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元榮
丘元榮
丘元榮(1897-1978年),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著名的客籍華僑實業家、慈善家和愛國僑領。其傳略曾分別於1940年載入《荷屬東印度概覽·現代名僑人物誌》、1996年載入《廣東省志·華僑志》和2001年載入《梅州市華僑志》。
丘元榮(1897—1978年),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4歲隨叔父丘燮亭去巴達維亞,先佐理商務,后自營布業,與人合辦織造廠,代理日本紗布而致富。他熱心社會事業,歷任巴城中華商會、中華慈善總會和籌賑會等僑團的主席職務。在荷印華僑募捐救濟祖國難民時,他表現積極。1941年被重慶國民政府委為“海外部委員”。日軍侵佔荷印時,他被捕進集中營,財產遭沒收。二戰后,被舉為中華總會主席、華僑公會理事長。時值社會發生動亂,他為妥善解決各地湧入雅加達的兩萬餘戶難僑,付出了巨大努力。1949年被舉為雅加達巴城中學第二屆董事長。丘氏1941年任香港南華學院副董事長時,還曾帶頭捐巨款支持該院在梅州設校。他對桑梓公益事業也多有贊助,曾捐款支持東山中學和丙鎮中學興建校舍,還捐款興建橫跨梅江的梅江、梅東和錦江三座大橋。
1978年5月2日,丘元榮因心臟病突發,醫治無效,在印尼雅加達逝世。終年82歲。
丘元榮,1897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年幼時就讀於鄉村中的“永捷學校”,勤奮好學,篤實敦厚,深為巴達維亞中華會館創辦人丘燮亭叔父之賞識。1913年,十六歲的丘元榮應叔父之叮囑壯志南來,初在叔父創設的“聯興公司”當店員。其時任巴達維亞中華總商會會長的丘燮亭叔父為歷練侄兒的才智,便讓他從店員做起,以協助叔父料理商務。當時,聰穎過人的丘元榮亦深悟“無商不富”、“萬丈高樓平地起”、“古今凡做大事者必先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以積累經驗”等道理,於是他在工作中刻苦耐勞、虛心請教,並參加“華文夜校”的補習以提高中華文化程度進而博覽群書,增長知識。
果然,經過多年的磨練,丘元榮在叔父的精心栽培下,於1930年自行創立“榮盛有限公司”,專營棉紗、布匹、絲綢、匯兌,生意紅火。旋在印尼泗水、井裡汶等地設立“榮盛分公司”。隨後,又創辦“聯榮公司”和“新光織造廠”,業務發展到新加坡、曼谷、香港、上海及印尼各埠,可謂運籌帷幄,操奇有計,馳騁商場,乘風得意。值此事業有成之際,他更是高瞻遠矚,看準上海、香港是國際市場的商貿中心,商機無限。於是,他與堂弟丘陶榮、丘佐榮(即先叔父丘燮亭之公子)一起通力合作,在上海和香港先後合股創設“榮南興公司”,經營進出口貿易,事業如日中天。與此同時,他又在上海開辦“巴華筆廠”,生產之兩用筆前為自來鋼筆後為毛筆,美觀實用,風行一時。這是客籍僑商進軍大上海及“東方之珠”的香港商界貨阜財豐的明證。
丘元榮為了報效桑梓的養育之恩,於1941年獨資在梅州家鄉創辦“梅縣區華僑玻璃廠”,以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他還在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墟設立“榮達分公司”,經營雜貨,為中小學生和赴墟的民眾提供方便。
丘元榮在商貿業上銳意經營,長袖善舞,成為印尼華僑工商界之巨子。他深知,二十世紀為競智時代,亦是群策群力之時代,應謀取華僑商務之發展,戳力實施。於是,他首倡巴達維亞華僑公會並出任首屆會長。1934年,荷印政府仍施行輸入限制政策,丘元榮乃出面組織荷印華僑輸入商總會,得到眾僑商的響應,被推為首任主席並蟬聯第二任主席。自有該會以來,華僑輸入商受益不少,凡有關於輸入商之公共事件,均可在會內商定議決。當時,荷印華僑輸入商總會還在泗水、望加錫、三寶瓏設有分會。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件,日本侵略者大舉進犯侵略中國,遭到民國政府領導的國民黨軍隊和人民的英勇抵抗。國難當頭,凡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均同仇敵愾,萬眾一心,抗日衛國,譜寫了中華兒女艱苦卓絕、浴血奮戰、抗敵卻暴的輝煌篇章。身為炎黃子孫的海外華僑在世界各地紛紛成立“華僑捐助祖國慈善委員會”,發動僑居地的華僑捐款贈物,或派遣熱血青年投筆從戎回國投身於抗日洪流。富有“實業救國”遠大抱負的丘元榮當即與各愛國僑領在巴城成立“荷印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被公推擔任主席。他公而忘私,竭智盡心,號召全體僑胞踴躍輸將救國,督導僑胞捐獻源源匯回祖國,對振奮抗日士氣,功績卓著。當時,民國政府發行5億元的抗日救國公債,丘元榮積極響應,當即以“榮盛公司”名義認購6萬元,一時傳為佳話。1938年10月,星洲舉辦“南洋各屬華僑代表大會”,丘元榮被推舉為巴達維亞首席代表率團赴會。
