻給京城,當時人都沒有認得。文成帝下詔詢問高祐,高祐說:“這種東西是三吳所出,它的名字叫鯪鯉,其他地方都沒有,今天我們得到它,這不預示著吳楚之地,要歸我大魏嗎?”有人在零丘得到一枚玉印獻給朝廷,文成帝讓人拿給高祐看,高佑說:“印上有籀書二字,文曰‘宋壽’。壽者,命也,我獲其命,也是歸我的徵兆。”獻文帝拓跋弘在位初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之子義陽王劉昶奔靠北魏,薛安都等人以五個州降附北魏,當時人都說高祐的話很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