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各庄村
北京市懷柔縣下轄村
安各庄村位於懷柔縣城的東北部,距縣城9公里,全村總人口1351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95人,佔總人口的14.4%,已進入老齡化村。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為5024元,經濟收入屬於中等水平。
1371年前
本村已有張、耿等戶土著人家居住。張姓,居住村西北角,直到地震前,老宅猶在,即現在張老四張 宅院,有600年歷史。耿家居住何方,村人無人說道明白。據傳,本村還有馬姓人居住過,村西南有馬家墳存在多年,但,馬姓人居住何地,老居建址,人去何方,古無耳傳。
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據查,當時的永樂皇帝朱棣為維護大明朝統治,接續先皇從人口密集的山西山後陸州,先後多次(自洪武1371年~永樂1471年有8次較大規模移民),向元朝統治過的北方實施大移民,據本村劉姓劉印起訴說和有關資料證實,劉姓家族將在此年間(1404年)第一個移居本村,他們選摘在距張家東南500米之遙的最高點處建居,取村名為劉家莊。後人也傳說叫劉家院子。
之後,高氏一族(亦高紹玲、高紹先此族)遷至本村。建居在劉家宅院以西,與劉家相鄰而居。自此,本村有劉、高二姓和已有的張姓人丁共聚居住於此。
此年間,劉、高、張三姓,各自選建了陰宅墳地。劉家建於村北不遠處,現文教室及西地塊,佔地6000多平米,稱劉家墳。高家建於村南3華里處,通往和尚坨村老道旁,佔地70000多平米。稱高兒墳。張家老墳選在村西北處,1959年修長大共路被推平通路。
1420年——1500年
受當時“鼓勵耕農” 、“跑馬行圈”社會環境影響,高橫坨村高福財後人陸續在本村東,南等方向來開荒種地。村東、南方向大片土地已成為他們的世襲耕地。
由於當時朝政缺乏對移民的管理,社會紊亂,常有燒殺搶奪,爭強斗勢事件發生。本村人屢遭鄰村大戶劫難,至使百餘年間備受侵凌,時有棄院遷走之意。致使高橫坨高福財族人,當時遲遲不敢遷入本村。按西老墳墳頭埋置和老房址建築析歟,只有高殿羽,高殿明之祖輩[名字待考]由高橫坨率先遷至本村,建居於張家院以東一隅。至此,本村已有劉,張,高(兩族)三姓四族人居住。
1630年——1635年
據有關資料記載,歟,在屢遭鄰村侵凌之下,“高氏二兄弟” ,“邀來祖輩高景春”來村,通過一定手段,調處了本村與鄰村的矛盾,,村人。高景春在本村定居,娶妻生子。建居於劉家宅院西500米,張家宅院以南之處。
1636年——1640年
本村劉家莊更名安各庄。本村人在高景春以及高氏族人的實力下,得以相安無事,安居樂業,高氏三族威望大增,更改村名之事由此誕生。他們沒有把原來的劉家莊改稱“高家莊” 、“高各庄”之類,而是賢達高遠,既忌諱了劉家莊窩囊受氣,又避躲了爭名之嫌,採取的是民生是本,安居為先的高瞻態度,把村名更之為“安各庄” 。概有“相安無事,安居樂業”之意,又有村內“安定、和諧”之圖,達到了各姓氏族門痛快接受,共圖村榮的效果。
約此年間,高氏三族,如同結義一般,在村西深厚的黃土崗上選址一塊塋地,共建墳塋,以誓同生共葬,和睦永遠。後人稱西老墳。西老墳佔地約20畝,塋中東首第一座墳墓埋葬的是高景春,中間第一座墳墓埋葬的是高殿羽等祖[名字無考],西邊第一座墳墓埋葬的是高紹玲,高紹先等門祖[名字無考]。三位先祖並駕齊驅,彰見同生共葬之情感。
期間,在當時的村中間大窯坑北,建起廟宇一座,為龍王廟。
1650——1670年間
安各庄整個形勢徹底好轉后,在安各庄開荒種地佔有土地的高橫坨高福財族人中,按占居的老宅院分析,他們一部分人在這一時期遷至於本村,如高傑斌,高志明等世祖。他們占居了高紹玲老院以西道南路北平坦地段。
1670—— 1710年間
此時,高景春族人丁興旺,增長較快,到四世高仕秀期間,廟以西的宅院以現緊張,便在劉家宅院以東開始建居,道南路北百餘米地基被高士秀搶佔。後路北歸長子高恩繼承,路南歸次子高乾繼承。
1710.。。。。。 1750年間
在高士秀延東建居之後,不幾年,在安各庄佔有土地的高橫坨高福財族人前後全部遷入本村,建居於高恩,高乾以東,建築了道南路北約300米的宅院。至此,安各庄東西800米的主大街形成,一直到地震前500多年間,未有多大變動。震后,只是往東往西又加長了200米左右。
