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自然史的結果 展開
-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 博物學
自然史
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徠自然史》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出版時間為2009年4月1日,作者為布封。
自然史
達爾文
儘管布封用的是假設的語氣,並用造物主和神靈來掩蓋自己的進化論,但是還是遭到了教會的圍攻。在壓力下,布封不得不違心地宣布:“我沒有任何反對《聖經》的意圖,我放棄所有我的著作中關於地球形成的說法,放棄與摩西故事相抵觸的說法。”直到18世紀,宗教還在頑固地維持著對科學的統治。
他在皇家博物館工作時編成巨著《自然史》。1739年起任巴黎植物園園長。1753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布封撰寫了博物學巨著《自然史》。布封於1749至1788年間發表的一套36冊《自然史》,該書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 、《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這是一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全書共44卷,前36卷於布封在世時完成,后8卷由他的學生於1804年整理出版。《自然史》的第一卷於1749年正式出版。書中《地球的理論》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說,認為地球是太陽與彗星相撞擊而分離出的,逐漸冷卻而成。布封這一思想在1779年發表的《自然紀元》一書中得到進一步闡述。提出地球的形成過程分為7個階段,估計地球年齡為75000年。但在個人的筆記中,卻認為地球年齡為300萬年。《自然史》對岩石的水成說作了許多論述。認為地球表面的起伏,諸如山脈、河谷等,都是由於海底受漲潮、退潮以及海流作用的結果,誇大了海洋的地質作用。《自然史》的第32~36卷為礦物自然史,囊括了前人關於礦物的大量資料,為後人留下了可供參考的文獻。布封關於物種可變性和進化論的思想,在當時有著積極的啟蒙作用。
《自然史》以大量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該書的文學成就也普遍受到讚揚,文筆細膩生動而富於感情,如《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作品對獅、虎、熊、狗、狼、狐狸等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的描寫,生動活潑,趣味橫生。另外,法語中的名句“文如其人”、“風格即人”,是從他的著名講演《風格論》中的“風格則是屬於個人的”引申而來。他用人工方法把動物分類,依它們與人的關係來分等級。不過,這位自然主義作家用的是頗科學的方法:他細緻地觀察,訂定及應用評估生物物種原理,找出三大種類王國的一致性。他不單以文字對動物作解剖及生理上的描寫,而且輔以版畫,令人對不同生物物種的特性有更深了解。布封以生理角度來描寫動物,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他可以挑選這樣那樣的特徵來作畫。例如,布封對馬就有如下描述:“人類歷來最了不起的征戰,就是馴服了這種既傲氣又烈性子的動物。它與人共負戰爭的疲累,同享打勝仗之榮耀;它無畏如其主子,洞悉險境然大膽直面之,慣聽劍戰之聲,甚至愛上它,追尋它,聞戰聲而抖擻;在狩獵中,在比武大會上,在賽馬途中,它分享主人的喜悅,它是那麼光芒四射,耀眼生輝。然而,其馴服之處一如其勇猛,它容不得自己使性子,行事知所進退,不但聽命於執韁者之手,似乎還可會其意,按感知來行事:或奔突,或碎步。每一個動作,目的就是為了取悅——這動物全然忘我,只為別人的意志而活,甚至有預測他人意願的能耐,然後準確地落實在行動上。它善解人意,毫無保留地、全不拒絕地、全心全意地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自然史》展示的藝術家的一種人生態度。他以異常平靜,悠然自得的語言去歌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盈尺之內呈現著造物的尊嚴與靈性。
作者:(法國)布封(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譯者:陳筱卿
布封(1707~1788)(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係,改姓德·布封。布封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布封撰寫了博物學巨著《自然史》。布封於1749至1788年間發表的一套36冊《自然史》,該書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等。這是一部說明地球與生物起源的通俗性作品。共44卷,前36卷於布封在世時完成,后8卷由他的學生於 1804年整理出版。《自然史》的第一卷於1749年正式出版。四十年間完成。《地球的理論》提出了地球成因假說,認為地球是太陽與彗星相撞擊而分離出的一個塊體,逐漸冷卻而成。布封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徠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僕,像豪邁而獷野的遊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陳筱卿,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翻譯出版法國名著多部,計有:拉伯雷的《巨人傳》;盧梭的《懺悔錄》、《新愛洛伊絲》;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等4部;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繆塞的《一個世紀兒的懺悔》:紀德的《梵蒂岡地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等6部;法布爾的《昆蟲記》;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第三音艮尊雅克·洛朗的《蠢事》;莫迪亞諾的《往事如煙》等。
科學與詩的融合 | |||
論研究與論述自然史的方法(1749年) | |||
動物 動物與世界 動物與植物的比較(1749年) | 人與動物 家畜(1753年) 野獸(1756年) 食肉動物(1758年) | 論人 童年(1749年) 青春期(1749年) 割禮,閹割 童貞,婚姻 | 論壯年(1749年) 對人的描繪 女性之美 老年與死亡(1749年) 老年人的幸福(1777年) 人的本性(1749年) 人的感覺(1749年) 神經系統,大腦(1758年) 情緒(1753年) 快樂,痛苦;智者的幸福 |
夢和想象 人的雙重性 人種的多樣性 黑人(1749年) 野蠻人與社會(1749年) 飛蟲社會(1753年) 自然狀態(1758年) 前文補遺(1777年) 塔希提人(1777年) 白種黑人(1777年) | 方法與理論(1749年) 一種方法 種種困難 評論 結論 一個理論 關於總的繁殖 | 概述 從一個種屬到另一個種屬 從原型到變種 馬(1753年) 驢(1753年) 山羊(1755年) 鼠(1758年) 獅子(1761年) 虎(1761年) | 結論(1761年) 羊、岩羚羊和其他的山羊(1764年) 從變種到“物種的親緣關係” 猴子的歸類(1766年) 論動物的退化(1766年) 各目間的差異(1770年) 種屬的親族關係(1776年) 世界史(1778年) 貝殼和獠牙 關於菊石和一些陸生動物的一些骸骨 大自然的時期 地區地質:朗格勒山脈 人類出現后,發現並改造著大自然 伊壁鳩魯派之死(1777,1788年) |
論風格 拜訪布封——蒙巴爾之行 布封生平創作年表 | 附錄:生物分類小知識 布封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博物學家.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