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葉線蕨
掌葉線蕨
掌葉線蕨(學名:Colysis digitata (Baker) Ching)是水龍骨科,線蕨屬中型,土生或附生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5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暗褐色,根密生;鱗片披針形,盾狀著生,邊緣有小疏齒,葉遠生,近二型;葉柄圓柱形,淡禾稈色,上面有狹溝,葉片通常為掌狀深裂,裂片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稍狹淺波狀,側脈纖細可見,葉紙質,淡綠色,干后綠褐色;孢子囊群線形,孢子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
分佈於中國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生長在海拔50-1400米的林下或山谷溪邊潮濕地方或岩石上。越南也有分佈。
掌葉線蕨終年常綠,養護簡單。可盆栽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用做庭院綠化,或成片種於假山或水池邊。
合併圖冊
葉遠生,相距1-3厘米,近二型;葉柄長20-30厘米,圓柱形,粗1.5-2.5毫米,淡禾稈色,上面有狹溝,基部有關節並被鱗片;葉片通常為掌狀深裂,有時為2-3裂或單葉,長與寬約10-18厘米,基部截形或很少短下延;裂片3-5片,披針形,長10-16厘米,寬1.5-3厘米,頂端漸尖,基部稍狹,邊緣有軟骨質的邊,全緣而呈淺波狀,缺刻一般呈弧形;側脈纖細而略可見,相距3-5毫米,斜向上,曲折,在每對側脈間有兩行伸長的網眼,內藏小脈短促,通常單一而呈鉤狀,一般指向主脈;葉紙質,淡綠色,干后綠褐色;不育葉與能育葉同形,但葉柄較短而有翅,裂片略較闊。
孢子囊群線形,斜向上,平行,相距約3毫米,在每對側脈間各排列成一行,從近主脈處幾達葉緣。孢子極面觀為橢圓形,赤道面觀為腎形。大小為(22.5-47.5)31微米x41(32.5-52.5)微米。單裂縫,裂縫長度為孢子全長的115-1/3。周壁表面具球形顆粒和明顯的缺刻狀刺。刺表面有粗糙的顆粒狀物質。
生長在海拔50-1400米的林下或山谷溪邊潮濕地方或岩石上。
掌葉線蕨是典型的耐陰、喜溫濕的觀賞物種,可適應較大的溫度幅度,但是低於15℃的低溫會嚴重抑制生長甚至幼葉的萌發,其生長適宜溫度為22℃-30℃。相對濕度最低65%以上,最佳濕度80%以上。室內栽培時需要保持空氣流通,調節濕度。光照強度在300lux-1200lux之間可達到較好的效果。
掌葉線蕨原產熱帶地區,中國分佈於廣東(茂名、陽春、陽江、郁南、珠海)、廣西(博白、蒼梧、岑溪、龍州、羅城、蒙山、那坡、寧明、容縣、三江、玉林)、海南(白沙、保亭、昌江、儋州、東方、尖峰嶺、樂東、臨高、陵水、瓊海、瓊中、三亞、通什、屯昌、萬寧、文昌)、四川、重慶、貴州(平塘、黎平)和雲南(河口、麻栗坡、屏邊)等省區。越南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越南。
掌葉線蕨
炭疽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嫩葉。被害部位呈水漬狀圓形暗褐色小斑,而後逐漸由幾個病斑擴大成不規則的斑塊,後期病斑中部變為灰白色,有許多微小黑點。在25℃,濕度為80%-90%時,蔓延迅速。該病以預防為主,在新葉形成的梅雨季節和高溫高濕季節應噴葯預防。發病初期可用75%的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施防治。
褐斑病又叫葉斑病或葉枯病。常發生在葉片的頂端,受害葉片初期為小圓形黑斑,后擴大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黑褐色,中央灰黑色並有小黑點,此後病斑擴大迅速,葉片最後變成黑色,乾枯死亡。發現有病株要立即隔離噴葯,同時剪除並集中焚燒染病枝葉。噴葯保護可採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爾多液防治。
防治方法:
1.選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爛樹葉等用生石灰除蟲,清潔栽培場所周圍的溝渠並施撒生石灰,除掉雜草,以減少蝸牛的草生。
2.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
3.撒施8%滅蝸靈顆粒劑或10%多聚乙醛顆粒劑。
掌葉線蕨是一種新型的觀賞蕨類植物,葉形獨特,終年常綠,養護簡單。既可土生也可附生,可盆栽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用做庭院綠化,或成片種於假山或水池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