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顯世子

昭顯世子

昭顯世子(朝鮮語:소현세자,1612年—1645年),名李(讀作wāng),朝鮮王朝王子。他是朝鮮仁祖之嫡長子,母為仁烈王后韓氏。天啟五年(1625年)被封為王世子,天啟七年(1627年)娶姜碩期之女為王世子嬪(即愍懷嬪姜氏)。崇禎十年(1637年)“丙子胡亂”后,與其妻姜氏和其弟鳳林大君李淏被押往清朝首都盛京(今遼寧瀋陽)做人質,后又隨清軍入關。順治二年(1645年)春被清朝宣布放還,結束了8年的人質生活。回到朝鮮后不久即病死,謚號“昭顯”。盛傳昭顯世子被仁祖毒死。死後一年其妻亦被賜死,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流放,由弟弟李淏接替世子之位,就是後來的朝鮮孝宗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昭顯世子名李,萬曆四十年壬子(1612年,光海君四年)正月初四日出生於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會賢坊,他是綾陽君李倧(即後來的朝鮮仁祖)的嫡長子,母親是仁烈王后韓氏。他十二歲時發生了“仁祖反正”事件,他的父親李倧取代叔祖光海君,即位為第16代朝鮮國王,是為朝鮮仁祖,作為嫡長子的李也毫無懸念地成為王位繼承人。兩年後,即天啟五年(1625年,仁祖三年),李行冠禮,被仁祖冊封為王世子。此時朝鮮已捲入明朝與后金(後來的清朝)鬥爭的漩渦中,后金已透過薩爾滸之戰奪取了明朝遼東全境,所以明朝與朝鮮雖仍保持宗藩關係,但交通頗不便,直到崇禎七年(1634年,仁祖十二年),明朝才派遣了太監盧維寧一行出使朝鮮,正式冊封昭顯世子,而此次冊封昭顯世子也是作為宗主國的明朝最後一次派往朝鮮的正式使團。
天啟七年(1627年,仁祖五年)正月,后金大舉侵略朝鮮,是為“丁卯胡亂”。當時,仁祖實行“分朝”,昭顯世子被派往全州安撫民心。昭顯世子完成任務回京后,就開始為他揀擇王世子嬪,最後選定了西人姜碩期之女,並於天啟七年(1627年,仁祖五年)十二月行嘉禮於太平館。
本來,昭顯世子暢通無阻地沿著儲君之路走來,而崇禎九年(1636年,仁祖十四年)冬的清朝入侵朝鮮的“丙子胡亂”徹底打破了這一切。清太宗皇太極率大軍親征朝鮮,清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陷了朝鮮首都漢城,昭顯世子隨仁祖前往南漢山城避難。清軍長期包圍南漢山城,崔鳴吉等主和派大臣的建議有意與清講和,但清朝明確要求送出世子方可議和,震驚朝鮮上下。到崇禎十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正月,仁祖決意投降,與清朝講和,命崔鳴吉寫降書,昭顯世子當時在仁祖旁目睹降書,“號泣之聲,聞於戶外”。當時很多大臣反對世子出城,但昭顯世子主動要求出城做清朝人質,表示:“泰山既垂於鳥卵之上,國步誰措於盤石之堅,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雖死於賊,尚何憾焉?”仁祖起初頗不願意世子出城,但此時又萌生了世子代他出城投降的幻想,稱:“予為宗社、生靈,出不得已之計矣……渠(指世子)為父出去,不害於義理,而人子之至情也”。但龍骨大(英俄爾岱)堅決要求仁祖親自出城投降,同時提出了所謂“三田渡盟約”,要求朝鮮以“長子及再一子為質”。仁祖最終同意締結盟約,並在正月三十日出城向皇太極跪拜投降,至此朝鮮被清朝征服,成為清朝的屬國。昭顯世子亦隨仁祖出城,其後他與弟弟鳳林大君李淏以及他們兄弟倆的妻子被扣留在清營,隨即被清軍押往清朝首都盛京(今中國瀋陽)為人質。將昭顯世子扣押為人質,既是清朝鉗制朝鮮的關鍵手段,並成為此後清朝要挾朝鮮攻打明朝等行動的籌碼,同時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鮮親清勢力的意圖。至此昭顯世子開始了他8年之久的羈旅生涯。

