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屬山
綏德縣旅遊景點
疏屬山位於綏德縣城區,海拔893m,兩河相擁山,現為“名州文化旅遊街區”中的一部分。秦代,上郡為邊塞防禦匈奴的軍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蘇在此監軍並設府於疏屬山,扶蘇含冤自刎后埋葬於此,解放戰爭時期,綏德警備區司令部設置於疏屬山上,成為指揮作戰的戰略中心,山上有秦皇子扶蘇墓及扶蘇祠、漢畫像石館、綏德警備區司令部舊址,山腳下有李子洲故居、綏德地委舊址、子洲圖書館,四周散布著獨具特色的窯洞四合院,明顯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文化旅遊開發的理想之地。
1924年,這裡建立了陝北最早的共產黨組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陝甘寧邊區綏德專員公署、抗日軍政大學、綏德警備區司令部和三五九旅司令部駐地。毛澤東、周恩來、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留下了戰鬥的足跡。習仲勛和齊心在綏德相識、相戀、結婚並生活4年,與綏德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這段話就告訴人們,遠古時代黃帝部落曾經就活動在陝北綏德一帶,有個大逆不道的神“貳負”與他的臣下“危”聯合殺死了窫窳,黃帝就將他綁縛在疏屬山裡的樹上,懲罰他。
宋本《太平御覽》中講述了一個故事,說在上郡挖掘出一座地下石室,裡面有個反縛盜械之人,書曰:“漢宣帝使人上郡,發盤石,石屋中得一人,跣踝被發,后縛,械一足,時人不識,乃載之於長安,帝問群臣,莫能知,劉子政(劉向,當時朝廷的諫議大夫)曰:此乃貳負也!上大驚”。最後,宣帝問他原由,劉向就說出了《山海經》中的記載,宣帝聽后大為驚嘆,從此,眾臣與天下學者就更加看重《山海經》了。
從漢代的這個事件,印證了《山海經》對綏德疏屬山的記載,反映出歷代文字描述的連貫性,也說明了疏屬山不是一般的山。
遠古人類在部落進化的過程中,《山海經》記載了當時的各種地理、博物、故事、巫術、神話等,內容極為豐富,自古被世人號稱為奇書,對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直到現在,比如:盤古開天、三皇五帝、炎黃之戰、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許多耳熟能詳的遠古神話故事都是出自此書。
而對於綏德的一座山有文字記錄的,這應該是最早的了,它與現代出土的文物遺跡相互呼應和印證,可以看出,在遠古華夏文明起源的時期,綏德就有了人類的活動,其歷史文化神奇而源遠流長。
疏屬山
李子洲在四師創建黨團組織后,為了工作的便利和保密性,租賃了高家祠堂,明為四師教員的宿舍,實為黨組織的活動地,先後在這裡住過的有李子洲、田伯英、蔡南軒、徐夢周、何寓礎、趙紹西、雷五齋等黨、團負責人。由於黨組織的很多重要會議和活動決策都是在高家祠堂進行的,黨團員頻繁活動於此,所以高家祠堂在當時被黨內同志親切地稱為“蘇聯大使館”。
文廟與學宮連為一體,位於綏德古城綏德古城核心景區嵯峨山,坐北向南,建於金承安五年(1200),明、清兩代幾經增修、重建,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時,其建築平面為一長方形(南北長),佔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文廟有前、中、后3座院落。前院東西方各有木柵欄門1座,西門額書“德配天地”4字,門前有下馬碑;東門額書“道冠古今”4字。院南面為照壁,北面是欞星門。入欞星門為中院,院內有泮池,東建名宦祠3間、忠孝祠2間,西建鄉賢祠3間、陳設亭2間;北面是戟門,戟門東有儀門,西有禮門。入戟門為後院,院內正面是大成殿,殿前有月台,台前有甬道,大殿兩側建東西廡各7間。
學宮大門在文廟前院西柵欄門外,面向南。入門北進再折向東,至大成殿後見儒學儀門。入儀門正面有明倫堂5間,西有齋房3間,東北有崇聖祠1所。明倫堂后是敬一亭3間。亭后正面是尊經閣,閣下是正窯3孔,閣東有廂窯3孔,閣西有廂房5間。
文廟現僅余照壁1座,學宮僅余尊經閣和閣東3孔廂窯。照壁由磚砌成,上有檐,壁中嵌石雕“五龍壁”一塊,上雕五龍戲珠圖案,雕工精細,神態活現,是綏德雕刻藝術之精品。尊經閣的造型較精巧,閣下是3孔磚面石拱窯,窯的四角伸出上翹,如鳥喙高昂。窯上閣樓四面皆為雕花門窗,屋脊高隆,南北單檐,東西為重檐。
文廟和學宮一直是尊孔讀經之所,從民國年間開始開辦為學校,現為縣聾啞學校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