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亭關

松亭關

古關名。故址在今河北寬城縣西南。關門險塞,當交通孔道。遼時自燕京(今北京城西南)至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西),每取道於此。明建文初燕王棣自永平(今河北盧龍)謀並大寧(今寧城西),以此關險隆塞難下,乃從劉家口攻大寧,還取松亭。

基本信息


松亭關即喜峰口,位於寬城縣西南25.4公里。
松亭關
(即喜峰口峰亦作逢近亦名獅子峪)
少弱不更事,矻矻親簡編。
武經既靡習,文義亦罔宣。
忽值李輕車,挾我越幽燕
辭親拜轅門,下榻禮殊專。
夕卧薊北月,曉沖灣河煙。
出入行伍間,招邀相后先。
時於壺矢暇,共覽穰苴篇。
儀容見新態,魂夢生舊憐。
今晨始出關,回顧眇以綿。
豈不念王愾,私懷動中悁。
軍容賴末光,師克愧無鐫。
願陳征戰績,以付台閣賢。
作者
唐之淳(公元1350-1401年),字愚士,以字行,紹興山陰人,唐肅之子。唐肅的《丹崖集》的開篇《息耒藁集序》就是唐之淳手書。建文初,詔詞臣修《鑒戒錄》,方孝孺薦唐之淳,授唐之淳翰林院侍讀,與孝孺同領書局,卒於官。《明史·王行傳》中有附載。建文朝歷官侍讀預修書事,博聞多識,工詩文,善筆札。篆、隸得李斯、李陽冰體,楷法從歐陽詢出。卒年五十二。方孝孺為其撰書墓誌銘。徐禎卿的《翦勝野聞》記載:“明太祖以布囊貯之淳,夜越宮牆入便殿,點竄十王冊文一事。”張芹《遺忠錄》稱:“洪武中有薦之者,謝不就,曹國公李景隆俾其子師焉。征行四方皆與俱,歷燕、薊、秦、周,覽前代遺跡,援筆而賦,凌轢一時。”在《唐愚士詩文集》中有《寓寧軒記》說明唐之淳從曹國李公在行中幕府隨軍行動。其《唐愚士詩文集》四卷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
李景隆,李文忠之子,襲封曹國公。此次洪武年間八次北征的第五次北征,他的軍中有一個叫唐之淳的隨軍書記隨行,記載了這次從南京出發北征的征戰行程。
至此,我們跟隨唐愚士一路同行來到松亭關前。從詩的標題加註釋可以看出,松亭關即喜峰口峰亦作逢近亦名獅子峪。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的目光告訴我們,在那時松亭關不僅是喜峰口而且近名獅子峪。

松亭關東北五里有灤河關城


◎中京四面諸州
澤州,松亭關北,遼澤之地。東至利州百里,北至中京百里,西至北安州二
百里,南至平州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松亭關二百里。
《武經總要》前集二十二卷北蕃地理

契丹地圖


契丹地理之圖 元至正四年(1344年)雕版墨印 本圖多表示了我國古代遼河流域的契丹游牧民族所建契丹國地圖。地圖中主要表現了遼國(即契丹)疆域、山川大勢、京府州鎮、長城關塞以及鄰國部族等內容,本圖採用了中國古代地圖傳統的形象繪法。現藏於北京圖書館
此圖乃李贊華進於后唐明宗者,見輯本薛居正五代史》卷四十三,《唐書》明宗紀長興三年二月,顧懷三《補五代史藝文志》著作一卷。

灤河 源出金蓮川


由松亭北,經遷安東,平州西,瀕灤州入海。
元史宋濂卷六十四志第十六 河渠一 灤河
《新元史》亦然

《宋朝事實》李攸


自易州以東至於欒州以來,一自紫荊嶺口路,一自白羊口、連大安山路,一自南口以北居庸關、八答嶺,一自得勝口、湯山口、古北口,一自遺安口、燕市口,一自松亭關口、白淀口,一自首符家口、大林土出口。所至攻
其城邑,盡受大將軍節會於幽州。取山前郡,則山後州縣自下矣。又命兵自梁門至虎北口、石門或雁門、句注以來,設伏用奇,要敵之兵,斷其往來之路,如此敵騎進退失措,滅之必矣。

遼史卷三十九志第九


地理志三中京道澤州,廣濟軍,下,刺史。本漢土垠縣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煉陷河銀冶。隸中京留守司。
開泰中置澤州。有松亭關、神山、九宮嶺、石子嶺、灤河、撒河。屬中京。統縣二:神山縣。神山在西南。

