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年
鍾年
鍾年,男,漢族,“心理學與中國發展論壇”發起人,曾被武漢大學學生評為“最受喜愛的十佳優秀教師”,併兼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文化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主任、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人格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傳播心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學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社會學會理事、湖北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委員、《民俗研究》雜誌編委等職。
1961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隨即任職於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1991年9月調至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1995年底破格晉陞為教授。2001年11月調至武漢大學人文學院。曾任中南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研究室主任、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所長、武漢大學心理學系主任。現為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兼職教授、復旦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北京大學人類學與民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通訊指揮學院兼職教授。
1、湖北農村社區文化研究(湖北大學重點項目)
2、荊楚文化遺產與先進文化建設(湖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基金項目)
3、英雄祖先與民族歷史(台灣蔣基會,子項目主持)
曾參加《人類學詞典》、《社會學詞典》的編寫,合作主編“社會心理學精品譯叢”、《心理學與中國發展》、《中國文化厄史》、《黃鶴樓志》、《大江東去——長江流域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著有《文化之道》、《中國人的傳統角色》、《人類信息的溝通——傳播史》,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社會學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未定稿》、《心理學探新》、《大眾心理學》、《武漢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現代傳播》、《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文獻》、《讀書》、《東方》、《社會科學戰線》、《東南文化》、《民俗研究》、《尋根》、《民俗曲藝》(台灣)、《歷史月刊》(台灣)、《中國文化月刊》(台灣)、《孔孟月刊》(台灣)、《國文天地》(台灣)等刊物上發表學術文章100餘篇,一些著述曾被《新華文摘》、《書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包括《心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民族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中國古代史》等專題)、《中國人民大學社科信息集萃》、《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中央民族大學學報》以及美國的《世界日報》(WorldJournal)等報刊轉載。
一、獨著
1.1999,《文化之道——人類學啟示錄》,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2.1999,《中國人的傳統角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二、合著
1.1997,《中國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三、主編
1.1999,《黃鶴樓志》(副主編並撰“概述”),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四、參編
1.1988,《社會學詞典》,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
2.1991,《人類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5月。
五、學術性文章
1.1982,智力問題探新,《心理學探新》1982.4.
2.1985,談談旅途社會調查,《社會(社會學雜誌)》1985.5.
3.1985,廣西融水白雲鄉瑤族女不讀書的研究,《民族研究》1985.5.
4.1985,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瑤族教育情況調查,《廣西民族研究》1985.1.
5.1986,論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競賽,《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4.
6.1986,我國民族學如何為現實服務,《民族學與現代化》1986.4.
7.1987,廣西融水紅瑤婚姻、家庭及習俗心態調查,《廣西民族研究參考資料》第7輯。
8.1987,猿人轉變新論,《未定稿》1987.23.
9.1988,蘆笙文化叢初探,《貴州民族研究》1988.1.
10.1989,對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認識,《廣西民族研究》1989.4.
11.1990,勤奮耕耘六十餘載
著作等身桃李滿園——記吳澤霖教授,《湖北社科通訊》1990.2-3.
12.1990,文化與人格(譯文),《民族譯叢》1990.2.
13.1991,試論宗教與民族心理,《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4.
14.1991,從人與動物的本質差別看人類起源的動力,《當代中國人類學》,上海三聯書店,1991,11。
15.1992,吳澤霖民族研究思想述評,《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4.
16.1993,文化濡化及代溝,《社會學研究》1993.1.
17.1993,吳澤霖民族博物館思想管窺,《民俗研究》1993.1.
18.1993,女媧神話中的一個關鍵細節的復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4.
19.1993,《人類學辭典》求疵,《辭書研究》1993.5.
20.1993,從田野中來,《讀書》1993.9.
21.1993,宗教意識論略,《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4.
22.1993,我國各民族泥土造人神話的比較研究,《黔南民族》1993.1-2.
23.1994,餘響之餘響,《博覽群書》1994.2.
24.1994,置於時空流中的自然崇拜——《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讀後,《民族研究》1994.2.
25.1994,中國鄉村社會控制的變遷,《社會學研究》1994.3.
26.1994,論人類起源過程中的若干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3.
27.1994,雞子和宇宙蛋——創世神話中的生殖意象,《貴州民族研究》1994.2.
28.1994,天人和諧——中國古神話透露的信息,《東方》1994.2.
29.1994,女媧與依羅——土家族神話對古神話復原的啟示,《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4.1.
30.1994,“混沌”與洪水神話的干連,《淮陰師專學報》1994.1.