由於丘元榮在僑居地為祖國抗日賑災貢獻良多,應民國政府之特別邀請,返國到重慶陪都開會,受到最高統帥蔣介石的接見,褒獎有加。其時,他在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為母親溫樣妹做“七旬晉一”祝壽華誕,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最高統帥蔣介石以及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陳果夫等政要相繼題詞祝賀。由原梅縣縣長梁國材從縣城專程將國府政要的賀匾送到離城30多公里的山村。當年,丘元榮慷慨解囊捐獻10萬元,連同其母70大壽所收到各界禮金20萬元共30萬元捐給祖國抗日賑災,此善舉受到民國政府表彰。
民國廿七年(1938年),丘元榮擔任巴達維亞中華商會會長、華僑公會會長、荷印華僑輸入商總會主席、荷印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主席,還擔任中華會館顧問、巴城義平學校學務委員長、巴城養生院副主席等職。可謂商界翹楚、僑團領袖,才名並重,聲美月華。1941年,他被重慶國民政府委任為“海外部委員”。
1942年,日本侵略軍南侵,雅加達淪陷。日寇獲悉丘元榮愛國抗日,便窮凶極惡地將他與全爪哇之僑領共500多人一起關入集中營拘禁,並將他主持及投資之4家公司、1間工廠強行接管,內中的存貨、財物等全為日本侵略軍掠奪一空,僅布匹一項就達1千多箱。在集中營拘禁期間,丘元榮與司徒贊(廣東開平縣人,曾任巴達維亞華校教師公會主席、荷印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文書主任等職)等多人,被日寇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普天同慶,歡呼抗日戰爭勝利。丘元榮與全爪哇被拘禁在集中營的500多名僑領一同恢復自由。他熱心社會公益之精神,並未因日寇殘酷打擊而消沉,反而愈益奮發。在大團結的感召下,他積極聯絡雅加達的福建會館、廣肇會館、華僑公會、洪義順公會及新明會等各社團聯合組成“中華總會”,他被推舉為首任主席,領導全體華僑共謀福利而不懈努力。當時,印尼各島交通尚未恢復,百業蕭條,戰亂頻仍,各地動燙不安,受難僑胞流離失所,逃難到雅加達者甚多,亟待施救。當丘元榮目睹難僑流落街頭的慘狀心急如焚,當即放下自身生意,組織人力全力施救,在中華總會下屬特別設立“救濟股”,專辦難僑救濟事宜,經辦食堂,尋覓住地,先解決流離失所的僑胞之溫飽問題。同時,他向當時政府力陳建議,請求撥出專款救濟,對難僑分發物資或現金受惠,從而使2萬餘戶10多萬難僑得到救濟,或安置於雅加達居住,或返回原居住地謀生。此一善舉,為同僑們津津樂道,傳為口碑。
繼后,時局動蕩,丘元榮剛毅忠貞,堅持立場,雖迭遇困難時受威脅,仍堅貞如故,其威武不屈、維護自由正義之精神,為國內外人士一致欽崇。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丘元榮面對百廢待舉,應以經濟復興為本,振興華教辦學育才亦為重要。於是,他與同甘苦共患難的司徒贊等僑賢,在福建會館、華僑公會、廣肇會館等僑團支持下,積極籌辦雅加達聯合中學,后易名為“華僑公立巴城中學”,他任巴中第二屆董事長。他還協助創辦中山中學和印華高等商業學校,併兼任八華學校董事。他還於1949年、1951年至1958年分別擔任雅加達養生院四屆副主席,為社會公益事業殫精竭慮。 1948年7月12日署僑務委員會委員。
誰料,時移世易。1952年,他與堂弟陶榮、佐榮在上海合股的“榮南興公司”,被“極左路線”劃為“官僚地主”而被強行沒收所有貨物和財產。
1958年,印尼蘇門答臘島兵變,蘇加諾總統發布戒嚴令進入緊急狀態。昔年抗日愛國獲蔣介石接見褒獎的榮耀,竟被捲入事端。旋即,曾因抗日救國而被日本侵略者關進集中營近三年的丘元榮,這次又蒙不白之冤被印尼軍隊拘禁監獄達一年半。他在雅加達的“榮勝公司”亦慘遭查封,一年半解封后只得忍痛拍賣。
丘元榮自上世紀三十年代經商發跡后,他經常說:“操經濟權衡者,不患散財之多,但患生財無方;能生財,則愈散而愈聚。”又說:“來於社會之財,要須用之於社會。”故他數十年來能散財以賑災,能輸財以為國,一向熱心僑居地及桑梓的社會公益福利事業,功勛卓著。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丘元榮情系梅州家鄉的文教公益事業,積極支持梅江橋、錦江橋、梅東橋三座大橋的興建。1931年,他聞訊梅城興建梅江橋當即捐款資助。1937年他由印尼回鄉省親時,與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的父老鄉親商議興建丙村錦江橋,被推舉為建橋名譽董事長。在第一次董事會議上,他與堂弟陶榮、佐榮3人即席認捐3個橋柱和橋面的建築費,對建橋所需的水泥、鋼材,由其香港的“榮南興公司”負責購運,建橋的其它費用則由其堂兄弟3人負責在南洋募捐,使該橋得於1948年建成通車。而興建鬆口梅東大橋時,他除認捐1孔整體之費用外,並協助在雅加達籌款支持建造。1939年秋,香港南華學院設在梅州,院長鍾魯齋赴雅加達募捐,丘元榮帶頭捐款並積極協助籌募。1941年他被推舉為南華學院副董事長。1949年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國光中學籌募建校資金,派員到南洋籌款,得到丘元榮等僑賢的大力支持,集資了20餘萬元。此外,梅州東山中學、梅州市梅縣區丙村中學(前身為三堡學堂)、梅州市梅縣區華僑中學建校舍,他亦鼎力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