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經秘旨
明代盛寅著述的中醫書籍
《醫經秘旨》是一本由明代盛寅著述的中醫書籍。
《醫經秘旨》二卷,明•盛寅著述。盛寅,字啟東,江蘇吳江縣人。生於1375年,歿於1441年,享年66歲。盛氏早年先習舉子業,弗利,后棄儒攻醫,為醫家戴元禮再傳弟子。明永樂初為醫學正科,永樂中授太醫院御醫,曾為明成祖治風濕病,仁宗妃治血疾。因其醫術高超,治病多奇驗,聲振兩都。盛氏除私淑元禮之學外,對《內經》、《傷寒論》造詣頗深。他認為,醫者常法易學,變法難通,故諄諄告誡後學,不僅要知曉治法之當然,更應懂得治法之所以然。
本書為盛氏臨證心得雜記,是“將平日經驗歷試不爽者,闡明疑似之理,提綱挈領,本之經文,節其要旨,參以管窺所得,隨筆記錄”而成的。(見本書《緒原》)書分上、下兩卷。上卷主要論述治則。通過對標本理論的闡發,揭示了治病求本的重要性;同時對陰陽、臟腑學說,氣血神的關係等均有精闢的論述。下卷內容廣泛,涉及病因、病機、病證的辨治、臨床驗案及雜論等。全書共分二十二個欄目,文中援引《內經》、《傷寒論》等有關經文及各家之言,先作簡要的剖
析或評述,再列舉多種病證加以闡明。其所論內容,通俗易懂,切合實用,為盛氏幾十年臨床經驗之總結,讀之每受教益和啟發。
這次出版以《三三醫書》本為底本,清•徐樹榮抄本為對校本,並據《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醫津筏》進行了旁校。凡文中有明顯錯誤而又無校本依據的,未敢擅改,均以“疑××之誤”標出。全文加以標點符號,並有選擇地進行了註釋,以科閱讀。另,本書曾經明•高果哉校刊,清•顧曉蘭評訂,茲將顧曉蘭按語一併刊出,供讀者參考。
此外,本書與《醫滓筏》的內容有部分相同。《醫經秘旨》共有二十二篇,《醫津筏》為十四篇。兩書前十篇在文字、標題上大致雷同,但文後按語不同;《醫經秘旨》后十二篇與《醫津筏》后四篇的內容迥異。兩書先後收入《三三醫書》,但《醫津筏》作者題為清•江之蘭。《三三醫書》編輯裘吉生曾在《醫津筏》提要中加以說明,但未作結論,尚待進一步研究考證。茲鑒於兩書各有所長,可以互相補充,有助於學習,故將《醫津筏》后四篇附錄於書末,以供讀者參閱。
在本書的點、注、校過程中,得到了王自強導師的熱心指導,在此敬致謝意。
張挹芳
1984年元月
重校訂序
今之郡國,絕鮮赫然高醫者,何歟?夫亦由守習先術者,亦無化裁;縱任胸腹者,,肆意治療。苛疾庶且刻之功,授劑需銖錙之財,邦縻禁條,十全道廢。況夫醫者,聖智之長,神明之業也。古以濟世,今以豐家;古以名重,今以利先,無怪乎倉扁鮮渺也!盛氏啟東,少窮《素》、《難》,博研群典,測古酌今,表奇徵謬,筆以記之,非知醫之深者不能與此。噫!若啟東者,不愧一代御醫之良工,而光軒岐之學矣。奈書未刊布,輾轉鈔繕,豕亥魯魚,不計其數,隨讀隨校,
待付手民,而免沈淪之憾焉。
嘉善後學高果識
再訂題辭
一介之士,苟存心濟物,必有所濟,雖蓬累而行,與時則駕者不可同日而語,而其志則足尚矣。今讀盛氏筆記,發揮經旨,明若燃犀。蓋早年隱居洞庭之濱,喜讀墳典,洞達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適於用;然濟人利物之心,未嘗稍懈,遂膺徵辟,而春滿兩都,名溢宇宙,乃積學日深有以致之者。余應京兆試,過同年寓,偶一見之,如獲鴻寶,假錄一通@,朝夕研究。折衷諸家,參以己意,將疑似難明之旨,。提要鉤元,隨讀隨按,闡其未盡之意,以啟後進之悟,苟能討論奧蘊,真古今一貫之理,實醫林罕見之書。引而伸之,平時得之於心,臨證應之於手,裨益蒼生,殊非淺妙也。時道光丙戌仲秋上浣重評校秘旨藏事日也曉瀾書
緒原
醫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以消導治積,以快葯泄滿,以補冶虛贏,以澀固脫,以利下攻秘,以潤治渴,以辛溫散表,以香燥理氣,、以寒涼止血,以通止痛,以養血治不得眠,以補兼滑治脈遲澀,以清且斂治脈洪大,以下氣清火治上逆,以利水通淋治水泛濫,以涼表治發熱,雖在下愚,不難措手。唯是以寒治寒,如“諸寒鼓栗,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是也,以熱治熱,如“發表不遠熱”是也;以補治積,所謂養正積自除是也,以益氣治滿,所謂滿用術甘是也;以下治利,所謂“通因通用”是也;以提氣治閉,如小便不利用補中益氣是也。以泄水治渴,如五苓散治消渴是也;以寒散表,如四時感冒,怫熱自內而達於外,藥用苦寒酸寒是也’以涼平理氣,丹溪所謂“氣有餘便是火”是也,以溫補止血,如黃土湯、桃花湯是也;以攻擊治不得眠,如胃不和則卧不安,又痰在膽經神不歸舍是也;以利下治遲澀之脈,如脈遲而滑有宿食,又脈澀不減為中焦實是也;以補中治洪大之脈,如內傷用補中益氣湯是也;以溫中治嘔逆,如吳茱萸湯、大半夏湯是也;以固表和營治水,如水在皮中,四肢聶聶動,防己茯苓湯是也;以實表出汗,冶太陽中風,如桂枝湯是也;以攻下及補益治發熱,如表無熱而里有熱是也。’如此之類,苟條分縷析,何可殫述,雖在上智國亦費。推求前哲,非不切切著明,奈後人動手便錯者,良由但知治法之所當然,而不知治法之所以然也。不揣疏略,特將平日經驗歷試不爽@者,闡明疑似之理,提綱挈領,本之經文,節其要旨,參以管窺所得,隨筆記錄,俾後進者,有所指歸,觸類旁通,所謂“比類奇恆,或在於斯。
時永樂十有六年暮春上浣姑蘇啟東識
http://www.cntcm.org/cgi-bin/showtopic.cgi?forum=6&paGe=,40&topic=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