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類

貝特類

貝特類降脂葯也就是苯氧芳酸類降脂葯。其多數藥物的譯名中含有“貝特”二字,如氯貝特、苯扎貝特、非諾貝特等,故常將此類降脂藥物稱之為“貝特類”降脂葯。此類藥物口服后容易被腸道吸收,服藥1-2小時后即可在血液中測得其藥物濃度。

它們可通過增強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脂蛋白的分解,同時也能減少肝臟中脂蛋白的合成,從而降低血脂。這類藥物的突出作用是顯著降低甘油三酯

藥品介紹


研究,貝類降脂葯除糾血脂異常來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之外,還能通過防止血液凝固、促進血栓溶解、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性炎症等調脂外的途徑來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在臨床上,此類藥物常用於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和治療。

藥理作用


貝類顯降低血漿,降低TG,伴有LDL水平的中度降低(降低10%左右),一定程度的增加HDL水平。實驗證實吉非貝齊可減少冠心病的發生率,與安慰劑相比能使中年男性的冠心病發生率減少約1/3,但不改善總的生存率。

作用機制


貝類制尚未完闡。激,增,釋脂肪酸脂肪儲存,橫紋肌中代謝。它們也減少肝臟中VLDL的產生並增加肝臟的LDL的攝取。
近年來證實貝特類通過作用於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的受體(PPARs)而發揮降脂作用,該受體家族已鑒定出α、β/δ、γ三中亞型。PPARα增高HDL ,降低TG;PPARγ降低TG,改善胰島素抵抗;PPARδ可能增高HDL,降低TG,改善胰島素抵抗。
其中PPARα是第一個經鑒定的PPARs家族成員,主要在肝臟和脂肪組織中表達,在腎、心臟、骨骼肌也有少量表達。貝特類是PPARα的配體,通過PPARα是的介導激活脂肪酸氧化、增加LPL的合成,減少apcoC-Ⅱ的表達,進而提高HDL-C的水平。而格列酮類是PPARγ的高親和性配體,已廣泛地應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PPARs已經成為調節與代謝綜合征有關的心血管危險因素的八點,針對改八點的藥物開發非常活躍。
除了對脂蛋白的作用外,貝特類藥物還可以減少血漿C反應蛋白和纖維蛋白原,提高葡萄糖耐量,通過抑制轉錄因子NF-B的表達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炎症。
此外,本葯也具有抗凝血和降低血漿黏度、加強纖維蛋白溶解過長等作用。這些與降脂作用無關的作用也有益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體內過程


本類葯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2-4小時即達血葯濃度高峰,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2%-96%。半衰期不完全相同,吉非貝齊黃染苯扎貝特為1-2小時,非諾貝特為20小時,環丙貝特為17-42小時。大部分以葡萄糖醛酸結合物形式從尿排出。

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混合型血脂障礙(如血漿TG和膽固醇升高)及低HDL和高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風險的患者(常見於2型糖尿病患者),或以TG或VLDV升高為主的原發性高脂血症,如於Ⅱb、Ⅲ、Ⅳ型高血脂症,但對家族性高乳糜顆粒血症、LDL升高患者無效。一般血清TG水平(2.26-5.65)mmol/L時,可應用貝特類藥物,若血清TG水平升高在(1.70-2.25)mmol/L可採用非藥物治療(如飲食控制,減輕體重、減少飲酒等)。

不良反應


肌炎不常見,但一旦發生則可能非常嚴重,可以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引起肌紅蛋白尿症和腎衰竭,尤見於已有腎損傷的患者及容易患高甘油三脂血症的酒精中毒患者。由於他汀類偶爾也能造成橫紋肌溶解,故一般不建議將本類藥物與他汀類合用。
此外,貝特類可導致腹痛、腹瀉、噁心等胃腸道反應,多數耐受性良好。少數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可見輕度一過性肝臟轉氨酶升高,用藥早期應監測肝功能。
由於氯苯丁酯有導致膽結石的作用,故它的使用應限定在已實施了膽囊切除術患者。
肝或腎功能不良者、孕婦、哺乳期婦女和膽石症禁用,小兒慎用。
本葯與口服抗凝血葯合用,應適當減少抗凝血葯的劑量。
尚無他汀類藥物明顯改善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