羈押中國

崇德二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二月,昭顯世子和他的妻子世子嬪姜氏、鳳林大君夫妻以及一批朝鮮臣子被押往瀋陽。昭顯世子在沈館中一直受到清人嚴密的監視,而且清朝對世子及賓客陪臣監視、看管得相當嚴密,對朝鮮的舉動時時充滿著敵意和懷疑。朝鮮開始也利用各種機會請求歸還世子,但都無果而終。皇太極還裹挾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隨軍參與征討明朝的松錦大戰,還借昭顯世子之口要求徵調朝鮮軍隊參與對明作戰。昭顯世子在戰場中處境很險惡,當時甚至一度有明軍炮彈落在世子營旁。在瀋陽期間,昭顯世子並不甘於做一名人質,而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成為朝鮮的外交代表,挺身主動對清進行各種交涉。
另一方面,昭顯世子在瀋陽期間,在清朝的籠絡下,也逐漸開始傾向清朝。史載“世子既久處瀋陽,一聽清人所為,出入于田獵、戎馬之間,所親狎者皆武夫、廝卒。專廢講學,惟事貨利,且以土木之役、狗馬之玩為事,貽譏敵國,大失人望”,這顯然是恪守儒教義理的朝鮮史官對他作出的帶有偏見的評價。同樣,昭顯世子的所作所為也引起了羈押清朝的斥和諸臣的不滿。比如大臣金藎國看到“世子頗聚奇玩,罕開書筵”,便上書世子說:“今被留異域,厄困極矣,願數接宮僚,討論經籍,毋徒為暇豫也。”後來看到世子“營別院”,他又上書勸諫道:“此何如地,而乃興土木之役,而為苟安之意乎?”從這些事實也可以看出朝鮮大臣對昭顯世子的失望。但事實上,昭顯世子並非簡單地親近清朝,他在羈押清朝的八年時間中思想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朝鮮時,他是堅定的反清派,但隨著他隨清軍征戰各地、閱曆日益豐富,特別是他在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隨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入關,還參與了順治帝在北京天壇的登基儀式,更是目睹了明亡清興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於是他逐漸由激進的反清派成長為成熟務實的政治家,開始重新思考朝鮮和已經統治中國的清王朝之間的關係以及朝鮮的未來。這種變化從一件小事中可以看出,昭顯世子在瀋陽時仍有復仇之志,曾以《思古劍客》為題賦詩,一名侍從提醒他:“不密則害,生虜勢方盛,豈一劍客所可圖也?宜勵志以俟時。”世子聽到后頗為醒悟,連連稱善。可見昭顯世子並非簡單的親清,其目的是壯大朝鮮的實力,等待時機。他在北京期間,關心西洋曆法,與傳教士湯若望結下深厚友誼,初步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及有關天主教的知識,帶來了天文、數學、天主教的書籍及地球儀、天主像等物品,甚至提出要世界開放國門。昭顯世子在羈押期間曾先後於崇德五年(1640年,仁祖十八年)和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回國歸省,每次都是舉國百姓夾道迎候,甚至還有人瞻拜落淚。可見昭顯世子只是失部分士大夫之望,卻贏得了朝鮮大多數民心。
昭顯世子曾於崇德五年(1640年,仁祖十八年)二月和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正月回國歸省兩次,每次回國都由其長子接替他做人質。而兩次回國時父王仁祖對他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變化。仁祖在世子入質后多次懇請清朝送世子歸國,世子第一次歸國時,仁祖也是“泣而撫之”。而第二次回國時,卻看不到仁祖類似舉動的記錄,反而是仁祖對世子的疑慮,甚至詢問大臣:“今聞九王(多爾袞)年少剛愎,其意何可測也?前則待世子太薄,而今乃太厚雲,予不能無疑焉。”仁祖態度的轉變,可能因為不滿世子在瀋陽的變化,認為清人讓世子歸國包藏禍心。昭顯世子似乎也頗為傷感,他在返回瀋陽時,路經平壤,為當地儒生舉行科舉,原題是“白馬朝周”,但被昭顯世子改為“越鳥巢南枝”,“蓋自傷去故國而就異域也”。不過昭顯世子主持的這次考試被拒絕承認,理由是未經仁祖許可。仁祖的這種變化也為後來世子被仁祖毒殺的說法埋下伏筆。

