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媒效應
脫媒效應
脫媒效應是指資金的供給通過一些新的機構或新的手段繞開商業銀行這個媒介體系,輸送到需求單位。
銀行業的脫媒效應主要表現為:部分貸款被短期融資券、企業債券、票據市場工具、股票融資等替代;而部分存款則被貨幣市場基金、證券投資基金和居民股票投資所替代。據渣打銀行統計,2006年通過股票上市,企業債券和企業短期融資票據的融資金額達到8060億元人民幣(不包括私募股本和風險資本)。儘管銀行貸款仍保持主導地位,但近期這種主導地位正在減弱,如相比2005年有85%的企業外部融資來自銀行貸款,而2006年只有 79%,商業銀行的脫媒效應進一步顯現。股票市場交易的持續活躍使居民儲蓄存款的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場,央行發布的金融運行數據顯示,2006年全年,居民戶存款增加2.09萬億元,同比少增1125億元,而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餘額則同比大幅增長。可以預計,隨著今後金融創新發展,票據市場工具的豐富,企業的融資工具更加多樣化,銀行業的脫媒效應將進一步明顯。
與股市擴容帶來的脫媒效應不同,開展資產證券化產生的脫媒效應有其獨特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