明史·兵志三·邊防海防


洪武二年,命大將軍徐達等備山西、北平邊,諭令各上方略。從淮安侯華雲龍言,自永平、薊州、密雲迤西二千餘里,關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於紫荊關至蘆花嶺設千戶所守御。又詔山西都衛於雁門關、太和嶺並武、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九年,勅燕山前後等十一衛,分兵守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關,烽堠百九十六處,參用南北軍士。”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七


◎北直八
劉家口關縣東北五十里。東接盧龍縣之桃林口關,凡四口,路出大寧,最為襟要。明建文初,燕王駐永平,謀並大寧。諸將曰:攻大寧,必道松亭關,關門險塞,恐難猝下。燕王曰:今從劉家口,徑趣大寧,不數日可達,大寧拔,松亭自潰矣。遂引兵自劉家口而北,大寧果下。嘉靖三十六年,蒙古犯冷口,轉攻劉家口。官兵敗績,遂陷桃林營,大掠縣境及盧龍之雙望堡。《志》云:關西南十里有劉家營,東南十里有孤窯兒峪,俱築城戍守。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清)


張廷玉等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大帥馮勝奉命北討亡元蒙古殘餘勢力,兵出松亭關。二月甲申,馮勝等兵至通州,遣邏騎出松亭關,聞敵騎有屯慶州者,遣右副將軍藍玉將輕兵出關襲之,殺其平章果來,擒其子不蘭奚,獲人馬而還。三月辛亥,馮勝率師出松亭關,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遂駐兵大寧。

明經世文編卷之二百十八


鄭端簡公文集二(書 序 雜著)
◆雜著
○書六關圖后【六關】
居庸東去舊有松林數百里。中有間道。騎行可一人即札八兒導元兵趨南口者。今以供薪炭。薦伐條枚林木日疏薄。樹渠藩塞。豈無謂耶。

皇明經世文編卷


之七十二張埁幼青參閱丘文庄公文集二(議)丘浚◆議弘治八年(公元1495)病去世

京輔之屯


【設四輔郡】
臣按自古建都者。皆於四近之地。立為輔郡。所以為京師屏翰也。漢以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
唐亦以華州同州鳳翔為三輔。而宋初未遑建立。至於徽宗時。亦於畿郡立為四輔焉。每輔則屯兵二萬人為額我 朝建國江南。於鳳陽屯重兵。凡京師軍皆散於江北滁和等處為屯田。雖不名輔。而儼然有藩屏之意。太宗皇帝、自北平入正大統、遂建都於北、其初猶以行在為名。而立一行部以總之、其後徧立五府六部、大小衙門如舊制、凡京衛之兵、皆分其半以來、並起江南富民以實之、而去其行在之名、則是萬萬年不拔之基、永定於此矣、然而畿甸之間、猶未有輔郡。葢有待也。臣按漢唐宋之輔郡。皆因郡治而立。今日之建置。則以形勝要害為固。葢漢唐都長安宋都汴梁。皆去邊地遼遠。非若我皇朝都燕。則自以都城為北邊扞蔽。而北最近。東次之。西又次之。而南為最遠焉。如漢唐故事。立為輔郡。以宣府為北輔。因見在而加藩守之軍。俾守國之北門。今永平已建開府其東也以永平為輔。以守松亭一帶關隘。及扼遼左要害。其西也。以易州為輔。 【或真定】以守紫荊一帶關隘。其南則以臨清為輔。坐鎮閘河。而總扼河南山東之沖。又自北而南。屯兵於徐州。以通兩京之咽喉。每處屯重兵一二萬。量其輕重緩急以多寡為數。罷兩直隸河南山東上京操備班軍因近屯守以為京師之屏蔽遇京師有事。則調發焉。夫自古為國者。必固外以蔽內。居重以馭輕。譬則人之家居。必有藩籬牆壁。然後堂室堅固。內呼而外應。若設關捩然。有所動於中。而四面之機畢應之然後盜之利吾財者。不敢輕侵犯焉。近年以來。發調兩直隸河南山東等軍赴京上班操備。半年一替。方其新班既起。而舊班未回。城池雖設。而隊伍空缺者有之。幸而無事則巳。萬一有不逞之徒。乘虛而亂。將何以支持之。倘立為輔郡。因近屯守。則軍士遂室家之願。而生息日蕃。國家省轉輸之勞。而調發易集。邊方足御備之具、而關隘有守、如此、則都城鞏固、而宗社奠安矣、