回國死亡

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召見昭顯世子和鳳林大君,宣布:“未得北京之前,兩國不無疑阻,今則大事已定,彼此一以誠信相孚。且世子以東國儲君,不可久居於此,今宜永還本國。”鳳林大君則暫時留在北京,等麟坪大君接替他做人質。昭顯世子的人質生活終於結束。於是,昭顯世子和他的妻子世子嬪姜氏啟程從北京出發,在清人的護送下回國。順治二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正月初九日,昭顯世子夫妻到達瀋陽,二月十八日回到漢城。
然而,躊躇滿志的昭顯世子卻在回國后兩個月,即順治二年(1645年,仁祖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病死於昌慶宮歡慶殿,享年三十四歲。世子去世以後,謚號“昭顯”。昭顯世子的葬禮顯然被減殺,規模甚至低於後世同樣是得罪父王而死的庄獻世子的葬禮,而且朝鮮王朝安葬世子的墓地一般被稱為園所,而昭顯世子墓地被稱為墓所,直到朝鮮高宗時期才升格為“昭慶園”,因此其葬禮不可不謂草率。
位於韓國京畿道高陽市的昭慶園(昭顯墓)
位於韓國京畿道高陽市的昭慶園(昭顯墓)
昭顯世子死後不久,他的弟弟鳳林大君李淏就在這年五月歸國了。洪瑞鳳、李敬輿、沈悅等大臣曾建議冊封昭顯世子的長子李柏為世孫,但仁祖以長孫只有10歲的理由加以回絕,反倒是在鳳林大君回國僅四個月後就將其冊封為新任世子(即後世的朝鮮孝宗)。昭顯世子死後的種種跡象也表明了仁祖對他的懷疑乃至反感。昭顯世子的家人隨即遭難,順治三年(1646年,仁祖二十四年),在廢貴人趙氏及大臣金自點等人的構陷下,昭顯世子之妻姜氏因涉嫌謀逆而被仁祖賜死,昭顯世子的三個年幼的兒子也被流放到濟州島,數年內前兩個兒子在濟州相繼悲慘地死去,第三子到20年後才赦免。昭顯世子之妻姜氏則到70多年後的朝鮮肅宗年間才被平反,追封愍懷嬪。

主要成就


對清交涉

昭顯世子入質瀋陽期間,就刷還朝鮮境內女真人、漢人等人口的問題,朝鮮人“越境采參”的問題,本國被擄人口問題,以及他力保一些“通明”的朝鮮大臣等。當時清朝與朝鮮有一點不和諧,清朝就首先責難昭顯世子,但昭顯世子每次都站在朝鮮的立場上力爭抗辯,維護本國的利益,同時也為維護清朝和朝鮮的和平關係做出貢獻。

導入西學

昭顯世子在北京期間與日耳曼傳教士湯若望曾有一段密切的交往。自丙子胡亂后,昭顯世子從崇德二年(1637年,仁祖十五年)就開始在清朝做人質。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清軍入關,昭顯世子在這年九月到十一月在北京紫禁城中的文淵閣居住了70天。在此期間,昭顯世子結識了曾供職於明朝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並與之建立友好關係。據《正教奉褒》一書記載:“順治元年,朝鮮國王李倧之世子質於京,聞湯若望名,時來天主堂(按:指宣武門南堂)考問天文等學。久之,深相契合,若望頻講天主教正道,世子頗喜聞詳詢。及世子回國,若望贈以所譯天文、算學、聖教正道書籍多種,並輿地球一架,天主像一幅(按:昭顯世子退回了天主像)。世子敬領,手書致謝。”昭顯世子致湯若望的書函后被保存在教會圖書館中(原文不存,只有法文翻譯本),他對西洋文物極盡讚美,寫道:“曾不知世上還有天球儀及書籍類之物,今獲此物,喜悅之情實難言表。敝國雖非無與此物相似之物,然數百年來與天體運行不相符合,而不容疑為偽物。今獲此珍品,不勝欣喜。余歸故國后不但將使用於宮中,更打算將之付梓並頒行於世。”當時昭顯世子從中國帶到朝鮮的前明宦官和宮女,均為已受洗的天主教徒,是湯若望同昭顯世子商量以後決定以清朝皇帝下賜的名義隨行的。不過隨著昭顯世子回國僅過兩個月便離奇死亡,他所帶來的西洋文物也沒有在朝鮮發揮影響。昭顯世子從中國所帶來的所有物品都在其死後被銷毀,而信教宦官和宮女也被遣返回中國。

