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地理

中國工業地理

中國工業地理(industrial geography ofChina)中國近代工業從萌芽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百餘年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控制,發展緩慢,工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低,地區分佈不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經多年的工業基本建設,工業地理分佈形勢發生了變化。

簡介


發展工業的資源與社會經濟條件 中國是世界礦產品種較齊全,又是許多礦產的探明儲量相當可觀的少數國家之一(見中國礦產資源)。在能源資源中煤炭、水力蘊藏量位於各國前列,石油天然氣遠景儲量也十分可觀(見中國能源)。中國糧食、植物纖維和多種多樣的經濟作物是發展輕紡工業的重要原料資源(見中國農業地理)。

資源分佈


中國從沿海到內地,劃分為東、中、西3大地帶:①東部農產原料豐富,礦產原料相對不足。②中部農產資源多種多樣,礦產資源品種齊全,儲量豐富,許多資源量佔全國半數以上,是全國資源優勢地區。③西部多高原山區,交通不便,各種資源有待於開發。自然資源地理分佈的差異,有利於發揮各地區優勢,亦會影響開發次序,並將制約工業總體布局的基本格局。
水資源是工業發展基本的物質基礎。中國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人均佔有徑流量只相當於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季節分配差異很大。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是中國工業布局的重要前提之一(見中國水資源)。
社會經濟條件 在影響工業布局的社會條件中,工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居於重要地位。中國沿海原有的工業基礎對中國工業布局起吸引作用,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仍會對工業發展及其布局產生持久的影響。此外,一定地區的人口數量、密度、文化水平、勞動技能和生活習慣等也會對工業布局產生影響。中國沿海人口稠密,就地發展各類工業是十分必要的。沿海大城市多,應考慮發展高檔商品生產,以滿足生活需求。
中國目前仍以鐵路運輸為主,東部沿海鐵路成網,有利於工業發展;西部鐵路和公路的密度小,交通運輸條件差。隨沿海、沿江河水運的發展,一方面有助於分流運量,減輕鐵路壓力,另一方面便於工業靠海,沿江河布局(見中國交通運輸地理)。中國東部擁有工業布局的社會經濟優勢,從而在戰略布局上決定了加快沿海地帶工業發展,向西作技術的梯度轉移的總趨勢。

發展


工業生產布局的演進 中國工業布局在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中持續前進。
① 工業布局逐漸趨向或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產品消費區。中國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十分注意工業布局的經濟原則,力求改變舊中國工業集中沿海,嚴重脫離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區的現象。如建設武漢和包頭鋼鐵聯合企業,擴建太原鋼鐵廠(見武漢市、包頭市、太原市);興建吉林市、太原市、蘭州市等化學工業基地;加強對上海市、無錫市、青島市、天津市等原有紡織基地的改造,建設石家莊市邯鄲市、鄭州市、西安市、咸陽市及武漢市等紡織工業中心。
② 從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根據各地區的優勢和工業內部結構上的技術經濟聯繫,成組布置工業,為建立合理的地域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如在機械工業中按產品組合配套,成組布局了中國4大電站設備製造基地:在哈爾濱市動力工業區興建了電機廠、鍋爐廠、汽輪機廠;在北京市石景山與首鋼附近,成組安排了重型電機廠、鍋爐廠和第二通用機械廠;在上海市閔行區發展了電機廠、鍋爐廠和汽輪機廠;在四川則由德陽市電機廠、綿竹汽輪機廠、自貢市鍋爐廠組成地區生產體系。又如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通過對油、氣資源的順序加工利用,組成了以煉油為中心與乙烯、合成氮、合成橡膠等工業生產相結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分佈在黑龍江省大慶市、北京房山區、山東淄博市及上海金山衛等地。在輕工業系統中,有結合熱電廠組成紡紗、印染、織布聯合體的北京市東郊紡織工業區,在廣東江門市、順德縣發展了糖、紙聯合企業等。
③ 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展了對不同的礦產資源組合進行綜合利用的實踐,如包鋼鐵礦伴生稀土礦,攀枝花礦伴生釩鈦,山東淄博同一礦田內的煤、鋁土、石灰石等組合資源,棗莊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電—建材,邯鄲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鋼—電—化等不同的綜合利用煤炭資源的地區工業類型。
伴隨中國現代工業大規模的發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長及工業布局的不合理等現象,常引起環境污染。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區、電廠對松花江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工業布局中必須遵守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原則。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總廠從選址開始就重視環境保護,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合理布置廠區並正確處理生產區與周圍生活區及農業生產關係,收到了較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④ 在中國各地區適當分佈工業生產力,逐步改變了工業偏集沿海的狀況。沿海各省面積不到國土的12%,但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工業總產值卻佔全國77.6%,廣大內地僅佔22.4%。即使在沿海地區,工業分佈不合理現象也同樣存在。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佔全國工業產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佔全國工業產值的23%。以瀋陽為中心的遼寧中南部佔20%;天津佔8.6%;廣州佔5%。另方面占國土面積45%的西北和內蒙古廣大地區,工業產值僅佔全國3%,占國土面積23%的雲、貴、川和藏,工業產值只佔全國6%。工業分佈的畸型狀態嚴重地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正確處理了沿海和內地工業布局的關係。40多年來,內地工業基本建設投資佔全國總投資的53%,工業固定資產原值增長64倍,工業總產值增長30倍;在同一時期,沿海工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增長18倍,工業總產值增長19倍。以省區計,內地有9省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或接近1949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即使現在仍較落後的西北5省區,其工業總產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國工業總產值。現在內地已形成了武漢、包頭、太原、攀枝花大慶、蘭州、大同、葛州壩、哈爾濱、長春、吉林和豫中、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綜合性或專業性的工業基地。沿海和內地工業總體布局逐步趨向合理。

