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癌
消化道惡性腫瘤
結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腸部位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發病率占胃腸道腫瘤的第3位。結腸癌主要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大體形態呈息肉狀、潰瘍型等。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為易感人群。
● 普通外科、胃腸外科、腫瘤外科
● 結腸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有以下因素,會增加患病危險:
● 飲食習慣不良
● ● 動物脂肪(豬油、牛油、肥肉等)和紅肉吃得太多,膳食纖維(穀物豆類、水果蔬菜等)吃得少。
● 有結直腸癌、腺瘤性息肉的個人或家族史
● 飲酒
● 肥胖
● 缺乏運動
● 炎症性腸病
● 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高危人群
● 凡40歲以上有以下任一情況者應列為高危人群
● 一級親屬有結腸癌史
● 本人有癌症史
● 本人有腸道息肉史
● 同時具有以下兩項及兩項以上者:
● ● 慢性便秘。
● ● 慢性腹瀉。
● ● 黏液血便。
● ● 不良生活事件史。
● ● 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
● ● 慢性膽道疾病史或膽囊切除史。
● 結腸癌早期常無特異性癥狀,隨著病情發展可能出現排便習慣及糞便性狀改變等癥狀。其中右側結腸癌以腹痛、腹部腫塊和貧血為主;左側結腸癌以便血、腹痛、排便次數增加為主。
● 結腸癌的典型癥狀為排便習慣、糞便性狀改變,同時也常為最先出現的癥狀。
● 排便次數增加;
● 腹瀉;
● 便秘;
● 糞便中帶血、膿液或黏液。
● 腹痛
● ● 位置不明確的持續隱痛;腹部不適、腹脹;腹痛加重、陣發性絞痛等腸梗阻癥狀。
● 腹部包塊
● ● 多為腫瘤,或腸梗阻后的糞便。大多堅硬呈結節狀。
● 全身癥狀
● ● 貧血、消瘦、乏力、低熱;病程晚期可出現水腫、腹水、淋巴結腫大等。
● 直腸指檢
● ● 必須做的常規檢查,可以初步了解直腸內有無腫塊。
● 結腸鏡檢查
● ● 確診結腸癌的首選檢查,包括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鏡下可直接觀察到病灶,並能取活檢,可以診斷結腸癌。
● 結腸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易被忽視。有下列表現應考慮發生結腸癌的可能,進行直腸指檢、結腸鏡等檢查進一步確認:
● 原因不明的進行性貧血、消瘦、乏力或食慾減退。
● 出現便血或黏液血便,或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
● 近期出現排便習慣改變。
● 近期出現腹脹、腹部隱痛不適。
● 可觸摸到腹部包塊。
● 結腸鏡檢查鏡下發現腫物,腸腔狹窄,並取病理活檢可以明確診斷。
● 根據病理分型,結腸癌分為早期結腸癌和進展期結腸癌。
● 早期結腸癌分為隆起型、淺表型和凹陷型。
● 進展期結腸癌一般分為隆起型、潰瘍型、浸潤型、膠樣型。
● 結腸癌的組織學特徵是同一腫瘤中可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織類型。
● 管狀腺癌
● ● 最常見,根據分化程度可分為高、中和低分化腺癌。
● 乳頭狀腺癌
● 黏液腺癌
● ● 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
● 印戒細胞癌
● ● 惡性程度高,預后差。
● 未分化癌
● ● 預后差。
● 腺鱗癌
● ● 較少見。
● 結腸癌分期對於評估腫瘤進展、治療方案及預後有重要意義。
● T:原發腫瘤範圍
● N:區域淋巴結轉移
● M:遠位轉移
● 根據結腸癌的腫瘤範圍、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有無遠處轉移等情況,將結腸癌從輕到重分為四期:
● Ⅰ期
● ● 腫瘤局限於腸壁內,未穿出深肌層,且無淋巴結轉移者。
● Ⅱ期
● ● 腫瘤浸潤黏膜各層,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
● Ⅲ期
● ● 有淋巴結轉移而無遠處轉移;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但腫瘤浸潤鄰近組織及器官。
● Ⅳ期
● ● 有遠處轉移。
● 有一些疾病與結腸癌有相似癥狀,如結腸息肉、潰瘍性結腸炎等。