死因爭議


昭顯世子之死非常離奇,在當時就盛傳是被毒死的,據《仁祖實錄》記載,世子在四月二十三日生病,被診斷為瘧疾,其後在醫官李馨益的針灸治療下,三天後就死去了。而且他死的時候,“舉體盡黑,七竅皆出鮮血”,明顯是中毒身亡的癥狀。當時擔任醫官的李馨益受到懷疑,但仁祖卻未下令澄清世子的死因,而是對到場人員加以限制,並下令趕緊將世子入棺。而毒死昭顯世子的真兇通常被認為是他的父親——朝鮮仁祖。正如前文所述,仁祖在昭顯世子入質期間態度發生很大轉變,由盼望世子回國到懷疑、冷落世子,即便是得知世子被清朝正式放還的消息,仁祖不但不高興,還頗為低阻地說:“清國此舉,果出於好意而無別情耶?”仁祖如此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仁祖無法忘懷“丙子胡亂”時在三田渡的奇恥大辱,一直仇視滿清,而世子則產生親清的傾向,甚至還帶回西洋書籍,令仁祖對其十分不滿。昭顯世子回到漢城時,陪伴的清使要求仁祖出來“郊迎”,仁祖以生病為由拒不出迎,如此可見當時仁祖的心態。二是仁祖害怕昭顯世子在清人的扶植下奪取他的王位,當時仁祖認為世子在瀋陽的活動是發展自己的勢力,對此很不滿,史載:“世子在瀋陽時,作室塗以丹雘,又募東人之被俘者,屯田積粟,貿換異物,館門如市,上聞之不平”。而世子在順治元年(1644年,仁祖二十二年)第二次回國歸省時,發生了沈器遠謀逆事件,其中提到要推戴世子為王,這可能令仁祖感到了世子對他王位的威脅,世子正式被清朝放還時,仁祖反覆詢問大臣,懷疑清朝的意圖,也可能出於對自己王位的擔心。三是仁祖的寵姬趙昭容(廢貴人趙氏)與昭顯世子夫妻有隙,經常對仁祖吹枕邊風,構陷他們,也是仁祖懷疑世子的重要原因。昭顯世子的主治醫官李馨益就是昭容趙氏的娘家親戚,而且他是在昭顯世子回國前夕被特別敘用為醫官的。總之,仁祖毒殺世子有充分的動機,也有不少跡象,難免被懷疑是昭顯世子之死的幕後真兇。
然而,也有很多人認為昭顯世子的確是病死的。按照大提學李植撰寫的昭顯世子墓誌的說法,其死因是“世子久留異域,數從軍旅,東獵朔荒,西穿燕塞,跋履山川,備經危險,雖神氣自若,而內受勞傷。還宮以後,連有寒熱之感,醫方錯誤,竟至弗祿。”也就是說昭顯世子是在常年得病的情況下,因為醫療事故而病逝的。按照《仁祖實錄》的記載,昭顯世子似乎一直是健康的,突然生病後三天即死去,其死因固然蹊蹺。但是原始資料《承政院日記》的記載則不同,昭顯世子即將回國時,朝鮮就開始準備他的治療。此後多次有這種治療記錄,可見昭顯世子並非身體健康,而之前《仁祖實錄》亦曾透露:“世子頃自北京還,重感風寒”,因此昭顯世子墓誌中所言不虛。韓國學者金宗德透過對《瀋陽日記》和《乙酉東宮日記》等相關文獻進行分析,並結合東醫學知識,得出結論是昭顯世子入質以後因羈旅之苦患上了疝症,這種病狀是在火病的狀況下與寒氣接觸產生的;同時,按照東醫學的四象醫學理論,世子屬於“少陽人”體質,有結胸症和陰虛惡熱、寒熱往來的癥狀,卻被朝鮮醫官誤診為瘧疾,以此進行治療,導致了昭顯世子的死亡。這也可以印證昭顯世子墓誌中“醫方錯誤,竟至弗祿”的說法。儘管存在這種所謂“誤診”之說,但仍不能排除昭顯世子是被人蓄意謀害的猜測。昭顯世子之死遂成為韓國歷史上的一樁謎案。
野史記載昭顯世子得到了清朝皇帝的龍硯,回國后與鳳林大君一起朝見仁祖時將龍硯獻給仁祖,仁祖卻將龍硯朝世子的腦袋砸去,導致其死亡。這種說法基本不可信(鳳林大君是在昭顯世子去世后才歸國的),但可以反映出昭顯世子思想的變化及回國后他與仁祖的緊張關係。