結構特徵


主要工業部門結構與工業地理分佈特徵 主要工業部門結構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工業部門結構既無體系,又不完整,工業基礎非常薄弱。1949年中國現代工業總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不足同期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在工業總產值中,重工業僅佔30%。與50年代以前工業生產水平最高的1936年世界主要國家的主要產品產量比較,當時中國的生鐵只佔世界第12位,鋼占第16位,煤占第7位,棉布占第4位。工業部門構成不合理(見表)。
中國工業地理
中國工業地理
② 在沿長江及寧銅(陵)鐵路軸線地帶,組成了馬鞍山市的鋼鐵,銅陵市有色金屬冶鍊,安慶市的石油化工,蕪湖市的電力、造船、食品輕工等工業集中區。
華中地區 又可分為3區:
① 武漢大冶黃石咸寧工業集中區。分佈在長江與京廣線的交通樞紐上,擁有採礦、冶金、機械、化工與輕紡等工業。武漢市以鋼鐵、重型設備製造著稱。目前正在籌建光纖通訊尖端科學技術工業區。
② 河南黃河沿岸工業集中區。豫北焦作市新鄉市濮陽市隴海線上發展了鄭州市、洛陽市三門峽市等工業城市,是紡織、機械、電力等工業部門集中區。
③ 湘中工業集中區。由集中在株洲市的有色冶金、化工、電力,湘潭市的機電,長沙市的機械、輕紡等工業部門構成中國中部重化工業中心。
華南地區 珠江三角洲工業集中區除廣州市工業具有綜合性特點外,在三角洲內集中發展電子、家用電器、製糖、絲織、食品、造紙等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部門,是中國目前發展最快的出口工業品基地和唯一在農產品原料加工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工業集中區。
西南地區 成渝工業集中區,以重慶市為中心的沿長江岸線發展了機械、化學、鋼鐵、造紙、製糖等工業。沿成渝鐵路發展了一系列製糖工業,其中內江市被稱為“甜城”。成都地區為中國西南機械、電子、化學工業中心。
西北地區 以西安市為中心沿隴海線至寶雞發展了關中工業集中區。工業以紡織、機電、製造業為主,西安市為全國著名的紡織和電工城,咸陽市有電子、棉紡及紡織機械製造業。寶雞市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化工設備製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