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發
太平天國的將領
太平天國後期,執掌軍權的忠王李秀成率幾十萬太平軍馳騁蘇浙主戰場,全力撐持急轉直下的戰局,為他效忠的天朝的事業鞠躬盡瘁。而輔佐養父李秀成的“忠二殿下”李容發作為先後曾指揮萬餘少年太平軍的統領,東征西討,攻城略地,戰功赫赫,堪稱虎將。他多次率軍出入圍城天京(南京),還在天京陷落前4個月在江陰華墅設伏重創了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常勝軍”洋槍隊……
李容發,又名李士貴,湖北江夏人,出身於貧苦農家,1852年夏秋間,13歲的他投奔太平軍,編入前軍十一營李秀成指揮的部隊。李秀成看他機警聰明、作戰勇猛,另眼相看,收他為養子,帶在身邊,閑暇常親教李容發騎馬射箭,並授以行軍戰陣技術,著意培養。可以說,李容發盡得養父真傳,成長為太平軍後期一員傑出戰將。
1853年夏,李容發被調入天京,擔任童子營中三營指揮。當年天京城內集中有近10萬太平軍,多為守城軍,其中女兵營和童子營佔了萬人左右。童子營以兩廣籍少年為基礎核心,而鄂皖贛籍的少年們因都是主動投軍,反抗“清妖”,形成了較強的戰鬥力。李容發所在的中三營駐紮於城西清涼門、石城門、水西門之間,協助守軍把守城池,盤查進出以上城門的行人,並協助守衛清涼門內山林中的紅鉛衙(為生產軍用火藥的地方,還在這兒設立火藥庫),任務繁重。
眼力過人、十分精明的李容發,帶領童子兵多次抓住扮成百姓混進城的清軍偵探,並不定期的進入山區搜查。清涼山又名石城山,在古石頭城內,山巒起伏,樹林茂密,地勢險要。它共有7座小山峰,西邊連接明城牆,東邊延伸到烏龍潭邊,與蛇山、小倉山相接,一向為兵家爭奪之要地。清涼山區有清涼寺、善司廟等多座寺宇,且有掃葉樓等古代建築。太平軍進城后,山寺里和尚、尼姑逃避一空,使得這一帶更顯得荒涼幽寂。李容發注意到時常有身份不明的人在山林里出沒,行蹤神秘。他便安排幾名部下扮作拾柴打草的山民家的孩子進行監視,并力求弄清情況再伺機出手。李容發的上司對他的布置表示肯定。那個時期,李容發常抽空去城北獅子山軍營看望養父。掌控天朝軍政大權的東王楊秀清對李秀成很欣賞,已提拔他為右四軍帥,旋升為後四監軍,負責統率3000精銳部隊(多為兩廣老弟兄)把守儀鳳門。此門倚傍獅子山,俯對滔滔長江,形勢險要,為城北第一要塞和門戶。李秀成完全能夠勝任。當然,賞識李秀成的不光是東王楊秀清,執掌前線軍權的翼王石達開一向以文武雙全、勇猛善戰著稱,多次大敗各路清軍,成為曾國藩、胡林翼湘軍的勁敵。他於1853年底懇請楊秀清調出李秀成,隨同自己赴安徽廬州(合肥)、舒城、太湖等地安撫民眾。次年春,石達開令李秀成守廬州,他被提升為殿右二十指揮,后又晉陞為三十二檢點、地官副丞相。那一時期,正接近於成為太平天國高級將領的李秀成時時關心養子李容發的成長,時有信函往來,反覆告誡養子遇事需冷靜,務必抓好童子兵的訓練,抓好軍紀,不可擾民。李容發理解養父的良苦用心。1854年春天京爆發“張繼庚事件”。後世的不少有關太平天國歷史的書籍大多將平定暴亂的功績記在守衛城西水西門的太平軍軍帥張沛澤名下。其實,據涉身此大案的清末金陵詩人金和在其留存於世的雜記《金陵寇亂見聞》及日記中披露:“忠二殿下李容發和他指揮的童子營小長毛髮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一說法也得到同期或稍後時期金陵文人伍必瑞(清末湖北巡撫伍長華侄兒)、龔有守(清代名詩人龔自珍之孫,世居城西龍蟠里)等人的日記、雜記記載的認同。當是較為可信的。
李容發年幼而勇猛無敵,善於使用西洋短槍,駕馬馳突於萬軍之中,所向無前。有次進攻六合,被李昭壽包圍,麾下只有幾十個騎兵,仍然大呼率軍馳突,所向披靡,很快突破鹿角,擊潰圍師而出,敵軍不敢攔擋。容發相貌堂堂,平時為人謙遜,與人交談無傲慢之色。隨從父親轉戰江東,威望日著。庚申十年(1860年)九月三十一日,封天朝九門御林忠義宿衛軍忠二殿下,賞賜金牌、金頸圈、雉翎、金印,年僅十四歲。
辛酉十一年九月,容發奉忠王之命,與李容椿統兵協助陸順德等收紹興、蕭山,進攻富春江以西的地區;不久率軍進攻上海,引大軍逆捍海塘進入浦東,逼近縣城,殲滅當地團練。淮軍屢次渡浦江與其對戰,容發軍容嚴整、壁壘森嚴,淮軍無法迅速擊敗容發。
癸開十三年,湘軍圍攻天京已急,忠王前往天京主持軍務,不久,九袱洲等地皆失守,天京城中乏糧。甲子十四年正月,忠王命李容發往句容,取糧草補濟天京。返回時遭遇清將朱洪章伏擊,苦戰難勝,於是棄糧敗走丹陽,依從叔父李侍賢。當時,蘇州、無錫都已失陷,容發與林紹璋、陳時永等襲擊江陰、無錫、常熟。正月末,攻克楊庫;二月初五,攻克福山、圍住江陰、迫近無錫,三地清軍,以為天降太平軍。戈登下令常勝軍來救,容發佯敗,將清軍誘至江陰華墅,道路泥濘,洋炮難行,大小船隻都被焚毀,於是被容發打得大敗,常勝軍素來鮮有敗績,然而華墅一戰,兩團精卒三百,被李容發全殲,蘇南震動。
李容發年少驍勇,常常獨自率領一支隊伍,用兵詭異莫測,實乃大才,可惜其盛年之時,竟只能隱姓埋名以苟活,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