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8條詞條名為儒藏的結果 展開

儒藏

精華編一〇七

《儒藏》(精華編一〇七)是2017年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

內容簡介


《孟子註疏》十四卷,東漢趙岐注,題宋孫奭疏,此次校點《孟子註疏》,以台北故宮博物院影印宋刻元明遞修本《孟子註疏解經》為底本,以嘉慶二十一年阮元刻本為校本,參校了《續古逸叢書》影印宋槧大字本《孟子》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校點者為劉豐。《孟子章句》原七卷,漢劉熙所撰,是漢人註釋《孟子》著作之一,本次校點,以《叢書集成續編》影印《郋園先生全書》本為底本。校點者為劉豐。《孟子字義疏證》,清代戴震所撰,本次校點,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乾隆孔氏刻《微波榭叢書》本為底本,以指海本、端溪本對校,以朴社本參校,並參考了一九八二年中華書局何文光整理本。校點者為高海波。

作者簡介


趙岐(?-201年),字邠卿。京兆長陵縣(今陝西咸陽)人。最初名嘉,字台卿,后因避難而改名。他年少時即有才藝。漢桓帝時因得罪宦官而逃至北海賣餅,被孫嵩救至家中,藏在複壁內數年。後來才被赦出。延熹九年(166年),應司徒胡廣辟命。后拜并州刺史,又因黨錮遭禁十餘年。光和七年(184年),拜議郎,又被車騎將軍張溫請為長史。大將軍何進舉薦趙岐為敦煌太守,途中遭劫持,經詭辯才倖免於難,輾轉返回長安漢獻帝遷都長安時,再拜趙岐為議郎,不久遷任太僕。李傕郭汜掌權時,命趙岐與太傅馬日磾出使關東。獻帝東遷時,趙岐又說服劉表董承修理宮殿,於是留在荊州,朝廷就地拜趙岐為太常。建安六年(201年),趙岐去世,享年九十餘歲。趙岐著有《孟子章句》十四卷、《三輔決錄》七卷,在當時廣為流傳。《全後漢文》還收錄有《厄屯歌》、《藍賦》《與友書》、《遺令敕兄子》、《臨終敕其子》、《三輔決錄序》、《孟子題辭》、《孟子篇敘》。他的《孟子章句》為《孟子》最早注本,釋文通達,明白易曉,后經北宋孫奭疏,收入《十三經註疏》中。他對《孟子》研究頗深,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劉熙(生卒年不詳,約生於160年左右),或稱劉熹,字成國,北海(今山東昌樂)人,官至南安太守。東漢經學家,訓詁學家。生當漢末桓、靈之世,獻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據陳壽三國志》說,吳人程秉薛綜、蜀人許慈都曾從熙問學。著有《釋名》和《孟子注》,其中《釋名》是我國重要的訓詁著作,在後代有很大影響。
孫奭(讀音:sūn shì,962—1033年)字宗古,北宋學者、教育家,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博平鎮) ,后徙居須城(今山東東平)。孫奭在長期從事教學和參政的同時,還認真選錄了五經中的治政之言,輯成《經典徽言》50卷,另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度》等。參與校定《莊子》、《爾雅》釋文,考正《尚書》、《論語》、《孝經》、《爾雅》謬誤及律音義。同時也是十三經註疏之《孟子註疏》(趙岐注、宋孫奭疏 14卷〔阮元校刻本〕 )疏的完成者,可堪是中華古代經學的功勛人物之一。
戴震(1724-1777),一字東原,二字慎修,號杲溪,漢族,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乾隆27年舉人,乾隆38年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會試下第,因學術成就顯著,特命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戴震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又進而闡明義理,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之說有所抨擊。其視個體為真實、批判程朱理學的思想,對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啟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一生先後撰成《籌算》、《勾股割圓記》、《六書論》、《爾雅文字考》及《考工記圖注》、《原善》、《尚書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詩經補註》、《聲類表》、《方言疏證》、《聲韻考》及《孟子字義疏證》等,並應河北、山西等地官員聘請,纂修《直隸河渠書》、《汾州府志》、《汾陽縣誌》,主講浙江金華書院。乾隆三十八年,開《四庫全書》館,以舉人受特召任纂修官。在館五年,疑文奇義,累有辨析。先後經手校訂《水經注》、《儀禮集釋》、《周髀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夏侯陽算經》、《海島算經》及《五曹算經》諸書。逝世前夕,寫有著名的《答彭進士允初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