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越劇團

天津市越劇團

天津市越劇團,前身為“上海市聯合女子越劇團”,於1950年2月由上海甬江狀元樓的梁志卿和天津天華景戲院的高伯海聯合參股組建。4月,到天津天華景戲院演出。主要演員有花旦裘愛花、小生筱少卿、老生邢湘麟、小丑筱麟童(后筱麟童離去,由章飛飛接替),首演劇目為現代戲《紅花果》。劇團因受觀眾歡迎和有關方面的挽留,就此駐足津門。

簡介


天津市越劇團,前身是“上海市聯合女子越劇團”,於1950年2月由上海甬江狀元樓的梁志卿和天津天華景戲院的高伯海聯合參股組建。

發展歷史


天津市越劇團演齣節目
天津市越劇團演齣節目
1951年,劇團改製為合作制性質的姐妹班,團名改為“聯合越劇團”,筱少卿任團長,裘愛花任副團長。
1953年6月,首次晉京演出,在實驗劇場上演了《梁祝》、《秋江》、《白蛇傳》等劇。郭沫若沈雁冰田漢、馬彥祥、阿英、歐陽予倩、梅蘭芳洪深等文藝界領導出席觀看,給予好評。隨即受中央文化部委派,以“天津市越劇團”為名(后一直沿用)入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40餘天。
1954年1月,劇團以《梁祝》一劇參加天津市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主演者裘愛花、筱少卿獲表演一等獎,邢湘麟獲表演二等獎。3月,劇團在北京實驗劇場演出《紅樓夢》,筱少卿飾賈寶玉、裘愛花飾林黛玉,連續客滿17場,轟動京城。歐陽予倩親為排演《葬花》一場,焦菊隱為大家講授表演理論。
1956年1月,劇團被批准為國營。
1958年,上海越劇院調演員陳佩君、編劇弘英、琴師張土相等支援劇團。
1959年春,劇團在北京長安、吉祥戲院演出《孟麗君》,客滿75場,周恩來總理到長安戲院觀劇,並與演職員合影和作重要講話。后應梅蘭芳之請,該劇到西單劇場作專場演出,北京市副市長王崑崙和馬連良譚富英張君秋等蒞臨觀看。田漢、安娥觀后高度讚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劇團新排歷史劇《文成公主》,經陽翰笙、翦伯贊、馬彥祥及中央民委楊靜仁、薩空了三次審查后,於1960年1月,在北京吉祥戲院演出成功。郭沫若、田漢、馬寅初、趙朴初等題詩讚美,翦伯贊、馬彥祥、馬少波冰心等發表文章。中國戲劇家協會召開座談會,馬少波等對該劇作了高度評價。李維漢副總理在民族宮設宴招待全團演職員。接著該劇進懷仁堂為中央領導人作專場演出,又為十世班禪招待演出。班禪觀后提出邀請劇團去西藏演出(后因故未去)。不日又參加了周總理、朱德委員長和陳毅、賀龍副總理等參加的聯歡舞會。周總理勉勵裘愛花“要好好為人民服務”。2月,《文成公主》到上海演出,受到上海文藝界的好評。中國唱片社為全劇灌制唱片出版發行。
1961年,劇團重新改編演出的神話劇《雲中落繡鞋》,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越劇藝術片在全國放映,香港藝聲唱片公司為該劇錄製成盒式磁帶發行。同年,劇團設立了少年越劇訓練班,經過多年培訓,方愛珍、陳茶花、王秀蘭、彭麗麗等青年演員成為劇團的新生力量。
1963年6月,劇團應中國文聯阿英邀請,赴京參加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紀念活動,演出《紅樓夢》,俞平伯觀劇后與會研討。“文化大革命”中,劇團被迫解體。
1979年7月,劇團恢復重建,至1986年被撤銷,少數主要演員被安排到天津市藝術諮詢委員會。劇團在天津38年,排演劇目近百出,經常演出於天津、北京兩地,足跡遍及蘇、浙、滬、贛、鄂、冀、內蒙、遼、吉等地,在北方有較大影響,郭沫若為劇團作了“南花北移”的題詞。劇團編導人員有弘英、張步虹、孫靖一、林建、張文等,舞美設計張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