31.1994,生產、生殖、祖社及太陽樹——中國古代桑文化談片,《文史知識》1994.4.
32.1994,“教學與科研並重”的落腳點,《湖北教育報》1994,4,18。
33.1994,我國民族學發展中的缺憾,《社會科學戰線》1994.4.
34.1994,峰迴路轉
柳暗花明——讀《明清宮廷疑案》,《博覽群書》1994.6.
35.1994,數字“七”發微,《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4.4.
36.1994,釋“干欄”,《讀寫月報》1994.11.
37.1994,世紀末再回首——讀吳澤霖《美國人對黑人、猶太人和東方人的態度》一書,《民族研究動態》1994.3.
38.1995,心靈的戰慄——美容手術失敗的心理打擊,《大眾心理學》1995.1.
39.1995,一幅重要的畫面,《讀書》1995.4.
40.1995,宋代的婦女生活,《文史知識》1995.8.
42.1995,從人類學角度看社會控制,《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5.4.
43.1995,天梯考,《文獻》1995.3.
44.1995,廣告中的男性中心觀,《學習》1995.9.
45.1995,婦女觀的倒退,《光明日報》1995,10,4。
46.1995,女媧摶土造人神話的復原,《尋根》1995.3.
47.1995,中國民俗學攀升的堅實階梯,《民俗研究》1995.3.
48.1995,龍與中華文化的多元起源,《黑龍江民族研究叢刊》1995.3.
49.1995,北方民族武力衝擊對宋文化的雙重毀傷,《湖北大學學報》1995.6.
50.1996,人類心理的跨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1.
51.1996,論中國古代的桑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6.1.
52.1996,中國元典文化尋蹤,《社會科學動態》1996.5.
53.1996,馮天瑜的文化之旅,《書城雜誌》1996.3.
54.1996,戊戌不纏足運動的文化透視,《社會學研究》1996.3.
55.1996,女性與數字“七”,《民間文學論壇》1996.2.
56.1996,人類學對政治的研究,《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一輯,民族出版社,1996,5。
57.1996,放足與放心——戊戌不纏足運動的回顧,《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4.
58.1996,
宗法、保甲、鄉約——兩宋時期的鄉村社會控制,(台灣)《歷史月刊》1996.8.
59.1996,“上駢生耳目”新解,(台灣)《孔孟月刊》1996.12.
60.1997,說鬚髮,《文史知識》1997.1.
61.1997,丐幫與丐——一個社會史的考察,《湖北大學學報》1997.1.
62.1997,中國神話的演化軌跡,(台灣)《歷史月刊》1997.3.
63.1997,閑說皇帝,《東方文化》1997.2.
64.1997,成長的界標——中華民族的成年禮,《尋根》1997.4.
65.1997,名士與名妓,(台灣)《歷史月刊》1997.6.
66.1997,民族史研究的有益嘗試,《中國社會科學》1997.6.
67.1997,“金蓮要小,牌坊要大”——宋代的婦女生活,《書摘》1997.12.
68.1997,畲文化二元性論綱,《畲族民俗風情》,海峽文藝出版社,1997,4。
69.1998,婚嫁與新娘——一個歷史民俗學的考察,《民俗研究》1998.1.
70.1998,寡婦問題——社會史立場的檢詰,《湖北大學學報》1998.2.
71.1998,盤古的來歷,(台灣)《民俗曲藝》111期(1998年1月)
72.1998,巫的原始及流變,《東南文化》1998.2.
73.1998,從“粵人蓄婢”說開去——關於奴婢角色的風俗史話,《廣東民俗》1998.2.
74.1998,可憐薄命作君王——歷史上的角色錯位現象,(台灣)《國文天地》第14卷第2期(1998年7月)
75.1998,門子與門人,《文史知識》1998.10.
76.1998,追憶澤霖先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4.
77.1998,從《評皇券牒》看瑤人的邊際心態,《民族藝術》1998.4.
78.1998,從婚俗看婚姻的本質,《廣東民俗》1998.4.
79.1998,中國歷史上的流民,(台灣)《歷史月刊》1998.8.
80.1998,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談中國歷史上的隱士,(台灣)《國文天地》1998.12.
81.1999,關於中國的大家庭,《讀書》1999.1.
82.1999,俠士論談,(台灣)《歷史月刊》1999.1.
83.1999,試倫宗教的文化溝通本質,《黑龍江民族叢刊》1999.2.
84.1999,中醫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以數字“七”與女性的關係為例,(台灣)《中國文化月刊》1999.2.