1768年
碑文記載,是年,全村集資重修龍王廟。修后的龍王廟神氣壯觀,名震鄉里。村人稱大廟。此後,百年間無變化。
1927年
遷居在秦皇島的村人高勇,在本家宅院建築了五間水刷石房子,因全部用水泥構築,修飾壯觀,百餘里鄉鎮間,堪稱一絕,村人稱其“洋房子” 。從那時起,村人開始認識了水泥,民稱‘洋灰’。五十年後,水泥在村中才有小量使用。
1932.。。。。。1937年間
中國共產黨冀東特委領導人卞振東(村人稱大先生),活動於本村。村中在高小安(村人稱二先生)的啟發領導下,發展黨員7~8名,組建起第一屆黨支部。也是本區早期組建的基層黨支部之一。高祥玲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
1930年
村人在大廟裡辦學堂,私塾結束。也是大廟改建學堂之始。
1938年
村中建過村政權,由高煥其村主任,高玉冒抗勤,高殿右任教委,高瑞燦文書,還有糧秣,出納,七人組成。
是年7月,鬧“便衣隊” ,即冀東農民抗日大暴動,全村200多人參加,成立了高家班,后與霍家班,姚家班,侯家班等組建了第十三縱隊,村人高小安任縱隊長。在打樂亭,攻爽坨,克越支等戰役中,村中抗日農民首當其衝。
1942年
是年冬天,開始“跑返” ,即為逃避日寇,國民黨軍隊的殺戮而逃離家園的俗稱。70~80多歲的老人提起跑反年頭,還心有餘悸。一直到1947冬才結束。
是年,小賣店及各別戶開始點煤油燈,村人俗稱“洋油燈” ,告別了幾百年點黑油燈的年代。
是年,農曆臘月初四(1942年12月13日),本村17名無辜村民慘遭日寇殺害。
本村有錢戶劉玉田購進一輛膠輪大車,從此,他家拋棄了幾百年使用的笨重鐵瓦大眼兒車【木和鐵瓦製做,由上車、下車組成。上車;由車轅、車架、鋪板、耳板構成,車轅上栓掛車套,套入牲畜拉動;下車,由車軸、車輪兩部分構成,車軸是用一根20公分粗的硬木,一般多用棗木、獨木等製做;兩邊安裝車輪,車輪木製,外圓鑲訂一層約1公分厚的鐵瓦,便於耐使用,勁摩擦。上車與下車之間用‘黑油’【未經提煉的棉籽油】潤滑。減少‘嘰嘎’之聲,且光滑耐用。
1946年
中國國民黨佔領本境主要據點,招募兵員,本村五,六個人參加民眾稱其[伙混兒]。
1947年
1947年
這一年是本村大變革的一年,有村以來六百年的土地私有,變為集體所有,村人稱其為[土改]和[平分],即指這年。
4月,財產析估,以中間戶為標準,財產做價,土地,房屋,牲畜,車輛,樹木,場院以及大宗浮物等,摺合小米做價評估,
5月,按評估界線劃定出成份,地主1戶,富農23戶,上中農13戶,其餘的是中農,下中農,貧農。
6月,平分富農財產。
12月,平分土地,當時,本村人均土地5畝。
1948年
為進一步補充兵源,全村青壯年[全拉],組建[反攻團],身體虛弱的高國文也都參加了。全村100多號人,高國志帶隊,加入了東北四野部隊41軍122師366團。
1949年
發大水,七七四十九天未開晴,農田絕大部分被淹,絕收。
懷柔區地圖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轄10個鎮、5個鄉,總人口296002人,其中:懷柔鎮 112662人、雁棲鎮 17475人、北房鎮 18134人、楊宋鎮 17016人、廟城鎮 24296人、橋梓鎮 22485人、懷北鎮 15915人、湯河口鎮 7174人、渤海鎮 16608人、九渡河鎮 16446人、琉璃廟鄉 6913人、寶山寺鄉 4517人、碾子鄉 3458人、長哨營滿族鄉 7536人、喇叭溝門滿族鄉 5367人。
懷柔區轄2個街道、3個地區、9個鎮、2個民族鄉:泉河街道、龍山街道、懷柔地區、雁棲地區、廟城地區、北房鎮、楊宋鎮、橋梓鎮、懷北鎮、湯河口鎮、渤海鎮、九渡河鎮、琉璃廟鎮、寶山鎮、長哨營滿族鄉、喇叭溝門滿族鄉。
轄12個社區(商業街社區、南城社區、車站路社區、龍湖新村社區、南華園一區社區、麗湖社區、南華園四區社區、青春苑社區、望懷社區、西園社區、迎賓路社區、南華園三區社區)。
轄30個村委會(東關村、南關村、東大街村、南大街村、新賢街村、后城街村、石廠村、下元村、釣魚台村、葛各庄村、唐自口村、張各長村、王化村、大屯村、潘家園村、楊家園村、於家園村、小中富樂村、大中富樂村、劉各長村、東四村、盧庄村、紅螺鎮村、西三村、甘澗峪村、郭家塢村、紅軍庄村、孟庄村、興隆庄村、卧龍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