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飯
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
龍舟飯是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當地農民的大聚餐,是傳統的社日宴飲的繼續。宴會開支的款項來源,主要是村內工廠、店鋪、專業戶、個體戶和普通村民的捐贈,港澳同胞、華僑的贊助,其次是龍船部件的競投所得。龍舟飯它是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特別頂飽。聽介紹說最早主要是給划龍舟的人吃的,讓他們吃了划船特別有力氣。後來慢慢所有的來賓、觀眾等也一起吃,最後演變成熱熱鬧鬧的一種龍舟前儀式,寄寓了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和祈盼,該習俗還有凝聚民心、維繫團結的作用。
龍舟飯
為了討個好意頭,村民爭出高價,以贏得對龍頭、龍尾、船鼓或木橈的保管權。還有的是新龍船落水時到附近各村巡遊所得的謝儀。當然,競賽贏得的獎品——全體金豬、成壇美酒等,也“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至於烹飪,則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候鑊”,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架起案板,壘好大灶,煮的是大鍋飯,炒的是大鍋菜。到了紅霞滿天的傍晚,全體村民便雲集地堂(曬場),或坐或蹲,宴開百席。每席有菜十餘盆(用大面盆盛裝),必有一碟蒜頭蒸辣椒,用以辟除“扒仔”(划手)身上的水濕氣。此外,還有鳳梨鴨、燒豬肉、油豆腐煮魚、豬肉煮節瓜等。雖無鮑參翅肚,倒也大魚大肉,頗有《水滸》中梁山好漢“大碗飲酒,大塊吃肉”的豪情!凱旋的“扒仔”披紅掛花,昂昂然端坐上席,樂呵呵接受鄉親父老的祝賀。席間還有助興節目:有錢人家競放鞭炮,互相比富斗闊。這時,雷鳴般的鞭炮聲,此落彼起的猜拳行令聲,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把宴會推向高潮。散席后,“家家扶得醉人歸”。
附近城鎮居民也不甘寂寞。他們都包一封“利是”(紅包),讓孩子持往農村,“討”一缽“龍舟飯”,回家分而吃之,希冀兒女像龍一樣威猛矯健。
傳統的做法是,先從村民中挑選多名業餘烹調高手作師傅,到各家各戶借來炊具、碗碟,就可以炒大鍋菜了。大魚大肉是一定的,雞鴨魚是一應俱全,名稱也以吉祥喜慶的為主,如鴻運燒肉、紅灼大沙蝦、腰果錦上丁、紹菜扒魚丸等等。
其實,還有一些地方有很特別的做法,他們的龍舟飯是扒龍舟前吃的飯,材料用糯米加上臘肉丁、蝦米、墨魚丁、香菇粒做成,非常“頂飽”,能讓人划船的時候更有力氣。後來很多人也慕名到村子去覓食,卻發現依然是端午時節吃的更有風味,但估計是心理作祟。
位於市區之內的水鄉,保存得很好的建築,讓人似乎馬上回到從前。龍船飯的品種不算太特別,都是雞鴨魚主打,但勝在交通便利,而且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以防日後被拆遷,自己還能保留一份記憶。
曾經舉辦過“千人龍舟飯”,吃掉100隻雞、260斤豬肉、2000斤冬瓜、800斤沙葛和500斤大米!沙溪是按照傳統習俗舉行吃龍舟飯儀式,超過1000名村民聚首一堂喜吃筵開140多席的龍舟飯,不僅僅賽龍舟,對龍舟飯的重視程度也很高。
這裡歡迎外來人員一起吃龍舟飯,而且是擺流水酒席,龍船飯這一傳統民俗已演變成“龍舟嘉年華會”。辣椒頭菜,豆角豬肝是當地龍舟飯最有特色的“龍船菜”,而且還能保證更多的客人來吃飯,因為吃完后,把酒席撤了,重新擺好,恭候下一輪的客人。
這裡還曾被人評為最有書卷味的村落,端午的活動同樣生龍活虎,尤其是龍舟飯,一連擺幾天,非常吃香。本地的習俗是吃了龍舟飯,來年會更加“旺”,因此慕名前往參觀、蹭飯的人不在少數。
“吃過龍舟飯,飲了龍舟酒,全年身體健康無憂愁”這一俗語,印證了大家對龍舟宴的美好寄託。食龍舟飯能沾上龍舟“靈氣”,能使生意興隆,家人吉祥平安,是珠三角地區人們的共識。
“龍舟飯搞搞新意思,菜式沒咩變,但吃的意義真系唔同曬。”岳步村80歲老人梁田,回想起自己十幾歲時吃龍舟飯的情景,感慨良多。“以前吃龍舟飯是為了酬神,現在更多的意義是慶功。”在梁田的記憶中,“扒龍舟”是因為過去的堤圍建得低。龍舟水起,洪峰經過,住在河邊的村民怕漲大水,作為一種“游龍”祭祀儀式而划龍舟,以祈求不遭水淹。划完龍舟再在村裡的大廟,由太公請鄉親吃龍舟飯籌神謝恩。
“吃龍舟飯,就像吃年夜飯那樣隆重而熱鬧。”梁田回憶著說,“那時大廟前搭起很高的棚,吃飯前不僅要燒炮仗,驅趕邪鬼,提升士氣,還要請和尚誦經念佛。”從早晨開始吃齋。吃完飯表演雜耍,晚上再吃葷,足足吃一天的時間。梁田雙手比劃著那餐龍舟飯在他心裡的高度。
那時的龍舟飯並非人人都可以吃到,據說,吃了龍舟飯,可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像龍一樣威猛矯健。所以村民對被邀請吃龍舟飯都很嚮往。“也可通過捐香油錢的方式吃上龍舟飯。”但捐了錢的人也不好意思多帶人去吃。梁田是父親最寵愛的孩子,才有幸能跟著老竇品嘗了一頓龍舟飯。有些大人,甚至將沒吃完的飯菜打包回去給自己的孩子吃。
“龍舟飯也不是年年有得吃。”岳步村委會的蔡毅藤說,他在村裡做了二十多年,村裡組織這樣大型的龍舟飯也是頭一回,以往只是扒龍舟的參賽隊員賽后一起吃個飯而已。
以前村裡沒錢,只會將有限的錢花在傳統活動上。也正因如此,過去一些龍舟飯上的傳統習俗,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及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祈福意義正在慢慢褪去。現今,向村裡老一輩人打聽關於傳統龍舟飯的習俗,很多八十歲以下的老人竟然都不知道。原因是,以前吃龍舟飯時的自己太小了,後來幾乎沒吃過大型的龍舟飯,所以沒什麼印象。
蔡毅藤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吃龍舟飯也是村的集體經濟日益提升的一種象徵。“以前每到端午,很多地方都扒龍舟,但不一定吃龍舟飯。而現在,報紙、電視上經常能看到其他地方大擺龍舟宴的熱鬧場景。”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