歷史評價


● 多爾袞:世子惠和敦恪,金玉其章。 
● 朝鮮孝宗:昭顯自是善人,而但有中無所主之病。逆姜之險惡無比,惟務壅蔽,恣行兇悖,昭顯亦不能制斷矣。 
● 朝鮮高宗:惟我孝宗大王暨昭顯世子、麟坪大君(李㴭),昔日友於之盛,至今追惟,欽仰嘆誦;而昭顯世子后承,二百年廢枳之餘,幾不得保有華閥矣。 
● 金龍德:筆者認為,甲午以前,我國社會有三次自主近代化的機遇。第一次是對西歐科學和天主教具有非常大善意與關注的昭顯世子即位的情況,第二次是朴齊家的招聘西歐科學家來我國的建議被正祖果斷接受的情況,第三次是東學軍迅速北上、成功奪權的情況。尤其是在第一種情況下,昭顯世子成為專制君主,那麼同西歐文明的早期接觸及導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昭顯世子登上王位的話,對我國來說無疑是劃時代的大事件。筆者為這位充滿進取心的世子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 

親屬成員


妻妾

謚號姓名生卒年本貫備註
愍懷嬪姜氏1611年—1646年衿川后被賜死,於肅宗四十四年(1718年)獲昭雪。

子女

稱號生卒年生母備註
郡主?-1631年愍懷嬪姜氏早夭。
慶善君1636年-1648年幼名石鐵,初號“元孫”。孝宗十年(1659年)追贈慶善君。
慶淑郡主1637年-1655年
郡主?-1640年早夭。
慶完君石磷1640年-1649年早夭,高宗九年(1872年)追贈慶完君。
慶寧郡主1642年-1682年
慶順郡主正溫1643年-1697年
慶安君1644年-1665年幼名石堅,孝宗十年(1659年)封慶安君。
王孫1645年-1645年據傳生下來即被母親殺死,投屍水中。 

後裔

由於昭顯世子無緣王位,他的後代也只是普通王室成員,如世子的長曾孫,密豐君李坦(1688—1729)捲入李麟佐之亂,他被少論派擁戴為國王以對抗朝鮮英祖;叛亂失敗后密豐君死於非命,五個兒子中的兩位也被連坐賜死。
昭顯世子玄孫以下就與一般普通宗室無異,直到大韓帝國時期都還有後人。只有少數世子的子孫能夠因為被過繼而獲得爵位,如密豐君的次子李晉錫被過繼給英祖之弟延齡君李昍為嗣,為商原君李糼(1715—1733),后因早逝被取消過繼關係;與朝鮮純宗同輩的豐善君李漢鎔(1875—1890),是商原君弟李恆錫的第六代子孫,被過繼給清安君李載純(朝鮮哲宗異母兄——永平君李景應的養子)。

影視形象


• 1981年《大明》(KBS電視劇),白潤植
• 1986年《朝鮮王朝500年-南漢山城》(MBC電視劇),待查
• 2008年《一枝梅》(SBS電視劇),金智完飾
• 2008年《最強七迂》(KBS電視劇),林湖飾
• 2009年《垂涎之島》(MBC電視劇),蘇永敦飾
• 2010年《推奴》(KBS電視劇),康星民飾
• 2012年《馬醫》(MBC電視劇),鄭糠雲飾
• 2013年《宮中殘酷史:花兒的戰爭》(JTBC電視劇),鄭成雲飾
• 2014年《三劍客》(TVN電視劇),李陣郁
• 2015年《華政》(MBC電視劇),白成鉉飾
• 2017年《南漢山城》(電影),申基俊飾

軼事典故


韜光養晦
昭顯世子在瀋陽時仍有復仇之志,曾以《思古劍客》為題賦詩,一名侍從提醒他:“不密則害,生虜勢方盛,豈一劍客所可圖也?宜勵志以俟時。”世子聽到后頗為醒悟,連連稱善。 
獻硯遇害
野史記載昭顯世子得到了清朝皇帝的龍硯,回國后與鳳林大君一起朝見仁祖時將龍硯獻給仁祖,仁祖卻將龍硯朝世子的腦袋砸去,導致其死亡。 這種說法基本不可信(鳳林大君是在昭顯世子去世后才歸國的),但可以反映出昭顯世子思想的變化及回國后他與仁祖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