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

二種調味劑開頭英文字母的簡稱

I+G,是二種調味劑結合取開頭英文字母的簡稱。即5′肌苷酸鈉—IMP(DISODIUMINOSINE5’—MONOPHOSPHATE)和5′鳥核酸鈉—GMP(DISODIUM GUANOSINE5’—MONOPHOSPHATE)各50%結合的。早在150年前,科學家在肉汁中發現IMP的存在,但當時還不知道它具有呈味作用,直到50年前,日本人才發現IMP和GMP的呈味作用。由於IMP、GMP過去只能從肉類和海產品柴魚中提取,價格昂貴因此未能為食品工業採用。現在使用的I+G,是現代科學家通過微生物發酵工業化生產取得,且GMP比IMP具更強呈味作用。

產品簡介


類別

+,(+低+,業稱+低+)二調味劑合取簡稱。即′肌苷酸鈉—(’—)′鳥核酸鈉—( ’—)合。

用途

核苷酸二鈉(+)核苷酸類食品增鮮劑。可直接加入到食品中,起增鮮作用。是較為經濟而且效果最好的鮮味增強劑,是速食麵調味包、調味品如雞精、雞粉和增鮮醬油等的主要呈味成份之一;與谷氨酸鈉(味精)混合使用,其用量約為味精的2%-5%,有“強力味精”之稱;另外,本品還對遷移性肝炎、慢性肝炎、進行性肌肉萎縮和各種眼部疾患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產品特性


、鮮味乘效。味精混合產鮮味倍增效,降低產品。
二、增強及改善食品風味,可以增強食物的天然鮮美、濃郁與香甜味。
三、使肉類味道更鮮美,與味精混合后添加可增強肉類原味,強化肉類香味,減少肉類用量令成本降低。
四、抑制食品中過咸、過苦、過酸等不良氣味,並可以減少異味(氨基酸味、麵粉味等)
五、具有較佳的溶解性及在產品中的穩定性。
品種:目前國內市場上主要有星湖呈味核苷酸二鈉(I+G)、韓國希傑核苷酸(I+G)、韓國味元核苷酸(I+G)、日本味之素核苷酸(I+G)、拓普生物核苷酸(I+G)、富德核苷酸(I+G)。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作為增味劑使用。
使用範圍:各類食品;
最大使用量:根據生產需要適量添加。
1、用於固體配料,直接添加,如使用量小,可以先與味精等混合,再與其他大料混合,以保證均勻性。
2、用於液體配料,可將I+G先溶解於適量熱水中,再混合。
I+G通常與味精一起使用,起協同增鮮作用,用量一般在味精的0.5%~1.5%。如添加到醬油等裡面,應先對醬油進行熱處理,以滅酶活,因其中含有的磷脂酶會分解I+G。

鑒別方法


假貨:
少量I+G中,摻入大量味素粉、鹽、白糖、葡萄糖粉、澱粉、糊精等。
1、摻入味素:火中烤會有移動、熔化等現象,真貨受熱不熔化,不移動,直至成灰。
2、摻鹽:有鹹味;
3、摻糖:很甜;
4、摻澱粉:冷水中沉澱不溶解;
5、摻糊精:在水中發稠、不澄清;
來源與製法:由酵母所得核酸分解、分離製得;或由發酵法製取。毒理學依據:
①LD50:大鼠口服大於10 g/kg(bw)。
②ADI:無須規定。
③代謝:參照鳥苷酸鈉。
質量要求:質量標準(GB2845―2007)
用途與注意事項:增味劑(鮮味劑)。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GB2760―1996)規定: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本品常與谷氨酸鈉合用,其用量約為味精的2%-10%,可與其他多種成分合用,如一種複合鮮味劑組分的味精88%、呈味核苷酸8%、檸檬酸4%;另一組分為味精41%、呈味核苷酸2%、水解動物蛋白56%、琥珀酸二鈉1%。
若肌苷酸鈉和鳥苷酸鈉的比例為1∶1時,其一般用量如下:
罐頭湯,0.02-0.03 g/kg;
罐頭蘆筍,0.03-0.04 g/kg;
罐頭蟹,0.01-0.02 g/kg;
罐頭魚,0.03-0.06g/kg;
罐頭家禽、香腸、火腿,0.06-0.10 g/kg;
調味汁0.10-0.30 g/kg;
調味品,0.10-0.15;
調味番茄醬,0.10-0.20 g/kg;
蛋黃醬,0.12-0.18 g/kg;
小吃食品,0.03-0.07 g/kg;
醬油,0.30-0.50g/kg;
蔬菜汁0.05-0.10 g/kg;
加工乾酪,0.05-0.10g/kg;
脫水湯粉,1.0-2.0 g/kg;
速煮麵湯粉,3.0-6.0 g/kg。
鑒定方法:
①試樣液的製備:稱取本品1.0g(準確至0.0001g),用水溶解並稀釋至100 mL,取10.0µL,用新華Ⅲ號濾紙點樣,於展開溶液(飽和硫酸銨∶異丙醇∶水=79∶2∶19)中展開30cm,取出晾乾或烘乾,在紫外分析儀中劃出紫外吸收斑點(IMP或GMP),分別剪入兩支10mm×100mm的小試管中,各加0.01 mol/L鹽酸溶液4.0 mL,將試管放入80℃恆溫水浴保溫30min,冷卻,即為含IMP與GMP的試樣液。
②最大吸收波長的測定:分別將上述試樣倒入1cm光程的石英比色杯中,在240-250nm波長範圍內,以0.01 mol/L鹽酸溶液做空白試驗,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分別測定其最大吸收峰波長。結果處理:最大吸收峰波長在(250±2)nm內,即為IMP,在(256±2)nm內,即為GMP。