● 這兩種疾病單從癥狀上不容易於結腸癌區分,需要及時就診,醫生可以根據直腸指檢、結腸鏡、病理活檢等進行確診。
● 早期結腸癌可以內鏡微創治療,中晚期結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輔以化療等綜合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減少複發,提高生存率。
● 包括姑息性手術和根治性切除術。
● 手術方式根據多種因素綜合考慮。
● 結腸癌併發腸梗阻進行一定的治療后,應早期施行手術。
● 以5-氟尿嘧啶為基礎化療藥物,輔助手術治療,有助於減少複發。
● 其他輔助治療
● ● 中藥治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基因治療等。
● 腹痛、便血、排便次數增加等癥狀會影響生活。
● 結腸癌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治療上消耗大量精力,帶來經濟壓力。
● 結腸癌可以轉移到其他器官和組織,使癌症擴散,晚期可能會死亡。
● 結腸癌會轉移,主要轉移方式為直接浸潤、淋巴轉移、血行轉移和種植轉移。
● 直接蔓延
● ● 損傷鄰近器官。
● 淋巴轉移
● ● 是結腸癌的主要轉移途徑。
● 血行轉移
● ● 以肝為多見,其次為肺、胃、腎、卵巢、皮膚等。
● 種植轉移
● ● 轉移到腹腔內和其他臟器表面。
● 只要發現及時,通過積極治療,結腸癌是可以治癒的。
● 如果發現時病情偏晚,通過合理的綜合治療,仍然可以有效改善結腸癌病人的預后。
● 改變飲食習慣,少食用豬油、牛油、肥肉等動物脂肪,控制蛋白質攝入量,多吃穀物豆類、水果蔬菜。
● 改變久坐少動的生活方式。
● 腰圍保持在男性90cm以下,女性85cm以下。
● 患有結直腸息肉、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結腸血吸蟲病肉芽腫者,應積極治療,注意篩查。
● 建議5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做一次糞便隱血試驗,每3~5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用來篩查結腸癌。有高危因素者可以根據醫生建議或從40歲開始篩查。
病程長,癥狀輕,X線見局部充盈缺損,形態規則,表面光滑,邊緣銳利,腸腔不狹窄,結腸袋完整。
指結核、血吸蟲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腸道炎症性病變,病史各有特點,大便鏡檢可有其特殊發現,X線檢查受累腸管較長。腸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也不同,可進一步確診。
結腸痙攣:X線檢查為小段腸腔狹窄,有可復性。
闌尾膿腫:有闌尾炎病史,腹部可捫及包塊,但X線示包塊位於盲腸外。
早期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而後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腫瘤潰爛、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現貧血、低熱、乏力、消瘦、下肢水腫等癥狀。如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不能排便,體檢見腹部膨隆、腸型、局部有壓痛,聽診聞及腸鳴音,提示可能出現不全性或完全性腸梗阻。若腫瘤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粘連,形成不規則包塊。晚期可出現黃疸、腹腔積液、水腫等肝、肺轉移徵象,惡病質,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腫瘤遠處擴散轉移的表現。結腸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不同,分述如下:
右半結腸腔大,糞便為液狀,癌腫多為潰瘍型或菜花狀癌,很少形成環狀狹窄,不常發生梗阻。若癌腫潰破出血,繼發感染,伴有毒素吸收,可有腹痛、大便改變、腹塊、貧血、消瘦或惡液質表現。
左半結腸腸腔細,糞便干硬。左半結腸癌常為浸潤型,易引起環狀狹窄,主要表現為急、慢性腸梗阻。包塊體積小,既無潰破出血,又無毒素吸收,罕見貧血、消瘦、惡液質等癥狀,也難捫及包塊。結腸癌往往有器官轉移,遠處轉移主要是肝臟。淋巴轉移一般由近而遠擴散,也有不按順序的跨越轉移。癌腫侵入腸壁肌層后淋巴轉移的幾率更多。結腸癌癌細胞或癌栓子也可通過血液轉移,先到肝臟,后達肺、腦、骨等其他組織臟器。結腸癌也可直接浸潤周圍組織與臟器,脫落在腸腔內,可種植到別處黏膜上。播散至全腹者,可引起癌性腹膜炎,出現腹腔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