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都指揮使司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置大同都衛。治白羊城。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更名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領二十六衛,宣府左、右,萬全左、右,懷安五衛,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后領十四衛,屬於后軍都督府

建制沿革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
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同都衛,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二十五年八月徙治大同府。二十六年二月領衛二十六,(宣府左、右,萬全左、右,懷安五衛,改屬萬全都司。)后領衛十四。(朔州衛治州城,安東中屯衛寄治應州城。)

行政區劃


大同前衛洪武七年二月置,與行都司同城。
大同後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尋罷。二十六年二月復置,治行都司東,后仍徙行都司城。(東有聚落城,天順三年築。嘉靖二年九月置聚落守御千戶所於此,來屬。)
大同中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后罷。
大同左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罷。永樂元年九月復置。七年徙治鎮朔衛城。
大同右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三十五年罷。永樂元年九月復置。七年徙治定邊衛城。
鎮朔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薊州,直隸后軍都督府,而衛城遂虛。七年徙大同左衛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雲川衛來同治。(東有雕嶺山。北有兔毛川,即武州川也。又西北有御河,自塞外流入,下流入於桑乾河。又北有鹽池。)東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定邊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隸后軍都督府,而衛城遂虛。七年徙大同右衛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玉林衛來同治。(西有大青山。東北有海子窊,兔毛川出焉,分為二,其一東南流入左衛界,其一西北流自殺虎口出塞。又有南大河,經衛東南,合於兔毛川。)東南距行都司一百九十里。
陽和衛(元白登縣,屬大同路。)洪武初,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宣德元年徙高山衛來同治。(北有雁門山雁門水出焉。南有桑乾河。)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天成衛(元天成縣,屬興和路。)洪武四年五月改屬大同府,縣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后徙鎮虜衛來同治。(桑乾河在南。南洋河在北,即雁門水也,東入宣府西陽和堡界。)西南距行都司一百二十里。
威遠衛正統三年三月以凈水坪置。(南有大南山。西有小南山。又南有南大河,下流入於兔毛川。)東距行都司一百八十里。
平虜衛成化十七年置,與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有小青山,又有黃河東勝衛流入。北有南大河。西北有雲內縣,本元雲內州,屬大同路,洪武五年廢。宣德中復置縣,屬豐州,正統十四年復廢。西北有平地縣,元屬大同路,亦洪武中廢。)東北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領千戶所一。
井坪守御千戶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
雲川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舊鎮朔衛城,與大同左衛同治,而衛城遂虛。東距行都司二百十里。
玉林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舊定邊衛城,與大同右衛同治,而衛城遂虛。(東有玉林山,玉林川出焉。)東距行都司二百四十里。
鎮虜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天成衛城,與天成衛同治,而衛城遂虛。東距行都司百十里。
高山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內,直隸后軍都督府。宣德元年徙陽和衛城,與陽和衛同治,仍屬行都司,而衛城遂虛。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御千戶所於此,屬大同前衛。(東有高山。西有兔毛川。東距行都司三十里。)
蔚州衛: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置,與山西大同府蔚州,同城而治。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
宣德衛(元宣寧縣,屬大同路。)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德衛,后廢。東南距行都司八十里。
東勝衛(元東勝州,屬大同路。)洪武四年正月,州廢,置衛。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后五衛,屬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罷中、前、衛三衛。永樂元年二月徙左衛於兆直盧龍縣,右衛於北直遵化縣,直隸后軍都督府。三月置東勝中、前、后三千戶所於懷仁等處守御,而衛城遂虛。正統三年九月復置,后仍廢。(北有赤兒山。西有黃河。西北有黑河,源出舊豐州之官山,西流入雲內州界,又東經此入於黃河。又有兔毛川,亦入於黃河。又有紫河,源出舊豐州西北之黑峪口,下流至雲內州界,入於黑河。又西有金河泊,上承紫河,下流亦入於黃河。西北有豐州,元屬大同路,洪武中廢,宣德元年復置;正統中內徙,復廢。又有凈州路,元直隸中書省,亦洪武中廢。)西距行都司五百里。領千戶所五:失寶赤千戶所、五花城千戶所、干魯忽奴千戶所、燕只千戶所、瓮吉刺千戶所,俱洪武四年正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