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市區西北,呈東西帶狀分佈。地理坐標介於東經91°03′41″—91°06′48″,北緯29°39′25″—29°42′08″之間,保護區總面積1220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660公頃,緩衝區面積339公頃,實驗區面積221公頃。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屬於蘆葦泥炭沼澤,被譽為拉薩的“大氧吧”,有“拉薩之肺”、“天然氧吧”之稱。
首批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完成了濕地現狀、社會、人文及地理等資料的收集和考察工作。
1999年5月25日,西藏自治區政府正式批准建立拉魯濕地為西藏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拉薩市政府頒發《拉薩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並編製了《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成立了拉魯濕地保護區管理站。
2004年12月,拉魯濕地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晉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委員會的評審。
2005年7月23日,國務院批准新建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市區西北,呈東西帶狀分佈。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岡底山斯系東延部分,平均海拔高度3645米,是中國國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城市天然濕地。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藏南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日照長,空氣乾燥蒸發大,降雨量少氣壓低,東風最多西風大,主導風向為東南風。靜風頻率低,雨旱兩季分明,全年降雨的80%~90%集中在6至9月,年均降水量444.8毫米,多為夜雨;熱量水平不高,氣溫低,年均溫7.5 ℃,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年均濕度45%。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類型以腐泥濕地土、泥炭濕地土和泥炭土為主,屬蘆葦泥炭濕地。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於海拔較高,地形條件不複雜,土壤類型單一。分佈於濕地中以及周邊區域的土壤,主要為腐泥沼澤土、泥碳沼澤土和泥碳土,為沼澤草甸。另外,在沼澤周圍草場還分佈有亞高山草甸土。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界東起從娘熱鄉、奪底鄉兩條溝谷彙集成的流沙河相接,然後向西至城關區娘熱鄉巴爾庫村山南麓一直向西接6.6公里的崗底斯山支脈為止;東、南、西三面為市區所包圍,西界由崗底斯山支脈向東南方向至空指部隊為止;東界由空指部隊向東至城關區拉魯村委會居民區及巴爾庫路接壤為止;南界由東向西以拉薩引水灌溉渠—中乾渠和當熱路為界。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高寒濕地生態系統。
蘆葦
動物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為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00年,拉薩市人民政府頒布了《拉薩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成立了拉魯濕地保護區管理站,禁止在保護區及周邊地帶挖沙、採石、捕撈、割草、放牧。
2008年,拉薩市委、市政府將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升格為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00年,拉薩市人民政府投資9200多萬元用於拉魯濕地自然保護區基礎管護工程。
2013年,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保護區及“三渠一河”周邊環境進行了摸底調查,並計劃2013年至2025年投資7億多元保護拉魯濕地。項目包括濕地核心區住戶搬遷、部分渠道生態恢復、中乾渠濕地段防滲工程、北乾渠綜合整治、清淤工程、濕地擴展項目、濕地博物館、濕地監控中心等內容。規劃建設覆蓋全區自治區級以上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濕地博物館720平方米,規劃建立生態定位監測站2處,氣象觀測站1處、水文水質監測點3處、關鍵物種監測點3處、固定樣地30個、固定樣線10千米。
2001年~2003年,對西藏拉薩市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脊椎動物多樣性進行了調查。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中心,號稱“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始建於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最高處海拔約377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宮殿。布達拉宮依山壘砌,殿廈連接,相互呼應,整個建築群蔚為壯觀,充分體現了以藏族為主,漢、蒙古、滿等各族能工巧匠以及尼泊爾工匠的高超技藝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
哲蚌寺
大昭寺
羅布林卡
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7年9月8日,根據《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行業標準,經各省推薦和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專家組評定,確定為首批10家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