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姜塬的結果 展開
- 衛輝市太公泉村的古稱
- 上古時代人物
姜塬
上古時代人物
目錄
每年的清明節這一天,海內外的華人代表都要到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前,公祭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五帝之首的黃帝,因為大家都是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只祭奠黃帝,冷落了炎帝,好在誰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黃帝的子孫,還是炎帝的後裔,因而也沒人太叫真,去為炎帝抱不平。前幾年河南省又開始公祭顓頊、帝嚳二帝。甘肅省天水市早早大造輿論,要在羲皇故里天水舉辦第一次全球華人公祭比黃帝資格更老的人文始祖、三皇之首的伏羲。好在不是什麼壞事,更不會有誰反對,也就在七月初如期舉行了。
看來在我們這個國家裡,“男尊女卑”的觀念還很根深蒂固的,許多人連炎、黃二帝中到底誰是自己的老祖宗都沒有搞清楚,就糊裡糊塗地認祖歸宗頂禮膜拜。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有著至少兩億多現代子孫的老祖奶奶,一直被冷落在陝西省武功縣武功鎮的一個無人關注的小村子邊。剛巧這個村子就是散人的祖籍,一個叫羊尾溝的小村莊,這位老祖奶奶就是《詩經。大雅。生民》中歌頌的“厥初生民”的姜嫄。
《史紀周本紀》載: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由棄到周武王姬發,歷史上記載得明明白白,是第14代。
看了這兩處記載,可以肯定地說,不同於大量的史前傳說人物,姜嫄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而且是周人的女祖宗。她生了棄,也就是今天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教民稼穡”的后稷,后稷的第14代孫周武王聯合天下諸侯,推翻了殷朝最後一個君主殷紂王,建立了周王朝。其實,根據《帝王紀》所說,周的祖先棄和殷的祖先契,兩人都是帝嚳的兒子,一個是元妃姜嫄所生,一個是次妃簡狄所生。帝嚳還有一個兒子,名字叫放勛,就是五帝之一的堯,是帝嚳的另一個次妃慶都所生。這樣算,棄、契、堯三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查一查地圖,就發現白紙黑字的記載竟然南轅北轍,根本不可能。棄和他的母親姜嫄住在陝西西部的周原上,契和他的母親簡狄生活在河北中部,堯和他的母親慶都居住在山西南部,帝嚳在今天的商丘,而且不是同世之人,帝嚳怎麼能是他們共同的父親呢?姜嫄是踩了巨人的足跡懷孕的,生了棄;簡狄是吃了玄鳥蛋懷了孕,生了契;好像堯的母親慶都生堯沒什麼異常說法。說白了,姜原和簡狄都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末期的女人,生的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沒什麼丟人的。但兩人生的兒子對華夏民族都有著卓越的貢獻,並且兩人的後代子孫都成了後世的帝王,所以,後世做史的人“為尊者韙”,硬給倆人強加了一個賢明的帝嚳做父親。
雖然父親不確定,但棄的母親是姜嫄,這是毫無問題的。姜嫄生棄,棄的14代孫姬發建立了周王朝,大封姬姓子弟為各諸侯國國君,據說光是周武王就有近百個同父異母兄弟,再加上像畢公奭這一類叔伯兄弟,總有上百人吧。按照這些人功績的大小和血緣的遠近,周武王給他們不同等級的爵位,分別被分封到全國各地。這些人又在自己的封地逐漸形成了新的氏族。隨著“姓”和“氏”的同一,一個“姬”姓逐漸分化成許多姓氏,這些新的“姓氏”的後代在後來又或者以父名為姓、或者以國為姓,或者以封地名為姓,或者以官職名為姓,或者按以後的職業為姓,就陸陸續續形成了今天的許多姓氏。例如,周武王姬發封弟弟姬旦的(又稱周公旦)大兒子伯禽為魯侯,他的就是今天魯姓的開山鼻祖;到周宣王時,周宣王又封他的弟弟姬友為鄭桓公,姬友就是鄭姓的祖宗。到今天,姜嫄這位老祖母的子孫,有人做過粗略的估算,不下兩億人。根據《元和姓篹》記載,大約今天姓周、姬、魯、鄭、畢、楊、蔣、柯、茅、管、蔡、吳、孫、白、萬、燕、沈、衛、方、柳、賀、孟、董、溫、毛等近百個姓的主體,賈、何、潘、顏、曹、戴、郭等十多個姓的大部分人,王、劉、胡等姓的一部分人,都是姜嫄老奶奶的子孫後代。
姜嫄老奶奶生育、培養、教育的兒子棄,是開創華夏農耕文明的偉大的農藝師。在棄的總結、提高過程中,他的母親既是他的啟蒙人,又是他的助手和傳道者,后稷的豐功偉績傾注著母親的心血,母子倆共同推動了中華農業文明。只不過作為女性,她只能被兒子頭頂的光環所淹沒。她的許多後人中,又有許多偉人名人,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卷中,都為推進中華民族的統一、強盛和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然而大家把她遺忘了,至少是冷落了。雖然在陝西、山西的好幾個地方,都有被傳為姜嫄墓的遺跡,在上個世紀,經過嚴格的考證,其它的“均為後世人所附會”,只有坐落在陝西省武功縣舊縣城武功鎮西南不到兩公里的塬上,依山為冢,松柏環保的這座不大的陵墓,才是真正的姜嫄墓。武功縣就是遠古有邰氏的故地。姜嫄墓下面不遠處,武功鎮東門外漆水西畔的后稷教稼台,如今被整修一新,偉大的后稷當年就是在這裡教民稼穡的。漆水發源於陝西省的麟游縣,由西向東流到武功,折向南流入渭水。后稷和他的族人長期就活動在漆水以南和以西、汧水(千水)以東、渭水以北這一大片被叫做“周原”的地方。
幾乎沒有人來緬懷憑弔這位偉大的老奶奶,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位詩人來過這裡,他和我一樣,都和這位老奶奶不沾親帶故,臨別給當時的縣長孫某留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文明歷史五千載,薑母恩功可蓋天。”孫縣長自己都不知道姜嫄是他的老祖宗,所以,詩人在歌頌薑母之外的另一層意思算是白扔了。
眾人的祖宗沒人敬,黃帝例外,那是為凝聚團結海內外華人,讓大家不要忘記我們有共同的一個根,就像所有的蒙古人都說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一樣。可是,對姜嫄這位偉大的女性,中華民族不該忘記她,她的子孫們更不應當冷落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