邊防議


【守山後諸鎮】
按石晉所賂契丹十六州地、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山前。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九州島島在山後。合前此契丹所自取營平二州通計之。葢十有八州也。自是中國非但失其土地人民乃並其關隘而失之、晉人自捐其險隘與人既無以自守其國、宋人承其後而不能復中國之舊。遂以白溝河為界。故二國所受夷狄之禍畧同。夫自晉天福元年。以賂契丹此地為虜所得者。首尾四百五十餘年。我 太祖始逐出元人而復為中國有。葢援之於泥塗之中也 太宗又於此建都、則隮之天日之上矣、夫以百二山河、而有天然之地險、重城萬雉、屯百萬貔貅於此鎮壓之、是誠萬萬年不拔之基也、今山前山後皆吾中國之地。山前七州。今為畿甸之地。太行西來、連罔迭嶂環而遶之東極於醫巫閭之境。以為內之藩籬。山後諸州。自永寧四海冶以西。歷雲代之境。重關列戍。以為外之藩籬。苟委任得人。守御有法。可保其無外患也、惟昌平以東。遵化永平一帶。往者有大寧都司、與營義會等衛。在山之後以為外障。其後移入內地。以故京師東北藩籬單薄之甚。異時卒有外患。未必不出於此夫天下之患。往往出於意料之外然能謀於未事之先。而豫有以防備之則所患者消泯於無跡矣。請下大臣議。居庸以東。歷黃花鎮古北口直抵山海關山之後。
皆荒漠無人之境。非如居庸以西、大小邊鎮兩層。可以防備。若何可以善其後。而使之永無外患。必有奇謀宏畧出於其間。必不得巳、而臣有一見、請將洪武中大寧都司后移保定者。立於永平或遵化或薊州以為重鎮。凡舊所屬衛所。移於沿山要害。相為聲勢。仍于山之後。去山五里或十里或三四十里。量其地勢。因其形便。自世廟及今守衛軍府多巳建立築為墩台。就其空缺之地。接連以為邊牆。就於其間。擇一要地。設為關鎮屯軍守備。以為兀良哈入貢之道。一以衛都城。一以護陵寢。此誠千萬年之遠謀也。不然。國家養銳儲材。俟吾力有餘而其機可乘。仍復洪武中山後帥閫之舊。俾於宣府大同。列為三鎮。直達遼東之境。則是國家之險要。既失復得。藩籬厚而無可乘之隙。根本固而無意外之患。

皇明經世文編卷


之一百九
王晉溪本兵敷奏一
王瓊
京畿類序
薊州類序
遼東類
宣府大同類
山西類序

京畿類序


【京畿】
宋史雲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關昌平之西。乃居庸關順州之北。乃古北關景州之北。乃松亭關平州之東。乃榆關。榆關之東。乃金人來路。凡此數關。天限番漢得之則燕境可保。然關內之地平灤營二州。自後唐為契丹阿保機所陷。以營灤隸平為平州路宋人得燕而不守以山後諸州不全入中國故也得燕而不得平州關內之地番漢雜處而燕為難保矣今紫荊關即宋金坡關。山海關即宋榆關。古北居庸俱仍舊。而松亭關未考。自永樂初遷都於燕。是為北京。不惟全有關內之地而東盡醫無閭之境。北出上谷。西北至雲中。皆為中國巨鎮聚兵戍守。又歲漕東南粟數百萬石於京師燕京形勝實足雄於歷代食足兵強自昔以來未有盛於今日者也然正統巳巳、胡騎忽薄都城、正德辛未、羣盜縱橫近郊、自后、車駕廵幸南北、兵革繁興、供輸勞費、人情洶洶不安其為京畿防邊御盜之術。豈不尤難矣乎。
《宋朝事實》李攸和《武經總要》證明了松亭關在宋朝歷史上的地理位置。
《明史·兵志三·邊防海防》表明松亭關和喜峰口各自獨立的相對關係。
卷三本紀第三_明史(清)張廷玉證明洪武二十年(1387)松亭關有馮勝部隊駐軍。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七◎北直八證明靖難之役朱棣在松亭關仍有軍事行動。
鄭曉的奏摺表明松亭關這邊樹渠藩塞。
丘浚的奏摺表明喜峰口的建關建議,即擇一要地。設為關鎮屯軍守備。以為兀良哈入貢之道。前一個奏摺證明丘浚依然知道松亭關。
由於兵部尚書王瓊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都已不知道松亭關的準確位置,可見那時松亭關已經廢棄在歷史的長河中。

結論


而“在長城與灤河交匯處”,松亭關只有放在灤河西岸才能滿足“灤河自松亭北、遷安東、平州西”的定位條件,同時也滿足契丹地理之圖圖置位置。再加上灤河關城西南五里的要求,陳力最終得出結論:松亭關舊址的準確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灑河橋鎮桃園大溝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