應用


食品工業中常見的酵母菌在一定條件下可發酵產生具有生物活性的胞壁多糖, 這些多糖物質在食品中具有相當的應用價值。
(1)拓普酵母多糖增稠劑
用熱水溶解得到的溶液, 其黏度冷卻后要比用冷水高,膠濃度5%以上, 黏度隨濃度增加而大幅度上升, 但黏度值受溫度及酸度的影響。酵母多糖與洋槐豆膠有協同作用, 與CMC混用也能增加黏度, 此外酵母多糖有較好的冷凍/融化穩定性, 8%的酵母多糖溶液經加熱至95℃冷卻后能形成凝膠。
(2)乳化劑
由於共價結合到蛋白質骨架上的甘露糖的存在使酵母細胞壁的甘露糖蛋白具有與表面活性劑和許多乳化劑相同的親水親油性結構。另外, 葡聚糖也有較好的油水乳化穩定性。所以酵母細胞壁可以充當乳化劑的角色。據報道在油- 水系統中加入酵母胞壁多糖, 經攪拌后, 能形成非常細膩如同乳酪質地的、穩定性好的乳狀物。
(3)低熱、防齲齒食品原料
葡聚糖屬於低熱量的食品原料, 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因此可代替高熱量糖類物質加入到食品中, 能有效降低血糖量的增加, 預防糖尿病,及控制肥胖症。葡聚糖在口腔內, 不能被產生齲齒的細菌分解、產酸, 而腐蝕牙齒, 因此還可達到防治齲齒的作用。

功能


吸附病原

酵母細胞壁多糖能吸附病原菌的主要機理是: 甘露聚糖能幹擾腸道病原菌的定殖, 從而降低動物腸道病原微生物數量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的數量。腸道中的病原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梭狀芽孢桿菌等) 細胞表面或絨毛上具有一種蛋白質物質(類丁質結構) , 通過識別動物腸壁細胞上的特異性, 而與之糖類結合, 在腸壁上定殖生長, 引起腸道疾病的發生。酵母細胞壁所含的甘露聚糖與病原菌在腸壁上的受體非常相似, 並與類丁質有很強的結合能力。因此, 甘露聚糖可競爭性地與病原菌結合。酵母細胞壁物質具有耐酸解的特徵, 可以完好地通過消化道而不受胃酸、消化酶等的破壞降解, 所以能攜帶病原菌通過腸道排出到體外, 由此而有效地減少了腸道疾病的發生。酵母細胞壁對黴菌毒素也有很強吸附作用,能有效抵抗其毒性。研究還發現, 若對甘露聚糖進行一定的修飾, 其結合黃麴黴毒素、玉米赤黴菌毒素等黴菌毒素的能力將會進一步提高。因此, 酵母細胞壁中的甘露聚糖被人們稱作新型吸附劑, 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抗腫瘤

酵母細胞壁中的多糖物質有抗腫瘤的作用是因為它能刺激體內網狀內皮系統產生大量的巨噬細胞。啤酒酵母多糖呈現的抗腫瘤作用與酵母多糖活化機體巨噬細胞有直接關係。因為, 酵母多糖在同瘤細胞混合接種給小鼠時, 表現出強烈的抗腫瘤效果, 可是當加入巨噬細胞封阻劑—硅粉后抑瘤作用顯著下降, 乃至於消失。這一情況說明, 啤酒酵母多糖是巨噬細胞的激活劑, 它的抗腫瘤活性是通過機體巨噬細胞來實現的。巨噬細胞殺傷瘤細胞需經激活過程, 受激活巨噬細胞通過吞噬作用或細胞毒作用攻擊瘤細胞。瘤細胞被吞噬后, 被巨噬細胞釋放的溶酶體酶破壞或者是巨噬細胞釋放毒性因子殺傷與之接種的瘤細胞。

減輕輻射

酵母聚糖能減輕受照動物的輻射損傷。對酵母甘露聚糖對812Gy60 Coγ - 射線輻照小鼠的輻射防護作用進行研究, 發現鼠的存活率、成活天數、40天體重的動態變化, 外同血WBC、RBC及PLT及脾指數等的數值差異上, 均顯示出酵母甘露聚糖對60Coγ- 射線輻射損傷有保護作用。通過這些研究, 甘露聚糖溶液研製成為輻射損傷保護輔助藥物有了實驗依據。甘露聚糖製劑的生產也有了重要參數。

抗病毒

研究發現酵母多糖具有明顯的抗脊髓灰質炎病毒Ⅲ型、埃可病毒6型、柯薩奇病毒A16, B3, 新型腸道病毒71型、水泡性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 Ⅱ型的活性。其作用機制是: 酵母多糖不僅有能接滅活作用, 而且對細胞內外的病毒都有抑制作用。

免疫功能

許多學者已經證實, 酵母多糖無毒無誘變性, 能明顯增強免疫作用。酵母細胞壁含有大量的β— 1 —3 —D葡聚糖和甘露聚糖, 對細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運輸、轉群、接種、氣候等引起的應激反應產生非特異性免疫力。研究發現甘露聚糖具有激活免疫系統應答的作用。酵母多糖能顯著增強增紅細胞免疫黏附能力。硫酸酯化處理后的酵母甘露聚糖的抗炎功能顯著提高。研究表明酵母多糖被脂質體包封后, 其免疫增強作用表現突出, 免疫功能強烈被激活。

注意事項


酵母多糖應置於陰涼、乾燥通風處密閉保存,開袋后儘快用完,用畢紮緊袋口。本品系高溫噴霧乾燥生產,常規高溫制粒無影響。