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八首(其一)

晉代文學家左思的組詩作品

《詠史八首(其一)》是晉代文學家左思的組詩作品。此詩是第一首,實為詠懷詩,詩人借古人古事來澆心中之塊壘。組詩以深厚的社會內容,熔鑄著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創作歷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歷代詩評家對這組詩評價很高。

作品賞析


此詩是寫自己的才能和願望。
開頭四句“弱冠弄柔翰”至“作賦擬《子虛》”,寫自己的博學能文。“弱冠弄柔翰”,是說自己二十歲時就舞文弄墨,善於寫作文章了。“卓犖觀群書”,寫自己博覽群書,才學出眾。這兩句實為互體,意思是說:我二十歲時已才學出眾了,不僅善於寫作,而且博覽群書。正是由於左思博覽群書,才能善於寫作,才能“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即寫論文以《過秦論》為典範,作賦以《子虛賦》為楷模。《過秦論》,西漢賈誼所作,是其政論中的名篇;《子虛賦》,西漢司馬相如所作,為賦中名篇。左思著論作賦以他們的作品為榜樣,說明他的見識與才能,頗有自負的意味。
之後四句“邊城苦鳴鏑”至“疇昔覽《穰苴》”,寫自己兼通軍事。“鳴鏑”乃是戰鬥的信號。邊疆發生戰爭,告急的文書飛快地傳到京城。這裡,可能是指公元279年,對鮮卑樹能機部和對孫皓的戰爭。烽火燃起,詩人雖非將士,可是也曾讀過《司馬穰苴兵法》一類兵書。他認為自己不僅有文才,而且也有武略,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應該為國效勞。
中間四句“長嘯激清風”至“夢想騁良圖”,寫自己的志氣和願望。詩人放聲長嘯,嘯聲在清風中激蕩,志氣豪邁,東吳哪裡放在眼中。他想,一把很鈍的鉛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自己即使才能低劣,做夢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實現“良圖”(良好的願望)。
最後四句“左眄澄江湘”至“長揖歸田廬”,消滅東南的東吳,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後,不受封賞,歸隱田園。前兩句表達的是晉武帝伐吳詔》中“南夷句吳,北威戎狄”的意思。后兩句正是他歌頌的魯仲連精神:“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就感情言,前者雄壯,後者恬淡,這種錯綜複雜的感情是統一的,表現了詩人既渴望建功立業,又不貪戀富貴的精神。
左思《詠史》詩,抒寫詩人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由於門閥制度的限制,當時出身寒門的有才能的人,壯志難酬,不得已,只好退而獨善其身,做一個安貧知足的“達士”。這組詩表現了詩人從積極入世到消極避世的變化過程。這是封建社會中一個鬱郁不得志的有理想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不平之鳴。

創作背景


詠史八首》寫於左思早年,具體寫作時間難以斷定。僅從詩提供的情況看,大體可以說寫在左思入洛陽不久,晉滅吳之前。詩中寫到左思在洛陽的生活以及這種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為他的妹妹左棻被選入宮而舉家來到洛陽的。晉武帝泰始元年(273),晉武帝選中級以上文武官員家的處女入宮,次年又選下級文武官員及普通士族家的處女五千人入宮。左思的父親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陽的時間,大體可以斷定在泰始元年(273)以後。左思來到洛陽,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滿腹經綸,以期取得仕途上的暢達,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鋪平道路,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左思從謀求仕途所遭遇的種種坎坷、艱難,了解到晉朝的政治腐敗,並反映在《詠史八首》詩中。這些詩也不能說是左思居洛陽很久才寫成的。詩中有“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其一)句。晉滅東吳,是在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詠史八首》作於太康元年(280)以前。

作品評價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左思奇才,業深覃思,盡銳於《三都》,拔萃於《詠史》。”
南朝鍾嶸《詩品》:“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
明代胡應麟詩藪》:“太沖題實因班(固),體亦本杜,而造語奇偉,創格新特,錯綜震蕩,逸氣干雲,遂為古今絕唱。”
明代劉熙載藝概》:“左太沖《詠史》似論體。”
清代張玉榖《古詩賞析》:“或先述己意,以史實證之。或先述史實,以己意斷之。或止述己意,與史實暗合。或止述史實,與己意默寓。”

作者簡介


左思(約250~305),字泰沖(《晉書》作太沖,考當時並無太字字形,當以墓碑為正,詳見下文“相關爭議”一節),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
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
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尋病終,終年五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