85.1999,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反禮教行為,(台灣)《歷史月刊》1999.4.
86.1999,文化的命運,《光明日報》1999,5,13。
87.1999,婚禮:文化的確認與民俗的展示,《廣東民俗》1999.2.
88.1999,中國傳統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幾種女性角色為例,(台灣)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9年6月。
89.1999,家庭類型研究及中國的家庭類型,《社會科學動態》1999.6.
90.1999,“蒼頡四目”試解,《文獻》1999.3.
91.1999,都市困境——人類發展面臨的一個問題,《東方》1999.8.
92.1999,假設與驗證的循環推進——由《鄉土中國》和《江村經濟》想到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術路向,《湖北大學學報》1999.4.
93.1999,文化:越問越糊塗,《民族藝術》1999.3.
94.1999,中國歷史上的君子,《湖北方誌》1999.5.
95.1999,關係和關係研究——介紹《中國城市的工作和不平等》並以此紀念吳澤霖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南方民族研究論叢》第4輯,民族出版社,1999年9年9月。
96.1999,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關狀元的風俗史話,《民俗研究》1999.3.
97.2000,圖窮匕現話刺客,(台灣)《歷史月刊》2000.2.
98.2000,宗族文化與社區歷史——以湖北土家族地區為例,《湖北大學學報》2000.1.
99.2000,以人為中心——《潘光旦選集》讀後,《博覽群書》2000.3.
100.2000,敬老傳統的社會與文化意義,《光明日報》2000,3,3。
101.2000,記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吳澤霖先生,《武漢文史資料》2000.2.
102.2000,人文精神和文化轉型——馮天瑜教授的學術理路,《武漢文史資料》2000.4.
103.2000,粉墨生涯話優伶,《文史知識》2000.2.
104.2000,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對自身與環境關係的思考,《東方》2000.6.
105.2000,文化中的邊緣人,《民族藝術》2000.2.
106.2000,社會記憶與族群認同——從《平皇券牒》看瑤族的族群意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4.
107.2000,解決問題
知難而上——人類學者訪談錄,《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0.3.
108.2000,人類學視野下的宗教——中國鄉村社會控制中的一種力量,《東南文化》2000.7.
109.2000,傳統社會中的婦女抗爭,《光明日報》2000,11,3。
110.2000,民俗(含“概況”、“過年”、“飲食習俗”),《武漢年鑒(2000)》“社會生活”,武漢年鑒社編輯出版,2000年8月第1版。
113.2001,人類學關於環境與生活類型的研究,《廣西民族研究》2001.1.
114.2001,居住模式與生育文化,《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2.
115.2001,生育文化與宜昌經驗,《治本之路》,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年5月。
116.2001,民俗(含“概況”、“廟會”、“行”、“遊戲”、“禮品”),《武漢年鑒(2001)》“社會生活”,武漢年鑒社編輯出版,2001年7月第1版。
117.2001,警惕及集體名義下的學術腐敗,《光明日報》2001,8,16。
118.2001,《藝術民俗學》評述,《民俗研究》2001.2.
119.2001,對時間與空間、文本與生活的關注——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讀後,《湖北大學學報》2001.5.
120.2001,對土家族文化的一點認識(代序),《社區歷史與鄉政村治》,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
121.2001,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現代化問題與文化多樣性,《世界民族》2001.6.
122.2002,基督教禮儀文化的追索——讀康志傑著《基督教的禮儀節日》,《江漢論壇》2002.2.
123.2002,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土家族文化的發生學闡釋》讀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2.2.
124.2002,從《創世紀》說開去——談談中國各民族的人類起源神話,(台灣)《國文天地》2002.4.
125.2002,民俗(含“概況”、“電子賀年”、“公共空間·綜合性娛樂場”、“公共空間·民俗飲食文化街”),《武漢年鑒(2002)》“社會生活”,武漢年鑒社編輯出版,2002年7月第1版。
126.2002,人類家庭的文化透視,《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2.4.
127.2002,21世紀前十年中國民族學面臨的任務,《民族學論集——蘭州2001民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128.2002,生育文化與民俗心理學,《湖北大學學報》2002.3.
130.2003,人類生育、社會控制與文化心理氛圍——從民族志材料出發對生育文化的討論,《民族研究》2003.3.
131.2003,文化、文化結構與文化心理,《人文論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月。
132.2003,中華民族的待老之道——從社會、文化、心理等層面展開的討論,《民族學通報》,雲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